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刺刀!_雪豹突击队_百度空间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30年式刺刀的结构和型式
30年式刺刀的设计从整体看较为完善,是近代xx刺刀中一个具有相当代表性的样板。以标准型30年式刺刀来看,全刀可分为刀体、刀鞘两大部分。
  刺刀刀身为下单刃式样,截面形状为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宽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一整体,上端为枪口套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这种设计在19世纪后半叶的xx刺刀上相当常见,其作用是在白刃格斗时卡、别对方的刺刀,并方便将若干支步枪牢靠架设在一起,此外还可以用来在枪上悬挂旗帜。后来的xx刺刀大多放弃了这一设计),后期生产的刺刀则取消了护手钩,护手下端为直形;刀柄末端为闭锁机构,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刀柄中段呈弧形,方便用手握持,两侧有以铆钉或螺钉固定的护木;刀柄末端金属部分向下弯出呈“鸟嘴”状,末端顶部平面上往往打有号码等。
刀鞘用来盛装和保护刀身,其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为薄钢板冲压成型后再经焊接而成。刀鞘上端口部焊有一个用来加固鞘口边沿的部件,称为“吞口”或 “鲤口”;稍下方为连接挂件用的止动环,以螺钉与刀鞘本体固定,穿皮带用的环口在刀鞘右侧;刀鞘内部有两对板状弹簧片,上端的用来在插入刺刀后夹紧刀身,下端的则用来防止刀身在刀鞘中过分晃动。刀鞘在拼刺训练时也有很大作用,一般要将刀鞘套上以防误伤,鞘尾端设计成突起的球鼻状“水滴”,正是为了在训练中起到减缓冲击力的作用。保存至今的刀鞘上大多有凹瘪痕迹,多半是在训练时相互撞击而留下的。
  30年式刺刀的标准型有两种型号:除了早期型号外,还有一种是中后期定型的型号,因其主要配用在1939年(日本神武纪2599年)定型生产的99式7.7mm岩下步枪上,也有人称其为99式刺刀,但这只是俗称,并不是正式的叫法,通常情况下这两种刺刀都被称为30 年式,其结构基本相似,并且可以通用,刀鞘也可以互换,但在刀身、护手、刀柄、刀鞘上均有差别(在下一段文字中为方便叙述起见,仍将早期型称为30年式,后期型称为99式)。
  从刀身来看,30年式厚度较99式略薄,血槽稍浅,刀背靠前端处较为平直,少数刀尖的上方向下呈弧形收敛,并开有假刃,刀尖低于刀脊;而99式则大多相反,并有一部分刀尖向上略微翘起,有尖而无刃,刀尖高于刀脊,更接近于武士刀刀尖的形状。从护手来看,30年式弯钩处宽度较窄,到钩尖处则变粗,从侧面看略呈三角形,钩尖明显;99式弯钩比较宽厚,基本没有粗细变化,钩尖不明显,有的近乎方形。从刀柄来看,30年式刀柄较为纤细,弧形明显,中间呈“鼓肚”状,与手型比较吻合,护木后端与柄尾金属部分连接处为斜线,固定护木的铆钉或螺钉多有椭圆形垫片,柄末的“鸟嘴”状突起比较明显;99式刀柄较为粗厚,两侧皆为平面,下方的弧形部分较浅,护木后端与柄尾金属部分连接处和刀背相垂直,铆钉垫片为圆形,“鸟嘴”部分较不明显。从刀鞘来看, 30年式的止动环为机加件,较为厚实,刀鞘末端的“水滴”多呈半圆的球鼻形; 99式的止动环为2mm左右的钢板弯折而成,较为单薄,“水滴”则为向前伸出的圆柱状。
   早期生产的30年式刺刀都是上述两种标准型号。但随着侵略战争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国内资源匮乏,日本虽然对内颁布了《国家总体动员法》,并对zg和朝鲜进行疯狂掠夺,但仍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到1941年,日本的煤炭、铁矿石和钢只能达到需求量的88.3%、42.4%和43%,原本就不丰裕的军工生产能力更是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为了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原材料, 30年式刺刀的生产不得不一再简化,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变型刺刀。虽然这些变型刺刀的整体构造大体相同,但根据刀身、护手、刀柄、刀鞘等部分的差异,保存至今的30年式刺刀从外形上来区分至少有18个不同的品种,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早期刺刀刀身两侧均有血槽,而战争末期生产的则将血槽取消;早期的刺刀一般将刀身全长都磨削出刃口形状,后期产品只将刀身前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磨出,但新刺刀一般都没有锋口,而是在下发后由使用者自行开刃;护手下端分为带钩和直形的两种形式,为提高生产效率,从1937年开始,逐渐出现了不带护手钩的刺刀,到末期几乎所有刺刀都取消了护手钩;不同厂家的产品护手本身形状也不尽相同,特别是简化产品的护手形状更是多种多样,战争末期生产的护手更是变成了简单的带孔的矩形铁板,护手与刀身、刀柄的固定方式也有紧配合、紧配合加铜焊固定以及较少采用的侧面铆固等数种;刀柄的形状变化最多,除了标准型外,后期又出现了矩形的刀柄,而且有的刀柄末端带“鸟嘴”,有的则不带,闭锁机构的形状和位置也各不相同,末期产品中也有xx取消闭锁装置的;刀柄的固定方式也种类甚多,总的分为螺钉固定和铆钉固定两种方式,其中以前者居多,垫片形状也有椭圆形、圆形和六角形等数种,铆钉材质则有钢制、铜制等区别。除此之外,有些刺刀刀身做了发蓝处理,在有些刺刀上还能见到护手和刀柄部分发蓝但刀身却未经处理的情况。早期刺刀表面大多经过打磨,光洁度较高,而后期产品表面大多留有初加工痕迹,工艺比较粗糙。同时,30年式刺刀刀身钢材一般不如同期的欧式刺刀,多以低碳钢制造,钢质偏软,磨出的锋刃难以持久且容易卷刃,特别是战争末期的产品,材料更是五花八门,质量也参差不齐。
与刀体相比,刀鞘的种类变化更多。早、中期的刺刀刀鞘均为钢制,其表面大部分为发蓝处理,少数直接涂覆暗棕绿色油漆。除止动环外,刀鞘末端的“水滴”形状在生产过程也逐渐简化,前后共有4种式样。到二战后期,日本金属原料特别是钢铁来源匮乏,刀鞘不得不改为非金属材料制作,其中最常见的是木质,而且根据制造年代的先后也有所变化。早期的木制鞘身由两瓣对称的木片组成,有薄金属板制成的吞口和鞘尾,并有钢板制成的止动环,中、下部分别缠绕两段棉线或箍有两道薄金属片用以加固鞘身,刀鞘外涂棕绿色或棕黄色油漆以防木材腐烂。后期木鞘的制作进一步简化,首先是鞘尾由刀尖形改成方形,后来又取消了金属吞口、鞘尾直至止动环,{zh1}甚至出现了仅用棉线缠绕木片而成的简陋刀鞘。皮制刀鞘也有使用,但皮革成本较高且易损,使用并不广泛。后来还出现了以帆布为骨架、外覆棕黄色橡胶蒙皮的橡胶制刀鞘,特点是将挂件和刀鞘做成一个整体。这些简易刀鞘由于材料易损的原因,保存到今天的为数很少,但却都是日本军国主义穷途末路却仍困兽犹斗的境况的真实见证。一般来说,30年式刺刀的厂徽都打在刀身右侧靠近护手处,由一些简单的图案组成,代表不同的制造厂和监制厂,有的在其下方还打有汉字。此外,在刀柄尾端顶部,也常打有长度为5~7位阿拉伯数字的号码,有的数字前还有1至2个假名,有的早期生产型在数字的上方或下方还打有汉字标志。这些假名和汉字应该是对应着某个验收者或生产厂。


东京炮兵工厂(Tokyo Hohei Kosho)或小仓兵工厂(Kokura Rikugun Zoheisho)
  从建厂到二战结束,日本陆军的绝大多数武器都是由东京炮兵工厂及后来的小仓兵工厂供应的,其中也包括刺刀。东京炮兵工厂前身是幕府于1861年(文久2 年)2月兴建的关口制作所,它是日本第二家近代兵工厂,1863年5月投产,主要制造火炮。1868年4月,该所被明治新政权接管,专门生产步枪等武器。1870年起称为东京炮兵工厂,因位于小石川(Koishikawa),又称小石川炮兵工厂, 1923年起改称东京陆军兵工厂(Tokyo Rikugun Zoheisho)。1935年,该厂迁至小仓并改称小仓兵工厂。从东京炮兵工厂到小仓兵工厂,厂徽始终都是一个圆圈外围绕三个半圆,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四枚叠放在一起的球形炮弹,以纪念该厂从生产火炮起家的历史,该厂徽从1898年一直沿用到1945年。


松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Matsushita National)
  该公司是日本xx的民营企业之一,于1918年(大正7年)3月在大阪大开町设立。从1937年开始,该公司积极投身于收发报机、电话等xx通信设备的生产。1938年初,其下属的松下金属公司(Matsushita Kinzoku)开始接受陆军省订单,生产机枪弹弹壳,后来逐渐扩展到大多数常规兵器。其间生产的30年式刺刀上仅打有一个标记,与小仓厂徽相类似。稍后松下金属公司成为小仓厂的监管企业,厂徽改为中间有字母 “M”(松下的缩写)的箭,同时在左侧打有小仓厂徽,但也有单独打有松下标的刺刀。到1944年初,日本全国572家指定军需品生产企业中,松下公司下属企业就有7家之多。松下公司对战时军需生产的态度是积极主动甚至是倾尽全力的,对侵略战争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但战后这一点并未受到追究,目前该公司仍是全世界{zd0}的电器生产和经销商之一。


奉天兵工厂(Mukden Arsenal)
Mukden即奉天,为沈阳的旧称,也有称其为满洲(Manchuria)兵工厂的。该厂前身是1916年军阀张作霖设立的奉天军械厂。“九·一八”事变后,该厂被日军占据,1932年在其基础上组建了奉天造兵所株式会社,1937年扩建后改名为奉天兵工厂。该厂是日本在zg境内设立的规模{zd0}、现代化程度{zg}的兵工厂,主要为日军和伪满xx生产各种轻重武器。日据时期,该厂厂徽为一个被三等分各种30年式刺刀厂徽的实物照片的同心圆


仁川兵工厂(Jinsen Arsenal)
其厂徽为五角星内有一类似树叶状的图案,有人认为是象征着荣誉的桐叶。日本在侵占朝鲜后,于1923年在该地设厂,主要生产38式、99式步枪及刺刀等轻武器,是朝鲜半岛上{zd0}的日军兵工厂,并在平壤、元山等地设有多个分厂和监督班。1946年后大部分被朝鲜人民军接管。


名古屋兵工厂(Nagoya Arsenal)
该厂于1923年设立,是规模仅次于小仓兵工厂的日本第二大陆军兵器制造厂。其厂徽为大圆中包含上大下小的两个外切圆。名古屋兵工厂除自身参与生产外,还负责监管若干下属企业。与小仓厂不同的是,名古屋厂的厂徽打在生产厂家的右侧。不过单独打有该厂徽的30年式刺刀并不全都是在名古屋生产的,同样使用该厂徽的还有位于爱知县春日井市的分厂,即1939年7月设立的鸟居松(Toriimatsu)制作所,


田自动织机株式会社(Toyoda Au to mat ic Loom或Toyoda Jidou Shokk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4条相互交叉成菱形的线条,代表织布时交叉的经纬线,中间为自动的“自”字,该厂除生产30年式刺刀外,还生产过“二式短剑”,实际上就是缩短的30年式刺刀,配用于1942年(神武纪2602年)定型生产的二式伞兵步枪。与30年式刺刀不同的是,二式刺刀的厂徽标记打在刀柄背部的金属部分上。该企业在战后仍然存在并继续发展,目前是我国纺织业所用自动喷气织机的{zd0}供应商


金城凿岩机制造公司(Kanashiyo Sakugan-k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五角星内有一“K” 字,五角星为日本陆军的象征,“K”应为神奈川县(Kanashiyo)的缩写。该厂具体情况不详。

理研钢材公司(Riken Kouzai)
该厂是名古屋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厂徽为一个菱形中间有两条平行的竖线。该厂的前身是1927年在东京成立的理化学振兴事业株式会社(理化学研究所),制造汽车用活塞环。1941年,发展为理研重工业株式会社和包括理研钢材公司在内的理研康采恩,战时生产飞机、汽车用活塞环和钢铁等。现今理研株式会社仍然存在,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


光精机制作株式会社(Hikari Seiki或Hourglass)
该厂是小仓兵工厂监管的下属生产厂家。关于厂徽的含义,以前曾有人释为沙漏,实际上为一透镜,表示该厂的主要产品是xx光学精密机械。该厂位于台湾高雄,其他情况不详。刀

[ 本帖{zh1}由 3026971 于 2008-12-27 13:26 编辑 ]

附件

(91.96 KB)

2008-12-25 19:35

双标 松下制造,小仓监制

gunto087016.jpg

(88.98 KB)

2008-12-25 19:35

双标 丰田自动机制造,名古屋监制

gunto087015.jpg

郑重声明:资讯 【30刺刀!_雪豹突击队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