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原创
高就业率——维持和谐社会,拉动内需的根本出路
接近2009年年底,中国政界,经济界一片叫好之声。在4万亿国家投资用于基础建设,拉动钢材、木材、水利、建筑装潢配件,交通运输等行业内需之后,以房地产业为地方经济龙头的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以巨资托市救市成功。央行和各商业银行联手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投放大额资金于市场。这些天量资金,没有如中央期许,扶持制造业和大量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以扩大就业率,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股市、房市、政绩工程却得到了资金的刻意输血和供养,倒是呈现出一派繁荣。于是,中国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提前走出了经济颓势的阴影,成了各级官员弹冠相庆的口头禅,沾沾自喜的无量功德。没有几个人真正关注,这一轮内需拉动,究竟是资金推动型的,还是消费推动型的。离开了中央4万亿元的巨额投入(持续到2010年底),离开了银行业将近9万亿元的信贷支持,这种复苏和繁荣局面是否能够维持,它后面到底有几多泡沫和虚拟成分?我想,我们清醒一点,算算真实的经济账。这13万亿元的国库投入,何时才能收回?或者,近一年的天量资金输出,短期内是否会得到全部回报,收回应有的成本?如果不能,本世纪八年多来,国民收入的几乎大半资金,已投入到这一轮拉动内需的经济鏖战中。如果真如我们期许,这轮金融危机已经见底,正在向好;为世界摆脱经济颓势作出重大贡献的中国,已经{dy}个摆脱了经济危机;那我们真可放下一颗悬着的心,祝愿“东风劲吹,凯歌频传”了。但是,如果这番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造成了巨额的资金漏洞,那,后续的问题就会很多了。
通常健康的资金运作规律是:资金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催生财富,财富转化为资金,循环往复,良性发展,才是真正的资金拉动型经济。如果,资金转化为固定资产或虚拟资本,这国定资产与虚拟资本并不是生产力,而只是在市场运作中依靠投机和炒作增加自身价格,在转移中同时实现了资金由穷人和中产阶级手中集中到少数富人和权贵资本的手中的过程。虽然它也能呈现出某种经济的繁荣,但它是虚拟的泡沫经济,本身并不xx转化为生产力,催生财富,不过是财富以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和变相掠夺方式重新分配而已。它与拉动内需,解决民生问题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还有可能,因为财富分配的平衡方程式被破坏,引发新的社会问题,造成民怨的沸腾,矛盾的加剧。同时,这轮资金拉动型经济振兴,并没有着眼于吸纳劳动力,重点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也就没有办法扩大内需的人群和内需的财力,从而使拉动消费成为一个泡影。中国的产能过剩,制造业的复苏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制造业存在的致命硬伤也没有从根本上医治和根除。问题基本存在,前景仍未可期,那我们何喜之有?
经济的复苏不能靠楼市和股市的泡沫,也不单单依赖巨额资金的输入来实现,而是需要靠稳定上升的就业率,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源源不断创造的社会财富和国民与之相适应的工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来实现。但是,纵观金融危机以来的我国就业形势,仍不存在乐观的预期。仅就大学生就业情况看,这群如今沦落的知识型普通劳动者,已不是昔日的天之娇子,xx成了为了一个公厕头、一个公务员职位可以抢破头的凡夫俗子。
据2007年10月31日报道: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了82万人。到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人数是351万人,虽然比2006年同期增加54万人,但是仍有大约144万的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到年底,还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虽然,国家统计部门给出的就业数字是86%,但是,这个数字包含太多的水分,把许多暂时性的并不能保证持久的饭碗也统计在内。
据社科院就业蓝皮书的数据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559万,加上2007年的100万,这就有659万人,再加上下岗再就业的、离职跳巢的、职校技校的,中国的求职人群超过1000万人。当年毕业后半年仍然失业的73万人中,有51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5万人无业,但是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外有16万人没有工作,没有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的行为,成为xx的啃老族。当然,这与2008年整个国家和国际的特殊灾情和环境有关。刚刚度过雪灾和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就接踵而至,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都被打乱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自然不容乐观。
xx统计显示,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中国社会调查所{zx1}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显示,到目前为止,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百分之三十五点六。之前社会保障部发布消息力争今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七成。距离目标完成尚有很远的距离。百分之三十五点六,意味着380余万大学生没有工作,生活无着。加上职业学院和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失业返乡的往年大专学生,统计部门无以统计的不在户口所在地,而在异地流浪、求职、失业闲散的大专学生,想来大学生失业数字扩大一倍也不会失真。
尽管中国的大学生已不是象牙塔上的娇子,但他们毕竟是有相当文化与专业水准的后备人才,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大量失业,至少证明,经济的所谓好转并没有从根本上xxx才的就业问题。750万无业大学生背后,是750万中产阶级家庭和农村准中产阶级家庭。为了养育无业子女,并打通各种关系门路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工作出路,他们需要至少付出750亿(人均1万)/年人民币,不是用于消费,只是为了子女破茧生存。
和社会保障部在其网站上曾经发布了《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指出,到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8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问题是大量的失业学生并没有去登记失业)。而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当年金融危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仅上半年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仅纺织企业就有2000万工人失业(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公布的数据,2008年)。当然,首当其冲的农民工失业人数大大超出纺织工人的人数。虽然,2009年春季以后,这个数字有所减少。但是包括纺织业在内的南方工业区制造业形势并未整个个好转,农民工就业人数远未达到2008年年初水准。这就意味着,国家为拉动内需,动员家电下乡,以贴补政策鼓励农民消费。但是,至少有3千万原本可外出打工创收的农民,滞留在故乡,没有任何经济能力参与进家电下乡的采购活动,至少,这轮农村消费少收入资金达60亿元(户均2千元)。
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从2001年到2005年,国内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新增岗位和就业人数似乎存在着反比例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这是与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问题。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毫无疑问,到21世纪,能提供50万个劳动岗位就不错了。这是由科学技术进步,自动化程度和信息化程度所决定的必然趋势。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所以,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不是以巨额资金的投入大搞基本建设,或者利用房地产和股市的投机制造经济泡沫,打造虚幻的经济繁荣;而是要在解决制造业的根本出路,民营企业的根本出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方面多下功夫,在稳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xx行业差距,身份差距方面多下工夫,真正抑制贫富的急剧过度分化,抑制财富向权贵资本的转移和集中上下功夫。庶几,我们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使民众对未来充满期望和信心,敢于消费,敢于创造,敢于谱写自己的新生活。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在任何金融危机面前进退有余,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事实上,由于垄断格局的形成,中国的许多行业,自主用人的结果,是大量农民子弟,平民子弟被排斥在特殊和垄断行业门外。由于经济杠杆和利益所在,几乎所有垄断企业和特殊资源机关单位,都为权利家族和世袭员工所把持。从银行、税务、物价、技术监督,到石油、电力、水汽、大型化工、铁路、航空、公共服务等,都已形成招工世袭罔替制度。只有极少数圈外的幸运儿可以凭借关系或者技术优势侪身其中。所以,4万亿巨额投资,用于基础建设,港口、码头、高速公路、地铁,纪念性公益性建筑,大都是高科技的产物,属于信息公路系统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本无益于大量解决就业问题。即令有限的工作岗位安排,毋庸置疑,也是安置上文所说的行业内部子弟,与广大民众子弟就业无关。能够容纳密集劳动力的产业,只剩下制造业、矿业、第三产业。他们更多地需求中等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和农民工,而非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大学生。在世界经济颓势局势下,美国、欧盟、甚至是南美,为了本国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先后事实上启动了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用于制裁中国,抑制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在如此国际态势下,中国制造业的复苏还任重道远。再像过去那样,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损耗,环境的破坏,以{zd1}利润的形式以数量和价格优势取胜于国际市场,不但是以杀鸡取蛋、涸泽而渔的方式提前支取了子孙赖以生存的资源,而且以剥削和压榨国人的方式,自伤肌肤而惠及于他人。从根本上说,这种并不具备质量和技术优势,也不代表相关产品的未来趋势的制造业竞争,只是图谋了眼前的生存和所谓的经济指标,并不具备真正的竞争优势。所以,被列国以贸易保护主张,反倾销政策质询、制裁,我们自己都难以自圆其说。只能四处救火,八方应付,为尚没有倒闭的制造业寻求苟延残喘的机会和门径。公正公平地税,中国出口小商品,纺织品,和其他工业产品,因为不是以xxx的优势胜出,而是靠低价促销战略,所以,在没有xx制造业自身硬伤的前提下,参与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竞争,自然内里空虚,底气不足,被以非法竞争质疑,反倾销和提高关税比例惩罚则是必然的了。
所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保持和提高国际市场份额,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性能,同时在保证同类同等产品的国际标准前提下,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而不是极度的廉价),才可以在国际贸易争端中有理、有力、不怕反倾销。同时,在此前提下,中国制造业才能生存、发展、持久,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要想发展,是{dy}、第二产业和农业提供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不是聚敛于国,而是藏富于民。中产阶级空前扩大,人民有足够的收入充分享受生活的自由,追求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眼下捉襟见肘,捂紧钱袋子,为了起码的生存,子女的求学、求职、家人的医疗、安定、以及衣食住行的必须。
只有这样,国民对第三产业的需求才能大幅增长,第三产业才能真正大规模发展,而不是眼下,有限地满足权贵、富人、有闲阶层xx享受的需要,偏重于洗浴业、酒店业、娱乐业等有限的行业。第三产业全面发展了,就会产生出比{dy}、第二产业密集许多的新的工作岗位,安置大量的社会人员就业。
在{dy}、第二产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有限,不能大量安置扩招的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下,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第三产业等,已经成了安置新增劳动人群就业的{zd0}市场。但是,由于科技文化的落后,中国的制造业、第三产业、农业,现代化的水准还远未达到,需要的仅是简单培训的低层次员工。这就给扩招的巨量大学生提供不了就业岗位。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从研发、核心部件到自动化控制,行业管理和市场营运都基本掌握在拥有核心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外商手中,中国人玩的是购买核心技术和部件,接受其贸易法则,简单复制和仿制的把戏,获取{zd1}的利润。所以也就无从安置大量的拥有专业知识,经过培训提高实践,就能逐步主导和掌控上述环节部门的人才——大学生和研究生们。中国制造业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整个市场运营的主导权,才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大量安置大学生们就业。
中国低水平的农业亦然,只有真正实现了现代化,大农庄化,科技种田,才能容纳更多的农业、机械、水利、生物、遗传、养殖、食品、营养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矿业也如此,自动化程度越高,管理、安全越到位,分工越细,才越能给大学生提供工作岗位,而不仅仅是需要采掘工、井下工。
综上所述,无论房地产业如何回暖,股市如何热闹,垄断行业如何超利润,4万亿拉动内需如何红火,都实际与就业率无关或关联很少。政府用天量资金拉动的内需是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并不是民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高潮拉动了内需,走出了经济复苏的佳音。要想经济持续好转,新一轮内需拉动,就不能着眼于房地产业和股市。虽然,从圈钱效果看,这二者最利于政府和垄断企业为首的大公司圈钱。但是,如果年轻一代每年有1亿人步入婚姻殿堂,其中有三分之一购房的话。那一千五百万套住房,按均价40万元计算,就要耗费6万亿元。按统计局统计,中产阶级年收入人均2万9千元,三口之家就算9万元/年,买上述新房,将要耗费6700万户中产阶级(即城市全部正常收入人群)全部的年收入。那人民拿什么去消费?为了衣食行和其他,按揭当房奴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只有积极扶持民营企业,投资输血于管理有序,有发展前景,市场份额,经过技术革新,科学改造就有后续潜力的制造业,扩大其规模,增加其就业面;或者,稳步地减免税费,提高企业员工,第三产业员工的工资收入;逐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挖掘土地和地方自然地理环境特有的优势以资农民增收,拉近他们与垄断企业和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收入差距,抑制贫富分化趋势。中国的社会和谐,人民的老有所养,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依,安居乐业或可有望变为现实。
从西方发达国家实践看,任何时候,解决就业安置问题,就是解决危机的必须,就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所以,高就业率,就是维持和谐社会,拉动内需的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