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被问,有一筐葡萄,要分若干天吃完,试问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坏的。根据选择可以来判断一个人是悲观主义者,还是乐观主义者。 一种分析方法是:每天都挑{zh0}的葡萄的人,是乐观主义者,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剩下的葡萄中{zh0}的;每天都挑最坏的葡萄的人,是悲观主义者,虽然他可以吃到更多的葡萄,但是他每吃一颗都是剩下葡萄中最坏的。 另一种分析方法是:每天都挑{zh0}的葡萄的人,他们是悲观的,因为他们只有美好的回忆;每天都挑最坏的葡萄的人,他们是乐观的,因为他们还有希望。 其实古人也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 东晋时期的顾恺之,晋陵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才华横溢,尤其擅长书法绘画,对世俗事物充满了率真、单纯和乐观,人称“三绝“——书绝、画绝、痴绝。顾恺之家庭十分富有,祖父和父亲都做过东晋的大官。顾恺之长大后,在当时很有权势的大司马桓温手下做了一名“大司马参军”,“大司马”是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的大臣,类似于今天的中央军委主席。用现在非常通俗而流行的说法,顾恺之同学可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贵族、社会精英、上层人物啊!这个"三绝"贵族顾同学,行为举止与普通人就是不一样,人家吃甘蔗通常是先吃中下部最甜的部分,而他却总是从最没有味道的末梢慢慢往下啃,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吃的时候,顾同学摇头晃脑地说,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啊。(原文:《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古代农贸市场上的贩猪人,用脚踩猪来估量肥瘦,越踩住猪的下部,就越能看出猪的肥瘦。(原文:《庄子·知北游》:“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很显然,如果顾恺之同学被问到怎么吃葡萄的话,他肯定选择先吃最坏的,因为他喜欢”渐入佳境“;反过来,如果贩猪的同学被问到怎么吃葡萄,他必定选择先吃{zh0}的,因为他喜欢”每下愈况“。但是,不能简单地判断,顾恺之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而贩猪人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被问到怎样吃葡萄的话,从你的答案并不能判断你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还是悲观主义者,我们{wy}能够判断的是:如果你选择先吃最坏的,那么你是一个贵族;如果你选择先吃{zh0}的,那么你是一个猪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