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艺术的诞生(盆景浅说)_逸能造景_新浪博客

      
  
   动势如何隐现于盆景中?我们知道,作为造型艺术的盆景一般只能表现出物体的形态,而其构成的意境才能表现出作品的动态,由这两者共同作用才可能塑造出形神兼备的盆景作品,但却不能超过那一刹那间的物态和景象,枝干的动势不能表达时间上的后继。去过黄山的人都知道黄山松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形成了气宇轩昂、苍古赫然之势,霜皮剥落而翘首去天之状,众木森森而扬溢着凛然正气。那铁干四张,跌宕多姿,盘曲苍劲,都是与大自然作不懈抗争的杰作,它的内蕴动势之强烈,决非人为将枝干扭造成风吹动势所能相提并论。基部开裂的干躯,扭筋弯骨曲折万状,犹如百年风雨弃于身后的壮烈史诗——这是日本盆景中舍利干造型常见的树相,揭示了生与死、枯与荣、刚与柔、美与丑等矛盾的对立统一客观规律和超越时空的哲学意味,在静止中蕴藏着令观者怦然心动的激情和感受。静其外而动其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二
 
  气韵乃是个人修养的表现。老子提出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与庄子提出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天地有大美而不能言”等观点,对于如何在盆景创作中以主观造型表现气韵来说,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意义。气韵是每个创作者在整个盆景造型过程中的一种追求,也是历代艺术家最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怎样将气韵贯注到构图布局之中?气韵对鉴赏者而言,是他所面对的作品给予的既是整体而又是极细微的感受。在盆景造型中,当以气韵为内在主导,作品所产生的生动感是气韵的外在表现形态。当以气韵为{dy}造型追求时,必应以气为主,这就要把气和韵分开来辩析。一般表现在盆景中有两种情况:一是气有余而韵不足,表现为作品柔弱无力缺乏生机,因为“韵”只是“气”在运行时自然而然的产生出幽微的表现,如果全然无气,哪里来韵呢?二是韵有余而气不足,表现为作品形态惟妙惟肖,韵味尤佳,却不得其神,气脉隐约不畅,让人只能观其表象而难解个中意味。
  怎样才能使气和韵的统一呢?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主观情思的象征,我们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都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只有大自然中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现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清恽南田),这种微妙境界的实现,端赖艺术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而机械地描摹自然,而当以“心匠自得为高”。
  
  三
  
  意境的显现是在作品完成之后,是由作品表现出来的境界高低,意蕴深浅,而意象则是存在于作品创作之前,二者不应混淆。意象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落实于造型之前的心象腹稿,是创作中的一个环节,正如郑板桥所言:“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此磨砚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二是指主客观统一,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黄山的“梦笔生花”,常人眼里只不过是凸出的山石上长着一棵树,而何以得“xx一管生花笔,写遍奇峰入画图”之妙想,这是观者对客观对象的情感观察结果。于盆景艺术而言,意象是描述创作者怎么看世界的问题。
  
  四
  
  意匠是艺术家眼里最不屑于一顾的,然而任何一位艺术大师又都是艺术匠,杜甫就有“意匠惨淡经营中”之诗句,古时也有“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之说,提出了艺术创作的匠心独用的问题,应为盆景创作者重视和借鉴。盆景创作也因其局限性而不能随心所欲,所以盆景的创作不能凭一次反映在精神上的观照对象即可完成。若一次在精神上的观照对象已经消减,或超出{dy}次观照对象的范围,而任然勉强继续下去,则所成作品的就会如苏东坡所说“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了。盆景创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其表达的意境和精神层面也是时隐时现的,最初创作时的各种考虑,只有经过时间的梳理才可得到澄清,原来的设想再度得到集中与提炼,于是已经创作的盆景作品将再一次进行更加成熟的酝酿,创作也将再一次开始。优秀的盆景作品莫不沿着这样的轨迹而反复创作和培植养护,一枝一叶中都饱含年功,才逐渐达到一种元气淋漓的境界。
盆景浅说
作者:章文超
来源: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2007-4B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盆景艺术的诞生(盆景浅说)_逸能造景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