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炭疽病(Cucurbits anthracnose)是瓜类作物上的重要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尤以西瓜和甜瓜受害最重,夏季多雨年份常大发生。北方塑料大棚和温室黄瓜,春、秋茬受害较重。此病不但在生长期危害,影响产量和品质,而且在贮运期间染病瓜可继续蔓延,造成瓜果大量腐烂,加剧损失。
瓜类炭疽病主要危害西瓜、甜瓜和黄瓜,也危害冬瓜、瓠瓜、葫芦、苦瓜等。南瓜、丝瓜比较抗病。
一、病害症状
此病在幼苗和成株期都能发生,植株子叶、叶片、叶柄、茎蔓和果实均可被侵染。症状常因寄主的不同而略有差异。
黄瓜幼苗发病,沿子叶边缘出现圆形或半圆形、稍凹陷的褐色病斑;幼茎基部受害,病部变色、缢缩并引起倒伏。成株发病,叶片上初为水渍状圆形小斑点,扩大后呈黄褐色至红褐色近圆形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病斑上有不明显的小黑点轮纹,潮湿时产生粉红色粘稠状物质(分生孢子堆),干燥时病部挣裂、脱落。后期多个病斑相互连片,颜色深褐,叶片焦枯至死。茎蔓和叶柄上的病斑棱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至黄褐色,凹陷或纵裂,有时表面生有粉红色小点。茎蔓和叶柄被病斑环蚀后,叶片萎垂,茎蔓枯死。瓜条受害,初为淡绿色水渍状斑点,扩大后呈暗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后期病部表面生有小黑点或粉红色粘稠物。瓜条变形。
西瓜、甜瓜受害,植株各部位的症状与黄瓜上的基本相似。区别是,西瓜叶片病斑呈纺锤形或近圆形,扩展后变成黑色圆形斑,外围环绕紫黑色晕圈。茎蔓和叶柄病斑初为黄褐色、水渍状,后期变成黑色。果实上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颜色暗褐至黑褐色,明显凹陷龟裂,被覆粉红色粘稠物质层。幼瓜受害后全部变黑,收缩腐烂。成熟甜瓜较易感病,病斑较大,明显凹陷并开裂,粘稠物质层为红色。
二、病原特性
致病菌为葫芦科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Pass.)Ell.et
Halst),属半知菌亚门xx。有性世代为(Glomerlla
lagenaria(Pass.)Watanableet
Tamura),属子囊菌亚门;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人工培养条件下,用紫外灯光照射可以诱发产生。
分生孢子盘在寄主表皮下产生,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筒状,大小20~26μm×2.6~3.0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圆或长圆形,一端稍尖,大小14~20μm×5~6μm,多聚合一起成粉红色粘孢子团。分生孢子盘上刚毛数根或很多,长90~120μm,具2~5个隔膜,暗褐色。
病菌生长最适温度24℃左右,高于30℃和低于10℃均停止生长,45℃经
10min死亡;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2℃~27℃,需要水和充足的氧气,低于4℃不能萌发。温度在14℃~18℃时,可产生黑褐色的厚垣孢子。
据美国和俄罗斯报道,瓜类炭疽病菌有生理小种分化现象,国内尚无报道。
三、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及拟菌核(未成熟的分生孢子盘)随植株病残体在土壤里越冬,亦可以菌丝体潜伏于种皮内越冬。带菌种子可作远距离传播。另外,塑料大棚、温室的连作黄瓜,不仅常年保持菌源,其设施和架材也是病菌越冬的重要场所。翌春环境条件适宜,菌丝体和拟菌核发育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初次侵染来源。未经xx的种子播种后,病菌可直接侵染子叶引起发病。寄主染病后,遇适宜温、湿度条件,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凭借风雨、灌溉水及农事操作、昆虫携带进行传播,形成多次再侵染。
炭疽病的发生与流行,温、湿度的影响最为密切。虽然病菌在10℃~30℃温度范围内均可生长,但病害往往在气温18℃左右时才开始发生,22℃~24℃时发生普遍,27℃~28℃以上病势即减弱或受抑制。湿度是诱发此病的主导因素。在适温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愈高,发病潜育期愈短。持续87%~95%的高湿时,潜育期仅3天,降至54%以下时,病害则很难发生。总的以气温22℃~24℃、空气相对湿度95%以上时发病最重。此外,连作地块、粘重偏酸土壤、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塑料大棚和温室光照不足、通风排湿条件差,均可诱发此病严重发生。一般植株在生长中后期危害较重,瓜果的抗病性,随着果实成熟度而降低。西瓜、甜瓜在贮运过程中,若包装、管理不善和环境湿度过大,空气通透性差,也可引起病害迅速发展,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