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记者再爆封口费传闻 媒体公信力已荡然无存

“封口费”事件频发 山西缘何成新闻是非之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韩文/山西报道

时隔半年,山西记者再陷“封口费”漩涡。

3月17日,香港《大公报》以《晋血站问题多 卖血农离奇亡》为题,报道了山西翼城某农民一个多月内4次在山西曲沃献血浆后死亡的事件。

3月22日,血站方面在网上发表声明,称香港《大公报》山西办事处记者曾“敲诈”并索要30万元“版面费”未遂后对曲沃血站诬陷,做了不实报道,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大公报》山西办事处随后也在网上高调回应,指称曲沃县委宣传部官员参与“贿赂”记者未遂。双方还通过网络互曝了“谈判短信”。

自去年山西被揭煤矿“封口费”事件后,山西媒体圈一度归于平静。在圈内人士看来,短暂的平静归于山西新闻出版、公安等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而且去年山西煤矿的关停与煤炭市场低迷,也对媒体外部环境净化起了关键作用。

“曲沃事件”的真相尽管尚未明晰,但该事件再次警示:无论是“敲诈说”还是“贿赂说”,在山西的政企和媒体之间,为何以及如何滋生出诸如此类的新闻“毒瘤”?

山西媒体生态环境“恶化”?

在山西某报社的一间办公室,拥有20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老记者李仁轩(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一大叠资料。厚厚的新闻作品剪报是他漫长职业生涯的呕心之作,另外还有其整理出版的两本新闻作品集,序言均由时任山西领导所作。

遗憾的是,作为资深记者,李仁轩近两年再未动过笔。

“不是因为做个小官而封笔,”李仁轩解释道,“新闻环境的恶化、记者队伍的复杂,已让我这个老记者难以适应了。”

几年前升任报社副总编的李仁轩,其实还是希望做好记者的本职工作,但一次采访令他决心终结自己的记者生涯。有一次到某企业采访,见面后,企业负责人先是上下打量他一遍,并让其出示记者证,然后问是否收费,李仁轩虽竭力解释,但企业负责人却强塞给他两条烟,说天天接待好几拨记者,不想接受采访。

回想刚做记者时的荣耀,李仁轩颇为留恋:“那时虽是省里行业报的记者,但到地方上采访,对方非常重视与热情……过去别人求你去采访,现在你采访得求别人。”

山西的媒体环境的恶化,通过当地宣传部门的态度变化即可看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山西某产煤市新闻办主任形象描述了其亲历的三任市委书记对待记者的态度:“{dy}任书记时,有记者到市里采访,书记要专门安排时间会见,并亲自陪记者就餐;第二任书记,但凡有记者到市里,书记都安排宣传部长接待,书记视媒体大小与个别礼节性照个面;到了第三任书记,书记专门定下规矩,由宣传部下属的新闻办负责审核记者身份,如果是正常报道就由新闻办接待,如果涉及费用则一律不接待,想见书记几乎不可能。”

“自称是记者的人太多了!我们是惹不起,只能躲。过去我们乡镇一年来不了三个记者,现在{yt}要来三拨,其中还不乏自称是中央级的。”山西临县一位乡镇书记感叹。

郑重声明:资讯 【山西记者再爆封口费传闻 媒体公信力已荡然无存】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