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瓴
当黄河从晋陕峡谷冲泻而下时,佳芦河突破千嶂百岭投入黄河的怀抱,在这两河交汇之地,便是华夏文明所孕育的陕北历史文化名城———佳县。
佳县古称葭州,因佳芦河两岸芦苇茂盛故名。然而斗转星移,随着岁月的无情侵蚀,佳县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早已不是什么水草丰美之景,而是铁佳州的神韵了。
至于何人何年何处给佳县冠以铁佳州的美誉,今已无法考证,但大凡到过佳县的人无不感慨,这活脱脱一个“铁”字,真是神来之笔,妙不可言。
感悟铁佳州,最给人以灵魂震撼的当数其铁打江山、独特地理。佳县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结合部,像一把美丽的倒挂琵琶依偎在祖国母亲河身边。那怪石嶙峋的一座座裸岩石山,那连绵起伏的一片片无垠明沙,那广袤浑厚的一道道黄土高坡,不但与江南水乡山色相比别具一格,就是在大漠塞北也是独领风骚。乘兴登高,把酒临风,极目四望,好像唯有此地才能抒发那“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冲天豪气。
更令人叫绝的是那扼山襟水的佳县山城。佳县城雄踞在葭芦山巅,三面悬空,虎视黄河,只有城北与北来山脉相连。因其险要地形和不可替代的战略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北宋元丰5年在此筑佳芦寨开始,历朝历代加修扩建,硬是依山就势在悬崖陡壁建起一座钢浇铁铸般的全蝎状城池。登上被称为佳县城标的凌云鼎,远眺晋峰腾云东来,近照黄河浩荡南去,石山、石城、石板街浑然一体,不能不使人感慨“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之诗画意境。
佳州城依山据险进可击、退可守,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史上抗外敌、拒日寇名不虚传。抗战时期,日军占领三晋直逼山城。但在黄河天险面前,在众志成城的守城军民面前,鬼子终未敢越雷池一步。
虽经“xx”,山城多有破坏,但千年城廓遗风尚存。也可能是据险扎寨这一冷兵器时代普遍原则在起作用,西汉时这里就有圜阴县建置,到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佳州,在陕北的行政地位十分重要,长期领神木、府谷、吴堡三县,最多时领山西临县等8县。遥想当年繁忙的黄河水运、频繁的军事活动,远不是今日既无国道、又无铁道的境地。
不知是幸还是不幸,现代脚步的迟缓到来,倒为山城保留了几分宁静和沧桑。尽管现今城内很不协调地堆起了许多冷冰冰的所谓现代建筑,但古城、老街、小巷,窑洞、酒肆、四合院还顽强地向人们昭示着她的价值。无怪来自京城、外省的一些专家学者到山城一看,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惊呼:佳县山城在中国城建史上当属仅有,忙不迭地联名上书要将山城当文物保护。如真能付诸实践,也算是山城有幸,苍天有眼。
感悟铁佳州,更值得一书的是有钢铁般脊梁的佳州人。说来使人难以置信,现在看来偏僻闭塞的佳县,竟是陕西省有史可考最早进入城市文明的地方。
佳县朱官寨乡石摞摞山,地处五女河边,只要上山,人们一眼可以看出,山上残存的蜿蜒起伏的破壁残垣,不但掩饰不住、反而更加凸显出她过去的辉煌。单就是散落在山间城内的石器、陶片就令人惊羡不已。果然,2003年7月至10月,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组建石摞摞山遗址考古发掘队,在市县文化文物部门和当地老乡配合下,对石摞摞山的{dy}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就认定该遗址是全国少有、陕西境内现存时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石砌古城堡遗址,大约距今4500多年历史!她的全石砌结构,堪称城建史上的一大飞跃。
从8000平方米已发掘的现场,可清晰地看出环山外城、山顶内城和环外城宽达10米、深达6.5米的城壕。石摞摞山不但城垣面积大,而且城套城、城外有城壕,其建筑结构之xx、形制之清楚,远远超过中国北方现存的其它同类古城。xx而显现出来的巨大考古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将为榆林文化事业添上精彩一笔。
在黄河文明发祥地之一的佳县20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圈可点的又何止一个石摞摞山!
熟悉佳县的人都知道,佳县的寺多、庙多,仅以寺命名的乡镇就有三个。到乡下随便一问,当地百姓可以如数家珍般一口气说出几十处名胜来,有被称为“南方景”的云岩寺、忠孝净土五女清风祠,有野壑藏秀的佛堂寺、悬崖石窟化云寺等等,不一而足。被称为“关西名胜”的白云山道观,不仅以其西北{zd0}道观而在道教领域独树一帜,单就辐射秦、晋、内蒙、宁等省的影响力,特别是每年几大庙会期间,蒙汉各族如潮人流所折射出的旺盛人气,是其它一些庙观无法比拟的。人们总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和祈祷而来,那些平时花一个子儿都要硬抠细掰的老实巴交的牧民乡客,在祖师爷殿前都会毫不吝啬地,甚至大把大把地上布施。连明神宗都按捺不住,朱翊钧帝为白云山亲颁圣旨,赐御制道经4726卷,正验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信条。
到了公元1947年九月九庙会,转战陕北的一代伟人xxx,也可能被周边强烈的氛围所感染,饶有兴趣地登山逛庙会,xxx当日兴致倍增,在与民同看《反徐州》古装戏后,挥毫为佳县晋剧团题词“与时并进”,则成历史之美谈。
白云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道观所在的对龙岭四周,群峰起伏,重岩叠嶂,山岭嵯峨,沟壑幽深,被当地人敬称为“老爷河”的黄河从山下呼啸而过。远眺白云山似巨龙从天而降,一头扎入黄河戏波汲虹,山形水势融为一体,实为天成之作。山上山下那价值连城的壁画、牌匾,那惟妙惟肖的雕塑、石刻,那巍峨壮观的建筑、古木,交相辉映,大放异彩。游客从365级神路拾阶而上,俯览山下,黄河之水天上来;仰望山上,玉宇琼阁如仙境;再看道观,殿宇森严,楼阁凌空,古柏参天,曲径通幽。难怪游客至此,都会如醉如痴,留连忘返。
下得山来,逆黄河而上,人们都会被险峻奇秀的香炉寺所吸引,香炉寺东临黄河,西靠山城,三面凌空,拔地兀立,寺前一直径5米、高20米的独立巨石上,巧夺天工地建有一观音阁,阁与寺有一米宽的一栈小桥相连,远远望去确似大自然中的一山水盆景,极富灵气韵趣。大凡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以香炉寺为题材的力作。随着电影、光碟、画册的聚焦宣传,近年来声誉鹊起,成黄河文明的一个新亮点。
由于过早的开发,过度的承载,近代佳县已是地瘠民贫。然而,贫穷也是一种财富,有道是“穷则思变”。张达志、闫揆要、高锦德就是从佳县走向全国的佼佼者。张、闫作为开国将星,驰骋疆场,逐鹿中原,是榆林唯有的两个中将。高则是共和国培养的{dy}个物理博士,曾任国家{zg}学府清华大学的校长,他们为家乡带来了无尽的荣耀。
说来也怪,就是这块穷山僻壤,人的生命力却特别旺盛。所以每当出现人口过剩,就会有大量的走西口、闯南路、跑蒙地的自发移民。而这种人口迁徙所引发的两个经典故事,则直观地反映出佳州人的豁达和刚烈。
一则是大会坪武夫钞启达用拳头为佳州人挣得“喝面汤”的诨号。清朝乾隆年间,佳州又遭年成,不少灾民流落包头,靠喝饭馆剩面汤充饥。一些地方恶棍嫌碍眼,宁可将面汤倒掉也不让灾民食用,不少人为此还挨打受气。恰在包头浪迹江湖,又会几路拳脚的钞闻知后,将首恶分子饱打一顿,惹下官司。好在时任县官倒挺有民本思想,听知原由后当庭宣判:日后凡包头饭馆要倒面汤,需朝街连喊三声“有无佳州喝面汤的?”如无人应声,方可倒掉。从此“佳州老乡喝面汤”这有几多讥讽、又有几分xx的口头禅便流传了下来。
一则是陕甘宁边区组织移民开荒,来自佳县的移民队仅仅因为有几分荒地可垦,便感恩戴德,一路唱着《东方红》到延安。谁知这一唱便来了个惊天动地!《东方红》不但作为人类送上太空的{dy}首乐曲彪炳史册,而且作为当时的最强音,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
长期的艰苦磨难,使这里的人特别耐贫瘠,又特别能付出。解放战争时期的沙家店战役是国共力量消长的战略转折点。在此关键时刻,为了支撑战局,佳县人民一年交七次公粮,杀耕畜、献籽种做出了巨大牺牲。正在运筹帷幄的xxx,曾忧心忡忡地三次约见佳县县委书记张俊贤,问:“再打一仗,坚持一个星期到十天粮食够不够用?”张坚定地说:“够!粮吃完了我们还有一万多只羊,羊吃完了还有牛和驴,说什么也要把战争支持下来。”面对如此高尚的人民,xxx热泪盈眶,欣然为佳县县委题赠:“站在{zd0}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lx}的博大胸怀,更能找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
佳县是黄土文化的富集区。千百年来佳县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民族的艺术殿堂奉献了一束束珍贵的艺术奇葩。特别是洋溢黄河魂、黄土情的民间艺术,不但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给人以智的启迪。
说起民间艺术,当数民歌、剪纸。佳县剪纸不失一般剪纸的精巧、明快,更有纯朴、笨拙的独特风格。花鸟、山水、人物、建筑或传说、典故,无一不成剪纸表现对象。不但老妪xx能信手拈来,就是学生顽童也能小试牛刀。你从结婚嫁娶、生辰寿诞、暖窑乔迁等喜庆场所,从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户里户外那无处不在处处在的五颜六色、多彩多姿的窗花吉符,可以看出剪纸在佳县的普及程度和在佳县人生活中的地位。
佳县民歌是陕北民歌的重要分支,更因《东方红》而声名大振。我们说陕北民歌唱红了天、哭恸了地、唱出了一个新天地,这唱红了天的便是这《东方红》了。哭恸了地是指由米脂唢呐曲牌《粉红莲》而来的现行哀乐,唱出一个新天地是指清涧的《翻身道情》。1942年进城唱秧歌的张庄农民李有源,有感于解放区的新生活,用他朴素的情感和语言、用陕北民歌曲调,唱出了时代的心声,也道出了“谋生存”这一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可能是为了有点文学色彩,专业人员将原词谋生存改成了谋幸福)。无怪《东方红》一俟唱出,便一发不可收拾,迅速传遍大江南北,风靡天下。
令人叹服的是,华夏儿女耳熟能详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也出自佳县。1920年左右,螅镇荷叶坪村春节表演搬水船节目,黄河船工李思命出演艄公,以艄公与坐船姑娘对唱的形式脱口唱出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演出结束后,村里人都夸词曲编得好。由于此曲音韵宽广优美,歌词清新上口,所以很快便在黄河两岸传唱开来,成为黄河文化的经典作品,经久不衰。
李思命不但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更有崇高的道德情操。1957年农历七月,79岁高龄的李思命去山西丛罗峪赶集,归途所乘渡船因超载沉没。危急关头,李思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年迈之躯奋力抢救落水者,终因水急浪大、体力不支溺水而亡。这位在黄河上驰骋了一辈子的优秀船工、xx民xx,就这样魂归他神牵梦绕的黄河。
感悟铁佳州,不得不提到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铁杆庄稼的枣树。佳县是个苦地方。然苦地方也有甜蜜的事业,枣树就偏偏对佳县情有独钟,成了佳县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下来的看家树!
尽管与大自然抗争,使枣树身无一尺直、枝无一条正,然而她顽强地生存下来,并占据了佳县几乎所有的沟沟岔岔、坡坡坎坎,尤以黄河沿岸最成气候,成林成片,以她的无私奉献与佳县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佳县人最可夸耀的便是这满山遍野的枣树了。而枣树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朴实无华的风格成为佳县人的精神象征。史载佳县从北魏起就已栽植枣树,朱家土瓜乡泥河沟村的一株1300多年树龄的枣树至今生机勃勃,果实累累,被称为枣树王,收入中国《枣树志》。佳县红枣以个大、肉厚、核小、皮薄、含糖量适中等特点闻名全国,享誉海外,北京《同仁堂志》就有“佳州大红枣、入药医百病”的记载。
枣树是中国的土著树种,世界红枣的99%在中国,中国红枣的90%在黄河两岸,用枣农的话说,能看见黄河水、听见黄河声的枣{zh0}。佳县的红枣多集中在被称为陕西三大贫困带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正应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记得在“以粮为纲”无粮吃的年代,不知有多少佳县人是揣着红枣跑出去另谋生路的,又不知有多少人是靠着红枣炒面硬撑过来的。
沿黄地带立地条件差,“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几乎是生物禁区。但就是在这种风化石、料胶地里,只要栽上枣树苗,她就会枝繁叶茂、义无反顾地生长开来,这对土石山区农民来说,枣树确是地地道道的救命树!
今天,发展红枣产业已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简单欲望,而是佳县脱贫致富的小康工程。佳县枣好,红枣的市场前景更好。在人们越来越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质量的今天,被称为维生素丸的“七品官”(果品、食品、药品、补品、礼品、贡品、工艺品)红枣备受青睐。正是挟天时、地利,县上将“一红一白”(红枣为拳头的农业产业和白云山为龙头的旅游业)列为全县工作之重,现红枣面积已过40多万亩,人均枣树过50株,红枣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2.7%,创税更占到财政收入的44%,红枣在佳县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枣树正日益成为佳县人民的摇钱树!
感悟铁佳州,那山,那水,那人,那物,一样样生铁似的,朴实无华。你看那枣树,既不婀娜,也不挺拔,但她给人以果实。当春天桃红柳绿红火过一阵子后,枣树才开始发芽放花,那花也着实不敢恭维,蝇头大小,平平淡淡。不过,谁能说这平淡里面不蕴藏着巨大的生机和生命力?尤其是一到秋季,红枣便将层林尽染,让万山红遍,大有天地间舍我其谁之气概。
红枣是大自然的精灵,有了红枣的点缀,佳县多了几分生气,少了几分荒凉。试问:对红枣的生命礼赞,不正是铁佳州精神的{zh0}诠释吗?
(作者曾任陕西省佳县县长)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