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两院一址”将再现历史原貌_冀鲁山水斋_新浪博客

zf1693062c.jpg

修缮后的临清县治遗址阁楼

zf1693063c.jpg

工作人员展示冀家大院修缮保护方案文本

zf冀家大院c.jpg

 冀家大院82号院修缮后的房屋外观

冀家大院82号院修缮后的房屋内部

 

    临清悠悠古城,像一位安详静谧的老人,稳坐于古运河畔。
    穿过参差错落的古街巷,在福德街南首,古朴庄重的临清县治遗址阁楼巍然矗立。
    附近老居民说,前几年阁楼破败不堪,似乎让风一吹就会倒掉,行人都不敢从门洞里过。后来政府出资维修加固,它又恢复了往日的雄健风采。
    事实上,被当地政府列入近几年修缮保护范围的,不仅只有这座阁楼,还有一些典型的古民居,譬如冀家大院、汪家大院。
    继临清县治遗址阁楼修缮完毕之后,目前,冀家大院82号院主体修缮工程也已竣工并通过验收。

 

【五年计划】
古民居古建筑被列为首批修缮对象

    临清是运河边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它还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明清之际,临清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运河漕运之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之誉,是当时最重要的税收中心、商贸流通中心、{zd0}的贡砖烧制基地和{zd0}的粮食储运购销中心之一,成为当时叫得响的运河城市。
    繁荣的运河经济,积淀了临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物遗迹。在临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其中,不可移动文物以明清古建筑、古民居、历史文化街区等为主,这些文物遗迹主要分布在元代会通河、明代运河和卫运河所包围的古城区内,是运河文化的重要遗存。
    而临清县治遗址阁楼、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祖上留下的宝贝如何能完好地继承下来,是临清市政府考虑的重要课题。这里有个矛盾:想妥善保护文物,就得花大把大把的钱;但当地财政收入有限,而且要办的其他事太多。怎么办?
    自2008年开始,当地政府重点对老城区内的古民居、古建筑加大了保护力度。临清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古民居近20处,当地财政很难一下子协调大量资金全面进行修缮。对此,临清制定了一个5年修缮计划(2008年—2013年),对现有古民居、古建筑进行分类,根据轻重缓急,一项一项落实修缮保护措施。
    经过反复考虑筛选,临清确定把冀家大院、汪家大院和临清县治遗址阁楼作为首批维修保护的重点,重金聘请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制订“两院一址”维修方案。
    2008年11月,临清市政府投入30多万元,首先对损毁严重的县治遗址阁楼进行了维修。一年后,当地又启动了对冀家大院的修缮工程。

 

【古韵再现】
六百多岁县治遗址阁楼重获新生

    经过修缮加固,“垂垂老矣”的临清县治遗址阁楼,如今重获新生。它变得似乎更加巍峨壮观,古城的老居民们也无需再战战兢兢地从门洞里通过了。  
    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阁楼呢?为什么政府要对它进行保护维修?
    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说,这座阁楼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原为明代临清县治治所的南门阁楼,又称“文昌阁”。后来,临清县治治所迁离原地,中州纸马巷内的县治治所随即废弃,成为县治遗址。
    现在,这处遗址内只保留下了南向过街门楼,也就是临清县治遗址阁楼。阁楼除砖砌基座外,高3米,长10米,宽7米,下部辟门洞,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卷棚顶,抬梁式木构架,简瓦覆顶,飞檐挑角,整体结构巧妙,和谐得体。
    魏辉说,这座阁楼是临清境内现存最早的明代建筑,是研究临清县衙治所的实物资料和临清县治治所变迁的重要佐证,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2002年,它被聊城市政府定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修旧如旧】
冀家大院82号院渐显原貌

    冀家大院位于老城区前关街和后关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7月22日,记者在冀家大院82号院内看到,已经修缮完毕的房屋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黑色木质门窗厚重而不失精致典雅。
    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在默默诉说当年房屋主人的辉煌历史和显赫家世。
    据魏辉介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冀天仪迁调山东兖州护卫,洪武二十一年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平阳府岳阳县迁居临清,在此购建宅第。
    冀氏家族自明代迁居临清后,历经六百多年,三十余代人,科第联翩,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太学生共中出六十八人,财产盈积,人丁兴旺,富庶一方。
    解放后,冀家大院由于历史原因遭到数次破坏、拆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仍存两进,南跨院存四进,穿厅、廊坊、绣楼、耳房、橱室、影壁六十余间,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高雅美观,极具艺术价值。
    此院落虽然遭到数度破坏,但是整体院落的格局依稀可见。冀家大院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之一。它是研究明清建筑史、民俗文化、家族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冀家大院现存部分,分别位于前关街65、78、82、86、98号院和后关街162号。临清市政府首先启动了对前关街82号院的修缮工程,这项工程包括一进院北屋三间、南屋三间、穿堂三间和二进院北屋三间。
    按照修缮方案,整个工程xx遵循“修旧如旧”的古建筑维修原则,坚持采用古建筑维修传统工艺,尽可能使用当地传统材料,通过保护性修缮来延长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全面保护古建筑蕴含的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
    如何做到“修旧如旧”?临清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殷慧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82号院一进院南屋在修缮前基本坍塌,需要用老青砖重新砌墙,施工单位就从老城区居民手中大量收购老青砖。当然,前提是这些老青砖必须足够结实耐用,能达到施工要求。
    在82号院内,魏辉则告诉记者,施工人员特意在木质门槛下部留出了方便小猫出入的“猫洞”;在房屋内,墙壁上还留出了存放物品的“橱室”。这些细节都体现出了修缮工作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
    按照计划,对整个冀家大院的修缮将在三年后全部竣工。
    汪家大院位于后关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宅主汪永椿系安徽歙县洪琴村人,清乾隆年间在临清经商。
    汪氏家族业茂人繁、房产居多,此院落现存最为完整。院落坐北朝南,占地1600多平方米,三进院落,属徽派民居建筑,建筑结构为砖墙、木质梁架,方砖铺地。门罩、影壁砖雕,朴质华丽,廊房隔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彩。整座宅院布局疏朗,舒适紧凑,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处徽派建筑。和冀家大院一样,汪家大院也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市文广新局透露,对汪家大院的修缮也将尽快启动。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临清“两院一址”将再现历史原貌_冀鲁山水斋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