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神州大地到处都是果、菜、粮贱到伤农的消息,因此食品界背负着农产品加工增值的重任,希望鲜活农产品吃不掉,就加工起来,成为更容易贮藏,更方便食用的产品,并且能赚钱。因此这几年的国家政策一直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从数据来看还比较成功的,食品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GDP位列{dy}。但,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从各个方面来看,农产品加工不一定是{zh0}的选择。举个例子,本来几毛钱的水果蔬菜,鲜吃两口就没了,一加工兑点水,变成3块钱500mL的果汁饮料。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吃新鲜的果蔬比较利于健康;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看,从果蔬原料到饮料中间还要添加各种配料,要xx罐装,风险就大了;从环保节能的角度,也不划算,本来剥皮送到嘴里就解决问题,现在要先去皮核榨汁浓缩,然后调配xx,再套个瓶子和标签,{zh1}装进纸箱,这一套下来,不仅耗能,制造碳排放,而且还制造塑料空瓶子和含油墨的包装等废品;从经济学的角度也说不过去,本来几毛钱的果蔬,变成3块钱的商品,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钱总是有限,花了这3块钱,其他产品出来就不会去买了。所以农产品加工再如何发展,都有有限的,一个产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另一个产业的相对萎缩。例如,很多水果卖不出去,很多地方就在想酿成果酒,于是一堆奇怪的果酒出来,苹果酒,xx桃酒,枇杷酒,龙眼酒,柚子酒。其初衷,无非就是从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中抢点出来,没有谁傻到奢望消费者喝完葡萄酒再来一杯其他果酒。这种提倡的农产品加工可能对于局部地区的经济有所帮助,对于整体而言则作用不大。老百姓吃喝的钱就那么多,加工增值后的结果只会有一个,就是大家吃得更少。
好了,问题来了。如何让大家心甘情愿的把吃的钱拿来买你开发的食品呢?除了把色香味做好外,很重要一点就是健康的概念,这是食品行业的精髓,屡试不爽。因此在农产品开发中,很大一部分在做农产品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功能性研究,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研究的结果能告诉大家,吃了这个农产品会使他们的身体更健康,那么对于这个农产品来说,将会是一个利好的消息。例如,维C让橙汁就热卖。番茄红素让番茄汁热卖。白藜芦醇让葡萄酒热卖。凡此种种,在食品行业里比比皆是,炒作一个概念,然后发点小财。可真要深究其功效,还有点困难,一是不知如何入手,二来也不能强求几块钱的东西吃进去就改善身体状况。所以,这事不能也没法较真,就当个精神安慰,一笑而过。
再看看老张,一比较,真是冤呀。老张不就是推销了点农产品嘛,这些农产品不用加工也增值了好几倍。这种增值方式,没有费时昂贵的科学研究试验,不杀小白鼠,无需建设工厂,零排放无污染,就凭一张大嘴巴,是典型的“低碳”增值。这老张的境界可不是一般的高,可谓悟到食品行业之本了,做了很多食品从业者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只是不太巧,绿豆增值太快,被有关部门盯上,联合工商、税务、医政等部门去查都一点没事,还定不了罪,{zh1}只好出动三千即可收复台湾的城管,把人家诊所给拆了。现在不仅生意做不了了,连祖宗三代以及小时候干过啥坏事都被翻出来,大家一瞧,原来是下岗工人,那些个漂亮头衔都是假的,于是一堆专家教授冒出来,口诛笔伐,义正言辞的开始批判起来。老张火了那么久,早前这些人干嘛去了?食品界那么多人吹牛,偏偏揪住一个下岗工人不放?蒙牛用OMP蒙人的时候,多少专家在帮腔。这些专家平时不好好做公众的健康教育,在民众被骗的当口不站出来吼一声,等人家被斗臭了,才一窝蜂出来落井下石。
已投稿到: |
|
---|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