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宝首饰质量检验员应会知识:_品味的品味_百度空间
珠宝首饰质量检验员应会知识:
1、镊子、放大镜:这是不论珠宝研究,鉴定工作者,还是珠宝商都是必备而不能少的小设备。但要真正能有效准确地运用它。很重要的还靠实践经验。
1)镊子:分前部中间有槽和无槽,但有横纹的两种,在摄宝石时,一般以左手挟持宝石右手持放大镜观察,但各人可根据习惯操作。摄子石应挟的太紧或太松,应平行宝石3腰部挟持。
2)放大镜:有双凸透镜,双组合镜和三组合镜多种形式的,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珠宝界常用的是10X标准型的三组合镜--即由一对凸透镜和两个凹凸透镜组成。其优点是视域较宽,可减少图象畸变和彩色边缘现象。放大镜的作用:主要是用于观察宝石的表面及内部特征:①表面--包括宝石基本性质和加工质量等的观察,如光泽,刻面棱、表面平滑程度,原始晶面解理,断口、整体切磨抛光质量等等。②内部--包括色带,生长纹,后刻面棱重影及色体等。
2、显微镜:人类科技的进步、制造出各种显微镜,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动能和用途,如医学类显微镜,生物显微镜,岩石矿物用显微镜以及某些特殊大型光学显微镜等。而珠宝界目前多采用一种具有底光源的立式双筒立体变焦显微镜。这种显微镜可利于人们研究宝石的内外部特征,且可研究内部的矿物间的结构构造等等。
1)显微镜的基本结构:①镜架、②目镜、③可变焦系统、④物镜、⑤底光源、⑥可调焦距系统、⑦光纤灯、⑧显微照相系统。
2)运用中应了解和掌握几种必要的操作方法:①暗域照明法--即来自底光源的光不直接射向宝石,而是经半球状反射器的反射后再向宝石。优点是:因光线不直接进入物镜镜筒,这样对有色体的宝石其色体导致对光的散射时,有助于光线进入物镜,使宝石的内外部特征在暗色背景上十分清晰。②亮域照明法--即撤去挡光板,来自底光源的光直接射向宝石。这种方法有利于研究宝石的色带,生长纹和低实起色体的观察。③顶光照明法--即仅用顶光源照明,光线经宝石反射而进入视域。(这是一种类似反光显微镜的操作),它有利于对宝石表面、浅表层和近表面特征的观察,(如B货翡翠的溶蚀浪的观察)。④水浸和油浸法观察--即将宝石浸在水中或特殊的液体中观察其内部特征,这种方法对xx宝石表面的反射光和对小刻面宝石的研究都是有利的(尤其对合成宝石观察其色带色体)。
3)显微镜的使用和用途:
①使用和调节:调节:a、对目镜进行调节,使其左右视域重叠。(可用一张白纸点上一黑点置视域中央进行调节)。 b、对焦距进行调节,调节到清晰。
使用--步骤:a、清洗宝石;b、在低倍下观察解理,断口,生长纹等特征;c、将感兴趣的内外部特征调至视域中央加大倍数观察。甚至在不同的条件下,如亮域,暗域、顶光下观察,以及水浸、油浸中观察;d、观察后刻棱重影--这是一种对某些具双折射,三折射或单折射宝石研究快捷和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如橄栏石具有明显的后刻棱重影,而祖母绿则不可能具有明显的后刻棱这易于区别。如何操作?可在10倍条件下,观察宝石远离物镜一侧的棱或色体、划浪等的影像,在观察时注意视线应过同一刻面,以防止刻面棱影响产生虚假双影像。转动宝石应从三方面进行观察,以免平行光轴方向。为确保准确还可加偏光片观察。
②显微镜的用途,可观察研究:a.宝石表面特征;b.宝石内部特征;c.测定近似折射率;
d.显微照相;e.观察多色性,干涉图;
3、折射仪:折射仪这是珠宝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仪器之一。
1)制作原理:是根据折射率公式和临界角和全反射角原理制造的。
2)结构及工作原理:
①结构:主要由高折射率棱镜,棱镜反射镜、透镜、目镜等组成。此外必备的高折率接解液和理想光源。A.高折射率棱镜应具备两条件:单折射、高折射率、目前常用的有高铝玻璃,立方氧化锆作材料。B.接解液:其作用是使待测宝石和高折射率棱镜产生良好的光学接解(否则有一层空气膜阻止接触)。常用二碘甲烷溶解硫(饱和)加入18%的四碘乙烯,其RI=1.80-1.81。
C.光源:有外部、内部两种、理想光源为波长589.5nm的黄光。(钠光灯)
②工作原理:宝石为光硫介质、棱镜和接解液为光密介质:A.当入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光线折射进入宝石。B.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时,光线全反射、即返回棱镜并通过折射仪标尺,再经反光镜反射改变光线传播方向,使之通过目镜进入人眼,形成亮区。C.折射入宝石的光本不能被人眼所观察到形成暗区。D.亮暗交界的阴影边界即标志着光线刚好以临界角入射--即显示被测宝石的折射率值。
(图略)
3)使用方法:
①近视法,也称刻面法--操作步骤:A.清洗宝石、打开光源、清洗棱镜和台面。B.置宝石于金属台上。C.在棱镜中央轻点小滴接触液。D.推宝石于棱镜中央与接解液接触。E.观察视域内标尺的明暗情况。F.轻特宝石360度,每转一次再行观察记录。G.工作完毕清洗宝石和棱镜。
②远视法,也称玟玷法,此法对弧面型和小刻面宝石很适宜。操作方法:A.在金属台上滴一小滴接触液。B.手持宝石,用其弧面(或平滑面)接触接触液使之油滴直径约0.2mm.。C.宝石按放于棱镜中央。D.眼睛距目镜30-45cm,平行目镜前后(或上下)移动头部,观察油滴是椭球形的半明半暗时高界处渎数,并记录之。
4)观察现象及结论:
①转动宝石360度,视域内出现一条阴影边界,若快速转动配置在目镜上的偏振镜,阴影边界无上下跳动现象,表明宝石为场质体或非晶质宝石或多晶集合体宝石。
②转动宝石360度,出现二条阴影边界,其中一条在宝石转动过程中保持读数不变,说明宝石为一轴晶。
③转动宝石360度,出现二条阴影边界,且两阴影边界随宝石转动面上下移动,说明宝石为二轴晶。
④转动宝石360度,整个视域较暗,仅能观察到折射油所形成的位于1.81的阴影边界,且采用远视法,会观察到宝石,说明宝石折射率大于接触液--称之为"负读数"。
其他还可能出现几种特殊现象,如:A.假均质体。B.假一轴晶。C.特殊光性方位。D.某些特殊双折率宝石。
4、紫外荧光光灯
紫外荧光被应用于鉴别珠宝玉石,这是十分有意义的。紫外线是指电磁波谱中400-10nm这一部分,它位于可见光与入射线之间。前面部分涉及的荧光和磷光就是在紫外线灯下工作的结果。
1)原理:即由提供紫外线光源的灯发出紫外线光,而经特制的滤光片后,仅射出主要波长为365nm的长波(Lw)和253.7nm的短波(Sw)紫外光。
2)用途:①帮助鉴定宝石品种,如:红色石榴石:Lw:无,Sw:无。红宝石:Lw:亮红,Sw:暗红。锆石:Lw:黄,Sw:黄。②帮助判别无然与合成宝石。③帮助判别钻石与仿制品。④帮助判别宝石是否经人工处理。紫外线荧光强度分为强,中,弱、无四种表述。
5、偏光镜
1)结构、原理:
①主要由三片偏光片组成,此外有光源,玻璃物台和干涉透镜
②原理:A.当自然光通过偏光片时,即产生闰平面偏光,若上下偏光平行,则亮度{zd0},上下偏光垂直则视域最暗,此时产生光观象。B.非均质宝石是有将光分解成两束相互垂直的偏振光的能力。能改变入射光的偏振方向。C.沿非均质体光轴入射的偏振光将不再发生分解。D.两个相互的偏振光将阻挡光线通过。
2)应用:偏光镜对鉴别均质,非均质、多晶质体有重要作用。
①均质体--自然光泽下偏光片透过宝石时,光的振动方向不发生任何变化。而通过上偏光片片时,全部被阻挡不能通过,转动宝石xx消光。
②非均质体--在正交偏光下转动宝石出现四明四暗现象。
原理:非均质体宝石具有将光分解成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两束光的能力。当光通过下面光片的平面偏光进入待测宝石时,被宝石分解成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两束偏光。随着宝石的转动,分解出来的两束偏光振动方向也随之转动,于是出现了分解后的偏光时而被上偏光xx阻挡,时而又xx通过的明暗交替现象,且转一周出现四次。
但如果宝石的光轴方向平解于观察方向,则不会出现此现象,而是全暗。
③多晶质宝石--在正交偏光下,转议宝石视域全亮。这是因为:多晶集合体中大量的晶体是杂乱无章的排列,于是不同晶体将光分解后所产生的偏振光振动方向也杂乱无章而近似白光。
④特殊现象:A.异常测光:某些均质体宝石(如石榴石)在镜下并不显全暗而是出现明亮不均的现象,这是由于该晶体中出现了异常双折射所造成。如石榴石不是由于类质同象替代使晶格产生不均匀性。B.全暗假象:如一些高折射宝石,如锆石,c2……,此时可将其亮部刻面放置载物台上观察。
6、二色镜:
1)原理和结构:
①原理--自然光进入非均质体宝石,被分解成两束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光。这两束光各自的传播方向不同。而非均质体宝石的各向异性导致了对不同振动方向的光的吸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颜色。我们将这两种振动的光分离开,就可看到不同的颜色。二色镜就是起这种作用的仪器。
②结构--常用的二色镜是冰洲石二色镜,它是由:a、玻璃棱镜;b、冰洲石面体;c、通光窗口和目镜等部分组成。由于冰洲石具强双折射(D.R=0.162)使窗口(W)呈现双影。当观察具多色性宝石时,冰洲石二色镜将透过宝石的两束偏振化色光再次分解,使之并排出现于两窗口影像中。
2)应用:
①均质体宝石不具各向异性,因此不存在多色性,同样非晶质材料也不显多色性。
②非均质体宝石:A.只有当穿过宝石的两条偏振光振动方向与穿过冰洲石菱面体的光振动方向相互平行时,看到的才是宝石真正的多色性颜色。B.透过宝石的光与透过二色镜的光的振动方向相交45度时则见不到二色性。以其他角度相交,见到的仍为混合色,并非真正的多色性颜色。当宝石的光轴平行于二色镜长轴时,也看不到多色性。所以,我们在观察宝石时要不断转动宝石和观察方位。 C.多色性是出现在有色的非均质体宝石中。
③宝石的多色性分为强、中、弱、无。
但往往以描述出其色调,如红宝石常描述为红--橙。
④二色镜可帮助鉴定宝石品种或合成宝石。
如:红宝石与经石榴石和合成红宝石,绿碧玺与橄栏石。
⑤可帮且对宝石的颜色定向,以利于切磨。
⑥可作为一种辅助鉴定手段,帮助鉴别宝石。
3)注意事项:①不能使用单色光、偏振光观察、而应用白色光且透射。②宝石应为有色非均质体宝石。③宝石应靠近二色镜窗口,且不断转动宝石观察。 ④多色性与双折率无关。
7、分光仪:
1)原理和结构:
①原理:A.宝石中的致色元素Ti、Fe、Cr、Co、Ni 等过渡金属离子及某些稀土元素分布于晶格中,它们能够选择性地吸收光谱。B.白光由连续性的可见光谱组成,而分光镜的色散元件能将其按波长依次分开排列,从而分析出哪些波段被吸收,而达到判断致色元素和鉴定宝石品种的目的。
②结构:分光镜有棱镜式和光栅式两种,以棱镜式分光镜为例:
A.棱镜式分光镜是采用三角棱镜作为其色散元件的分光镜,工作原理如图:S为一狭缝、位于L1的{dy}焦平面。
(1)当白光通过S后,经过L1成为平行光束。不同波长的光经过棱镜后折射方向不同,但同一波长的光束仍保持平行。
(2)穿过棱镜的光波经L2后会聚到像方焦平面上,而不同波长的光波汇聚点不同,即形成一系列不同颜色的像。即形成光谱。
B.光栅式分光镜
简单而言,光栅式分光镜是一种等间距的(光谱)而棱镜式分光镜属非等间距的,其红区相对收敛,紫区相对发散。因此光栅式分光镜有利观察红区光谱特征,而棱镜式分光镜宜于观察紫区特征。
2)使用方法:
①透射光法:适用于透明,半透明宝石,使用透射光,方法很简单即可直接观察。但需要保证足够的光量透过宝石。保证进入宝石的光是来自宝石,使光谱真实而清晰,此时可应用锁光圈挡住来自宝石外部的光源,尽可能缩短眼睛、分光镜、宝石和光源间的距离。
②内反射法:适用于颜色浅、颗粒小的透明宝石。方法是:A.宝石台面向下置于暗色背景上。B.调节入射光方向与分光镜夹角,使白光通过宝石的内反射后进入分光镜。
③表面反射光法:适用于透明度不好和弧面型的宝石。方法:A.将光源入射光从侧面成一角度对准宝石。B.调节入射光方向与分光镜夹角,使光通过宝石的反射进入宝石。
8、滤色镜:这是一种观察宝石特定的颜色的小型设备。
1)原理:由于宝石的颜是对白光选择性吸收后的残余色光混合所致,肉眼所见颜色是一种混合光波,而有些相似的颜色、其光波的组成却不同。而滤色镜是由一些彩色滤光片组成,这些滤光片的作用是仅允许部分波长的光波通过,达到鉴定宝石的颜色。简单而言,即利用吸收光的特定波长这一特性来鉴定宝石的一种方法。
2)查氏滤色镜:这是一种仅允许深红色和黄绿色光通过的滤色镜。在鉴别如下宝石时,用途是:①合成蓝尖晶石,钻玻璃,合成蓝色石英,由于这些宝石均由钻(Co)元素致色,在查氏镜下是深浅不一的艳红色,而xx品则不显颜色。②鉴别绿玉髓和染色玉髓
绿玉髓有两种:一类由铬致色,一类由镍致色,前者在镜下变红,而由镍致色者不变红。染色玉髓变红,此时,可用分光镜等其他仪器帮助鉴别。③鉴别某些染色翡翠。
鉴别祖母绿。
9、热导仪:是利用钻石具有高热导率而调设计制造的一种专门仪器。它包括热探针、电源、放大器、读数表等部分。有蜂鸣式和指针式二类,但目前由于碳化硅也具高热导率,所以在鉴别钻石时应十分注意。
10、滤色镜:
这是一种观察宝石特定的颜色的小型设备。
1)原理:由于宝石的颜是对白光选择性吸收后的残余色光混合所致,肉眼所见颜色是一种混合光波,而有些相似的颜色、其光波的组成却不同。而滤色镜是由一些彩色滤光片组成,这些滤光片的作用是仅允许部分波长的光波通过,达到鉴定宝石的颜色。简单而言,即利用吸收光的特定波长这一特性来鉴定宝石的一种方法。
2)查氏滤色镜:这是一种仅允许深红色和黄绿色光通过的滤色镜。在鉴别如下宝石时,用途是:①合成蓝尖晶石,钻玻璃,合成蓝色石英,由于这些宝石均由钻(Co)元素致色,在查氏镜下是深浅不一的艳红色,而xx品则不显颜色。②鉴别绿玉髓和染色玉髓有两种:一类由铬致色,一类由镍致色,前者在镜下变红,而由镍致色者不变红。染色玉髓变红,此时,可用分光镜等其他仪器帮助鉴别。③鉴别某些染色翡翠和鉴别祖母绿。
11、珠宝玉石检测项目(适用于企业质量抽检):a)外观描述(颜色、形状、光泽、解理等至少两项);b)总质量(质量/总质量);c)摩氏硬度(原石,必要时);d)密度(样品状态允许时);e)光性特征;f)多色性;g)折射率(在折射仪范围内,样品状态允许时);h)双折射率(在折射仪范围内,样品状态允许时);i)紫外荧光;j)吸收光谱(样品状态允许时);k)放大检查;l)特殊光学效应和特殊性质(必要时);m)其他的特殊检测方法(必要时)。
12、常见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
1)、钻石:A、英文名称:diamond。B、矿物名称:金刚石。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C;(2)可含有N、B、H等微量元素。I型含N;II型不含N,Ⅱb型含B。(3)结晶状态:晶质体。(4)晶系:等轴晶系。(5)晶体习性:常见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立方体晶形,晶面常发育阶梯状生长纹、生长锥或蚀象。(6)常见颜色:白色系列:无色至浅黄、浅褐。(7)彩色系列:深黄、褐、灰及浅至深的蓝、绿、橙黄、粉红、红、紫红,偶见黑色。(8)光泽:金刚光泽。(9)解理:四组xx解理。(10)摩氏硬度:10。(11)密度:3.52(±0.01)g/cm3。(12)光性特征:均质体,偶见异常消光。(13)多色性:无。(14)折射率:2.417。(15)双折射率:无。(16)紫外荧光:无至强,蓝色、黄色、橙黄色、粉色等,短波常较长波弱。(17)吸收光谱:415,453,478nm吸收线,594nm吸收线(辐照改色钻石及xx彩色钻石)。(18)放大检查:浅色至深色矿物包体,云状体,点状包体,羽状纹,生长纹,内凹原始晶面,原始晶面,解理,刻面棱线锋利。(19)特殊性质:色散强(0.044)。(20)热导性:钻石热导率高(0.35卡/厘、秒、度)。(21)发光性:将钻石置于日光下曝晒后,会发出淡青蓝色的磷光;在X-射线下大多数发天蓝色或浅蓝色的荧光,极少数不发荧光;在阴极射线下发蓝色或绿色光。(22)导电性:II a 型钻石为非常好的绝缘体;II b型钻石为优质高温半导体材料。D、优化处理:(1)激光钻孔:放大检查可见钻石内部白色的管状物,并在钻石表面有圆形开口。少数可见充填物。(2)覆膜处理:可见有薄膜脱落,用小刀或针尖可将薄膜刮掉。(3)充填处理:放大检查可见充填裂隙呈现闪光效应,暗域照明下呈橙黄或紫至紫红、粉红色等闪光,亮域照明下呈蓝至蓝绿、绿黄、黄色等闪光;充填物中可有残留气泡、流动构造、细小裂隙等,充填区域呈白色雾状,透明度降低;可有不xx充填区域。(4)辐照处理:经辐照处理的彩色钻石,显微镜下油浸观察,亭部有色带、色斑;可具594,669.7nm吸收线;辐照改色深绿色钻石可具741nm吸收线(低温状态测量)。(5)高温高压:放大检查可见雾状包体,常规方法不易检测。拉曼光谱(液氮低温状态)可见较明显的637nm吸收峰和575nm激发光谱。
2)、红宝石:A、英文名称:ruby。B、矿物名称:刚玉。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Al2O3;可含有Cr、Fe、Ti、Mn、V等元素。(2)结晶状态:晶质体。(3)晶系:三方晶系。(4)晶体习性:六方柱状、桶状,少数呈板状或叶片状。(5)常见颜色:红色、橙红色、紫红色、褐红色。(6)光泽: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7)解理:无解理,双晶发育的宝石可显三组裂理。(8)摩氏硬度:9。(9)密度:4.00(±0.05)g/cm3。(10)光性特征:非均质体,一轴晶,负光性。(11)多色性:强,紫红,橙红。(12)折射率:1.762~1.770(+0.009, -0.005)。(13)双折射率:0.008~0.010。(14)紫外荧光:长波:弱至强,红、橙红。短波:无至中,红、粉红、橙红,少数强红。(15))吸收光谱:694,692,668,659nm吸收线,620~540nm吸收带,476,475nm强吸收线,468nm弱吸收线,紫光区吸收。(16)放大检查:丝状物,针状包体,气液包体,指纹状包体,雾状包体,负晶,晶体包体,生长纹,生长色带,双晶纹。(17)特殊光学效应:星光效应,猫眼效应(稀少)。D、优化处理
(1)热处理:可见固体包体周围出现片状、环状应力裂纹,丝状和针状包体呈断断续续的白色云雾状,负晶外围呈熔蚀状或浑圆状,此外还可产生双晶纹和指纹状包体。(2)浸有色油:可见表面油迹,颜色集中于裂隙中可见有流动纹,紫外光下可发橙色、黄色荧光。(3)染色处理:可见颜色集中于裂隙中,表面光泽弱,紫外光下可发橙红色荧光。(4)充填处理:10X放大检查可见裂隙或表面空洞中的玻璃状充填物,残留气泡,光泽弱,其成分结构与红宝石不同,可用红外光谱或拉曼光谱等分析测定。(5)扩散处理:a)油浸放大检查,可见颜色在刻面棱线处集中,呈网状; b)折射率值可高达1.788~1.790,甚至超过折射仪极限;
c)放大检查,可见处理前的缺陷如裂隙或凹坑等的边缘或内部有颜色集中,有时也可见刻面棱线处颜色集中。d)内部具有热处理宝石相似的特点。
3)、蓝宝石:A、英文名称:sapphire。B、矿物名称:刚玉。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Al2O3;可含Fe、Ti、Cr、V、Mn等元素。(2)结晶状态:晶质体。(3)晶系:三方晶系;(3)晶体习性:六方柱状、桶状,少数呈板状或叶片状。(4)常见颜色:蓝色、蓝绿、绿、黄、橙、粉、紫、黑、灰、无色。(5)光泽: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6)解理:无解理,双晶发育的宝石可显三组裂理。摩氏硬度:9。(7)密度:4.00(+0.10,-0.05)g/cm3。(8)光性特征:非均质体,一轴晶,负光性。(9)多色性:强。蓝色:蓝,绿蓝;绿色:绿,黄绿;黄色:黄,橙黄;橙色:橙,橙红;粉色:粉,粉红;紫色:紫,紫红。(10)折射率:1.762~1.770(+0.009,-0.005)。(11)双折射率:0.008~0.010。(12)紫外荧光:蓝色:长波:无至强,橙红;短波:无至弱,橙红。粉红:长波:强,橙红;短波:弱,橙红。橙色:一般无,长波下可呈强,橙红。黄色:长波:无至中,橙红、橙黄;短波:弱红至橙黄。紫色、变色:长波:无至强,红;短波:无至弱,红。无色:无至中,红至橙。
黑色、绿色:无。热处理的某些蓝宝石有弱蓝或弱绿白色荧光。(13)吸收光谱:蓝色、绿色、黄色:450nm吸收带或450nm,460nm,470nm吸收线;粉红、紫色、变色蓝宝石具红宝石和蓝色蓝宝石的吸收谱线。(14)放大检查:色带,指纹状包体,负晶,气—液两相包体,针状包体,雾状包体,丝状包体,固体矿物包体,双晶纹。(15)特殊光学效应:变色效应,星光效应(可有六射星光,少见双星光)。D、优化处理:(1)热处理:针状包体和丝状包体不连续,固体矿物包体周围出现裂纹,指纹状包体增多,多沿裂理分布,负晶外围被熔蚀,有些热处理蓝宝石在短波下呈弱蓝绿色荧光。(2)扩散处理:a)油浸放大检查或散射光观察:可见颜色在棱线处或裂隙处集中,呈网状,边缘颜色集中。b)放大检查:裂纹、凹坑等缺陷的边缘和内部及棱线处可见颜色富集。扩散处理而成的星光蓝宝石可见短针状包体在表面富集,星线细而直。c)紫外荧光:有些扩散处理的蓝色蓝宝石在短波紫外光下可有蓝白或蓝绿色荧光。d)吸收光谱:有些扩散处理的蓝色蓝宝石无450nm吸收带。(3)辐照处理:无色、浅黄色和某些浅蓝色蓝宝石经辐照可产生深黄色或橙黄色,极不稳定,不易检测。
4)、金绿宝石:A、英文名称:chrysoberyl。B、矿物名称:金绿宝石。C、材料性质:
(1)化学成分:BeAl2O4;可含有Fe、Cr、Ti等元素。(2)结晶状态:晶质体。(3)晶系:斜方晶系。(4)晶体习性:板状、柱状,假六方的三连晶。(5)常见颜色:浅至中等黄、黄绿、灰绿、褐色至黄褐色、浅蓝色(稀少)。(6)光泽:玻璃光泽至亚金刚光泽。(7)解理:三组不xx解理。(8)摩氏硬度:8~8.5。(9)密度:3.73(±0.02)g/cm3。(10)光性特征:非均质体,二轴晶,正光性。(11)多色性:三色性,弱至中,黄,绿和褐色。(12)折射率:1.746~1.755(+0.004,-0.006)。(13)双折射率:0.008~0.010。(14)紫外荧光:长波:无;短波:黄色和绿黄色宝石一般为无至黄绿色。(15)吸收光谱:445nm强吸收带。(16)放大检查:指纹状包体,丝状包体,透明宝石可显双晶纹,阶梯状生长面。(17)特殊光学效应:星光效应(极少)。D、优化处理:未知。
5)、 猫眼:A、英文名称:chrysoberyl cat’s-eys或cat’s-eye。B、矿物名称:金绿宝石。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BeAl2O4;可含有Fe、Cr等元素。(2)结晶状态:晶质体。(3)晶系:斜方晶系。(4)晶体习性:板状,粒状,假六方的三连晶。(4)常见颜色:黄至黄绿色、灰绿、褐至褐黄(变石猫眼呈蓝绿和紫褐色,稀少)。(5)光泽:玻璃光泽。(6)解理:三组不xx解理。(7)摩氏硬度:8~8.5。(8)密度:3.73(±0.02)g/cm3。(9)光性特征:非均质体,二轴晶,正光性。(10)多色性:三色性,弱,黄,黄绿和橙。(11)折射率:1.746~1.755(+0.004,-0.006),点测法1.74左右。(12)双折射率:0.008~0.010。(13)紫外荧光:无,变石猫眼呈弱至中的红色。(14)吸收光谱:445nm强吸收带。(15)放大检查:丝状包体,指纹状包体,负晶。(16)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变色效应。D、优化处理:辐照处理:经辐照以改善猫眼效应和颜色,不易检测。
6)、寿山石(田黄)A、英文名称:larderite(tian huang)。B、矿物(岩石)名称:主要矿物为: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土、尹利石、叶蜡石等。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多种矿物集合,其中地开石:Al(Si4O10)(OH)8。(2)结晶状态:晶质集合体。(3)常见颜色:常为黄、白、红、褐等色。其中产于中坂田中的各种黄色田坑石称为“田黄”。(3)光泽:土状光泽,抛光面呈蜡状光泽或油脂光泽。(4)解理:无,具贝壳状断口。(5)摩氏硬度:2~3。(6)密度:2.5g/cm3 ~2.7 g/cm3。(7)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8)多色性:无。(9)折射率:1.56(点侧法)。(10)双折射率:无。(11)紫外荧光:通常无。(12)吸收光谱:不特征。(13)放大检查:致密块状构造,隐晶质至细粒状呈显微鳞片状结构,其中田黄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萝卜纹”状条纹构造。(14)特殊光学效应:无。
D、优化处理:(1)热处理:用烟熏或加化学试剂烧烤或恒温加热,将其表面处理成“黑色”或红色。其颜色分布均匀完整,且仅在前表面,无“萝卜纹”。(2)染色处理:用蒸煮或罩染等方法将寿山石染成黄色或红色至暗红色,以仿“田黄”。其颜色沉淀集中于裂隙或孔洞中,无“萝卜纹”。(3)覆膜处理:用黄色石粉与环氧树脂混合调匀,涂染于表面,制成假石皮,以仿“田黄”。其表面光泽异常,易具擦痕,刮下石粉呈黄色,石质较干燥,无“萝卜纹”。
7)、 青田石:A 英文名称:qingtian stone。B 矿物(岩石)名称:主要矿物为地开石、高岭石、叶蜡石等。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多种矿物集合,其中叶蜡石Al2(Si4O16)(OH)2。(2)结晶状态:晶质集合体,致密块状。(3)常见颜色:浅绿、浅黄、白色、灰色等。(4)光泽:玻璃光泽,块状呈油脂光泽。(5)解理:无。(6)摩氏硬度:1~1.5。(7)密度:2.65g/cm3 ~2.90 g/cm3。(8)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9)多色性:无。(10)折射率:1.53~1.60。(11)双折射率:无。(12)紫外荧光:不特征。(13)吸收光谱:不特征。(14)放大检查:致密块状,可含有蓝色、白色等斑点。(15)特殊光学效应:无。D 优化处理:未知。
8)、xx珍珠:A英文名称:natural pearl。B材料名称:无机成分:文石为主,少, 量方, 解, 石, 。D有机成分:硬蛋白质(conchaolin)。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无机成分:CaCO3。
(2)有机成分:C、H化合物。(3)结晶状态:无机成分:斜方晶系(文石),三方晶系(方解石),放射状集合体。(4)有机成分:非晶态。(5)核心:微生物或生物碎屑、砂粒、病灶。(6)常见颜色:无色至浅黄色、粉红色、浅绿色、浅蓝色、黑色等。(7)光泽:珍珠光泽。(8)解理:集合体无。(9)摩氏硬度:2.5~4.5。(10)密度:海水珍珠:2.61g/cm3 ~2.85 g/cm3。(11)淡水珍珠:2.66 g/cm3 ~2.78 g/cm3,很少超过2.74 g/cm3 。(12)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13)多色性:集合体不可测。(14)折射率:1.530~1.685。(15)双折射率:集合体不可测。(16)紫外荧光:黑色:长波:弱至中等,红色、橙红色。(17)其他颜色:无至强,浅蓝色、黄色、绿色、粉红色等。(18)吸收光谱:不特征。(19)放大检查:同心放射层结构,表面生长纹理。(20)特殊性质:遇酸起泡,过热燃烧变褐色;表面摩擦有砂感。F 优化处理:(1)漂白处理:去处珍珠层表层的杂质,以改善颜色和外观,不易检测。(2)染色处理:表面凹坑处及孔中可见染料;用沾了丙酮的棉签擦拭,可擦出染料;银盐染黑者可检测出有银元素。
9)、养殖珍珠:A英文名称:cultured pearl。B材料名称:养殖珍珠。C材料性质:
(1)化学成分:无机成分:文石为主,方解石、少量球文石。有机成分。硬蛋白质(conchaolin)。
核心:贝壳小球或贝、蚌的外套膜。(2)结晶状态:无机成分:斜方晶系(文石),三方晶系(方解石),放射状集合体。有机成分:非晶态。(3)常见颜色:无色至浅黄色、粉红色、浅绿色、蓝色、紫色。(4)光泽:珍珠光泽。(5)解理:集合体无。(6)摩氏硬度:2.5~4。(7)密  度:海水珍珠:2.72g/cm3 ~2.78 g/cm3。淡水珍珠:低于大多数xx淡水珍珠。(8)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9)多色性:集合体不可测。(10)折射率:1.500~1.685,多为1.53~1.56。(11)双折射率:集合体不可测。(12)紫外荧光:无至强,浅蓝色、黄色、绿色、粉红。(12)吸收光谱:不特征。(13)放大检查:有核养殖珍珠具核层状结构,珍珠质层呈薄层同心放射层结构,表面微细层纹;珠核呈平行层状,珠核处反白色冷光。(14)特殊性质:遇酸起泡,过热燃烧变褐色;表面摩擦有砂感。
D 优化处理:(1)漂白:去除养殖珍珠层表层的杂质,以改善颜色和外观。(2)增 白:在漂白的基础上,添加增白剂,以改善颜色。(3)染色处理:放大检查可见色斑,表面有点状沉淀物;用稀盐酸或丙酮棉签擦拭可见染料,长波紫外光下呈惰性;银盐染黑者可检测出有银元素,X射线照相可见白色线条。(4)辐照处理:经辐照可成黑、绿黑、蓝黑、灰色等,放大检查,珍珠质层可见辐照晕斑,拉曼光谱与未处理黑色养殖珍珠有差异。
10)、翡翠:A英文名称:jadeite,feicui。B矿物(岩石)名称:主要矿物为硬玉,可含角闪石、钠长石、铬铁矿、钠铬辉石、透辉石、绿辉石、沸石等。C 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硬玉NaAlSi2O6;可含有Cr、Fe、Ca、Mg、Mn、V、Ti等元素。(2)结晶状态:晶质集合体,常呈纤维状、粒状或局部为柱状的集合体。(3)常见颜色:白色、各种色调的绿色、黄、红橙、褐、灰、黑、浅紫红、紫、蓝等。(4)光 泽: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5)解 理:硬玉具两组xx解理,集合体可见微小的解理面闪光,称为“翠性”。(6)摩氏硬度:6.5~7。(7)密 度:3.34(+0.06,-0.09)g/cm3。(8)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9)多色性:无。(10)折射率:1.666~1.680(±0.008),点测法常为1.66。(11)双折射率:不可测。(12)紫外荧光:无至弱,白、绿、黄。(13)吸收光谱:437nm吸收线;铬致色的绿色翡翠具630nm,660nm,690nm吸收线。(14)放大检查:星点、针状、片状闪光(翠性),纤维交织结构至粒状纤维结构,固体包体。(15)特殊光学效应:未见。D优化处理:(1)热处理:常用于将浅棕黄色至无色的翡翠,热处理改善成棕红、棕黄色。不易检测。(2)漂白浸蜡:经酸漂洗后,用蜡浸泡,以改善颜色和透明度,可见表面蜡状光泽,常规方法不易检测。(3)漂白充填处理:光泽:抛光面显示树脂光泽或蜡状光泽。密度:3.00g/cm3~3.34g/cm3。折射率:常为1.65(点测法)。外荧光:无或蓝绿、黄绿。放大检查:纤维交织结构,结构松散;表面呈桔皮状结构或沟渠状结构;抛光面见显微细裂纹。红外光谱:(2400~2600)cm-1和(2800~3200)cm-1有强吸收峰。(3)染色处理:染料沿粒隙呈网状分布,铬盐染绿色者常具650nm吸收带,有些致色物在查尔斯滤色镜下可显红色,某些致色物在滤色镜下无反应。(4)覆膜处理:浅色翡翠覆着绿色膜,以改变颜色。折射率低,放大检查可见表面光泽弱,无颗粒感,局部可见薄膜脱落。
11)、软玉:A英文名称:nephrite。B矿物(岩石)名称:主要矿物为透闪石。C材料性质:(1)化学成分:Ca2(Mg,Fe)5Si8O22(OH)2。(2)结晶状态:晶质集合体,常呈纤维状集合体。(3)常见颜色:浅至深绿色、黄色至褐色、白色、灰色、黑色。白色者可称为白玉,深绿、灰绿色可称为青玉,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间者为青白玉。(4)光泽:玻璃光泽至油脂光泽。(5)解理:透闪石具两组xx解理,集合体通常不见。(6)摩氏硬度:6~6.5。(7)密度:2.95(+0.15,-0.05)g/cm3。(8)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9)多色性:无。(10)折射率:1.606~1.632(+0.009,-0.006),点测法:1.60~1.61。(11)双折射率:不可测。(12)紫外荧光:无。(13)吸收光谱:极少见吸收线,500nm可见有模糊吸收线,优质绿色软玉可在红区有模糊吸收线。(14)放大检查:纤维交织结构,黑色固体包体。(15)特殊光学效应:未见。D优化处理:(1)浸蜡:以无色蜡或石蜡充填表面裂隙。热针可熔,红外光谱可见有机物吸收峰。(2)染色处理:整体或选择部分进行染色。常染成绿色,染料沿粒隙分布,吸收光谱可见650nm吸收带。
13、其它珠宝玉石鉴定国家标准,请见《珠宝玉石 鉴定》国家标准。


郑重声明:资讯 【珠宝首饰质量检验员应会知识:_品味的品味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