介入肺脏病学在呼吸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_呼吸之家_新浪博客

一、介入肺病学(InterventionalPulmonology)的概念

相对于“介入心脏病学”来说,人们对“介入肺脏病学”的概念要陌生很多,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于“介入心脏病学”,“介入肺脏病学”无论是起步,还是发展和普及的速度,均滞后于“介入心脏病学”。追溯其历史,真正将呼吸系统的介入诊断和xx技术作为一门科学来加以定义和研究,也不过10年时间。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外逐渐有学者在文章中开始使用“InterventionalPulmonology”一词。在1999年,由两位美国学者JohnFBeamis,Jr和PraveenN.Mathur主编的《InterventionalPulmonology》一书,正式由McGraw-Hill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并在世界各在发行。应该说该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推动和普及各种呼吸病介入诊断和xx技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使“介入肺脏病学”这一名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遗憾的是,在这本书中并未就“InterventionalPulmonology”一词给出具体的定义。2001年,美国xx的临床医学期刊《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邀请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医学中心的DanelH.Sterman等撰文,就“介入肺脏病学”的概念、相关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评价等进行了介绍。在文中,作者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是肺脏病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它是着重将先进的支气管镜和胸膜腔镜技术应用到以气管、支气管狭窄至恶性肿瘤所引起的胸腔积液等一系列胸部疾病的xx”。在此文发表以后,很快引起了欧美等国的介入肺脏病学专家的广泛xx,之后欧洲呼吸病学会(EuropeanRespiratorySociety,ERS)和美国胸科学会(AmericanThoracicSociety,ATS)共同组织了欧洲和北美等国的专家,起草了一份关于介入肺脏病学方面的纲领性文件《ERS/ATSStatementonInterventaionalPulmonology》,并发表在2002年EurRespirJ的第19卷上。文中将“介入肺脏病学”定义为:“是一门涉及呼吸病侵入性诊断和xx操作的医学科学和艺术,掌握它除了需要接受标准的呼吸病学的专业训练之外,还必须接受更加专业的相关训练,并能作出更加专业的判断”。

其诊治范围侧重于:复杂气道病变的处理,良、恶性病变所致的中央气道的阻塞;胸膜疾病;和肺血管性病变等的诊断和xx。

其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硬质支气管镜检术、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ranshbronchialNeedleAspiration,TBNA)、自荧光支气管镜检术、支气管内超声、经皮针吸肺活检术、支气管镜介导下的激光、高频电灼、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冷冻、气道内支架植入、支气管内近距离后装放疗、光动力xx、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PercutaneousDilationalTracheotomy)、经气管氧气导管置入术、内科胸腔镜以及影像引导的胸腔介入诊疗。且文中特别强调,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其诊治范围和相关技术将不仅xx于此。像近年开展的经皮介入对肺部肿瘤进行射频消融、放射性粒子植入及微波、氩氦刀冷冻xx,以及经支气管内肺减容术xx重度肺气肿等,就是很好的说明。

二、介入肺脏病学的常用技术

前面我们已提及了介入肺脏病学的相关技术,现就一些常用技术简介如下:

(一)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

是一种通过穿刺针吸或切割,获取气道壁、肺实质以及气管、支气管相邻部位纵隔内病变的细胞学、组织学或微生物学标本的技术。所需设备除常规支气管镜外,还需要特别的细胞学和组织学穿刺针。其主要适应证包括:①对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取样,以明确诊断,同时对支气管源性肿瘤进行分期;②对气管/支气管旁的肿块、黏膜下病变和肺外周结节进行取样;③适用于支气管内坏死和出血性病灶的病因诊断;④预测气管、支气管源性肿瘤外科手术的切除范围;⑤纵隔囊肿和脓肿的病因诊断及引流。应用评价:受操作者技术水平、穿刺针本身以及助手和病理医师配合等方面的影响,各单位报告的阳性率差异较大。应用TBNA对肺癌进行分期,其准确性在15-83%,但其阳性预计值却高达90%~{bfb};在评价肺外周型结节方面,TBNA技术可以将常规支气管镜下的刷检和活检的检出率提高20%~25%;此外,TBNA技术还可以显著提高粘膜下病变、结节病、结核及淋巴瘤等纵隔淋巴结增大的病因检出率。并发症:除有穿刺部位的自限性轻微出血,气胸和纵隔气肿外,一般少有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熟练掌握纵隔结构的解剖学知识,术前认真复习胸部CT片,可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除此之外,还应避免穿刺针对软式支气管镜的损伤。

(二)经皮针吸和肺活检术

经皮针吸和肺活检术(TransthoracicNeedleAspiration/biopsy,TTNA/B):是一种经皮穿刺获取包括胸壁、肺实质及纵隔在内的病变标本,从而进行细胞学、组织学及微生物学检查的技术。开展这一技术的设备和人员要求:①根据需采集标本要求,配备有相应长短和直径的穿刺针,应包括抽吸和组织切割针两种;②具有对病灶进行定位和引导穿刺针插入的CT、X光xx或超声机;③具有心电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仪;④训练有素的操作者和助手。适应证包括:通过针刺抽吸或组织切割,诊断肺外周的结节或浸润性病变、胸膜肿块、部分空洞性病变、纵隔肿块、以及其他通过经皮穿刺可及的胸部病变。禁忌证:①无法纠正的凝血性疾病;②严重的低氧血症;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④肺动脉高压;⑤伴有肺大疱的肺气肿;⑥病变太靠近血管。相对禁忌证还包括既往有肺切除术或FEV<1升。除此之外还应强调,对于双肺均有病灶者,一般不宜同时对两肺进行穿刺。应用评价:其总的诊断敏感性在68%~96%,其特异性可接近{bfb};对于所有大小的病灶来说,其诊断的准确性为74%~96%。通常病灶越小,诊断的准确性越低。并发症:大多文献报道,其气胸的发生率为20%~40%,且50%的气胸患者需要胸腔闭式引流。此外,偶有咯血,多为自限性。

(三)经支气管镜介导的微波、高频电灼、氩等离子体凝固及激光xx

目前用于支气管镜介导下的腔内xx方法,仍以热烧灼方法最为常用。无论是微波、高频电灼、氩等离子体凝固(Argon-PlasmaCoagulation,APC),还是激光,其原理均是通过将能量聚积到病变组织,使组织产热,进而使病变组织变性、凝固、或是碳化和汽化,以达到将病变组织去除,使气道重新恢复开放状态。适应证:任何导致通气功能障碍,并产生明显症状的中央气道(即气管、主支气管、中间段支气管和叶支气管)的腔内阻塞,均可采用上述方法对病灶实施xx。所不同的是,激光(常用的有Nd-YAG激光和KTP激光)的能量为{zg},故对组织的切割也最快,但其不利的一面就是稍微掌握不好,即容易造成组织的穿孔和出血,而且价格昂贵;而微波所释放的能量相对较低,因此对组织的切割作用来得比较慢,一般不太适合xx严重的气管阻塞,也正是由于其功率相对较低,故相对也就比较安全,且价格便宜。相对于上述两者,高频电灼及APC一方面能较为迅速地将病变组织去除,而另一方面操作者又较容易控制组织切割的深度,故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腔内xx手段。除此之外,其价格也比较适中,较为适合我国的国情。禁忌证:主要是各种发压性的气道阻塞。其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和局部组织的穿孔。为降低上述各种腔内介入xx的风险和死亡率,建议对于严重的气管阻塞、心肺功能差或预计术中有可能会有出血的患者,操作{zh0}能在全麻下进行,这样可将手术风险降至{zd1}限度。

(四)气管、支气管内支架

有关气道支架的应用,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只是近20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可弯曲支气管镜在临床的普及,气道内支架置入才真正得以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目前气管、支气管支架置入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中央气道(包括气管和叶以上的支气管)器质性狭窄的管腔重建;②气管、支气管软化症软骨薄弱处的支撑;③气管、支气管瘘口或裂口的封堵。

目前常用的气道内支架主要分两种类型,即由硅酮或塑料制成的管状支架和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可膨胀式金属支架两种。包括Dumon支架在内的各种硅酮支架,其优点是价格便宜,植入后移出比较方便;缺点是植入后容易移位,且植入必须是在全麻下借助硬质支气管镜才能完成。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目前在我国少有单位开展。而可膨胀式金属支架只需借助纤维支气管镜即可完成,且植入后移位的发生率低;其不足是价格相对要贵一些,且植入后要想移出则比较困难。因此,对于良性(特别是肉芽肿性)气道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应慎重。应用评价:若以气道阻塞症状的改善作为衡量支架植入成功与否的指标,那么其成功率一般在78%~98%之间。对于恶性肿瘤所引起的气道严重阻塞,支架植入可迅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症状,并可延长生存期。而对于良性气道狭窄,支架植入后的远期效果的文献报告有限,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植入后的再狭窄。包括肿瘤性的和炎性肉芽肿性的再狭窄,处理包括采用APC、或高频电灼、或冷冻将支架腔内的组织予以xx。对于恶性阻塞,还可选择腔内近距离后装放疗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见的并发症,如大咯血,多见于恶性气道狭窄;支架本身的疲劳性断裂,多见于良性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

(五)内科胸腔镜

内科胸腔镜(medicalthoracoscopy),又称“胸膜腔镜(pleuroscopy)它有别于外科电视辅助胸腔镜。其操作通常是在清醒xx加局麻下进行,一般在胸壁上仅行单点穿刺,整个操作可以在支气管镜室或诊所内进行。内科胸腔镜检术主要用于诊断胸膜和部分肺部疾病,并可实施胸膜粘连术。传统的内科胸腔镜多为硬质镜,而新近问世的“软硬镜”为一种改良型的胸腔镜,其镜身的硬质,远端则可弯曲,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扩展了其视野。在我国有一些单位采用纤维支气管镜代替胸腔镜进行胸膜疾病的诊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不足就是在活检时,镜体不太容易固定,活检部位的准确性受到一些影响。另需注意的就是镜体的xx必须彻底,以避免因此而导致的医源性感染。对于癌性胸腔积液,结合胸液的癌标及细胞学结果,其诊断的准确性可达90%以上;而对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结合胸液的检测指标,其诊断的准确性可达{bfb}。此外,对于一些孤立性胸膜转移、结节病等,其诊断的准确性要显著高于常规胸腔穿刺和闭式胸膜活检术。并发症包括:活检部位的出血,绝大多数为自限性;持续性气胸和肋间神经和血管的损伤。其操作的相关死亡率低,仅为0.01%~0.24%。

 

郑重声明:资讯 【介入肺脏病学在呼吸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_呼吸之家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