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航模利润超过几十台电脑_kevin看杂志_新浪博客

九成产品出口国外国内面临“山寨”歧路

 

  国内航模产业的尴尬是,厂商和销售商面对国内消费者时,首先要从最基础的解释做起。“你必须搞清楚,航模可不是玩具啊!科技含量较高的航模飞行速度为50100公里/小时,遇到意外情况或因操作不当而发生撞击,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在国内的认知度不高,但业内人士估计,依托成本优势,目前国产航模已经占全球市场60%以上的份额。如果算上整条产业链上的零部件制造环节,这一数字可能超过90%

 

  珠海占据全球一半市场

 

  “虽然在国内比较偏门,但航模产业其实很大,尤其是欧美市场的需求量很可观。”珠海一位航模企业的老板表示,航模的生产企业最初集中在欧美,后来转移到日本,然后转移到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根据测算,目前全球航模的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珠海、深圳和东莞三地。珠海几乎占据全球航模市场50%的份额。

 

  “以珠海为例,这个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兴起,目前有20多家比较大的生产企业。”据介绍,由于珠三角地理位置优越,外国人喜欢集中在这里,因此航模的产业最早在这里兴起。除了航模外,轮船、汽车模型和各零部件都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链。

 

  据业内人士介绍,虽然热门程度赶不上“山寨”电脑和“山寨”手机等产品,但航模的利润远高于它们,“一架好一点的航模,其利润超过几十台‘山寨’电脑”。巨大的利润空间导致航模企业越来越多,参差不齐。

 

  国际xx不如中国“山寨”

 

  “中国已经是航模玩家采购的天堂,电池、电机和电调都是中国制造的,更不用说螺旋桨和机体等塑料配件了。”一名旅居海外的航模玩家说,“一位德国的‘模友’折腾了半天,在eBay网站上买到电池。货到后一看,是从中国深圳寄出的,运费比电池还贵。即使如此,这个电池的价格还是比德国本土产品更有竞争力。”

 

  “国内航模业的品牌做得不好,但产业链的各环节都很强,即使是在技术难度{zd0}的核心配件方面,国内也进步神速。”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航模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对技术要求较高,但在近两年的一些评测中,国际xx厂商的产品不如中国的一些“山寨”厂商。

 

  “遥控器原来都是单向通信,‘山寨’们发现芯片是‘双工’的,浪费了太可惜,就推出了双向通信,让飞机的速度、电压、电流和GPS坐标能实时传回地面,这无异于一场革命!”该人士介绍说,不少国际大厂商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最终被深圳的“山寨”抢了先。

 

  “代工模式”潜藏风险

 

  由于过于依托国际市场和订单加工,航模的产业转移问题严重。有测算称,近两年约30%的订单往越南等地转移。中国企业考虑开拓国内市场,但困难重重。

 

  有玩家称,他接触到的一名厂商必须靠翻译软件和国外客户沟通。国外客户指导该厂商注册第三方支付工具,还通过自己的账户汇给该厂商10美元做测试。“他没把客户吓跑,纯粹是因为产品实在是有竞争力”。

 

  国内航模的“克隆”问题严重,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拓展内销。该玩家指出,只要航模企业雇一个懂营销、会英语的销售人员,那么这个销售人员很快就会另立门户,这家企业肯定倒闭。

 

  “新产品在国内一上市,仿制品就如影随形而来。很多企业只能放弃国内市场。”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为了规避风险,在一些航模展上,不少航模企业对新品采取封闭式展出的做法,只对持票客户开放。

 

  内销产品不到10%

 

  “玩航模的投入不菲,最贵的喷气式飞机模型达到30万元,这个数字足够买下一辆中级轿车。轿车能用10年,而航模可能在3秒钟内摔个粉身碎骨。”一位国内玩家的心声代表了目前国内航模业发展的状况。

 

  在航模刚进入中国时,即使只看进口价格,{zpy}的“入门练习级”航模的价格也高达40005000元。目前入门产品价格降至1000元左右,但对很多玩家而言仍然是不轻的负担。

 

  此外,航模的安装、调试和操作环节均比较专业。在国外,航模的专业培训、专业场地和专业竞赛都已经发展成了产业;在国内,除了“发烧友”之间技术交流和厂商的一些辅导之外,航模的应用环节缺乏专业的支持。

 

  “国内市场刚开始起步,还比较小,现在90%以上的产品主要出口。”一位厂商笑称,国内生产航模的人可能比玩航模的人还多。“在国外投10万元广告费可以拿到100万元的订单,而国内最多不过12万元的订单。参加一次国内的展览会可能只订出几十架飞机,而向国外发一封电子邮件,收到的订单可能就有一集装箱!”

 

  ■记者观察

 

  航模会重走“山寨”老路吗?

 

  近期的一则新闻引发争论:一家将“壳”转至英国的国内航模厂商自主研发一款电动飞机并向美国申请适航证。

 

  这款飞机能飞行两小时,{zg}速度为150公里/小时,全程的费用仅5美元。

 

  玩航模需要技术,造航模更需要技术,尤其是在发动机和电子设备方面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由此延伸出的产业前景非常可观。

 

  有网友指责说:“这家公司为何不得不将联系地放到了英国?相关部门为什么没能发掘这家公司?”国内航模业初具规模,但是业内互相“山寨”、代工订单转移和低劣的营销,使该行业极有可能重蹈个人电脑和手机产业“山寨”、“代工”的怪圈,这值得各方深思。

 

  “一周”乃周治宏,《本报》财经记者,兴趣广泛,乐于思考,热衷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周调查”,说故事,讲道理,探秘隐形行业,步入事件深处。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至openweek@vip.sina.com,恭候啦。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一架航模利润超过几十台电脑_kevin看杂志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