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御风踏浪来----美俄中三国大型气垫登陆艇的发展上_卫戍中华_百度空间

 

    前 言

    说到登陆战, 可能很多人马上会想起《拯救大兵瑞恩》片头的血腥场面----堡垒里的机枪像死神挥舞的镰刀,肆意地收割生命,缺乏掩护的滩头,死亡从登陆艇舱门打开那一霎那就一直陪伴在陆战队队员身旁……自近代以来,由于各种火器、装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登陆装备并没有质的提高,抢滩登陆成为战争中风险{zd0}的行动。以二战为例,西线的诺曼底登陆是人类有史以来{zd0}的一次登陆战役。盟军为实施这一大规模的战役,共集结了多达288万人的xx。其中,陆军共36个师,包括23个步兵师、10个装甲师、3个空降师,约153万人;海军投入作战的军舰约5300艘,其中战斗舰只包括13艘战列舰、47艘巡洋舰、134艘驱逐舰在内约1200艘、登陆舰艇4126艘,还有5000余艘运输船;空军作战飞机13700架,其中轰炸机5800架、战斗机4900架、运输机xxx3000架。由于德军主力被战略欺骗牵制在法国加莱地区,诺曼底地区防御兵力薄弱,但盟军在拥有{jd1}制空权和制海权的{jd1}优势条件下,承受了得大的伤亡才完成了预定的战役目标。其中,仅美军就有19000人阵亡,103000人受伤或失踪;英军阵亡11000人,54000人受伤或失踪。相比之下,德军的损失是阵亡23019人,67060人受伤,198616人失踪或被俘。

    可见,传统登陆作战由于器材、设备的限制,人员装备上陆缓慢、集结困难,即使是在防守方相对弱势的态势下,依然要付出重大的损失,这迫使人们开始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完成登陆任务。在二战的炮火烽烟中发展出来的直升机,似乎指出了一条应对的道路----直升机速度快、能够垂直起降,可以绕过守军的预设防线,把士兵迅速投送到某个需要占据的要点,例如,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干涉军{dy}次大量动用直升机进行人员输送,有效达成了作战目标。然而,直升机的缺陷也非常明显----不能运输重装备!在守军动用装甲合成xx进行反击的情况下,机降xx连自保都成问题,更不要说突破推进了。所以,直升机只能用在机动突袭的场合,难以担当啃骨头的重任。因此,战后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大国在发展登陆装备时,还是基本沿袭了二战的套路,主要装备以抵滩登陆为主。例如,美国在建造了4艘只能搭载直升机的“硫黄岛”级两栖攻击舰之后,就开始建造吨位更大、能搭载传统排水型登陆艇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而“新港”级坦克登陆舰那条夸张的登滩吊桥,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传统登陆方式的无奈。

美国LCAC大型气垫登陆艇

    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海岸防务武器不断增加和更新,传统的登陆作战方式已不适应现代海战的需要。为了改进和提高海军陆战队队员及其装备的运送能力,美国海军决定实施两栖攻击登陆艇的研究和发展计划。研究表明,由气垫艇执行两栖登陆任务,可在世界上所有海岸线的73%沿岸地区和滩头实施快速登陆攻击。相比之下,用传统登陆艇只能在17%的海岸地区进行登陆作战。

    为了有效实施两栖登陆艇的发展计划,1977年10月,美军在佛罗里达州的海军海岸系统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攻击快艇试验机构,负责新一代登陆艇的研制工作,并建造了JEFF(A)和JEFF(B)两艘160吨级试验艇。随后,通过对这两艘试验艇的测试和对比,美海军选择了以JEFF(B)型试验艇作为继续研制的基础,最终发展成现在的LCAC气垫登陆艇。

    按照最初计划,美国海军陆战队共需要108艘LCAC气垫登陆艇,用以支援其海上远征xx的两栖攻击作战。1984年初,美国国防部公布的计划中提出,至少需要90艘才能保证满足需求。同年,{dy}艘LCAC交付使用,到1986年才具备初始作战能力。最初的15艘LCAC分别由特克托隆海陆系统公司和埃汶达乐港湾航海公司生产,剩余76艘的生产合同最终由特克托隆海陆系统公司负责,{zh1}一艘LCAC 91于2001年交付。

    结构特点 LCAC采用了简洁明快的开放式甲板构型,以一个扁平的铝合金箱型主承力结构为基础,箱体上平面是主甲板,内部则布置有燃油舱、水密隔舱、风道等,底部是允许直接接触地面的加强结构,箱体四周安装有气垫围裙。在非气垫状态时,浮力由箱体直接提供;气垫工况时,从垫升风扇送来的高压空气,经过风道进入艇的下方,产生的压力将整个登陆艇托起,升离水面。

    在主箱体顶部两侧中部,对称布置着左、右机舱,每个机舱里,横向布置了两台TF-40B燃气轮机,一台用于驱动垫升风扇,一台用于驱动空气螺旋桨(图11)。两台燃气轮机的输出轴通过联动离合器联接在一起。

    在机舱的前方是垫升风扇舱,舱里有两个并联布置的大型离心风扇,用来产生将艇体托起的压力气垫。垫升风扇舱顶部各有一个回转式喷气推进器,作用类似于“鹞”式战机上的矢量喷口,通过引用一部分垫升空气,可以对艇的姿态进行控制、改善艇的机动能力,当正常航行时还可以提供一部分前进的推力。每个机舱的后方通过一条桨轴驱动一个导管式空气螺旋桨,用于产生主要的推进动力。螺旋桨为可调螺距螺旋桨,桨距为正时提供前进的推力,桨距为负时可以刹车或倒车,这样保证了即使在狭窄的坞舱里,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操纵。

    两侧机舱中间就是宽阔的装载甲板,尾部的尾门/跳板受到导管式空气螺旋桨的限制,只有4.5米宽。在螺旋桨导管之前,由于动力设备技术先进、机舱宽度较小,装载甲板加宽到8.2米,使得有效装载空间大大增加,面积达168平方米,在携载装甲输送车等较轻的装备时可以增加装载的数量。首门/跳板的宽度比甲板还要稍宽,达8.65米,可以保障艇上装备迅速下艇。经过优化的甲板设计有效提高了运输和卸载的效率。

    驾驶、集控室在上层建筑右侧前部。由于全垫升气垫船航行时xx离开水面,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飞行器,所以全艇机械、设备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只需5名艇员进行操作。这对于人力资源一向紧张的美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动力装置    早期的LCAC使用4TF-40燃气轮机作为主动力装置,但是很快就被功率更大的改进型号——TF-40B型燃气轮机取代。其中两台作为垫升动力,两台作为推进动力。TF-40系列燃气轮机由阿维科·莱康明公司(19871995年为特克斯顿·莱康明公司,1995年被阿莱德·西格纳公司收购,19996月阿莱德·西格纳发动机公司和德国MTU公司组成合资公司——维利科动力系统公司,新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研制生产,以T-55系列涡轴发动机(大名鼎鼎的CH-47“支努干”的动力装置)的核心机(即压气机、燃烧室和燃气发生器涡轮的组合)为基础,选配动力涡轮和传动齿轮箱发展而来的,是一种3000千瓦功率等级的轻型发动机。最早的TF-40燃气轮机从1975年开始交付使用,随后发展出TF-40B型燃气轮机。由于TF-40系列燃气轮机重量轻、体积小,单元体结构维护性能好,不仅被选用为LCAC的动力,在民用小型高速船舶发动机市场上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例如1994年开始投入使用的香港-珠三角双体高速客船,动力装置就采用了两台TF-40B燃气轮机,配合喷水推进器,航速达42节。

    TF-40系列燃气轮机采用了同心、前输出双转子结构,压气机为轴流式叶轮加离心式叶轮的组合式压气机,燃烧室采用回流式燃烧室,四级涡轮都位于燃烧室内壁之内,燃气发生器转子与动力涡轮转子旋转方向相反。由于燃烧室区域度跟涡轮区域在长度上重叠,有效减少了发动机长度。整机结构尺寸为:长1.32米,宽0.89米,高1.05米,发动机重600公斤。

      TF-40系列燃气轮机采用单元体结构,整套发动机由五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附件传动齿轮箱、进气机匣组件、润滑油箱组件、燃气发生器组件(不包括燃烧室)、燃烧室-动力涡轮组件。每个部分又分别由不同的子单元组件组成:附件传动齿轮箱:由铝合金机匣、端盖以及传动齿轮等组成,用以安装和传动润滑油泵、燃油泵、起动马达、调速器液压伺服放大器和燃气发生器转速传进气机匣组件:由铝合金进气机匣、支架组件、输出轴组件、油气分离器组件以及动力涡轮转速传感器组成。其上安装齿轮箱、润滑油箱、燃气发生器组件,并通过进气机匣组件将整台发动机安装于减速齿轮箱上。 润滑油箱组件:由油箱组件、油位开关、加油口和油尺组件、磁性金属碎屑探测器组成。 燃气发生器组件:由进气机匣转接段组件、压气机机匣和静子叶片组件、压气机转子组件、空气扩压器组件、燃气发生器涡轮组件、轴承组件等组成。压气机为7级轴流式叶轮加1级离心式叶轮的组合式压气机。在第六级压气机机匣处设置有放气口,由泄气阀来控制放气。压气机机匣为180°对分机匣,每级压气机静子叶片也是180°对分整体式叶片组。燃气发生器涡轮为2级轴流式涡轮,主要由一级涡轮导向器、二级涡轮导向器、一级和二级涡轮转子组件组成,采用钢质空心气冷导向叶片和空心气冷转子叶片。 燃烧室-动力涡轮组件:TF-40系列燃气轮机的燃烧室-动力涡轮组件由回流式燃烧室机匣、环形燃烧室、第三级涡轮导向器、第四级涡轮导向器、第三级涡轮转子及转轴组件、第四级涡轮转子以及轴承组件等组成。回流式燃烧室燃气轮机所独有的回流盘,起着改变高温燃气气流方向的作用。回流盘与燃气接触的表面喷涂有高温陶瓷防护涂层。火焰筒采用气膜冷却式环形燃烧室,内表面也喷涂有高温陶瓷防护涂层。第三级涡轮转子跟动力输出轴通过焊接连成一个整体。

     由此可以看出,TF-40系列燃气轮机在整体布局上非常紧凑,轴流转子加离心转子的组合压气机在保证压比的前提下,长度相对较短;燃烧室采用回流式燃烧室,并将四级涡轮都置于燃烧室内壁之内,也缩短了发动机转子长度。由于发动机转子较短、刚性较强,在慢车到额定功率的转速范围内都不存在临界转速问题,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同时,TF-40系列燃气轮机采用了电子监测和控制系统。电子控制箱会对转速、排气温度、润滑油压力、润滑油温度、润滑油油位、发动机振动等工作参数进行监测,同时还能监测金属碎屑(通常由异常磨损引起)的出现,能自动对异常参数发出警报,紧急时可以自动停车。燃气轮机的起动、功率控制等也由电子控制箱及其执行机构完成。    

        TF-40系列燃气轮机的主要缺点是输出轴转速较高,要求传动输出装置有较大的减速比,减速齿轮箱的尺寸和重量偏大。同时,受到紧凑结构的限制,燃气膨胀做功不够充分,热效率较低、燃油消耗率偏高、排气温度较高,缺乏有效的抑制设备、红外特征比较明显。

    美军在LCAC上主要装备的是TF-40B型燃气轮机。由于LCAC原设计寿命为20年,最早服役的一批LCAC已经到期。目前,LCAC正由泰坦公司实施技术升级,先期耗资2640万美元,改进升级内容涉及主发动机、通信导航系统和艇体整修维护等,计划将其寿命延长到30年。改进计划中,将把主机更换为长度稍有增加的TF-50型燃气轮机。新型燃气轮机由改进的动力涡轮与增强的TF-40燃气轮机压气机组合而成。与现有的TF-40B型发动机比较,TF-50的输出功率增加23%,耗油率也减少了,改进后LCAC的整体性能可以有很大的提升。高气温下重载起飞困难原来是一直困扰着LCAC的问题,强劲的新发动机将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难题。

    韩国引进生产的LCAC采用了四台ETF-40B型燃气轮机作为主机,属于TF-40系列燃气轮机的{zj2}改型,功率与TF-50相近 。 操作控制系统    LCAC的航行操纵主要是对艇的航向、航速以及气垫状态进行控制,所有的这些操作都是由LCAC操作控制系统来完成的。该系统又可以分为以下一些子系统: 方向舵控制系统:通过导管后方的方向舵来控制航行的方向。 螺旋桨桨距控制系统:通过对桨距进行控制,可以调节航行速度和航行方向。 垫升风扇控制系统:根据不同的重量和海况,调节垫升风扇的风量输出,保持足够安全的垫升高度。 TF-40B燃气轮机控制系统:根据实际负载和任务要求,调整主机的功率输出。 指令、操作键盘:可以直观的对大多数操作进行控制。 回转速率系统:对回转角速度进行监控,协助驾驶员进行航行操纵。 大气温度监测系统:提供大气参数,协调各系统工作。 航速/侧滑指示器:对航速和侧滑进行监控,协助驾驶员进行航行操纵。这些子系统分别可以在驾驶台或者轮机操纵台进行控制。由于全垫升气垫船在航行时其实处于飞行状态,所以LCAC驾驶员的操作跟运输机飞行员相当接近,大名鼎鼎的微软“模拟飞行”游戏也开发有LCAC模块,可以供爱好者进行“驾驶”。由于有在坞舱等狭窄空间操作的要求,而早期全垫升气垫船的机动性能并不突出,为了保证安全、高效的使用,LCAC采用了可以360°回转的两舷首部推力喷管,通过推力喷管和方向舵、螺旋桨桨距的综合控制,可以很方便地前进、刹车、后退、转弯和横移,有效的满足了机动性指标。奇怪的是,作为引进LCAC技术的产物,韩国LSF-Ⅱ高速气垫登陆艇却取消了这种简单有效的首部推力喷管,实在令人费解。

     由于LCAC气垫登陆艇以JEFFB)型艇为原型艇发展而来,在艇体结构、操纵系统、螺旋桨剥蚀和围裙防飞溅(如装有飞溅抑制器)等方面经过了比较充分的改进,因而具有理想的快速性、良好的通过性和独特的两栖性,大幅减少了因潮汐、水深、雷区、抗登陆障碍和近岸海底坡度等对登陆行动的限制。尤其是这种艇可在全世界70%以上的海岸线实施登陆作战,将迫使敌人不得不在绝大多数的海岸上设防,从而分散了敌方兵力;同时,登陆xx可以更灵活地选择登陆地段,便于在常规登陆艇不易登陆的敌方地带实施登陆。按照一般研究,冲滩时间以30分钟为宜,可以在登陆兵力安全性和冲滩速度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携带气垫登陆艇的大型两栖舰船在进行登陆作战时,在远离岸边2030海里的位置便可放出气垫登陆艇,将人员和装备送上敌方滩头,从而保证了大型两栖舰船的安全(一般排水型两栖装甲车浮水的冲击发起线在离岸10海里左右,将处于敌岸防火力的严重威胁之下)。美军进一步研究还表明,LCAC稍作改装即可执行扫雷、反潜和导弹攻击等任务。

        LCAC气垫登陆艇没有设置装甲防护,机舱和推进器都暴露在外部,在火力密集的高强度作战条件下容易受损。其运载的装备全部露天放置,恶劣气候下不利于保持作战性能。此外,噪音太大与地面航行时所引起的尘土过多,也是全垫升气垫登陆艇的缺点。虽然LCAC沿着侧裙装有泡沫抑止器,可改善驾驶员的视野,不过在恶劣海洋气象下行动时仍有相当大的问题 LCAC气垫登陆艇是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登陆作战的利器,它的出现使美军实现了“人不沾水”的登陆,并能配合垂直登陆的直升机进行多兵种协同作战。LCAC气垫登陆艇与两栖攻击舰、船坞登陆舰结合, 将装备与人员运至作战海域,然后气垫登陆艇掠海航行,把登陆xx直接送上敌方滩头。目前,美军能载该级艇的两栖舰船有“黄蜂”级和“塔拉瓦”级通用两栖攻击舰、“安克雷奇” 级和“惠德贝岛”级船坞登陆舰以及“奥斯汀”级和“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等。

     美军现将两栖舰船编为远征打击群(与原两栖戒备群相比,扩展了护卫、火力支援舰只数量),可一次携载、投放一个陆战营的兵力。通常每支编成内有一艘通用两栖攻击舰(3LCAC),一艘船坞登陆舰(4LCAC)以及一艘船坞运输舰(2LCAC)。这样,每个远征打击群就可以携带9LCAC。在最近十余年来,美军进行的每次两栖行动中都可以看到LCAC忙碌的身影。

    LCAC气垫登陆艇不但现在是,而且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为美海军以及海军陆战队提供重型运输能力的必备装备,同时也被欧洲及其他盟国大量采用。美军及其盟军的新型两栖舰艇设计时,都考虑了运载LCAC的能力。譬如美国“圣·安东尼奥”级船坞运输舰、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和英国“海神之子”级两栖攻击舰均可运载2LCAC。在亚洲,由于LCAC的优异性能,日本首先引进生产,随后韩国也引进生产了自己的LCAC,由韩进重工建造,称为LSF-Ⅱ高速气垫登陆艇,满载排水量155吨,有效载荷55吨,主机为四台ETF-40B型燃气轮机,航速40节。

/俄“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

     苏联/俄罗斯气垫登陆艇的发展,主要由位于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金刚石”设计局负责。自1970年代以来,该局共研制、发展了5型气垫登陆艇。

     {dy}型气垫登陆艇“卡里玛尔”于1972年开始首艇试航的,随后投入批量生产,共生产了22艘。第二型气垫登陆艇“鳌虾”和第三型气垫登陆艇“燕”的试验性质比较明显,分别生产了2艘。第四型“海鳝”从1985年开始投入使用,有8艘在苏联/俄罗斯海军服役。该型艇满载排水量为150吨,艇身长32米、宽15米,{zd0}航速可达55节,航程超过200海里,艇员为12人;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要求,可一次运输1辆重50吨的中型坦克,或者2辆装甲运兵车,或者140名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配备130毫米AK630型自动炮,还可以使用“针”式便携防空导弹。俄罗斯和韩国于20028月份签署了建造3艘“海鳝”气垫登陆艇的合同,总价值约1亿美元——其中有一半费用以俄欠韩的债务抵消。首艘“海鳝”E气垫登陆艇于2005年交付韩国,现已交付完毕。

     通过多年的对气垫登陆艇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经验的积累,1980年代末,“金刚石”设计局推出了新一代的大型气垫登陆艇——“野牛”级。该型艇是目前世界上{zd0}的气垫登陆艇,也是世界上现存{zd0}的气垫船。该艇不但批量装备了苏联海军(苏联解体后,现役的“野牛”分属俄罗斯、乌克兰海军所有),还引起了国外客户的广泛xx。从2000年起,共有5艘“野牛”出口给了昔日的敌人——北约旗下的希腊。

     结构特点    与之前建造的其他苏联气垫登陆艇一样,“野牛”级气垫登陆艇依旧采用有利于长时间海上航行的遮蔽式甲板构型,船体主体依然是铝合金方形浮箱结构,提供一个坚固、稳定和适于航海的基础平台。浮箱顶部为主甲板,其上是大型的上层建筑结构,{dy}层甲板(主甲板)为装载甲板,第二层甲板为驾驶甲板,设置有全遮蔽的驾驶舱。

     装载甲板被两个纵向隔舱壁分成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主货舱,用于装载登陆的车辆、装备,主货舱在艇内主体部分约8米宽,但是向前延伸到首门处时,宽度逐渐收缩为约4米,主货舱后部靠右舷位置,也开有一个约4米宽的尾门。在主货舱的两侧是左、右机舱和人员住舱,其中在两舷中部的位置是垫升风扇舱,对称布置着四个大型垫升风扇;两个垫升风扇之间布置着风扇驱动燃气轮机;垫升风扇舱之前是载送两栖xx、船员生活的住舱,安装有通风、空气调节和采暖装置,具备NBC(核、生、化)防护能力;垫升风扇舱之后是辅机舱,安装有发电机组和其他辅助机械。

     在驾驶甲板上是驾驶室,安装有航行必须的导航操纵系统,由两台导航雷达(桅杆上)、电罗经、磁罗经、流速测速器、卫星导航接收装置、台卡接收装置、无线电测向器和昼夜观测设施等组成。这些舱室都采用隔热、噪音隔离层和隔振结构,以提高乘员舒适性。在“野牛”级气垫登陆艇船体外还覆盖有轻装甲板,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枪弹和爆炸碎片能力。

     由于苏联海军不能为登陆舰队提供足够的支援火力,“野牛”级气垫登陆艇也继承了苏制舰艇一贯的重火力风格。在二层甲板前约三分之一处、驾驶舱的前方,左右各安装了一门xx的AK630近防炮,主要用于防空自卫,射速高达5000/分,每个炮塔备弹500发。在左、右舷舱的前方、接近首门的位置,安装有两座22联装140毫米多管火箭发射器,每座发射器备弹66发,共计132发火箭弹,用于登陆火力支援。同时,艇上还可以加装发射肩射防空导弹的发射架,进一步提高防空的能力。

     动力装置    “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的主动力装置代号为M35,由五台M70燃气轮机组成,单台功率7355千瓦,其中两台作为垫升风扇的动力,另外三台直接驱动三个导管式空气螺旋桨推进器。与西方常用的航空改型燃气轮机不同,M70型燃气轮机是一型专门设计的舰用燃气轮机,属于苏联第三代船舶推进燃气轮机。从设计开始,M70家族就包括用于气垫船的型号和用于普通舰船推进的型号。自1970年开始研发工作以来,该型发动机已广泛应用于苏联/俄罗斯海军的气垫登陆艇、导弹艇、护卫舰、反潜舰、巡洋舰等等多种舰船,通过多年的运行经验的积累和反馈、新技术的采用和可靠性的增长,已成为一种成熟、可靠而又不失其先进性的优秀舰船推进动力装置。

     LCAC不同的是,“野牛”型气垫登陆艇的主推进燃气轮机直接与导管螺旋桨连接,减少了轴系传动的功率损失,提高了推进效率。但是,由于其垫升机组是直接从气垫集气室中吸取新鲜空气,海水污染比较严重,盐分对机器的腐蚀比较明显,要求每次使用后都必须进行有效清洗。出口希腊的“野牛”级由于该地区海水盐分浓度较高,还专门进行了防盐改进,以提高其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是一件体现苏联/俄罗斯武器粗犷风格的杰作,由于其运载能力强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50吨,几乎所有的苏联海军陆战装备都可以轻易搭载。其典型的搭载方案包括:一次性运送3辆主战坦克(T-80T-72),或8PT-76两栖坦克,或8BMP系列步兵战车,或10BTR系列装甲运输车,或500名全副武装的登陆队员。只需少量的“野牛”,就可以在同一个登陆点集结强大的兵力,对敌军岸防造成重大威胁。

     但是,“野牛”级气垫登陆艇{zd0}的缺点也来自于它那超常的体重。虽然采用了3M70作为推进动力,用于保证垫升航行的2M70却稍嫌功率不足,在较高海况条件下适航性明显下降,浪高1.5米、逆风10/秒时,只能达到38节。这种设计是符合苏联海军的主要应用海区情况的——波罗的海、里海、黑海都属于被大陆包围的封闭、半封闭海区,海况一般不高。但是,在典型的大洋海区,经常可以出现浪高2米、逆风12/秒甚至更高的海况。这种情况下,航行的“野牛”级会出现严重失速,使得气垫登陆艇高速的优势荡然无存。所以,直到目前为止,“野牛”级大型气垫登陆艇仅有希腊这一家外国用户,其他潜在客户更多的还是对其技术的渴求。



郑重声明:资讯 【铁甲御风踏浪来----美俄中三国大型气垫登陆艇的发展上_卫戍中华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