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职业培训网---依波表:将品牌“落地”_天山雪狼_新浪博客

18年前惨败美国,到如今进军瑞士——依波是怎样将雄心壮志化为现实的?当我们领略了最有形的质量执行之后,不妨再来看看最无形的品牌执行。

  

  1991年9月,刚刚出生的中国手表企业依波,一猛子扎进了美国市场。对外贸非常熟悉的xxx陶立,看中了国外手表行业的高利润,雄心勃勃地准备在xx市场立足。

  但仅仅四个月后,陶立撤退了。

  “一败涂地!”

  经历了痛苦开局之后,陶立领悟了:做生意就像赛球,客场有劣势,必须先打好主场。依波随后正式在国内开练,从低端市场切入,开始着手建立覆盖全国的营销网路。

  但心怀创伤的陶立郑重承诺:用十年,打造一个品牌,进入中国钟表业三甲。

  10年后,陶立xx了诺言。而如今,依波已拥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依波、依波金、卡纳、豪度等多个品牌,形成立体式轰炸。

  2009年9月11日,一家标有“Made in China”的中国钟表公司,把自己的分公司开到了瑞士人的眼皮底下,准备以这个钟表老祖宗的领地为启动点,打开中国品牌的国际市场。这个公司,就是依波。

  

  从“内部品牌”做起

  正如当年痛定思痛后所领悟到的那样,在此番进军瑞士之前的18年里,陶立一直在专心致志地打主场。但问题是,在1990年代,国内手表业国产品牌有200多个,尽管依靠迅速调整经营思路,依波得以存活,但做到业内{dy}阵营谈何容易?

  陶立不急。经历过美国失利的他明白,做事情一定要计划,要脚踏实地。彼时的依波,还隶属国企光大集团,但只是一个小小的子公司,毫不起眼。做品牌需要大投入,而以依波自身的积累速度看,连凑足启动资金都希望渺茫。

  “首先就要得到集团资源的配置,那就要证明自己。但我们规模不大,本身投资也不大。只能用好的发展趋势来证明。”回忆当年,陶立对《中外管理》感慨说。

  随后的依波开始在集团内默默积累自己的“内部品牌”,也就是信誉。陶立把每年的利润都留出来,自己则带领员工勒紧裤腰带。此后的依波迅速成为光大集团内勤俭持家的典型。香港集团总部装修,不少旧物品要处理,陶立就带着几个副手亲自做搬运工,捡回“家”——因为当时依波只有他们几个有港澳通行证。以至后来,集团内哪个企业有东西不想要了,总不忘记通知陶立。

  这些捡来的家具、办公用品,被依波当成豪华品,一直用到2002年年底才淘汰。而在这期间,依波的销售额和利润,则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转折出现于1996年。受惠于香港红筹股的火暴,光大集团资金充盈。陶立抓住时机提出依波品牌战略,如愿拿到了2600万元启动资金借款。此前的卧薪尝胆终于得到了回报。

  

  反向思维“豁出去”

  但是,钱到手,却正值亚洲金融风暴来袭,别人都在捂紧口袋,让陶立倍感压力。但他还是果断决定,花出去!“市场比较安静,这个时候投进去,可能传播的效果更好。”他说。

  依波的广告很快在央视上出现。之前以低端为主的依波开始通过品牌广告将转型中xx的讯息传递出去。“我们当时在营销上定了一些策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影视为主,平面为辅;正一、倒一、惟一。就是如果做广告、贴片,要不就{dy}个跳出来,要不就{zh1}一个出来,破釜沉舟。要的是{wz}气质。”陶立说。

  不但如此,消费者还发现,正在畅销的低档依波表突然间不见了。为了改xxx形象,陶立不惜将其全数撤柜、入库,以为开发中xx产品让出空间。

  其时,销售终端正在发生巨变,豪华商场出现,洗牌已经开始了。

  陶立知道,这就是时机。

  “品牌实力要让谁看?不是消费者,而是商场通路的经理人。你大手笔做品牌广告,显示了决心,商场就开始支持你。”看到希望的陶立玩儿命地和商场经理见面,灌输中国四大品牌的概念。而依波,正是老四。

  “这样就把我们拉到{dy}阵营里去了。”陶立诚恳中透着狡黠,“其实当时我们离第三名的差距很大,而且周围还有很多旗鼓相当的品牌,所以这个概念包装等于是‘傍大款’。如果当时依波是第五,我就塑造中国五大品牌的概念。”

  依波的品牌形象由此脱胎换骨。

  

  借势实现“走上去”

  但是,陶立不曾止步。

  “其实越往上做的时候,你越觉得不知所措。”他说。

  为了突破自我,陶立开始将目光放到企业外部,遍请顾问。员工培训、平面广告制作、影视广告制作、营销策划、广告发布等五项业务都采用长期战略合作的方式开展。就在最近,还请了一个新的网络媒体。

  “我们内部很高级的商业秘密,跟他们都开诚布公,希望通过他们的眼睛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一点,通过他们的能力使我们更加专业一点,用有限的资源做更大的事。”陶立说。

  非但如此,2009年7月,依波还携手世界饰品巨头施华洛世奇,推出高级女装珠宝腕表品牌KANA(卡纳)。宝石由施华洛世奇提供,且价格高昂。依波为何花费如此大的代价?

  “它的宝石确实工艺好,但是最重要的是,它每年都会提供专门讲座,让我们使用它的子品牌,而且在产品包装推广的时候会参与,给予支持。我们的产品要经过施华洛世奇的专家来审核、修正。而我们正好需要这个东西”。

  

  “反求诸己”练内功

  在向外打开四处“取经”的同时,陶立也在加大力度提升自己的能力,那就是技术。

  如今蒙牛模式早已为众所周知——先品牌、后建厂。其实依波也一样,而且比蒙牛更早。多年来,依波一直用的是虚拟制造的策略。但因为在制造方面下的工夫少,技术上难免受制于人。2006年前,曾经有一次,依波设计的产品被供应商更改,直到换了一个供应商才发现。这让陶立感到,是时候弥补了。

  与此同时,多年来对品牌的研究,也使陶立领悟到:其实,品牌里是必须有技术含量的。

  “一提尼康摄像机,大家会想到镜头特别棒;一提佳能相机,大家知道它的电子非常好。但你提依波,挺有名,可有什么特别东西呢?没有技术含量,品牌价值提升的空间就缩小了”。

  依波随后开始涉足实体制造。最开始是设计之后,在电脑上模拟制造,再发给供应商按要求制作。到2007年,依波建立起专门的公司,直指xx制造。如今所有的依波金表都出自这个公司。

  “这样我们就可以体会到制造的全过程,逼着自己必须提高技术水平,把知识产权控制在自己手里,为品牌增值带来支持。”陶立说。

  18年,依波从一个差点儿死于摇篮中的无名小卒,成长为知名手表品牌,这样的经验在今天还有可借鉴价值吗?这样的历程,还能复制吗?

  陶立的回答是肯定的。

  答案一:“最重要的是理念。很多人有了钱就要买房买地,要看到有形的东西,但你能不能看到做无形的投入的价值,又有没有这个胆量去做这个无法立竿见影的事情?”

  答案二:“其实我们如今在国外市场,正在复制。”

郑重声明:资讯 【河南职业培训网---依波表:将品牌“落地”_天山雪狼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