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1毛瓷”原料来自临川何处?(4)

“毛瓷”原料出自七里岗

 

 

      据临川政府网记载:临川有黄金、白银、铜、铁、重晶石、黏土、瓷土、煤炭、腐植酸、石灰石、耐火泥等矿物40多种,其中瓷土储量大、品位高。但是在这里没有具体介绍瓷土矿位于哪里、储量到底有多少。据笔者以前到临川各乡镇采访及从网上获得的资料来看,目前,临川境内正在开采的瓷土矿好像也只有云山的砂子岭瓷土矿,从新中国成立至1984年,临川境内有陶瓷工业的乡镇主要有云山镇、七里岗乡等。按工业布局,厂区一般会设置在原材料、交通、劳动力等具备某一种或几种工业要素的地方。

     范围大概确定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云山镇、七里岗乡有关瓷土矿的资料的查找上。在《临川地名志》上,有关临川云山镇、七里岗乡瓷土矿的资料很少,在云山镇境内曾有3家陶瓷企业,它们分别是临川陶瓷厂、云山陶器厂、抚州瓷土矿,前两家厂址都在云山街及附近,现已停产;抚州瓷土矿位于砂子岭,现还在开采;砂子岭附近有丰富瓷土矿。在七里岗乡章节里有这样一段话:七里岗瓷土资源十分丰富,瓷土矿分布在马鞍山、吴家山。质量优良的滑石瓷土,经过选洗后制成瓷土砖,大批运销景德镇,是生产瓷器的好原料。再去网上搜索云山镇其他陶瓷业的有关资料,几乎很难有新的发现。然而当我在百度网搜索栏键入“七里岗”三字之后,却出现了一大堆信息。经过一条条筛选,一条信息终于让我惊喜不已。在《景德镇瓷业中的粉定业》这条信息这样记载:

   早在明代,粉定业就称“琢器”,因所造瓷器洁白光润,釉面像糯米粉一般,又因仿河北定窑品种,故习惯上叫粉定。《简明陶瓷词典》则称:“景德镇窑仿定,旧传用青田石粉所制者,胎质粗松,称粉定”。所造的主要品种有:花钵、饭鼓、品锅、坛、参罐、茶壶、水筒(茶杯)、帽筒、花瓶、文具,各种仿古瓷。釉色上有纯白釉,供彩绘加工用,有颜色釉,有窑彩(釉下彩)等。还有客商提供样品的,可以说,无器不做。其中花瓶式样新颖,品种繁多,诸如梅瓶、扁肚瓶、柳叶瓶、双耳瓶等,达数十种之多。但大量生产的,还是日常用的壶、杯、坛、罐等。 

    不少品种分“洋装”和“本装”。洋装亦称“双造”,产品销往国外,其某些主要工艺,都必须分二道工序进行。不仅做工精雕细刻,而且原料特别好。如“滑石子”,产于临川县的七里岗,价钱昂贵,以斤计算,能买到少许,都如获至宝。有的窑户精打细算,将滑石子调成稀浆,像蘸釉一样蘸一层,然后外面蘸一层釉。做薄胎瓷,就是用滑石子做坯胎,成瓷能白如玉、明如镜。薄胎瓷不仅要做坯工做得好,主要靠利坯工利削好,一件产品,要细心利削十几次方成。原料用祁门不子和南港不子,配以明砂高岭,以后用星子高岭。民国初年,用花乳石配的釉,比釉灰配的釉更白更亮,为粉定业白釉的一次革命。

粉定业为陶瓷七业中{zd0}行业,占全业的三分之二,在全体从业人员的努力下,不断创新,不断进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领导着琢器全行业前进。后来,官盖、淡描、滑石等业逐渐衰落,其产品有的为粉定制造,故亦将粉定业泛称琢器业 。

       在这条信息里直接点出“滑石子”产于临川县的七里岗,并且用滑石子制成的瓷白如玉、明如镜。这时联想到前文中提到的“薄胎大王”高梅生、琢器刁削技艺名家刘烟林、擅长制作粉彩薄胎碗的傅尧笙,才知道他们之所以取得的如此大成就,跟临川这方水土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正是他们以及他们的祖先一直抟弄临川出产的滑石子,对这种土知之甚深,了解甚透,知道了它的特点,掌握了它的习性,所以用之得心应手,做出的东西令人叫杰。

我觉的开始在网上就应该找“滑石子”这个关键词,不至于引得大家跟我兜了这么一大圈。现在,我就按“滑石子”这个词来寻找临川高岭土的一些资料。

在网上,一条来自《陶瓷词典》的信息称:临川高岭是一种质地极纯的优质高岭土矿,因其表面润滑,故当地称为“滑石子”,并非是矿物中的滑石,产于江西抚州市东北面山口乡,矿区位于北纬28.08-28.12,东经116.34-116.41,主要分布在岩下、后龙山、平山、枚岗、周皇庙、埂下土、萝卞山、蔡家山、李家山、狮子山、坪头山、新喻山。呈北西延伸的{dy}级夷平面的小山包上。矿床为许多窝状或层状的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小透镜体,围岩为红壤或砂砾,与矿体无明显分界线,原矿呈紫红色、粉红色、白色、粘板状块体或球状快体,质地组织细腻、有滑感,硬度低、性脆,具贝壳状断口,{zj0}者为粉红色,颗粒细分散,可塑性和干燥强度很高。烧后呈白色,耐火度较高,其氧化铝达到36.39%。该矿床xx是风化淋积型的充填矿床。高岭石脉就是呈细脉和网脉状穿插在紫灰色、深灰色的粗粒厚层状的流纹岩中,还有部分高岭土产在厚层风化带中,呈小鸡窝状的白色团块,其直径在1-30厘米之间。该白色团状的高岭土,当地人称之为“墨鱼骨头”。脉状高岭石脉,其脉宽在0.5-5厘米之间,其大小形状和延伸方向受节理裂隙控制,充填在下部的高岭土经地质风化、分解、淋滤、脱水等作用,形成质硬具滑感的高岭土(滑石子),1955年由当地农民开采,供应景德镇制造高级细瓷和礼品瓷,1964年调查估算,储量在1000吨左右,由于储量过少,矿体分布零乱而不规则,给采矿带来困难,一直由当地农民在农闲时小型掘采,供应量逐年减少。在20世纪50年代,一直是景德镇制造薄胎瓷和高白釉瓷的主要原料。在薄胎瓷坯料中用量一般为35%—50%,釉料中用量一般为5%-14%。

       这条信息中的“滑石子”产于抚州东北面的山口乡。山口乡,临川现在没有这个乡,它会不会是以前的名称呢?带着凝问,我查阅了《临川县志》,发现1950年7月,七里岗境内有梅岗、万坊、山口三个乡;1956年3月,万坊、山口、梅岗三乡合并为山口乡;1962年,改为山口人民公社;1966年,全社所辖大队为9个,这9个大队是:前进(由湖墓更名)、封溪、山口、新水(新余、水口合并),东风(菩峰)、梅岗、流源、东水(东岗、水溪合并)、红卫(新殿)。红光、万坊、港东、杨源划入七里岗垦殖场。1968年山口公社更名为七里岗人民公社,社址迁到七里岗。1984年7月,改为七里岗乡。并且现在的七里岗乡正好位于临川的东北部,也有坪山、梅岗、周家、李家、坪头、新余等地名,与《陶瓷词典》的地名没多大差异,只是音同字不同而已。但《陶瓷词典》中提到的矿区经纬度跟现在的GPRS卫星地图标识的有点不同,北纬28.08-28.12、东经116.34-116.41在GPRS卫星地图范围是临川区唱凯镇的一片农田,没有丘陵、小山包,更没有提到的那些地名。我想当时科技不发达,矿区经纬度定位可能会有点偏差,其经纬度大概应为北纬27.99-28.03、东经116.44-116.51。

       在七里岗乡民间一直有人开办瓷器厂,现在在该乡红光村山岗上还有青花仿古瓷厂。1977年9月,该厂在景德镇光明瓷厂老厂长熊开生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干部、职工们的努力,一个月内拿出了产品。当时只生产如碗之类的民间瓷器,后来逐步发展到制造青花仿古瓷,1980年打入国际市场。当时产品有60余种,远销世界各地。主要产品“囍”字罐,合格率在80%以上。传统的产品“青花瓷六方凉瓶”曾荣获抚州地区科研项目一等奖。此处还有150件八仙踏八怪爆竹瓶,100件鹤同春观音瓶等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巧夺天工,是很好的艺术珍品。还有分布在瓷厂附近的耐火石,石质好,可耐高温1600—1700度,而“滑石子”也具有耐高温性,也可以从地质方面推测出地缘相近性。

       从以上各方面,我们可以推测出七里岗产“滑石子”,而“滑石子”是“毛瓷”的主要原料。因此,“毛瓷”原料的产地为临川七里岗乡。

郑重声明:资讯 【“7501毛瓷”原料来自临川何处?(4)】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