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中国艺术百科全书》中国{dy}部大型艺术类百科全书 作 者:主编/徐寒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版 次:2006年6月 开 本:16开
ISBN :7-01-005578-5/J
装 帧:豪华精装全12卷
定价:3580.0元
15832207189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 ★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透露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的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百科全书》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 ★《中国艺术百科全书》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dy}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zd0}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600万之巨,收录图片1万余幅。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按照分卷内容编排,全书共分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12卷。 ★{dy}卷:绘画艺术。绘画是艺术的精品与压轴戏。绘画的发展历史悠久,从原始岩画到新陶纹饰和器物上的形象刻画,绘画的发展至少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而战国帛画的出土,说明在2000年前已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画传统。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画形成了适于反映民族审美观念的相对稳定的特点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以表现对象的不同,先后形成为三大体系:人物画、山水画与花鸟画。三者间互相渗透交融,不断发展演进。 ★第二卷:书法与篆刻艺术。有文字便有书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书写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则取决于使用这些文字的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依赖于毛笔的发明。据考古发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有了毛笔,秦汉的毛笔出土颇多,河南安阳市殷墟小屯的商代甲骨文,便有毛笔书写者。魏晋是书法艺术的自觉时期,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被人用重金收买,不仅仅表明他的字写得好,更主要的是,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这一观念已成为当时人的共识。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好的书法具有“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骇兽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垂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种拟物化和拟人化行为的思想依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本质的出发点——天人合一。 ★第三卷:建筑艺术。中国建筑追求以单体建筑组合成的复杂院落,以深宅大院、琼楼玉宇的大组群,创造出宏大的空间气势。正如梁思成先生所比喻的:西方建筑有如一幅油画,可以站在一定的距离与角度进行欣赏;中国建筑则是一幅中国卷轴,需要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展开,才能逐步看清面貌。 第四卷:雕塑艺术。雕塑利用立体造型来表现对象,它不同于平面的绘画,既不显示油画的色彩与笔触,也无法表现中国画的笔墨与章法。它是立体的视觉艺术美。 中国雕塑承传5000年的文化,在发展进程中,既继承传统,又有每个时代的性格,汇聚成一种独特的、深邃的艺术语言,独步于世界艺坛。 ★第五卷:音乐艺术。音乐在中国自文明开始,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礼”相提并论。古代的音乐论著《乐记》里,就有“礼乐皆得,谓之有德”的说法。中国古代音乐还担负者移风易俗、熏陶民心的作用。另外,音乐在奠定礼制、稳定政局、平和人心方面,也有着一定积极的政治作用。自古以来迄止唐宋,中国音乐始终与世界各民族音乐并驾齐驱,许多方面一直处于{lx1}地位。中国民族音乐的主体,是在与各少数民族及外国音乐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从汉魏以来,西域一带少数民族和中亚各国音乐的传入,使中国的“华夏正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从歌舞到乐器,都极大的丰富和充实了中华传统的民族音乐。 ★第六卷:舞蹈艺术。中国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文字记载之前,从中国西部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观察,早在纪元前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已创造附有乐器伴奏、动作相合、连臂踏歌的集体舞蹈,清晰地显示了5000多年前中国舞蹈文化的精彩和舞姿的动人。中国{dy}部诗歌总集《诗经》里有许多2000多年前民间舞蹈和宫廷舞蹈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在其后的发展中,中国舞蹈经历了秦汉时代的宫廷女乐大发展和民间舞蹈大兴盛、唐王朝的乐艺术高峰、宋代的典雅化走向、元代的融入戏曲和明清戏曲舞蹈表演之成熟,积累了极其优秀的舞蹈文化传统。 ★第七卷:文学艺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体系。它有诗歌、辞赋、散文、小说等多种艺术类型,有艺术构思、艺术形象、艺术表现、艺术风格、创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文学理论。在艺术表现方面,又涉及到文与气、文与理、文与质、文与性、情与景、情与性、形与神、形与意、风格与辞采、法度与自然等一系列的概念和范畴。中国古代文学无论诗歌、辞赋,还是散文、小说,在内容上{zd0}的特点是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主题,这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道德性格所决定的。国家兴亡、战争成败、民生苦乐、宦海沉浮、人生聚散、纲常序乱、伦理向背等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母题。 ★第八卷:戏剧艺术。戏剧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它的历史源远流长,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和兴盛等各个时期。早在远古时代,戏剧的种子已经在歌舞中孕育了。进入阶级社会后,这种歌舞艺术的传统依然留存在广大的农村中,并不断的革新发展,以适应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至汉代,民间出现了带有故事性的歌舞表演。隋唐时期,带有喜剧性质的歌舞戏、参军戏相继问世,它们业已具备戏剧的雏形。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反映他们生活和观点的宋金杂剧院本应运而生,为其后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代是一个文学艺术丰富多彩的时代,在民间歌舞、民间说唱、杂剧艺术的共同培育下,南戏脱胎而出,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正式形成。明代中期以后,南戏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xx时代。明清时期的xx演出佳作如林。到了清代中叶,xx演出日渐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新生的地方戏及民间小戏,诸腔竞奏,生机蓬勃。其后,徽班进京,称雄剧坛,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被誉为国剧的剧种——京剧。 ★第九卷:影视艺术。中国影视艺术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与表现手法。大多数的中国影视人对影视的认识和创作方法,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戏剧经验的深刻影响,带有浓烈戏剧化色彩的“影戏”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主流影视的艺术风貌。中国影视艺术在发展之初受到了国外的影响,但是,能够真正进入中国影视的历史序列,载入中国影视艺术发展史册的作品,依然是那些承载着特定的时代精神,记述了相应的历史内容,具备独到审美价值的作品。它们真正构成了中国影视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历史传统。 ★第十卷:工艺美术。中国工艺美术,融汇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器、石雕、木雕、漆器、陶瓷、金属工艺、刺绣……乃至民间的泥人彩绘、内画壶、刻葫芦、各式玩具,工艺美术涉及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外国人眼中代表了中国,堪称贯穿古今的中国容颜。工艺美术代表一个国家心灵的历史、身体的特性、美学以及技术xx结合的高度。中国工艺美术经历过十九世纪以前的辉煌,家俱、陶瓷、刺绣、珠宝石器制作直到二十世纪末仍然是各国博物馆、收藏家和艺术史论家关注的对象。 ★第十一卷: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我们这里主要分中国剪纸、中国刺绣、中国风筝、木板年画、民间玩具等多个栏目来介绍中国民间艺术。 ★第十二卷:艺术品收藏。收藏是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一种有益身心的文化活动。它的真谛似乎主要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其实,无论你从事哪项工作,何种职业,有过怎样的经历,只要是一个自觉的有心人,都能从中体会出丰富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但因为收藏是你深陷不拔的爱好,所以你的种种体会更真切,更深刻,成为探索人生哲理、提高自我修养的课堂。 xxx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寂寞,因为他是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不论他担任什么工作,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更仁慈、更幽默,更易展现个性,更潇洒从容。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震慑力,他们身上{zj1}魅力的地方,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 《中国艺术百科全书》是一座巍峨宏丽的艺术殿堂,一条源远流长的知识巨川,它把传统的艺术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地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