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先生在他的名著《语法修辞讲话》“表达”一章中,谈到“高水准表达”的三个基本要素:明确、简洁、生动。这三者做到哪一点都不容易,尤其是{zh1}一点。
培训师是用表达来端起饭碗的人,就算是讲ISO.9000和六西格玛之类的课程,也要注意自身语言的生动性。不然,不如让学员听录音或看书得了。
生动的语言至少是感性的,而非呆板、桎梏和沉闷的。
有一个xx心理学实验也很多地诠释了以上观点。
让被实验者观看一部交通事故短片,然后将他们分成两组,并向这两组“目击者”分别提问,而两个问题只有些许差别。
向{dy}组目击者提出的问题是:
“当汽车发出碰撞声时,车速大约是多少?”
向第二组目击者提出的问题是:
“当汽车相撞时,车速大约是多少?”
一周以后,再次邀请这些被实验者,请他们对上次短片的细节再次进行回忆。但这一次,所有被实验者都回答同一个问题:
“当时您是否看到汽车的玻璃碎了?”
尽管在短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玻璃破碎的镜头,但{dy}组目击者回答“是”的人数仍然是第二组的两倍。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受了“碰撞声”这个词的诱惑。
这就是为何法庭上的证人常常会因为记忆的结构特点而说出一些与事实相悖的话。记忆并不像录像机——忠实地记录、忠实地播放,它每每会删掉不愉快的部分,然后添上些让人向往的部分,{zh1}再把过去的事件赋予些新的含义。
这也是法官只考虑责令目击者必须陈述事实,却很少考虑到目击者记忆的准确程度而容易造成的误判。
作为培训师,天罡从这个实验中得到的启发又是什么呢?
感性语言更容易引导学员去记住培训师希望他们记住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