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文化与民俗(转钟玉如文)_春秋往事_新浪博客

,是一种原始宗教,是推动我国古代历史前进的动力。万余年来,傩文化渗透于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各种领域里。经历代发展完善,特别是在民俗与民俗艺术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民俗与民俗艺术传统风格,影响至今。

民俗艺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它依附于各种民俗活动之中,在民俗艺术中的造型艺术,是有型的,可视的艺术形式,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艺术能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并构成民族特征和气质。其中有民族的绘画、剪纸、印刷、刺绣、染织、服饰、建筑、陶瓷、器皿、工艺、玩具、雕塑、演艺、并且渗透到民俗与民俗艺术的各个细节中,形成了鲜明的特征:一是敬神驱鬼;二是面具歌舞表演;三是顺应节气、时令。傩与岁时节日的联系,使得岁时节日留下傩文化的印迹;四是与生产、生活融合,能确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发人兴。傩是一种原始宗教文化,万余年来,深受人们信仰,植根于每个人的血液里和骨髓中。本文就人们身边日日触摸得到的事儿,略举几例,说说傩文化与民俗艺术的和关系

一、建筑艺术与傩文化

旧时,人们普遍重视住所的风水和龙脉。要修建新屋,首先必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好的屋场,特别讲究龙脉是否旺盛。“龙脉”就是房屋后山的山脉走势,是这栋住宅日后能否兴旺发达的根基。故而风水先生对龙脉的选择十分认真,有时甚至沿着山脉寻看几天甚至月余始定。选好“龙脉”走势后,才始择屋基的座落之处。假苦屋基的方位、风水、朝向都令人满意,惟“龙脉”的某个地方有缺陷,必雇人工进行后天修补,补救,以土石堆砌,栽上树木绿化,这是屋后的风水。

“朝向”,是指房屋面对的方向,放眼望去,要视野开阔,心情舒畅,没有闭塞感,又称屋前风水。“护手”,即住房左右两侧的山脉,好像人的两手似的,时时呵护着这块风水宝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了,“白虎低而伏,青龙高而仰”。俗称“不要青龙高万丈,只要白虎就地爬”,假若这些条件都具备了,这便是一宗理想的屋基了。

其次,建筑民俗的傩文化多表现在木匠师傅们的活动过程中。木匠是“吃百家饭,走江湖的。”经历代祖师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谓“法力无边”。师傅是怠慢不得的,更不能得罪他们,否则,会招来法术性的报复。轻则让主人不得安宁,重则让主人家从此走向衰败。这些传说民间不胜枚举。略举几例来说吧,有家主人请木匠师傅做板凳,却怠慢了师傅,后来每到深夜,木凳如烈马般在屋中东奔西撞,主人持灯看时,又无异样。一旦躺下,又是四处冲撞,使主人不得安宁。后来主人持上乘礼品去木匠师傅家谢罪,才解除了法术,始得安宁。又有一家起新木房的户主人,在房子刚好立了起来,栋梁均以搁上时,主人家却得罪了木匠师傅,师傅生气的挑着工具担子走了,堂屋的新竖立的大中柱上突然流起水来了,越流越多,流个不停,房主人着急了,知道是木匠师傅施的“法术”,立即持厚礼赶到木匠师傅家跪地请罪:“师傅你大人不记小人过,我得罪你了,我错了,望你原谅,我这百年好事,望你好事作到底哟!”木匠师傅一边连忙将主人扶起,一边说,这是怎么回事?我来时不是好好的吗?房主人说明情况后,木匠故作惊讶之态说:“难道有这么回事?你快回去看看肯定不会再流水的。”那主人半信半疑的走回家一看,中柱果真不流水了。还有一则传说,有一位石匠师傅法力无边,{yt}远行,天黑时来到一家小店铺投宿,店小二说房客已满。石匠说:“我不要床铺,只在你这火塘边坐一夜就行。”店小二十分小气,生怕石匠晚上冷时烧他的柴火,于是就将火塘边的干柴统统藏好。谁知道这石匠师傅却将自己的一双脚伸进火塘,燃起熊熊大火,旁观者无不惊讶!等到第二天早晨,石匠师傅走后,店小二才发现,店中的桌椅板凳的脚却已全被烧光了。搞建筑的工匠师傅们有许多令人不解的“法术”,例如石匠师傅在工作时,有些特大石块需要移动,但人力莫属,而石块根据建筑需要又不能分开,这时便要使用“九牛撬”了。所谓“九牛撬”,即使用这种法术,就能富有九头健壮的牯牛所共有的力量。事先安排九个年轻的小伙子,各持撬棒,师傅在每个人手掌中都画一个“牛”字,嘱其握紧撬棒,然后陈列三牲祭品,焚香烧纸,口念咒语,一声吆喝,九人随着师傅的号子声,一齐用力,那巨大石块便缓缓地向目的地移动起来了。

民间起房子,还有一种“偷梁”的习俗。“梁”是统帅整座房子的上层建筑,即堂屋最上方,中间画有太极图,两端画有八卦的横梁,在建筑民俗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谷称“栋梁之材。”能作梁木的材质只有椿木、樟木、梓木、杉木四种,俗称“椿王、樟帅、梓将、杉第四,”但用杉木的居多。其树形要高直挺拨,{zh0}一蓬三株中间的一株。枝杈小而少,两头粗细相差不多。梁木树不能用自家林山中生长的树,也不能买,而必须是“偷”来的,只有这样,才会让主人家宏昌发达。所以事先必须认真观察好某处山中的某株树,是他家理想中的梁木树。待屋架竖好后,便选定吉日,主人家请来预先商妥的几个人,陪同木匠师傅酒足饭饱之后,于半夜子时出发偷树。来到树边,木匠师傅摆上三牲祭品,焚香烧纸,领着主人面向梁树作揖,并念诵“一蔸杉树青油油,主东拿来做梁木,左砍三斧生贵子,右砍三斧出状元。”树砍倒时要向上方倒。木匠师傅唱:“砍得快,发得快,恭贺主东荣华富贵万万代。”树倒不能着地,只取合适的长度,截断尾部去除枝叶。放挂鞭炮抬走,在树蔸边留下购树礼金,梁木抬到新建房屋的基地边,东家要放鞭炮迎接,安置在“木马”上,立即修整成形,中间用朱砂画“太极图”,两端各开“梁口”。开梁口时,必须木工二人,手持斧头凿子,一在东,一在西。一边凿梁口一边唱:“手拿凿子往东走,东君叫我开梁口,梁口开得八分厚,八分宽,恭贺主东代代子孙作朝官。”另一木匠接唱:“你开东来我开西,门前骡马叫唏唏,旁人问我叫什么?恭贺东家状元回。”两端梁口边要画上“八卦”中的乾坤二卦图形,梁的腰间系上红布,置于两张高凳上,等待吉利时辰一到便上梁。此时,更不能着地,不能让任何人跨越或骑在梁上玩耍。否则,必宣布此梁作废,从新寻求新梁。

梁木的山主人半夜听到山间的鞭炮声,知道有人在他的林间偷梁树,他若无其事的,不骂、不问、也不追查,因为“越骂越发”。早起后,他匆匆容容的走到梁树蔸边去领取那份“购树礼金”。聪明的林山主人又乐滋滋的走到修房主人家,很有礼貌地说:“恭贺你得了栋梁之材(才)哟!今后定会家发人兴咧!”主人会意,便留他吃顿好酒饭,然后打一个红包(红包中的钱数,必须是那株梁木价的两倍以上),这样两家不伤和气,皆大欢喜。

上梁时间,须由阴阳先生根据主人生辰八字事先择定,一般是寅、卯、辰、巳四个时辰进行。上梁时,周围数里的村民和亲友,都会前来祝贺和看热闹。上梁前必由木匠师傅进行“祛煞”,驱走邪鬼,扶持正气。

“祛煞”时,要烧香纸,陈列三牲酒醴祭祀,祭奠鲁班仙师、历代祖师和东家的列祖列宗。燃放鞭炮并取雄鸡一只,木匠师傅拿在手中,边念“祛煞咒”边扯雄鸡项下鸡毛。这时,鞭炮声、火炮声、鸡叫声,一齐发作,响彻云霄,惊天动地。一切妖魔鬼怪早已逃之夭夭了。

木匠师傅唱道:“说此鸡,道此鸡,此鸡不是非凡鸡,生得头高尾又奇;头戴鱼鳞八卦帽,身穿五彩龙凤衣,日在鲁班殿前走,夜在鲁班殿前啼,鲁班将它无它用,特赐弟子作祛煞鸡。此鸡头上一点红,弟子拿来祛天煞。此鸡头上一朵花,弟子拿来祛五方煞。一祛东方甲乙木,东方有煞永无踪;二祛南方丙丁火,南方有煞尽烧掉;三祛西方庚辛金,西方有煞去藏身;四祛北方壬癸水,北方有煞快收起;五祛中央戊己土,中央有煞归地府。一祛天煞归天去,二祛地煞土内藏,三祛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一百二十四种鲁班神煞,鸡血落地,百无禁忌,恭贺主东,大吉大利!”

祛煞后,鞭炮齐鸣,在亲友们的欢笑声中,木匠师傅开始升梁。升梁之先木匠师傅要唱《赞梁词》:“日吉时良,天地开张。恭贺主东,修造华堂,不看此屋,单看此梁。此梁,此梁,问你生在何方,长在何方?它是生在西眉山上,长在活龙头上,上有青枝朝北斗,下有子根万丈长。谁人得见,鲁班得见。谁人得知,弟子得知。张良弟子便把大斧来砍,一筒镣起做中柱,二筒镣起做排枋,三筒不长不短,镣起做主梁。人马众多,浩浩荡荡,鞭炮喧天,运进码厂。木码一对,像对鸳鸯,开山子一对,毛耳张张,脱掉毛衣,一线弹上。鲁班一线,弹在中央。弟子一线,附在两旁。七寸刨一出,坦坦平光,长刨一出,耀耳晃光,光刨一推,发出一股豪光。两头画起龙戏水,中间画起金玉满堂,神听巫师口,木听匠人言;前发三百年,后发五百年,一发就是一千年,恭贺主东,荣华富贵万万年。”木匠师傅大喊一声“起呀!”这时鞭炮齐鸣,排枋架上有人用绳索往上拉,下面有人用篙、杈、楼梯往上顶,一会儿工夫主梁升登于“龙位”之上。祝贺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主东笑逐颜开。

二、宅院防御体系中的傩文化

傩文化产生了稻作文化。一是上层建筑,二是经济基础,两者密不可分。傩文化能确保农业生产所需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中国的农业社会时间长达万余年,所以傩文化这种原始宗教,在万余年来它是人类{wy}的宗教,人们信仰它、尊重它,无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医药、生产、天文、地理等等都离不开它。是由它来保护生命,保护生存空间安宁。特别是宫廷、府衙和豪门望族乃至一般富裕户的宅院建筑全都是由傩文化构成一个立体形的防御体系。一般贫民百姓,虽无宅院建筑,但仍以钟馗或尉迟恭、秦琼的画像镇宅除跃祛邪。

宅院建筑是一座坐北朝南歇山顶式的瓦房,由槽门、晒谷坪、院墙、厅、堂、房舍、大门、天井等建筑设施所构成的一套宅院。别小看这套建筑群落,可是它的防御体系是立体型的,是里三层外三层的。首先是槽门外设有三道岗哨,{dy}道,是一对雄伟的石狮。狮子并非中国土产,东汉时西域的安息、月氏等国都曾进贡过。同时也进口了具有避邪纳吉功能的“狮子舞”,白居易就有“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的诗句。唐宋时期,就有了用狮子守卫大门,震慑妖魔的傩俗。第二道,是宅院外墙角处埋设的“泰山石敢当”,它是半截石碑形的一道暗哨,时刻警惕着娇魔的突袭。第三道,是贴在大门上的门神和“铺首”,同样蕴含着守卫的功能。门神源于上古的度朔山神话。后山的大桃树上栖有神荼、郁垒两位神灵,是专门用苇索捆恶鬼喂神虎的。秦汉时已风行在桃木板上雕刻这两位神灵置于大门上。后来改为绘画方式,称为“桃符”。唐代以后,多改用秦琼、尉迟恭代替了神荼、郁垒,目的都是阻挡妖魔入侵宅院。两扇大门上各有一个“铺首”“铺首”为铜铸兽面浮雕,开闭大门的铜环穿于兽面鼻孔,其意为:一旦妖魔用手握铜环开启大门时,凶兽铺首便会迅速张开大口将妖魔手指咬断,而门楣上挂的木质“呑口”,一般是口含xx或宝剑的葫芦形神虎面具。它平时俯视、监视门首,一旦有妖魔开门,便一口把它吞下,故称“呑口”。此傩俗至今沅陵农村老宅院,随处可见。城内的个别户,门首仍挂有“呑口”

宅院内的空中防御,可谓戒备森严。妖魔从大门不得进入必然要从空而降,企图顺着屋脊、屋檐跳进院内,这又怎么办呢?没关系,请你一百二十个放心,这里布置了空中立体防线。首先在歇山式瓦屋的屋脊上,安放着麒麟、凤鸟等瑞兽、祥禽,两端还有避邪驱疫的“鸱吻”,两边斜坡的屋脊上各嵌有一排“瓦猫”。瓦猫是烧制成的猫形瓦,原形是神虎,秦汉时被雕刻(或绘画)在两位门神的桃木板上,等着吞吃恶鬼。隋唐时期,被“调升”到屋脊上独当一面,房屋瓦檐的“瓦当”(圆筒的或半圆筒形)和“滴水”(倒立桃形),最早都被烧制成饕餮形兽面。檐下走廊廊柱的柱头也被雕成兽面,还有廊下吊着的“铁马”,形成了层层监视妖魔的网络关卡。特别是“瓦当”“滴水”似乎围绕房屋而装上多层铁丝网。沅陵老人告诉他的儿孙们说:“你们不要坐在屋檐下面,别防碍‘屋檐童子神’办事”。

有人还会担心妖魔从正面进不来,从空中偷袭又不成,它能不能从地下冒出来呢?你放心,我们的古代祖先都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密了,地下通道只有污水沟一条,便在墙基外的出水口处,套上兽形排水管。妖魔一旦钻入这管中,便会被它咬住,如同门楣上的“呑口”和屋脊上的“瓦猫”一样,都有同样的功能。贴在院内屋门上或窗户上的锦鸡剪纸,它的驱邪功能也非同小可。早在周代大傩时,作为裂牺之一的公鸡,就曾有阻挡阴气和疫疠返回京城或宫内的作用。它能啄食五毒之虫,人所共知,历代祭坛上都以公鸡血驱疫逐邪。《神异经》曾载:尺郭头戴鸡父头,可以“朝食恶鬼三千,暮呑三百”,本事可大咧。

正房的堂屋,也严阵以待,通常中堂挂有神虎镇宅,神鹰震宅,赵公(公明)震宅等绘画,神龛上供有赵公明“身骑黑虎广招财”的雕像,有的堂屋的每根柱上都雕有饕餮画像,妖魔望风而逃。

古人建屋,盖房上大梁时,不但贴有“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红纸告示,并且在四周装有桃弓柳箭和鲁班神符于东南西北中五方五位,意在将日后躺藏或入侵房内的妖魔鬼怪统统赶走,否则,射死无论。

看官先生们,当你了解了这套立体防御体系后,就该安心睡大觉了吗?这套传统的房屋建筑及其装饰艺术模式,是经过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发展,逐渐走向定型的,在这个过程中,保护生命安全和保持宁静的生存环境的傩意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这种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它还给予房主主观上祈愿的生命安全,生存宁静,在心理上的满足。古人对傩文化的信仰与崇拜,远非现代人可比。古人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把祭祀神灵当成国家大事看待,可见是何等重要啊。商周时,上自国王,下到黎民百姓,一年三次大傩是人人必须参加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认识和行为均以是否科学为标准而审视一切,当然与古人的认识就大别了。沅陵县沅江两岸各个乡村都曾有这种建筑和装饰模式的宅院,有的至今保存完好。建筑年代最久的要算溪子口岸边的“龙兴讲寺”,它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大雄宝殿宏伟壮观,其他建筑沿山坡而上,各种殿堂在大雄宝殿两侧沿中轴线对称排列,亭台楼阁水榭,栉比鳞次,巍巍壮观。它的立体防御体系多以“龙”来布局。这恐怕与皇帝御旨有关,皇帝为真龙天子嘛!古人云:“龙生九子”。这九子形状各异,他们的驱邪除魔的本事大的很咧。一曰蒲牢,好鸣,为寺内大钟上的钮鼻;二曰囚牛,好音,为胡琴头刻兽;三曰睚毗,好杀,为殿大门上的“吞口”;四曰嘲风,好险,为殿阁走兽;五曰狡儿,好坐,为佛座骑象;六自霸下,好负重,为碑碣石趺;七曰狴犴,好讼,为狱户首镇压;八曰质鼎,好文,为碑两旁蜿蜒;九曰蚩吻,好吞,为殿脊兽头。又一说称,这龙之九子,一为宪章,好囚;二为饕餮,好水;三为蟋蝎,好腥;四为蛮虫全,好风雨;五为螭虎,好文;六为金犭儿,好烟;七为椒图,好闭口;八为虭多,好立险;九为鳌鱼,好吞火。另有蟠龙,貌似麒麟,喜水边;鸱吻,易避火。这些神物各自形状怪异,性格不同,功用亦不同,但它们都视除妖驱邪为已任。它们有的立屋角,有的居屋脊,有的把门守,有的卧在门坎上,寺院的每道山门上都有“双龙”守护。在第三道山门上,有唐皇李世民的御旨,“敕建龙兴讲寺”五个大字的竖立匾额,则由五条龙蹲在五个方向分别护卫,严防妖魔破坏,这叫“五龙奉圣旨”等等。   

清光绪年间兵部给事中冯锡仁,在柳林汉建筑了一套拥有48个天井的大院落,雕梁画栋,廊郭轮回,奇花异草,四季芳香,立体防御系统完备。院内俱有一个小城镇的全部功能。加工业、制作坊、百货店、绸缎铺、南杂铺等一应俱全。一个客人走进冯家大院,目不暇接,不管你坐在哪间房内,走在哪条巷道;无论是在楼上还是在楼下,到处都可以看书、写字、绣花。清静、舒适自不必说,那透风、透光性能极强。不像地主老财的那种高墙大院,密不透风,白天房间还得点灯的“风火桶子”建筑模式。冯家大院在传统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上可谓典范。 

三、婚嫁习俗与傩文化

男女双方结婚日期一定,首先必须“过礼”,古代称之为“纳徵”。女方父母准备好陪嫁的各种嫁妆后,婚期已近,新娘子的母亲必请一位十分贤淑、儿孙满堂的妇女为女儿开脸。开脸是用红丝线或细小的白麻线交叉将新娘脸上的汗毛绞去,再涂以粉脂并修眉。开脸时,姑艰双脚踏在装满了稻谷的斗桶上,斗桶旁边点盏清油灯。开脸完毕,新娘子的母亲送“红包”给开脸的妇女。开脸兴唱《开脸歌》又称(《哭开脸》):扯了眉毛改了样,改了样子好悽惶。不比以前跟我娘,梳的横头洗横脸,有娘招呼?有娘指点。过了今朝一日后,梳的竖头洗竖脸,到了婆家为人难。开脸之后的当晚,新娘子就开始哭嫁,又称为哭嫁歌,因为有一定的韵律,动听,故称为歌,是新娘出嫁之前的一项哭唱仪式活动,俗传“不哭不发,越哭越发”。如果不哭,还会遭人非议。哪个姑娘哭得好,哭的时间长,不哭重复词句,天天有新内容,而且音质好,韵律掌握适度,便成为乡间的新闻人物,公认为才女,她的哭嫁歌中的精典选段,作为范本,广为传抄、学习。她会因此荣耀一生。若哭得不好,从此被人瞧不起。其实,哭嫁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是妇女苦难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集中反映。哭嫁的起源与父系制的确立和抢婚(掠夺婚)习俗的出现是有密切联系的。《周易·爻词》的“匪寇,婚媾”、“白马班如,泣血涟如”不能不说是掠夺婚的一种带有原始性的记录。至今的哭词中尚有“脚脚踏的是生土,眼眼看的是生人。”“做了贱人”等语句,也有这种意识的遗传因素。   

迎亲,是婚礼中的最重要一道程序。迎亲,也就是古代传统婚俗“六礼”中的“亲迎”“亲迎”起源甚古。“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旧时迎亲的礼仪习俗繁琐,各地的习俗又同中有异,但奉请祖灵保佑,驱凶避煞,祈求吉祥发达和多生贵子的意识表现得十分突出。

迎亲要选择吉日,忌讳历书上所说的“四离四绝”“诸事不宜”之类日子进行。迎亲的前{yt}晚上,除了女方要“陪十姐妹”哭嫁之外,男方也有“陪十兄弟”的习俗。新郎家备十碗酒菜,邀请九名未婚男青年陪伴新郎。席间,父母对新郎理论训诫,陪伴者则尽兴祝贺。向新郎敬酒时多行《行酒令》。这种习俗沅陵农村常见,在邻县最为盛行。沅陵常规是行“戴花”礼。女方行“戴花”礼时,父母长辈要告诫如何作人,夫妻二人要相互尊敬,互相理解。怎样勤俭持家,怎样孝敬双亲,和睦邻里,以及相关礼貌行为。父母告诉她赐你一头陪嫁牛,现金若干。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她“成家立业了”,要立志做“人上人”“要家发人兴”“富贵双会”,为娘家争光。还各送礼金若干,以资兴家之用。男方的“戴花”礼仪上,父母告诫他,要“立父志”,要作一番超过父母的事业来,光宗耀祖。还要告诉他如何修养自己,多体谅妻子。要讲礼貌,知廉耻。叔伯长辈们均以古人或现今有名人物为例,教育他如何发奋图强,建设美好家园。

然后用花娇将新娘子鼓乐喧天地迎了回来,轿到门前停下,新郎倌直接进了家门,男方家人送烟茶到停轿处,让女方的送客们休息。男方去女方迎亲搬嫁妆的人都将嫁妆搬进屋,在新房摆好,铺床要选一个儿女双全,夫妻和好的能干妇女去铺。铺两床主盖被时很有讲究,被盖在床上初打开时,两床被子灌棉絮进被套的口子若同在一个方向,那么,新娘{dy}胎肯定会生女孩;若是一正一反的,则生男孩。   

待新房摆设好了之后,巫师便手握雄鸡,对着花轿摆设香案,上陈三牲酒醴,焚香烧纸,口中念念有词,一刀将雄鸡杀死,用鸡血在香案四周淋洒,{zh1},将雄鸡从案头抛过,杀气腾腾的一脚踢开香案,驱散一切妖邪鬼怪。男方的女主管用茶盘对着花桥一揖。花轿立时由女方亲友簇拥而来,到檐前下轿。男方早已等待接亲的婆娘们搀着新娘进入中常与新郎拜堂。

四、丧葬习俗与傩文化

老人落气后要放“落气炮”,这实际上是放“报丧炮”,告诉乡亲邻里老人已经亡故。烧落气钱纸三斤六两,孝家还要向距离较远的亲戚报丧。俗语云:“娘亲舅大,爷亲叔大。”父死,先去叔伯家报丧,而且要长子去报丧才算恭敬。旧时报丧,要持哭丧棍去,叫“扶杖诉哀”,表示悲痛到了极点,只能靠棍杖支持走路。死了父亲,持竹制哭丧棍,意为先父会保佑子孙像竹子生长一样节节高升。死了母亲,持桐树做的哭丧棍,意为先母会保佑后代象桐树结籽一样代代发达兴隆。“百善孝为先”,旧时扶仗报丧者有这样的“特权”,路上不受任何人阻碍,连县里的知县大人也应回避,迎亲队伍也要礼让。接着将桃树皮刮来煎水洗尸体,这叫“刮桃皮”,是避邪的。再行装殓,亡者所穿衣服均为事前准备好的“老衣”,有穿五层、七层、九层的,穿单不穿双。接着下柳床,即门板架在矮凳上的临时床位。将亡者睡的床铺移动,床铺草及旧衣服等物一同烧掉,然后移尸体入灵堂,沿路放鞭炮相送。在亡者原卧室,照清油灯七夜,据说亡者留恋睡过的房间,夜晚会来看看。

入殓,又称大殓、入棺、入木、落棺等称呼。入殓是一古老习俗,两千余年前的《仪礼·既夕礼》就有记载,遗体入殓前,棺底铺厚棉纸以吸潮。棉纸按老人年岁铺,一岁一张,铺平铺实,把白纸折成三角形垫铺在棺底。分针,是用尺子准确量出棺木两端的正中位置,拿根小麻线从两端的正中位置通过,小麻线上穿口缝衣针,将遗体端正,针尖要对准遗体鼻尖,假若偏向对子孙不利。亡者嘴里要放银和米粒,表示亡者在幽冥路上不缺钱花,不少饭吃。当晚,土地堂要焚香烧纸,夜夜放灯,直到丧事完毕。亡者的枕头一般以茶叶或灯草为芯,作成三角形。手里要拿东两,一般是右手拿桃木棍,左手拿芦毛竿,是为了去西天沿途好对付恶鬼。  

{dy}天当晚请道士做道场,“开冥路”,再超度亡灵。做道场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有作三天的,五天的,也有作七天的,有的时间更长,赤贫者,仅只作“开冥路”后,次早便入土了。但一般只能是单数,不作双数。作道场大体按照木莲和尚寻母的故事去作,体现儿女对父母的孝道之情。作完超度之后便是上山下葬了。

灵枢出殡,又叫“出灵”、“出葬”“出门”,是把灵柩抬到安葬之处。出殡前除祭奠外还要“点主”。旧时为等待吉时或远出的亲人归来,而停柩在家有十多天或数十天的。抬灵柩的杠子叫“龙杠”“龙杠”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为龙身,都系彩绘,龙爪龙鳞鲜明。出殡前有的地方兴祭“龙杠”,谓之“祭舆”。抬棺木的除龙杠外,还有大小地牛、枇杷等件,总称为“大桥”。抬棺木有不同形式的抬法:有前二后一人抬的“牛调尾”,有八人抬的“秃杠子”,有二十四人抬和三十二人抬的大小“如意杠”,有四十八人抬和六十四人抬的大小“龙头杠”。棺木上盖有棺罩和棺帏。棺罩上绣有松鹤、莲花等吉祥图案和八仙神像。棺罩上若非正常死亡则放雄鸡一只。

灵柩抬起时,要风快将支撑棺木的长条凳一脚向门外的方向踢倒,将灵前烧纸钱和奠酒的瓦盆摔碎。灵柩抬出门时,孝子要披麻戴孝,脚系草绳,脚穿草鞋,手持“哭丧棍”在前头“拜路”,沿途散发买路钱,孝子中的长子要手端灵牌和引魂幡,走在前头,送灵的亲友邻居同乐队一路吹吹打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路尾棺而行。抬棺者途中不能停歇,逢山过山,遇水过水,不绕弯子一直前进。对平日不孝敬父母的儿女媳妇,此时必施惩罚。灵柩在水边停下不动,孝子必跪在水中,停多久,跪多久,不论吹风下雪,都得如此。停在污泥边,亦跪污泥中,百姓称为“整不孝之子,整得好”。

出殡不能“犯空”。“葬避九空,地陷,及日刚柔,月之奇偶,日吉无害,刚柔相得,奇偶相应,乃为吉良,不合此历,转为凶恶。”因此巫师要出“殃榜”,指出哪些人要及时回避,不得观看出殡场面,以免“中煞”

灵柩抬至墓穴旁不能立即下葬。葬穴称为“金井”,位于风水先生选择的“风水宝地”内。挖“金井”{dy}锄所取之土叫做土娘,须挖得大而结实,提放一旁,落棺后将它首先投进。“金井”挖就后要放石灰防潮。下葬前巫师要祭祀“金井”,用雄鸡血退煞,用芝麻杆烧坑,意为保佑后代象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代更比一代强。“金井”底部中央,要用朱砂画太极图,写“福寿双全”四个大字。棺材落井后,道士在棺头撒米,孝子们跪在棺材脚接米。棺材落井前乐队

停奏,亲属孝子将孝衣、孝帕、孝帽藏起,草绳解下,头上戴白布拖头的则要收扰挽盘头上。钉棺前,要让孝子与亡者见{zh1}一面,同时检查尸体有否移动处,移动则纠正之,然后钉棺、复土。{dy}个复土人则由长子骑在棺上,在棺头挖土三锄,然后亲友众人才动手复土垒坟。坟垒成后,插上一把伞、一根子孙绳,倒铺一只筲箕。以后要团坟立碑,周围多植柏树,“柏者,鬼之迁也”。松柏长青可以避鬼。坟头还兴栽种坟竹(有的种小翠竹)显得青翠幽雅,为防止牲畜践踏,周围还可请石匠修筑一道“罗帏”。

话说回来,新坟坟前当晚要点清油灯,送稻草织成五尺长的“烟包”以防冷清,如此一个星期。道士“安坟”之后,要“安家神”,为前公后祖烧一个“大包封”,吵闹了这么多天,现在让众家先安安静静的过一个有吃有穿的生活,保佑儿孙家发人兴,四季康泰。

郑重声明:资讯 【傩文化与民俗(转钟玉如文)_春秋往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