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文化部长委员会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将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包括娱乐业)划分为4大类。[1] (二)艺术类 1. 文学和印刷:文学创作、报纸出版印刷、期刊出版、图书出版、其它印刷、图书资料批发、图书资料零售; 4. 可视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可视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的创作、商业摄影业、可视艺术作品和手工艺品零售; 5. 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和制作、图形设计、其他设计; 6. 广播、电子媒体和电影:广播服务、电视服务、电影和影像产品、电影和影像产品分销、电影放映、影像产品出租、人机对话类的创作、电子信息服务; 7. 其他艺术:乐器零售、艺术教育、版权受理机构、录音录像媒体制作、其他艺术。 (三)体育和健身娱乐类 1. 赛马和赛狗; 2. 体育和健身场地:健身和xx中心、其他体育和健身场所、设施; 3. 体育和健身服务:体育和健身管理机构、体育和健身俱乐部、小组及体育专业人员;户外健身指导、体育和健身辅助服务; 4. 体育和健身器材的制造和销售:体育和健身器材制造、体育和健身器材批发、体育和健身器材零售。 (四)其它文化娱乐类 1. xx:xx、其他xx服务; 2. 娱乐业:娱乐和主题公园、娱乐中心; 3. 餐饮业:酒馆、酒吧、咖啡馆、餐馆、餐饮性质的俱乐部; 4. 户外娱乐:露营场地、风景观光旅游; 5. 社区组织:兴趣俱乐部、小组、宗教组织; 6. 其他文化娱乐服务:xx代理机构、代理服务、文化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协会、其他文化娱乐服务业; 7. 文化娱乐设施建设; 8. 其他文化娱乐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其他文化娱乐产品制造、其他文化娱乐产品批发、其他文化娱乐产品零售。 二、文化产业简况 (一)产业规模 澳大利亚文化娱乐业现有2万多个企业,其中,电影、广播、电视服务业共有3600多个单位;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单位4600多个;体育和娱乐业单位近13000个。澳大利亚文化企业的职工人数都不多,绝大部分都属于小型企业。如果按职工人数来划分,19人以内的小型企业有19000多个,20-99人的中等企业有1500多个;1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只有200多个。 (二) 就业人数 澳大利亚总就业人数为764万人(1998年统计数据)。文化娱乐业就业人数为8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05%。若包括以文化娱乐工作为主、兼职其他工作的人数,则就业人数为15万。据一项调查显示,在1998年11月至1999年8月之间,约有350万人(占18岁以上人口的25.6%)从事过某些文化工作,其中40%是有偿的,60%是无偿服务。 (三) 文化事业的投入和产出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有所减少。xx政府从七、八年前的14亿澳元减至2001-2002年度的11.7亿澳元,占xx政府预算的近1%(2001-2002年度xx预算为1260亿澳元)。[2] 三、文化产业政策 澳大利亚政府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进行管理只能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1968年,澳政府成立澳大利亚艺术委员会,1973年更名为澳大利亚委员会。7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委员会便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文化产业尤其是艺术产业是一种范围广且可以带来效益的产业,遗憾的是当时的政府并未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1994年,xx政府才{dy}次出台了其文化政策——《创造之国度》,这标志着其政府开始重视文化产业。1996年,新政府上台后又出台了《艺术面前人人平等》的文化政策。1999年10月,原政府(联盟政府)在大选中获胜继续执政,其文化政策仍以此为基础,联盟党在本文件中承诺,xx政府不仅不会削减目前对文化事业的拨款,还要增加对艺术家和澳大利亚艺术团体的支持。这一支持将为所有澳大利亚人参与文化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 联盟党相信,艺术创作的繁荣,必须有一个没有政府和行政干预的环境。他们不认为政府应该去设计澳大利亚国家形象,或规定它的艺术发展方向。相反,联盟党认为,艺术家本身才是艺术创造的主体。政府在艺术事业中应该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创造一种能够促进艺术事业发展、为所有艺术家提供更多机会的环境。 总括来说,澳大利亚文化政策一是重视传统,二是鼓励创新。澳大利亚建国只有两百多年,文化遗产并不丰富,但却十分注意保护文化遗产,有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机构(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和专项法律。政府拨款大部分是用来支持传统艺术和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和机构的。澳大利亚文化传统属于西方,西方艺术流派和品种,仍是澳大利亚文化的主流。 但是,坚持文化多元的政策,亦是澳大利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原工党政府提倡多元文化,联盟政府上台初期,反亚情绪抬头,出现了要求取消多元文化政策的呼声。但是,澳大利亚是个移民国家,40%的居民来自世界各地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要放弃多元文化政策,是不切合实际的。近几年来,文化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而政府文化政策鼓励创新有两个概念,一是在原有艺术品种基础上的创新,二是引进新的艺术品种以丰富文化生活,活跃文化市场。澳大利亚对少数民族文化,如土著艺术,十分看重。对外来有特色的文化,如我国京剧、杂技等,也兴趣很大。这与澳大利亚公众求新、求异心理一脉相承。 在政策指导下,政府通过直接拨款、文化组织登记制度、税收减免等扶持措施来鼓励大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和其它国家一样,澳大利亚文化产业从政府得到的资助也不可能满足其需要,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其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使其能得到各方面的资助。 四、文化产业中的商业赞助 (一)澳政府重视商业赞助 20世纪80年代,商业赞助在澳大利亚还处于萌芽状态,也有一些企业为文化机构提供资金,但与其说是“赞助”倒不如说是“捐赠”,他们并不期望得到回报。那时企业和文化机构之间的赞助关系,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且不稳定。 进入90年代以后,政府和文化机构越来越认识到,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只靠传统形式上的政府拨款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所需的资金,政府和文化机构的目光均逐渐转移到了企业,寻求赞助以弥补政府财政拨款的不足。1991年3月,澳政府出台了文化组织登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向这些已登记的文化组织(目前已有将近1000个)提供赞助,便可免纳相应数额的收入所得税。同时澳政府设立了专门机构(澳大利亚人文基金会)为企业和文化机构双方牵线搭桥,提供咨询;出版期刊宣传和指导;实施有关减免税政策。同时,为了加强文化机构与商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澳政府还设立了商业艺术基金。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企业和个人向文化机构提供无偿捐赠或商业赞助的积极性。过去几年中,澳文化产业之所以向前发展、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商业赞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赞助形式表现出来的商业参与文化活动,正成为一个重要的筹集资金的方式,同时文化产业也显示出与其它行业竞争赞助的能力。 (二)商业赞助概况 1999年,澳大利亚通讯、信息技术和艺术部委托国家文化和娱乐统计小组、澳大利亚统计局进行了一项调查。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的474038个企业中,有2288个企业赞助过文化产业,其中10%的大企业,6.5%的中等企业,0.3%的小企业,共赞助了3120万澳元。这一结果表明:文化产业已经争取到一部分企业赞助,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文化机构需要认识到潜在的资金和市场,抓住机会。 (1)调查显示,大企业(雇员200人以上)对文化活动的赞助占其中很大比重,赞助金额为2150万澳元,全国2428家大型企业当中有235家赞助过文化事业,平均每个企业出资约9万澳元。 (2)在全国6847家中型企业(雇员50-199人)中,有448家赞助过文化事业,赞助金额为610万澳元,平均每个企业赞助1.4万澳元。 澳第二大电讯公司Optus每周收到近50份要求提供赞助的来函,其中有约10个来自文化机构。公司市场经理莱特先生表示,他们目前对出资赞助的限制更加严格。由此看来,从Optus这类大公司获得赞助的压力是很大的。 (3)小型企业(0-49雇员)的表现令人失望,只有1%的参与率。不过,70%的小型企业规模很小,只有不足5个雇员,参与此类活动的资金有限。尽管如此,还是有1605个小型企业赞助文化活动,赞助额为360万澳元。因此,一些小型、民营的文化机构可以发掘与小型企业间的合作潜能。 2. 赞助行业的构成。 在赞助商的行业构成来看,金融、房地产、保险业表现突出,对文化活动的赞助额达700万澳元,占22.4%;通讯服务业单个企业出资额很大,平均为30.5万。 3. 接受赞助的文化产业构成。 就接受赞助的文化产业构成而言,音乐和表演艺术吸引了绝大部分的赞助,占73%;美术馆、图书馆和博物馆逊居第二;创作艺术( 绘画、卡通、摄影、文学等 )排列第三位。这种构成不足为奇,因为这些项目可为赞助企业提供较大的广告空间。 (三)商家赞助的动因 观众(参与者)的人数显然是赞助资金流向的一个举足轻重的因素,另外观众类型、xxxx率等也是企业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有数据表明,每年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人数远多于观看体育比赛的人数。但是商家坦言,参观文化设施的观众虽多,但大多数并不留意赞助商系何人,也就是说他们的品牌意识不及体育观众。这就是为何体育赛事得到更多赞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这一对手,文化项目有何优势呢?Optus公司市场经理莱特一语道破天机:我们赞助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要加强和我们客户的高层代表的联系,把我们的品牌展现给一群有社会影响的人——有钱阶层、社交场合的活跃人物、文化人,这些人是群众的代言人。这意味着,我们的品牌加深了对他们的影响,而他们将间接地影响他人,在我们和社会大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看来文化产业所吸引的阶层,正是其寻求赞助的优势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