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牧青
现实中有许多这样的人,谁给他好处对他有用就巴结谁。这几乎成了国人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和处世哲学。
巴结是带有讨好、奉承含义的贬义俗语,明显带有势利目的倾向。客观讲,我们工作生活随处可见各类“巴结”现象:贫穷巴结富裕的;下级巴结上级的;有事巴结办事的;弱势巴结强势的;……只要社会还存在差距存在不公存在等级存在贫富存在强弱,估计巴结现象绝不会灭绝。倘若一个社会的历史一直世袭某种体制弊端不变甚至还有蔓延的趋势,那这种巴结丑态非但不能减少,相反更会猖獗,乃至人人趋之若鹜——因为不这样,有时寸步难行。同样,在这种氛围下,必然造就一批专司拍马溜须、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的小人和奸佞。这些人群不大但能量惊人,它能使社会风气变的极端功利,使更多的人有意无意去效仿。一个人为了达到或成全某件事,仅自己微薄之力难以完成,需要他人或上司帮助完成,就必须采取或送礼或美言的方式去讨好、逢迎一些有用之人;而那些为了升官、发财的人,甚至可以不顾道德甚至法律约束,去笼络贿赂有权有钱者达到自己卑劣的目的。于是,“巴结”就被推崇为“有本事”“有能耐”“有路子”的普遍社会现象。此刻,那些老实人、正派人、耿直人逼迫中也在分化。道理很简单——你不学会巴结就办不成事,甚至无法与人交往。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巴结像令人难以止步的“推动器”,你想不巴结都难!
由此我认为,巴结奉承如同麻木不仁、出卖灵魂、落井下石、幸灾乐祸等社会毒瘤一样,早也是鉴别社会体制、道德法律、国民素质优劣的晴雨表。
刚刚在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培训班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指出:“要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这话我听后的确很感动,但也有些感慨。
巴结领导,是官场现象,也是公开的“潜规则”。巴结领导能得以提升或好处屡试不爽,说明有人好这一口,正所谓一拍即合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源潮同志之所以能在高干学员中说这段通俗话,犹如胡总当年所说“不折腾”一样,显然所指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的含义。同样也证明,高层领导能公开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的紧迫性。如今“老实人、正派人”早已成为“无用”“无能”的代名词,何以指望能这些脑残者受人“重视”?至于现实中的“任人唯贤”、“内不避亲外不避仇”等美好辞令,除了人们广泛看到听到感受到“一人当道,鸡犬升天”的“内不避亲” 普遍权力滥用外,多为历史故事和小说演绎的说教。关于如何遏制“巴结领导”现象,我看“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从老重复老不变的“老套路”开始,先让那些愿意听赞歌表政绩、专吃巴结奉承那一口的领导自身做起吧!他们不带头下属如何效仿?否则恐怕喊再多口号发再多警示也如同“狼来了”般无用!
“我的职务和待遇是上级给我的,不是你下属给我的。”这个起码顺序利害关系谁不懂啊?所以巴结谁,就拍谁,早已成为现今官场颠簸不破的定律了!
当然了,官场上善于巴结领导的人,往往也是伺机拍马溜须之辈,故巴结必溜须之同义。具体原因嘛,“温故而知新”我也懒的再写下去了,还是用我15年前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短文《小谈“拍马”》作结束吧:
明代有一个因除旧弊、用贤能、为权阉所嫉、矫旨削籍的官吏叫赵南星的,他在《笑赞》中讲了这么个笑话:一个秀才寿终,去见阎王,阎王正在放屁,他急献《屁颂》一篇曰:“高竦金臀,弘宣宝气,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味,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至。”阎王听后大喜,立即赐授令其返阳。
如果说这位秀才为返阳奉承阎罗,道出这番超{yl}的“屁文”,倒也情有可原。不过当今一些国人却津津乐此道,紧步其后尘,真真的令人好生反胃了。明明锈迹斑斑,却硬说金光灿灿;明明丑若东施,却说美如西施。人类到底怎么了?怎么越进化、越文明,越会生出一批“马屁精”来?此等之辈如果称其为奸佞小人,似乎有点冤屈,但也确确实实不敢恭维他们是什么正人君子。
我就奇怪,为什么一些耳聪目明、口齿伶俐的人却具备腰功软、舌头长、点头哈腰、抚索揣摩、谄媚逢迎、两面三刀的功能?难道是当今社会风气使然?君不见此公对上司或有用者颇善察言观色,投其所好,不愧为极尽吹捧拍马而利用对方的高手。只要关键时刻略施“马术”,便使上司及被求者如坠情人酥怀、醉眼朦胧、春心荡漾,“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马”到成功,屡屡命中!
拍马术因各自“艺术”水平高低分为两个档次:高明者“曲意逢迎”,一般不显山露水,貌似关心或批评,实则拔高赞誉。如“×书记的特点是只知工作和关心别人,而缺点么,就是不注意身体和休息”等等;低档者“明火执仗”,献媚溢于言表,一眼便知,如“×长,没有您的高水平领导,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云云。如果溜须拍马外加请客送礼,便“如虎添翼”,收效倍丰。当然,是否败坏党风社会风气,这些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拍马者,损人利己有之,损公肥私有之,官运亨通有之,发财致富有之,投机钻营有之,助纣为虐有之,就是没有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溜须拍马的人多了,说明愿“吃”这一口的也多;愿意听“歌德”者多了,说明坚持原则的人少了。如果一个社会把溜须拍马现象演绎成社会时髦风尚,说明社会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因此,溜须拍马现象如同贪污、腐化、贿赂一样,是当今社会的毒瘤和公害,是“精神污染”和“精神贿赂”。在打击腐败现象时,切莫忘记对溜须拍马的鞭笞。
“佞言似忠,奸言似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教训还少么?但愿人们多一点“逆”耳之言,少一些溜须拍马。笔者真希望看到那些拍马屁者都拍在马蹄上,蹄得个鼻青脸肿,和“二花脸”那样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