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公司是以经营期货业务为主的金融企业,盈利是其经营的主要目标。要实现期货公司的盈利,必须构建一个适应市场环境和适合自身条件的盈利模式,解决利润的来源和结构问题。鉴于盈利模式在期货公司的经营和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有必要对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利于期货公司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总结分析当前我国期货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行业内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我们参考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计部编写的“期货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中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相关内容,对我国期货行业内总体的经营情况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期对我国期货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有个基本的了解。
一、我国期货公司2005年至2007连续三年盈利能力分析
1.总体经营情况
2005年至2007年,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经营业绩大幅改善,投资收益显著增长,行业总体扭亏为盈。我国期货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均创新高。
2.盈利能力情况
继2005年市场行情持续低迷、手续费不断下滑后,2006年期货公司总体扭亏为盈,2007年期货公司各项利润指标与以前年度同期相比增长显著,营业收入较2006年增加了72.4%,营业支出增加了56.60%,2007年度净利润为7.63亿元,营业利润为10.67亿元,利润总额为10.88亿元,分别同比上升了370.99%、374.22%和351.45%。在165家公司中,盈利公司有147家,达到了89..09%,这反映出期货公司在严控风险、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在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造成期货公司2007年度实现大范围盈利的主要原因是:{dy},期货公司加强了内部控制,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大,期货市场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年底经测算没有挪用客户保证金的情况,客户穿仓事件从金额和规模上都大幅减少。第二,随着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功能被广泛认可,期货市场的战略地位逐渐被认识,期民风险意识和承受能力逐渐增强,观念认识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第三,由于股指期货推出的预期,期货市场被逐渐认同,投资者参与期货市场的程度不断提高,期货公司开户数及投入资金同比均大幅增长。第四,通过IB制度的设计,引入证券公司成为期货公司的股东,较大地提高了期货公司的资产水平和业务开发、拓展等能力。
3.期货公司盈利构成分析
从营业利润分析的数据来看,期货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是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是期货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分析营业利润结构,营业利润主要由四方面构成:经纪业务利润(手续费收入减营业费用)、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减其他业务支出)、利息收支(财务费用)、投资收益。2007年经纪业务利润3.14亿元,投资收益高达6.33亿元,其他业务利润3604万元,利息收支盈利3.05亿元,营业税金及附加支出1.71亿元。
4.我国期货公司未来盈利竞争态势分析
为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迅猛发展形势,近年来期货公司出现了合并重组、增资扩股浪潮。除传统期货公司外,出现了几类新的期货公司:证券公司控股或参股的期货公司、中外合资的期货公司、其他金融机构控股的期货公司,如信托公司控股的期货公司,进一步增强期货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重组后的期货公司在资本金、人才、研发、网点、技术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从而使得原有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市场门槛不断提高,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在市场整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几年我国期货业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引发行业重组,进而形成少数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际性期货公司、在细分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期货公司和数量众多的一般经纪公司组成的金字塔式市场结构。
二、我国期货公司盈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利润来源单一化
国外的期货公司都定性为金融服务公司,属于金融服务业,具有经纪、结算、场外交易、期权发售、基金管理、顾问服务、融资服务等各项业务职能,各期货公司各具特色,共同为市场提供综合性服务。
与国外的期货公司相比,我国期货公司目前主要的业务还是以经纪代理为主,利润来源较为单一。目前,我国160多家期货公司,其业务结构、经营内容、盈利来源、盈利方式都基本相同。经纪业务主要是低技术含量的通道业务,而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投资咨询业务和投资理财服务的很少,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高附加值服务的公司就更少。
2.同质化竞争严重
目前,期货公司一律是单纯期货代理商,业务内容高度同质化,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高度雷同,竞争方向不是向外进行业务创新,而是以佣金价格战进行低水平竞争。
从技术上来讲,这种通道盈利模式没有技术壁垒,很容易被复制,任何一家公司,只要能从期货监管部门获得业务许可,就可以从事期货代理业务。随着期货经纪业务的飞速发展,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这种单纯的通道盈利模式,已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并且限制了期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般而言,目前国内期货公司收入只有手续费和保证金利息收入两部分。作为收入主要部分的手续费由于行业降价竞争,2002年降幅达17%,已到成本底线。保证金利息收入也因为客户资金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不可能有多大的指望。因此,尽管自2001年以来期货市场的成交额在增长,但行业盈利却一直不容乐观。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期货公司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几乎所有的利润来源都集中在经纪业务上,不同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这就导致期货公司的经营普遍缺乏特色和品牌优势,业务能力容易被复制,缺少技术壁垒。因而,在“通道”盈利模式下,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
3.附加值较低
从行业角度看,期货公司经纪业务的竞争战略和业务结构仍维持多年以前品种单一、业务范围狭小、结构雷同的特点,基本呈现围绕期货市场交易通道做文章的态势,也造成了期货公司之间、营业部与营业部之间高度同质化竞争格局的出现。
长期以来,手续费恶性竞争一直是期货业存在的顽疾,但随着《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颁布,以及股指期货推出预期的不断临近,期货公司亦越来越意识到提高增值服务的必要性。同时,由于期货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期货公司也应跟随市场需求的发展,不断创造出高附加值的服务。
可以预见,在未来,配备有优秀的研究、咨询团队的公司将逐渐具备竞争优势。行业将由粗放式发展过渡到精耕细作,由于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期货公司应该跟随市场需求的发展,不断创造出高附加价值的服务。
4.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是个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和能力。它可以为企业提供进入广泛多样的市场的潜能,从而构成企业长期利润的源泉。产品差异化是产业内企业产品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一般情况下产品差异化程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组织理论表明,产品差异化程度同市场集中程度正相关关系。
由于期货公司业务品种过于单一,仅仅依靠提供交易通道这一简单的盈利模式难以创造出高附加值的金融产品,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竞争格局之中。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金融产品创新是期货公司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形成“{dywe}”、“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优势。当前,期货市场正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期货公司应发挥人才优势和研发优势,积极推动金融产品的开发,力争成为金融创新主角。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期货公司的业务创新不够,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替代性很强,竞争处于低差异、低水平的层次。但从行业角度看,营业部经纪业务的竞争战略和业务结构仍维持多年以前品种单一、结构雷同的特点。由于体制和政策的限制以及缺乏创新能力,国内期货公司在金融创新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创新不足主要表现为两点:{dy},吸纳性创新比较多,原创性创新比较少;第二,金融创新主要是外界推动而不是由期货公司本身自发形成。近几年,我国期货公司已逐渐认识到产品创新的重要性,有些期货公司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积极开拓出新的产品和服务。
金融产品的创新前期往往需要深厚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这就需要有一支理论素养很高、研究开发力量雄厚的研究队伍来进行业务前期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以便为开辟新兴的业务领域提供强大的研究支撑。目前在国内期货行业,只有极少数期货公司在产品研发上进行了投入,取得创新成果的公司则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国内期货行业的发展始终无法真正壮大起来。研发的投入是期货公司永葆活力的保证,是期货公司各项业务深入发展的基石。为了逐步赶上国内其他金融机构的发展步伐,同时使我国期货公司真正成长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金融机构,我国期货公司必须重视和加强研究产品创新的展开,以便为各项业务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进一步拓展期货公司现有盈利模式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内期货市场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关联度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运行持续向好,国民经济稳步增长,长期的基础制度建设积累了一定基础,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期货市场风险控制能力逐渐加强,同时科学化管理水平稳步提高,这些都为期货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7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商品期货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金融期货的即将推出,为整个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整个行业的市场氛围焕然一新,国内期货市场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同时,中国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期货市场积极稳步发展的措施,使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市场功能进一步发挥,市场创新此起彼伏,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股票指数期货的适时推出,必将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的资源整合与融通,使期货市场的功能得到新的强化。所以说,我国期货市场迫切期待期货盈利模式空间的拓展及进一步发展。
1.拓展期货公司现有盈利模式是期货市场面临的现实选择
拓展期货公司现有盈利模式是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我国期货行业提出的新的挑战。在资金紧缺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后,客户对期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求更加多元化,趋向综合化。因此,积极进行期货公司现有盈利模式的拓展,是大转折时期期货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拓展期货公司现有盈利模式是期货公司间实现差异化经营的重要契机
在期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期货公司的发展速度加快、质量提高,这对期货公司的经营方式与效率、服务质量、风险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不断拓展期货公司现有盈利模式,是期货公司占领制高点,走出“同质化”发展的重要契机。
3.拓展期货公司现有盈利模式是期货行业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我国期货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受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仍较大。如果能够尽快推出股指期货并建立相应的风险对冲机制,不仅有利于推动那些注重长期投资的保险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进入期货市场,也有利于期货市场成熟理性投资主体的培育和发展。
4.对比国际期货市场发展情况,我国期货公司有很大的盈利空间
从1865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首份玉米期货开始,期货创新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期货市场发达国家和地区,期货交易额是其GDP的20或30倍甚至更高。我国期货市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07年成交额{dy}次突破40万亿元,比2000年的1.6万亿元增长了24倍,但仍不到GDP的2倍。2006年国内期货成交量仅相当于全球期货、期权总成交量的0.01%,全年成交额与美国CME集团{yt}的成交额相近,这与我国GDP占全球总额的5%、进出口总额占全球总额5%以上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此外,国外上市的期货品种繁多,仅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就有几百个品种,且品种范围横跨金融期货、商品期货、债券和复杂衍生品组合,金融衍生品占据国外衍生品市场交易量的80%以上。而国内只有十几个商品期货品种,期货市场发育程度较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期货市场创新发展空间巨大。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推动期货产品和品种创新。
四、期货公司未来盈利模式的发展趋势
各期货公司以及期货公司股东承受风险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样一来,为了使期货公司在现有的市场生态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放大、拓展期货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必要根据当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实际特点,设计适合的期货公司盈利模式。为此,我们提出在同一法人管理下,进行风险转移的期货公司盈利模式思路。
未来国内期货公司的收入组成部分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内期货经纪业务收入、境外期货经纪业务收入、期货公司作为风险管理顾问并提高专业信息服务所带来的收入、下设子公司—期货投资基金(CTA)的营业收入,以及期货公司销售创新性产品的收入。具体来说,相应的期货经营业务主要有:
首先,鉴于近一两年监管层对期货业陆续颁布了系列期货法律法规来规范期货市场的发展,社会对期货认知不断提升,我们认为,期货经纪业务作为国内期货公司主营业务的地位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而且期货经纪业务也存在着继续做大做强的空间,因此,国内期货公司应该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对投资者的服务。同时,对于期货行业独有的居间人模式,我们应该认识到期货居间人是寄生在期货公司机体之上的一种怪胎,不利于期货公司主营业务的发展。居间人问题是影响行业发展和期货公司做优做强的一个突出问题,期货居间人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但必须标本兼治,要充分借鉴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在经纪人管理方面的经验,对现有居间人要分清类型,有针对性地分别加以规范,将真正的居间人分离出来,从而增加期货公司的收入。
其次,期货公司应随时做好开展境外期货经纪业务的准备。由于海外期货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品种繁多,其对国内投资者具有非凡的吸引力,境外期货业务发展空间巨大,必将成为未来期货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第三,虽然我国期货市场发展历史较短,缺乏成熟的投资理念,但是投资者对期货投资咨询服务具有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在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企业对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需求更加迫切,由此可以预见,风险管理顾问模式和专业化期货信息服务将是未来期货投资咨询的主要利润来源。
第四,国内设立期货投资基金已经具备可行性,而且我们通过学习和借鉴欧美发达期货市场的经验,可以采取以期货公司为母公司,具体分离各项业务,设立独立法人子公司,以期货公司下设子公司的形式成立CTA,并在期货公司与CTA之间设置严格的防火墙制度。这样,期货投资基金未来将会给期货公司带来更多的营业收入,使期货公司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使期货公司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zh1},期货公司通过精心设计选择的工具和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而向客户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某种期货运作理念,将无形产品有形化、将服务理念可视化,将所提供的有特色的服务转变成有价值的可视产品,并通过销售相关创新产品来获得客观的利润。
(本文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合作研究计划第三期课题《期货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负责单位:中国国际期货公司;课题负责人:xx、马文胜、陈冬华;课题组成员:王红英、李莉、吕圳;课题协调人:陈晔。)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