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_杨进_新浪博客
首先作者强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分离。创新能力是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必备素质,而企业家精神中也就包括了创新的能力。企业家应有能力推陈出新,即有创新的能力。一个不能创新的企业{ldz}只能称其为经理人,而不是企业家。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手段,所以,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公式:创新+企业家精神=再创生机。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企业能不断推出新产品,随时满足市场需求,有的组织能创造合作的情境,化解内部竞争的原因。
什么叫创新。作者解释说,一个物体,能发现他本身的价值,使其成为资源,就是创新;能利用资源创造财富,也是创新。有很多东西在当时的条件下看来,都是“废品”,但是用创新的思维发现它的用途,并赋予经济价值,废品就成了资源。例如:100年前,石油和铝土矿还不是所谓的资源,只是令人讨厌的东西,因为它们破坏了土壤的肥质。到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可以xx时,它也是一种有害的废品。可如今众所周知,这三种资源对人类来说必不可少。
正如这些事例所显示的,创新不一定是技术上的,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从影响上看,只有少数技术性创新可与报纸或保险这种社会创新抗衡。分期付款制改变了经济,任何领域只需引进分期付款制,他就能将经济从供应驱动型转变为需求驱动型,不管该领域的生产水平如何。现代形式的意愿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一种社会创新,他对医疗保险的影响大宇许多xx上的进步。管理即“有用的知识”首次使用有不同技艺和知识的人能够在一个“组织”中一起工作,他是本世纪的创新。他将现代社会转变成我们尚无政治或社会理论来加以诠释的崭新体系:一个组织的社会。
这说明社会创新远比集装箱或货教科书更重要。而且,观察学校,大学,文官制度,银行以及劳资关系的发展,我们可以得知,社会创新远比发明集装箱或教科书更难实现。即使日本人现在不得不放弃模仿,进口丙改进他人的技术,学会字形进行科学创新,我们也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因而科学研究本身就是相当新的“社会创新”。而日本人,无论过去他们是不是迫于形势不得如此他们一直都显示了强大的社会创新能力。而且,他们还展现了对企业家战略技高一筹的掌握力。
但是,这些来源的讨论顺序并不是随意的。他么按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的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与普遍的认识相反的是,新知识(特别是新科学知识)不是成功的创新最可靠或最可预测的来源。虽然科学创新非常引人注目、风光、重要,但它实际上却是最不可靠和最不可预测的。相反的,对隐性变化征兆(如以外成功或意外失败)的平庸且无吸引力的分析,其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确实相当低的。一般来说,从这里产生的创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建企业时起)预测到的结果,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
不一定要小而新的企业才能成为企业家。事实上,许多大型的和旧的企业也在实践着企业家精神,通用电气公司是世界上{zd0}的企业之一,有100多年的历史,长久以来,他就一直善于从头建立一家家新的企业家企业,并将它们发展成规模相当大的产业。而且通用电气公司并不限于在制造业中采取企业家精神。他的金融帮手 -通用电气信贷公司掀起了一场很大的变革转变了美国的金融制度,现在,他的业务迅速扩展到英国和西欧。60年代,当通用电气公司发现商业票据也可用于金融业时,它就突破了金融界的马奇诺防线,打破了传统上的银行对商业信贷的垄断。
对于现有企业来说(无论是营利性还是公共服务性机构),企业家管理一词的中心字是企业家的。对于新企业来说,中心字是管理。在现有企业中,既有的东西是企业家精神的主要障碍。而在新企业中,主要障碍是什么都没有。新企业有点子,有构想。它可能有一种产品或一种服务。它甚至还有销售,有时还相当可观。当然它有成本。它可能有收人,甚至还有利润。而它所缺乏的是事业,一种能生存的、可操作的、有组织的存在,在其中,人们知道他们将向何处,他们想干什么,以及结果如何或结果应该如何。但是如果一个新企业不能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经营有方的事业?那么无论它有多么聪明绝顶的企业家的点子,无论它吸引了多少投资,产品如何好,甚至无论市场对它们的需求有多大,它也不会存活下去。
每一个创始人一企业家都会同意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听说过其他创始人一企业家未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改变角色,尔后把事业和自己都毁了的故事。但是即使那些接受需要改变自我的创始人,也鲜有人知道如何着手改变他们自己的角色和关系。他们一般首先会问:我喜欢做什么?或至多会问:我最适合干什么?首先要问的正确问题是:从客观上看,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方法?一个成长中的新企业创始人必须都要问这个问题,无论企业(或公共服务机构)增长显著,或改变经营方向或特性,即改变产品、服务、市场或它所需要的人员类型。
所以,企业家管理融人它的政策和实践的新企业将成为一个蓬勃向上的大企业。许多新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对本书所讨论的技术持排斥、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的观点是他们做的是管理,而我们是企业家。但是这并不是不拘于形式,而是不负责任。它将态度与本质混为一谈。有一句古老的至理名言:没有法律就没有真正的自由。没有法律的自由是放纵,它很快就会产生混乱,并在短时期内走向专制。这是因为新企业若想维持和加强企业家精神,它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自律。它应该使自己做好准备在企业成功后产生新需求时及时满足它们。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责任这也是上述{zh1}一项分析所指出的,是企业家管理所赋予新企业的。
郑重声明:资讯 【读书_杨进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