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成餐馆一次性餐盒存隐患
人民网北京8月5日电
20家餐馆中17家使用的餐盒有隐患
3日,北京市饮食行业协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等联合宣布,正式启动北京市百家一次性餐饮具质量放心单位调查活动。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金狮介绍,7月28日至8月2日,协会对海淀区彰化路、正福寺路和蓝靛厂南路沿线及周边共20家餐馆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发现这些餐馆共使用了22种不同型号的一次性打包餐盒(碗),其中只有3家餐馆使用的产品未发现质量问题,3家餐馆所使用的部分产品疑似不合格,其余14家餐馆使用的产品全部疑似不合格。
据董金狮介绍,这些疑似不合格的餐盒,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由未获得生产许可证(QS)的企业生产;二是没有标注任何生产企业或产品信息及生产许可证(QS)标识、编号;三是虽然获得了生产许可证,产品上标注有生产许可证编号,但质量疑似不合格。
董金狮指出,这些餐盒一撕就破,易渗油渗水,内有明显杂质,折痕明显并伴有难闻的气味,符合有毒有害劣质一次性餐盒特征。此外,还有餐馆仍在使用早已被国家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根据以上情况判断,在20家饭店中xx使用质量合格餐盒的应该只有3家,疑似不合格率达85%。”董金狮表示,之所以说“疑似不合格”,是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作为非官方机构,不能出具官方检测结果。目前,该协会已经把调查结果反映给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局,希望政府部门做出xx的鉴定。
根据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官方网站上的介绍,该协会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和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活动,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推动本行业健康发展,在保证食品包装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按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组织成立的社会经济技术团体”。
近半数受访者经常用一次性餐具
中国烹饪协会行业发展部部长马彦华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4月至5月,该协会所做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餐馆就餐时,消费者“经常用到”和“偶尔用到”一次性餐具的比例超过80%,而且“经常用到”的比例还略高于“偶尔用到”,达到41.84%,“从来不用”的消费者仅占2.83%。
影响消费者在餐饮消费中使用一次性餐具的主要原因是餐饮服务细节问题。调查显示,一方面有超过25%的受访者认为“对餐馆卫生不放心,觉得一次性餐具相对卫生”,另一方面,42.94%的受访者认为“餐馆只提供一次性筷子,没得选择”。
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这两方面的问题,反映了消费者与餐饮企业之间的怪圈。一方面,消费者对餐馆卫生状况不信任,另一方面,餐饮企业不从正面引导消费者认识到自身餐馆的卫生状况,而是仅提供一次性餐具这种{wy}选择,以求打消消费者疑虑,避免食品安全纠纷。
调查还显示,对于目前一次性餐盒存在的问题,一些受访者在指责相关部门监管不力(比例约26.37%)和餐具生产企业唯利是图(比例约25.04%)的同时,更多的受访者(比例接近40%)选择“以后自己多注意,尽量不使用这类产品”。
专家提醒广大消费者,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判断餐盒的安全性能:“一看二闻三手摸”,合格的塑料餐盒色泽均匀,强度好(手撕不烂),有亮度,无异味,遇热不渗漏,遇水不易下沉。餐盒上印有规格型号、QS标志及编号等。价格也是判别标准之一。塑料餐盒一个在15克左右,原料成本就一角三分五,再加上人工成本等,一个{zd1}也在一角五分钱。
各地“毒餐盒”事件频遭曝光
2010年6月8日,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安徽怀宁县工业园不少餐盒企业,利用废旧塑料大量生产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一次性泡沫餐盒。随后《安徽日报》报道称,事发后,怀宁县政府对涉足违法生产的5家企业予以拉闸断电,要求其立即整改。对4000多件查获到的库存“毒餐盒”,采取破碎销毁的方式进行处理。
今年3月,北京环保餐具联合组织等单位对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市场调查时发现,市场上销售的大量劣质餐盒,主要来自未获得生产许可证或添加劣质填充料的企业,一些企业用废旧光盘、废旧发泡餐盒或减震包装材料等废塑料,加入工业碳酸钙、荧光增白剂、石蜡以及有毒材料生产一次性餐盒。其中天津圣元树塑料包装制品厂、天津云龙环保餐具有限公司、河北永清县刘街宏利塑料厂等10家企业因长期生产加工劣质餐盒,被列入黑名单。
据新华网6月17日报道,天津云龙环保餐具有限公司因加工生产劣质餐盒曾多次被执法部门查处。在天津静海县大丰堆乡李八庄村西头,“云龙公司”车间空气里充斥着刺鼻的塑料味,两名工人把一些灰白色颗粒、白色碎片倒入机器,两条生产线不停地加工,10多名工人忙着切割包装,餐盒随意堆在地上。
8月4日,人民网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天通苑地区几家小餐馆,发现数家餐馆使用的一次性餐盒上可看到“环保餐盒”字样,但却未标注生产厂家,也无“QS”标识。
5部委联合整治一次性塑料餐盒
2010年6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工信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一次性塑料餐盒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按照监管职责,质监部门负责严查生产环节是否依法生产;工商行政部门负责严查销售环节是否依法经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严查餐饮服务环节是否依法使用;工信部门和商务部门负责推进行业自律。
目前,各级卫监部门密切关注一次性餐具的安全状况。北京市卫监部门已发出通知,将定期对区内餐饮单位xx餐具、一次性餐具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餐饮服务单位采购使用的xx餐具、一次性筷子、塑料一次性餐具存在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将监督餐饮服务单位立即停止使用。发现有违反《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的,依法严肃处理。
人民网记者获悉,北京市工商部门近日委托北京市理化分析检测中心对北京市市场上销售的一次性餐盒进行了监测。监测报告已经报送至工商部门。
“毒餐盒”为何屡禁不止?
餐盒质量问题早在数年之前就已引起重视。1999年,国家经贸委曾下发6号令,要求淘汰发泡餐盒。2001年,国家经贸委先后发布《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2005年,国家发改委又下发40号令,要求淘汰发泡餐盒。2009年1月23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从卫生、安全、使用性能等方面,对一次性餐盒做了明确规定,确立了餐盒行业的规范标准。
“毒餐盒”为何禁而不止?利益的驱使让部分餐盒生产企业和餐馆达成了默契。有媒体报道称,聚苯乙烯是塑料的化学名,食品级的聚苯乙烯价格高,一吨在1.2万元左右。受利益驱动,一些黑心厂家买来黑色废旧塑料生产一次性餐盒,一吨废旧塑料价格只要5000元左右。
部分餐馆,为了降低成本,自然愿意购买这种低价的毒餐盒。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市锦绣大地物流港2层数十家摊位销售各类餐盒,台面上摆放的餐盒多为四五角钱的透明可加热餐盒。然而一些商户从“隐蔽处”拿出的餐盒有一些不带任何标志,有的也标有“环保”、“降解”等字样,肉眼无法判断是否属于合格餐盒,只是摸上去比那些明面摆放的餐盒要更软、更薄一些,有的一捏还会裂开缝。价格也明显更便宜,{zd1}的七八十元一箱(一箱800个餐盒),平均8分到1毛钱一个。
业内专家表示,一次性餐具质量安全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曾三番五次出台文件,可是仍然屡禁不止,而只有理顺监管机制,真正严格执法,才能管得住一个小小的餐盒。
已投稿到: |
|
---|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