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8 09:46:17
来自:
(xx是项长期工作)
的评论
在电影界,当凡人们因为经济动物特性,在为版权问题痛心疾首的争来争去时,一个叫卡梅隆的神貌似对此不太关心,“争个球,创造唯有影院可以感受的体验才是神道!”。在2009年,世界总算等来的天神的下凡,由于中国特色的“时差”,我等到2010年才一睹神迹,一睹电影票甚至比春运火车票还难买的盛况,同时,难得的见到,电影票居然还可能涨价?!
{tx}:IMAX-3D初体验
我{dy}次接触3D影像还是当时在常州恐龙主题公园,当时那里有个3D视频播放项目,我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终于入场,带上眼镜,犹如坐过山车一般进行了恐龙世界的探险,估计就10来分钟,但是已经把我震住,一个恐龙向我探头过来时,我还真用手想去摸摸。后来回想,其实当时我的位置是在可活动的平台,按照现在的分类已算4D了。
这次IMAX-3D版本的电影票着实难买,我刷屏等待在线出票,终于等到时,发现瞬间后面的位置就被卖完,遂只能购买第四排略微靠右的位置。在看电影之前,我也了解网上不少观众看后的感受,感觉看《阿凡达》简直是项技术活儿,到底看3D还是IMAX-3D?看IMAX-3D该坐到哪一排?是否会恶心头晕?由于我选择的据说是观影效果较差的前排,所以看前还颇为紧张,头一次花一百多块钱买张电影票,这要结果还搞个头晕眼涨岂不是花钱遭罪。
不过,影片一开始,我的顾虑打消了,从效果上,没觉得有啥不好,视听冲击很震撼,头也无不适感。因为本来就是个四眼儿,所以再加个3D眼镜,时间长了,会感觉鼻子那被挤压的有些难受,由于电影观众中四眼儿不少,所以这个细节也是需要影院方面动动脑筋解决的,如何上我等变六眼儿后感觉更舒服。其实,{zd0}的难受不是来自脑袋和眼睛,而是我的腿,在华星的IMAX影院坐着感觉跟坐航班的经济舱一样,腿伸不开,总是弯曲着,而航班上起码前面的座位为下面还有空隙,可以把腿伸进去舒展下,而影院阶梯状的排布让腿更无法伸展,一场看下来腿感觉挺酸,如何平衡放映厅座位密度也是影院可进一步探讨的事情。其实,因为腿难受,看的时候,我真的希望中间会有个过去长片常有的休息时间,让我站起来活动活动腿脚。
当然,上面说的问题跟视听感受上比都是小问题。大屏加3D的视觉效果是很棒的,特别在两种状态效果{zj0},一种是运动状态下,比如追逐戏中,突然出现的草丛、树干都有很真实的迎面而来的感觉。另一种就是视觉开阔型场面,当然就是多次展现的潘多拉星的各种风貌,那种立体感让这个瑰丽的世界那么真实,让我很想融入进去,同时留下深深的回味,以至于看完电影后,回想起来,单纯为了再体验这神奇的潘多拉世界,也想再去影院看一遍。而在这两种场面结合的几场大型战争场面,则是这种3D震撼的高潮,决战一幕,看着仙境般山峦漂浮的世界,飞龙和战机相互厮杀,感觉真是High极了。不光战斗场面,那种基于3D的真实环境的神秘感,也给本片带着宗教感的世界观呈现提供了很好的氛围,如试图拯救格蕾丝一幕,和影片结尾一幕,那种仪式场面被3D影像呈现的更有感染力。
情节:简单而圆满
与《泰坦尼克》当年上映不被看好,慢热大赚票房不同,这次《阿凡达》上映前就已经被宣传的如同一枚等待引爆的核弹,让人翘首以待,同时又让人难免担忧,会不会因为实际与期待相差太大,而让一部哪怕水准不错的电影也被认作烂片。比如,上映前,从透露出的故事情节看,怎么都感觉很俗套,难道这会是一部{tx}大片而已?从历史看,卡梅隆的电影常常立意很高,但是故事情节简单,但是,他又很善于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讲的很圆满,《终结者》立意上是关于人类未来的忧思,立意很高,但是故事又显得无非一场场追杀戏而已,但是卡梅隆却在这个过程中,层层烘托,特别在第二部中,将施瓦辛格作为机器人与康纳父子般的情感层层递进,虽然那液态机器人的{tx}很吸引人,但是施瓦辛格{zh1}融入铁水一幕同样保证了这部电影的故事和情感深度。
《阿凡达》换位思考般的情节谈不上新鲜,最近就有如动画片《泰若星》、科幻片《第九区》与之相似。特别在《泰若星》中,也是类似的在地球生存无望,人类试图毁灭泰若星的故事,一样地球人中有鸽派和鹰派,一样的是军方的高级军官嗜血好战,一样的是一个地球人反水坏了人类“好”事儿。再扯远些,西部片中,如《与狼共舞》那样,“文明人”融入“野蛮人”社会的故事也可以看作这类反思角度的呈现。而论对人类世界观、环保方面的反思上,卡梅隆在《深渊》中就有所涉及,对人类在地球瞎搞实在看不下去的深海高级生物,试图用一场洪水毁灭人类。《阿凡达》的剧情还是那么简单,贪婪的商人、好战的军人、理性的科学家,善良的弱势民族,中间的纽带就是杰克,故事情节的走向几乎可以猜到,但是你常常很难猜到其中的细节和卡梅隆呈现的角度。令我很有兴趣的是电影中,对潘多拉星生态系统的科学和宗教的和谐统一的解读。从宗教角度看,纳维人对自然充满敬畏,杀死了生物都要有个虔诚的仪式,而能量循环、轮回的价值观念纯朴而自然。同时,借格蕾丝之口,又从科学角度得以解读,如潘多拉星的如同生物大脑般神经触突,让影片中那种心灵感应般的交流方式有了科学基础,即在这样发达和和谐的神经系统下,一个充满了“思考”能力的星球,产生价值判断,{zh1}发力帮助一方的抉择也显得有些xx,但是又说得过去。
杰克和娜蒂瑞间的感情,伴随杰克的立场变化,是影片一条撩人的主线。卡梅隆再次表现了出色的故事讲解能力和关键节点的情感烘托能力,而3D{tx}正是给了这样的烘托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这是卡梅隆理智的地方,他不会如迈克尔贝一般拼命让新的金刚亮相或者制造不断的爆炸;也不会如艾默里奇一般又是地震,又是火山爆发的让一部电影成了{tx}开会。卡梅隆用{tx}制造了美轮美奂的潘多拉星,让它成了{zh0}的情感代入点,看了如此美好的星球,如此善良的纳维人,如此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你能不深深的被代入进去,为纳维人即将被摧毁的生存空间,为宇宙中即将被摧毁的净土捏一把汗吗?在这美丽的世界中,杰克和娜蒂瑞间的爱情简单而真挚,一种纯净的浪漫在纯净的环境中展开,谁又能忍受这样的浪漫被丧心病狂的拆迁队摧毁。看到{zh1},我也急纳维人之所急,想纳维人之所想,卡梅隆的故事再一次感染了我,很多时候,叙事并不是非要搞N段式、平行叙事、环形结构、闪回之类才显得牛B,能结合各种手段,将故事讲的充满感染力和代入感,在我看来已属相当牛B的能力。
没有用大红大紫的颜色把电影当成画布,也没有用人山人海的团体操把电影当成广场,看了《阿凡达》我会感叹这是一场美妙的电影体验,而非{tx}体验。从个人解读看,我印象特别深的是{zh1},潘多拉“圣母”的显灵,本是中立的生物都加入到反抗强权的战斗中来,所以,回到现实世界,人在做,天在看,有些人不要以为自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当心显灵的那{yt}。
畅想:电影的明天
之前对于《阿凡达》宣传中,我感觉最为夸张的莫过于“电影从此分为《阿凡达》前和《阿凡达》后”,之后豆瓣短评中,印象最深的是“詹姆斯卡梅隆闭上眼,全是电影的明天”。《阿凡达》之后,电影会怎样?《阿凡达》对电影工业的影响显然已经有了表现,在影片上映前,美国就加速了IMAX-3D银幕的铺设,而在中国,IMAX-3D电影票的一票难求和如华星、万达等尝鲜者的大赚,也让诸多院线跃跃欲试,想必今后几年内此类放映厅也将在中国兴起。而受《阿凡达》热映影响,很多计划的,甚至已经开始运作的电影都传出了拍摄3D版本的计划。其实,这是一个载体和内容的关系,就如宽带网出现后,加速了网络视频的和高清下载的兴起,而这样的内容需求又促进了宽带网的建设。这段时间的BT资源站被关,VeryCD危机事件后,很多人的感叹也是,要没了这些下载资源,要宽带网干啥?是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影片,要这么好的放映厅干啥?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放映厅,如何让投资人放心的拍这样的电影?如此纠结的关系,需要有人来打破,于是,卡梅隆来了,或许也只有“世界{zw}”能让投资人放心的投钱拍电影,又放心的投钱铺银幕和放映设备。这是我对《阿凡达》价值的理解,它打破了一种胶着状态,让电影工业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电影工业真的进入了一个3D时代,电影本身会发生xxxx的改变吗?我看到有人似乎将电影工业可能进入3D时代解读成了电影工业可能进入一个{tx}时代,似乎大家到时候都会集中精力制造惊人{tx},不注意电影的剧情和艺术性。我想,作此解读的人,或许也将《阿凡达》当作一部{tx}大片在看吧。我不这么认为,电影从无声时代走入有声时代,从黑白时代走入彩色时代,无不伴随着一次次技术革命,而自从上世纪90年xx始,{tx}越来越多的应用在电影中,而{tx}大片也成为票房上的吸金怪兽,但是电影真的变成纯粹的视听盛宴了吗?显然不是,从如今,提到中国电影摇头的观众中,你也会越来越多的听到对编剧的质疑,中国从《英雄》开始走入所谓的大片时代后,大家也在新奇后,厌倦了漫天飞箭、大红大紫和团体操表演,看看2009年国产的几部“杯具”电影吧,被骂的无不是剧情的狗血,故事依然是电影的灵魂,它可以简单,但是不能无脑。
在默片时代,有茂瑙,在有声电影时代,有伯格曼,他们都能拍出富于艺术感的电影。而卓别林在默片时代和有声时代也都能拍出情节精彩,社会性深刻的电影。黑白电影时代,一批新浪潮导演可以玩儿艺术,彩色电影时代,他们依然可以接着这么拍电影。哪怕{tx}越来越多应用在电影的时代,它也从未占据主导,比如它能渲染最真实和大气的战争场面,但是空有场面的《特洛伊》还是比不上充满张力的《角斗士》给人震撼。艾默里奇拍了一水儿{tx}大片,也没几个人记住他的名字,而一直关注人的情感的伊斯特伍德却老当益壮,成为受人尊敬的导演。所以,不用担心3D时代,电影会成为纯工业产物,它只是给了导演更多表现的手段,比如它可能让恐怖片的现场恐惧感更真实,但是依然无法替代巧妙的桥段设计带来的心灵震撼,换个角度,想想过去那么多剧情精彩的恐怖片,如果在3D真实的效果中体验岂不更爽?哪怕一部文艺片,让观众更真实的置身于导演构建的氛围中去体验剧情和人物情感,想必也是一种不同的感受。所以,3D技术让各位导演手中多了一种工具,一种很多人还不能熟练使用的工具,而这个探索的过程又该是多么令人兴奋,或许能探索新的电影理论和技法。
《阿凡达》给了很多人从未有过的最强烈的前往影院的理由,在过去,面对前去影院看正版电影和在家中看盗版电影,选择前者显然不是简单的知识产权意识可以带来的,也不是法律的严惩可以xx解决的。实际上,影院上演{tx}大片较多的原因之一就是,{tx}在影院可以得到{zh0}的体验,而随着高清技术的发展,这样的理由甚至都在减弱。而卡梅隆带来的《阿凡达》给了我们最强烈的家中无法体验的观影感受,这对于电影界来说,显然是比四处艰难的推行知识产权法律更有效的高额利润来源。再发挥下想象力吧,电影的3D化很可能带来更全面的视觉3D化热潮,在家中收看3D电视或许并不遥远,而那时,或许在家中收看3D电影DVD也会是很High体验,而3D盗版也会随之而来,到时怎么办?不要紧,届时,我相信,无论是卡梅隆本人,或是另一个疯狂之徒,都可能带着某部神奇的电影天神下凡,开启另一个电影纪元,对于未来,我总是保持乐观。
http://hi.baidu.com/
doglovecat/blog/item/6eeea5afc38dc5c77dd92a50.html
2010-01-18 12:32:12
对于它的情节无法有好感,人物塑造太单一了,而且还带有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2010-01-18 19:24:24
个人英雄也没什么不好的~~2010-01-19 12:21:19
个人英雄主义是美国电影挺传统的路数,不喜欢倒也是个人偏好。我的感觉还是它简单,但是讲的清楚,情感烘托的有力。2010-01-19 12:24:36
人物塑造太单一了,而且还带有典型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我没看过任何一个国家表现群体同等智慧的电影,您看过吗?
2010-01-19 15:20:38
群體同等智慧的片子估計有,有也是BBC的昆蟲世界,蟻窩探索……2010-01-19 17:58:08
一部电影看一遍能看出些什么?!当然是最为直观的东西,视觉冲击,情绪的波动。。。说说好电影的共性:主题很简单,情节比较不复杂。刚在书上看到的- -!想想的却如此,不然哪有功夫刻画细节,虽然由于精力和修养的问题,很多细节是不易被注意到的。。。
2010-01-19 18:20:52
哈哈,和兄弟一样,我也是在常州恐龙主题公园{dy}次看到3D~~2010-01-19 18:38:57
比孔子要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