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情况资料(四)_清晨麦田红日_新浪博客
贝尔斯登商业银行和鹏润投资集团建立一个战略投资联盟,在刚签署的联合投资备忘录中,两家各出资2.5亿美元,建立5亿美元的联合投资基金,本地零售商(除家电零售外)都是投资基金xx的目标。
    其他在华的外资大卖场商铺有:
    欧尚(法国),21家(2004)
    万客隆(荷兰),计划2010年开30家
    宜家(德国),计划2010年开10家
    易初莲花(泰国),约100家(2006)
    百安居(英国),计划2010年开126家
    乐华梅兰(法国),计划2010年开20家
    麦德隆(德国),计划每年开10家
    伊藤洋华堂(日本),已有11家,计划2008年开500家

各大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城市的布点 
沃尔玛(美国):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南昌、长沙、福州、厦门、昆明、
 深圳、东莞、汕头等
家乐福(法国):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重庆、武汉、南京、宁波、无锡、青岛、珠海、东莞、新疆等
麦德龙(德国):上海、南京、武汉、成都、杭州、宁波、无锡、福州等
普尔斯马特(美国):北京、天津、昆明、成都、沈阳、哈尔滨、新疆、中山等
万客隆(荷兰):北京、天津、石家庄、沈阳等
百盛(马来西亚):北京、上海、大连、无锡、青岛、重庆、成都、西安、扬州、贵州、兰州、沈阳、淄博、绵阳、呼和浩特、合肥、太原、鞍山、乌鲁木齐、德阳、长沙、潍坊、长春、天津等
百安居(英国):上海、苏州、昆明、深圳、杭州、青岛、武汉、广州、北京等

 

    邮政和快递:


  快递业是邮政业中的新兴业务。2004年,中国快递市场营业额为260亿元,同比增长27.5%;05年营业额同比增长25%。
 
  目前,中国快递业已形成由中国邮政、民营企业、外资巨头及其他国有企业四分天下的局面。中国邮政的垄断局面受到挑战。
 
  民营快递:10多年前民间快递从华南、华东大城市兴起。目前全国快递企业超过5万家,从业人员300万,占国内快递市场80%份额。上海民营快递在同城快递市场中占95%,在城际快递市场中占70%的份额。
 
  外资快递占领中国快递市场。中国加入WTO,承诺向外资开放邮政。以UPS(美国联合包裹)、FedEx(美国xx快递)、DHL(德国敦豪)、TNT(荷兰天地快运)四大国际巨头为代表的国际快递公司迅速进入中国,联手中外运、中铁、中国民航等国内企业,已完成投资布局。目前各外国巨头主要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十几年内已占领中国国际快递业务市场的80%,下一个目标是抢夺中国国内快递市场。
 
  UPS于1988年即和中外运建立合资企业,最近几年业务量增长达35%以上,已在20个城市设代表处。2004年UPS宣布出资1亿美元收购中外运合资公司的股份,实现独资。UPS拥有包括一个专用卫星和50万英里通讯网的专有全球资讯网,可与全球1300个配送点随时联络,顾客可在网上随时查到包裹所处位置和状态。UPS计划在华投资5亿美元,于2007年在浦东国际机场建立转运中心,是其亚太区四个转运中心之一。
 
  FedEx拥有600多架飞机和庞大的卡车运输系统,是占支配地位的机场对机场货物运输商。FedEx已在中国220个城市设了网点,计划还要新增100个城市的服务点。FedEx在美国和亚洲之间已建成完备的网络,设有服务于北京、上海及深圳机场的航班,计划在上海建设中国{zd0}的快件处理中心,并和广州新白云机场签约设立转运中心,此为其亚太转运枢纽。
 
  速递业和物流业的成长关系密切。2005年12月起,中国物流业向外资全面开放。国际50家{zd0}零售商业跨国集团已有2/3进入中国,在中国的采购金额已达到200多亿美元。中国物流市场增长率达20%,业内预计,2010年中国物流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未来10-20年全球航空货运年增长6%,速递业增长12%,中国的速递业务增长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
 
  速递业务不仅局限于邮件,必将向高附加值产业物流延伸。例如电子产品过去是几级分销,现在生产企业直接交快递公司打包进库,根据订单委托快递公司发货,形成一套完整的快递程序。
 
  在新《邮政法》起草中,关于中国邮政地位问题争议较大。2005年7月,CAPEC(亚太国际速递商协会,国际快递巨头代言人)发表声明,对中国《邮政法》修改最敏感的部分提出建议,要求邮政企业分业经营、限制邮政专营、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要求邮政改革每一阶段的所有商讨工作充分透明,让包括国际快递商和物流提供商在内的各利益关系方有机会发表意见。
 
  业内人士指出,此举表明国际资本以建言中国邮政改革为名,试图插手中国的信函业务。信函业务属于政府职责内的“公共服务”,不可能xx市场化。目前,世界上的邮政基本业务都是亏损的,为保障邮件安全,很多国家政府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加以贴补。中国邮政业目前仍将邮政资费作为邮政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国信函业务收入占邮政业务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现已不足10%,这与没有建立合理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有很大关系。建立和完善邮政的四大机制(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以及价格形成机制)应该是当务之急。

 

    咨询服务


  2006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工商联提案: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大量国家重要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安全令人担忧”。 
   
 
  自90年代初,全球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外加安达信,陆续获准在华设立合资会计师事务所。由于本土会计师事务所屡屡被曝光会计丑闻,如银广夏、郑百文、蓝田股份等案,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文,要求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法定审计外,还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一些银行也发布了类似规定。借助这些优惠政策,“四大所”在华业务排名迅速升至前四名,稳居榜首。
 
  长期以来,国外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几乎垄断了我国海外上市企业的全部审计业务,而这些企业有的又往往是我国的关键行业,如能源、金融等。通过审计业务,外国机构可以获取到关键行业几乎一切重要的信息。如我国能源规划的战略布置、国有银行过去不宜披露的资金用途等等。现在,大量的国家重要经济信息已处于开放状态,国家经济安全令人担忧。
 
  近期,“四大所”在国内外丑闻不断,包括违反独立性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与xx公司合谋等案例。面临诚信危机。2005年7月,财政部责令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整改,财政部公告指出: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中存在审计程序不到位、收集审计证据不充分的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避免连续亏损等问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其实就是针对普华永道关于黄山旅游、京东方两家上市公司的审计案。
 
  德勤卷入科龙案:经证监会调查,科龙电器存在重大财务违规问题,德勤正是科龙的审计机构,名誉扫地。
    毕马威陷入锦州港案:其在美国涉嫌非法避税遭调查。
 
  安永:2005年陷入通用电气子公司等债权人诉安永欺诈案,案值达3.8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职业会计师而言,职业道德系安身立命之本,但“四大所”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也未能洁身自好,失去独立第三方立场,为了利益经常容忍客户的违规行为,甚至采用“灰色手段”帮助审计对象避税、遮盖财务问题。又由于国内相关法律不健全,会计师事务所遭到起诉的案例极少,

 


    金融业情况

    1. 中国银行机构吸收外资情况:
 
  至2006年9月,国内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金融企业共67家,包括16家银行、4家信托公司、19家保险公司、1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4家汽车金融公司。外资金融投资者的兴趣涵盖了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公司等所有领域。
    (1)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四家已成为合资银行,外资股权接近25%上限。
    中国工商银行:高盛、安联、运通(美)投36亿美元,持10%(2005.8)
 
  中国建设银行:美洲(25亿美元9%),淡马锡(14亿美元5.1%)共39亿美元,持14.1%;境外xxxx获65亿美元(2005.7)
 
  中国银行:苏格兰皇家(31亿美元10%),瑞银和亚行(5%),淡马锡(新加坡)拟投31亿美元。
    交通银行:汇丰(19.9%),境外上市(17.5亿,11.23%)。(2004.8)
    (2)其他股份制银行大部成为中外合资银行。
 
  广东发展银行:花旗牵头的财团出资242.67亿人民币,获85.5888%股权;外资股:花旗20%,普华8%,IBM信贷4.74%(2006 11)。特准外资股突破25%。
    浦发银行:花旗投 6亿RMB 占4.62%股权(2002.12)
    深发展:新桥(美)占17.89%股权(2004)
    兴业银行:恒生16.26亿港元占15.98%,
 新加坡投资占5%,国际金融公司(世行下属)4%(2003.12)
    民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占1.60%,淡马锡占4.55%(2003)。
    渤海银行:渣打19.9%(2004),
    华夏银行:德意志银行2.2亿美元 ?%(2004-05)。
    (3)地方商业银行大量成为合资银行。
 
  如:西安商业银行(2002),北京银行(2005),杭州市商业银行(2005),济南市商业银行(2004),南京市商业银行(200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2005),南充市商业银行(2005)等。
 
  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再局限于大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专业化外资银行更加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
    (4)外资在各类基金、证券公司、保险业,不同程度地介入。
    基金:合资基金公司20家38.5%,中资基金公司32家,61.5%
 
  保险:前10名保险公司5家合资(平安、太平洋、新华、泰康、华泰);全部保险公司中,外资保险公司40家,49%,中资保险公司42家,51%。外资占保费收入7%。

    2.在华注册外资金融机构
 
  在华注册的外商独资、合资银行机构共14家,下设17家分支行及附属机构;22个国家和地区的73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了191家分行和61家支行;41个国家和地区的183家外资银行在中国24个城市设立242家代表处。在华外资银行存款总额达到334亿美元,xx余额为549亿美元。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年底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截至2006年9月末,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到1051亿美元。

    3.在华外资银行转制,获准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
 
  据银监会: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迅速,2001以来增长4.6倍,年均增幅高达92%。
 
  2007.4,汇丰、渣打、东亚、花旗4家外资银行,成为首批获得法人营业执照的外资银行正式开业。银监会目前还在审理南洋商业银行、中信嘉华银行、新加坡大华银行的相关转制申请。在华其他银行(恒生、日本瑞穗实业、日本三菱东京日联、新加坡星展、荷兰、永亨、新加坡华侨、美国摩根大通)正在进行改制筹建。
    对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的城市共有25个(其中5个城市属提前开放),
 外资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超过100种,111家外资银行机构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
  
    4.外资金融机构对中资银行的竞争和冲击:
  根据有关规定,外资银行分行、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系营业性机构,经批准可按规定在中国经营存款、xx、结算、托管和代理保险等业务,并可在符合开业时间、盈利状况和审慎经营等方面的条件后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
  中国还允许外资银行在华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托管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电子银行等业务,促进了外资银行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的多元化。

   外资银行开业之初,短时间内受制网点设置及人力配备,对中资银行的冲击力度有限。但目前各家外资银行都在大肆扩充网点。人才流失将成为中资银行之痛。汇丰(中国)3219员工中,96%以上为本地人才,京沪穗深四地的中资银行将成为“挖人”的重灾区。外资银行在办公条件和待遇上远远高于中资银行,据调查外资行的薪水是在中资行的3倍以上,挖来的人同时带来现成的客户资源,以争夺目标客户。
 
  外资银行决不仅把业务局限在xx客户,早已把触角伸向更多的领域,2005年底几大外资银行已分别招聘和储备了数百位专业人员,花旗汇丰的数据服务公司已有上千名工程师,决不只是为xx客户服务。

  5.对我国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外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机构,对金融体制改革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包括:外资控制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加大、财富外流、中资银行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的流失等。
  (1)加入WTO过渡期,单个外资机构在中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多家外资机构累计持股不得超过25%。入世过渡期已结束,2007年开始,上述比例限制将不再有效,届时在华设立机构将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对中资银行持股掌握中国金融业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外资银行通过新设机构迅速扩大在华市场份额。将来外资银行控制中国金融市场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2)财富外流。政府斥巨资对其进行股份制改革,包括财政部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一万多亿不良资产的剥离、中央汇金公司对中、建、工行注资600亿美元。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改革成果为上市前战略入股的外资机构所分享。
  (3)核心业务流失:外资大举进入将争夺中资银行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贷、资产抵押证券化、代客理财和私人银行等核心业务。一旦这些核心业务和优质客户为外资银行所垄断,将不利于中资银行的长远发展。
 
  各行信用卡中心及其业务多被外来金融机构控制,如;花旗银行/浦发和广发、汇丰银行/交行、苏格兰皇家银行/中行、美国GE公司/深发行、恒生银行/兴业银行,美国运通硬是通过参股工行在我境内顺利发行了运通卡,等等。使用信用卡的信息数据,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经济流通领域的风向标,这将使国内经济的软胁及薄弱环节显露无遗,我国金融安全由此而受到严重威胁。
 
 尽管国家先后出台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境外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但对调控很不得力。
 
  世界各国向来都对外资并购持谨慎态度,特别在金融领域,各国更是设置重重关卡,限制外资银行对本国经济的渗透。美国更是设置了重重关卡和苛刻条件。历史上,一些国家盲目过渡开方金融市场已经带来了沉重教训。在国内尚缺乏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本国金融业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盲目、过度的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不但不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有害于本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导致经济波动和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源。


  跨国公司的垄断有可能获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不宜对外披露的信息,增加了国家的潜在风险。如IBM目前同时垄断我国银行业大型机市场和大型机服务市场。作为中国关键经济领域之一的银行业仅由一家外国公司提供关键产品,又几乎仅由一家外国公司提供关键产品的服务,在全世界恐怕也是十分罕见的。IBM对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垄断,客观上造成了我国金融运行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因为当国家间战略出现冲突时,IBM肯定要服从美国国家战略。
 
  譬如,80年代末,IBM曾经一度撤回其全部专家,中断对我国银行业IBM大型机的服务。


    广发银行:花旗获控制权  
  
 广东发展银行是股份制银行。由于财务状况糟糕(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到3%,不良资产率接近20%,资金缺口约600亿),2005年开始,该行宣布引资重组,出让85%股权,并提出外方可拥有管理权。花旗集团(241)、法国兴业银行(235)和平安保险(226)率领的三大竞标团展开激烈角逐。
 
  2006年11月16日,花旗集团牵头的财团以242.67亿元,拿到广东发展银行85.5888%的股份。花旗财团组成:花旗集团、中国人寿和国家电网分别持股20%,中信信托持股12.8488%,普华投资8%,IBM信贷4.74%(原宣布花旗36%、中国人寿20%、中粮10%,中国国电、中信信托、中国节能投资公司、中国普天集团持股19%,这就突破了外资控股不得超过25%的上限)。
 
  花旗获得对广发行{jd1}的经营控制权。董事会11个席位,花旗占3席,据报道,董事长可能由花旗派人担任。花旗在风险管理、财务控制、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信息技术、资产负债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金融创新等八个方面占有主导权。
 
  2006年12月美国财长保尔森访华,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xx广发行并购一事,显然出让广发行成为中国方面迎接此财长的“见面礼”。
 
  据报道,“此次收购成功无疑对外资收购中资银行具有指导性意义”,已经在中国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持有少数股权的汇丰、德意志等外资银行将纷纷要求增加持股,2006年WTO过渡期结束,外资投资国内银行业可能成为一个潮流。 
 
 
  花旗非常看好中国的个人零售银行市场。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花旗与招商银行谈判合作的条件之一,是希望其在中国市场发行的花旗信用卡取代招行信用卡。
 
  关于墨西哥、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过程的描述性的资料汗牛充栋,所有这些国家无不是过早地开放了金融市场给了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以上下其手的余地。

 

    外资并购基金在中国的活动:

    2006年,全球企业并购额已高达3.4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外资对华投资方式(中国吸引外资形式)也发生变化。多年来中国吸引外资一直以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主,近几年此类FDI增长趋缓,其他形式资本进入方式增多,如QFII,企业海外上市及再融资,海外风险投资,海外收购基金等。这预示中国吸引外资的结构将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这一轮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中,各类并购重组基金是主力。2004年,亚洲私募基金募集65亿美元,其中收购基金占56%,中国共有13亿美元流入。近两年此类基金在中国空前活跃,据香港AVCJ资料:2005年底,亚洲私募基金所管理的资产超过1,200亿美元,2006年新投资则首度突破200亿大关。2006年前11个月,共计35支投资亚洲市场的私募基金募集121.61亿美元,在中国大陆投资111个案例,投资规模达117.73亿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到2006年末,中国加入WTO的5年保护期结束。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国经济转型的契机,中国将成为海外私募基金—-购并基金追逐的重点。
 
  已进入中国的主要外资并购基金:高盛、华平、凯雷、贝恩资本、德州太平洋。KKR和黑石已在香港设办事处。每家私募基金都有20亿美元左右的资本(不含房地产资金),单笔交易额越来越大。
 
  考虑到杠杆效应,拥有10亿美元的巨型基金,具备收购中国本土{zd0}型公司的能力。有人预测,2015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私募基金活动领域。
   
 
  并购资金的投资领域涵盖金融、流通、制造、房地产、传媒等各领域。并购资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是成熟行业中的{lx1}企业:快速消费品行业(如饮料类企业)、流通企业(如家电连锁企业)、国企(如哈药、徐工,以股份制改造进行)、地产类企业中的“潜力股”等。所到之处,深刻改变了企业的资产构成、经营模式和产业竞争态势。
 
  收购企业大体的操作程序:确定目标、筹集资金、压价购入目标公司(参股或控股),通过一系列股权变换进行结构重组,包装(做好经营业绩)卖出,或上市(IPO)套现。标的公司选择的标准:公司与行业具备清楚稳定的价值链;其核心本业相对健康;拥有更大的未来成长空间;股价有增值空间。
 
  私募基金对投资目标企业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对企业家的判断,尽力和管理层沟通,在股权、薪酬方面给以有诱惑力的承诺(除非原管理层需要换班)。谈判的焦点是控股权。实际上,收购基金的经营方式是通过对企业的资本运作赚钱,带有很强的投机性。他们最看中的是套利空间,对企业的“改制重组”只是副产品。
 
  从企业角度看,接受并购资金苛刻的条件而获得迫切需要的资金,意味着用企业的产权换取未来的收益,是甘冒失去企业掌控权的风险,博取企业的发展空间。所以要冒这样的风险,根本原因还是国内的融资环境或资本市场,没能满足企业成长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于是发达国家雄厚的资本实力,成为吞噬各后进国家企业和财富的无往不利的武器。
 
  外资并购公司凭借强大资金实力,瞄准行业排头兵,力图获得行业垄断地位,并力图获得对企业的独资经营的权力。国际基金收购中国企业,本质上是为跨国产业资本入主中国打前站。国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力雄厚,没有默契是不可能的。
 
 
  对中国实业界而言,国际私募基金正向我们步步逼近。其投资目标不是“帮助中国企业改善治理结构”而是榨取中国财富,客观效果也非田园牧歌式的“秃鹰效应”,而是帮助外国资本控制中国产业的前锋。
 
  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中国企业将控制权出让的现象是反常的。一部分可以担当国家利益的重任的龙头品牌、核心品牌很多已经沦陷外资之手,值得xx和深思。应该警惕,我们一旦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换回损失将是极其艰难的。尤其是面对高盛等这些老谋深算的国际巨头,我们甚至付出数倍的代价也难以作到。千万不要做错了再吃后悔药。


    典型案例:
 
  南孚案:1999年由地方政府主导对南孚改制引资,经过几次交易,2002年以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国际基金对南孚实现控股。原希望引进外资帮助上市未实现,2003年,外国基金将所持股份转让给南孚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南孚虽保留品牌,但已失去自主发展的能力。
 
  深发展:2004年4月,被深圳市政府转售于新桥资本,为国际基金控制的中国商业银行{dy}例。2005年9月,GE金融进入深发展股东行列,成为接盘新桥、控股深发展的有利人选。
 
  阿里巴巴:2005年8月,其大股东日本软银将所持阿里巴巴40%股权以10亿美元转让给雅虎,套现离场。
    现国际私募基金已对中国的许多产业形成了围攻之势。
    工程机械:凯雷入股xxxx徐工;
    食品业:高盛、鼎晖已进驻双汇和雨润食品(行业{dy}、第二);
    水泥业:IFC与摩根士丹利共同向xxxx海螺水泥注资2亿元人民币;
    银行业:德州太平洋下的新桥收购深发展;
    担保业:凯雷向中科智担保集团(中国{zd0}民营担保机构)投资2500万美元;
    欧洲私人资本PAG已杠杆收购号称国内{zd0}的婴儿用品公司——好孩子;
 
  对房地产投资:至2007年2月,来自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美林国际、美国私募基金华平集团等,对国内房地产业的投资已达到了42亿元人民币。我国关于限制外资并购房地产的许多政策与条令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主要并购资本情况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全球{dy}大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成立于1935年。总资产7754亿美元。在全球30个国家设有600多个办事处,5万多员工。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企业融资(股票或债券)、并购顾问、股票和债券交易、房地产金融、直接投资及资产管理。2004年世界投资银行前三名(股本和长期负债总额):摩根士丹利1108亿美元;高盛1058亿美元;美林1026亿美元(均为美国公司)。
  在中国,与建行和几家企业联合组建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投资银行)。 
 
 
  在华并购案例:注资蒙牛;和鼎晖共同投资永乐电器;投资雨润集团、平安保险、南孚电池、海螺水泥、恒安国际、山水水泥等。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全球第二大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1869年,总资产3000亿美元,在世界24个国家设有42个分公司或办事处,共2万多名员工,2000年名列世界500强第112位。
    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在北京、上海设代表处。
 
  在华业绩:促成中银香港海外上市、交通银行境外私募和海外IPO、协助日产入股东风汽车、收购长城81亿、华融19亿元不良资产、收购中移动(香港)8省移动网络、协助戴-克向北汽投资、TCL与汤姆逊合资、汇丰收购交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移动、中石油、中国银行、平安保险国内IPO、中兴通讯在香港IPO、中石油后续股票发售;以及近40项大型债务发售交易。
 
  2004年12月,获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高华=33:67),取得在中国承销A股和B股交易资质。高华6个自然人持有股份均来自高盛的商业xx。如此高盛绕过“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上限为33%”的规定,成为xx{jd1}控股中国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
 
  参股工商银行,估计从工银行上市赚39-57亿美元。同时,持有中国平安保险6.8%的股份、网通2.4%股份、中芯国际4.0%股份、对粤海的重组、牵手英联等财团持股无锡尚德。
 
  与大陆各家银行、大型企业关系密切,是中国银行、中石化、中石油的上市承销商;联想集团、中国网通的投资顾问;并资金协助工商银行、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
    高盛在华并购企业行动:
 
  (1)肉类加工业:为并购双汇集团,纠集鼎晖基金Ⅱ、香港罗特克斯联合中标,绕过要约收购30%限制,获得双汇的控制权。高盛并持有雨润13%的股权(双汇在国内{zd0}竞争对手),从而获得在华肉类加工业主导地位。
 
  (2)房地产业:收购华融、长城近百亿不良资产中,约50%属于地产;白厅基金(高盛持股50%以)购买上海百腾大厦、持股21世纪中国不动产公司(外资在华房地产中介公司)。
    (3)对A股企业投资:美的电器、福耀玻璃、阳之光。
  2006年4季度,摩根士丹利盈利增长26%,高盛股价上涨59%,其薪水开支总计165亿美元,每位员工平均薪酬为62.2万美元。

    在华的国际私募基金:凯雷、KKR、华平、黑石、德州太平洋、银湖。   

    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
 
  成立于1987年,创办人:大卫鲁宾斯坦因。现拥有39只基金,管理资金总额390亿美元,位列世界私募基金公司前茅。业务遍及世界各地。
 
  凯雷号称“总统俱乐部”。其经营思想是:“如果你把有钱人和有权人聚到一起,有权人能得到钱,有钱人能得到权”,也就是中国人熟知的“权钱交易”。
 
  成员包括:美国前国防部长弗兰克.卡路西(助凯雷成为美国第11大军火商);前总统老布什(助凯雷、摩根大通以4.3亿美元收购韩国韩美银行,再以27亿美元卖给花旗集团);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助凯雷在欧洲设立11亿美元的凯雷基金),以及菲律宾前总统、美国前国务卿、泰国前总理、德意志银行前行长以及IBM、雀巢、波音、BMW、东芝等世界{zd0}企业的高官。
  2000年凯雷进入中国。到2006年6月,在中国投资21个项目。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一般不超过5000万美元,凯雷偏爱和别的投资机构联合行动以降低风险,偏爱投资行业{lx1}或者技术{lx1}的公司,且有很强的控制欲。
 
  2005年8月,凯雷和软银联手注资顺驰置业。2005年,凯雷和保德信以4.1亿美元购入太平洋人寿的24.975%(非一次性投入),被质疑为贱卖;入股中国{zd0}的实木地板生产企业安信地板;2006年用2.75亿美元{jd1}控股中国工程机械龙头徐工机械,遇到全社会xx。从中获得的基本经验是:“项目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关系的搭建”。

    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
 
  成立于1976年,是全球私募基金业的开创者。业务主要加拿大、欧洲等地。擅长管理层收购。其投资者包括企业及公共养老金、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以及大学基金。30年累计完成146项私募投资,交易总额2630亿美元。至2006年9月投资270亿美元,获得700亿美元回报。
 
  2006年初,KKR在香港和东京设立了分支机构,投资重点日、中、韩。公司网站宣称,投资原则是“控股行业中的xxxx”。
 
  2006年,在山东济南锅炉集团改制并购案中失败。济南锅炉集团为国家大一型企业,在循环流化床锅炉(CFB)领域国内{lx1}。2005年酝酿改制,在初选战略合作伙伴名单中列入KKR。后外资公司全部出局,后一家国有企业参股。
    在中国聘请的高管:
 
  董事总经理刘海峰: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部联席主管,领导蒙牛、平保、南孚、海螺水泥、恒安国际、山水水泥等投案资。   
    董事总经理路明:曾任摩根大通亚洲投资部合伙人,常驻香港。
    John
  Bond:曾任汇丰控股主席,现沃达丰集团主席、上海市长国际商界{lx}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发展论坛委员、香港行政长官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
 
  中国区资深顾问:柳传志(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田溯宁(中国网通前副董事长兼CEO)。
   
    华平投资集团 (Warburg Pincus):
 
  号称美国历史最久的私募资本之一。1995年至今,华平在20余家中国公司投资超过5亿美元,包括亚信科技、卡森实业、港湾网络、富力地产。2004年12月联手中信等收购哈药集团55%股权,创{dy}宗国际基金收购大型国企案例。2006年投资国美电器和银泰百货。2007年以3000万美元,以股权投资的方式部分买下中凯开发,获得了一个具备中国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壳。进一步展开在华地产投资业务。
 
  目前,华平集团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投资集中在医药及生命科学、通讯及高科技、金融服务、制造业、媒体及商业服务、能源和房地产等行业,用于投资的基金包括目前管理的100余亿美元及新近募集的80亿美元。

    德州太平洋集团:
    在全球所管理的资金超过300亿美元。
 
  旗下的亚洲投资机构--新桥投资,命名为德州太平洋-新桥(TPG-Newbridge)。新桥集团成立于1994年。1999年出資5000亿韩元收购南韩{dy}銀行51%的股权。中国网通收购亞洲环球电讯,新桥投资出过力。收购深发展银行为中国上市銀行外资並购{dy}案。参与过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 
 

    黑石集团:
 
  成立于1985年,管理总资产规模达700亿美元。聘用特区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

    汉鼎亚太:总部在美国,1985年由徐大麟和Hambrecht &
 Quist合资成立,总规模约21亿美元,管理过19只基金,xxxx率超过30%,投资星巴克、希尔顿中国区酒店等。2007年初募集到5亿美元,成立了亚太增长基金V,用于在大中华区、日本和韩国等北亚地区的私有股权和并购方面的投资活动。

    贝恩资本:
 
  成立于1984年,资产超过250亿美元。已完成200多个股权投资,总值超过170亿美元。2006年初以30亿美元先进收购xx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旗下的传感器与控制器业务部门。
 
  2006年12月,据传正在募集10亿美金的首只亚洲基金,专注于投资中国与日本。
  参与海尔收购美泰克。


    【资料:国际私募基金】
 
  国际私募基金在全球资本市场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已引起全球实业界对此xx。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3.37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私募基金参与的并购交易金额达5600亿美元(2005年为3536亿美元),美国高额并购的前六笔中,有五笔出自私募基金之手。据悉在英国非上市企业当中,所雇用员工每5人当中就有1人所属公司为私募基金所拥有。 
 
  华平总经理:BRIC(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是全球私募基金竞逐的焦点。BRIC人口多,市场大,资源丰富,经济增长潜力大。尤其看好中国和印度。 
 
  由于全球性流动资本过剩,欧美银行利率低,基金到银行借钱容易。过去几年,国际股票xxxx率平均为
 17.1%,房地产xxxx率为6.1%,而私募基金的平均净回报率据说高达
 37.5%。故国际私募公司能够筹集巨额资金,再通过杠杆投资作用,实际操控资本可再放大3、4倍。
 
  并购基金投机性极强,因为其投资人跟基金的管理团队之间有一个关于定期收益的协议,这对于并购基金的管理者来形成很大压力。所以一般讲究快进快出。按惯例购入的优先股,其套现周期一般设定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左右,快的要求一上市就抛出。所以,并购基金最看中的是套利空间,企业的“改制改组”只是副产品而已。
  
 国际私募基金的任务是替投资人“以钱赚钱”,他们被成为企业界的“秃鹰”,“让好公司更好,让坏公司提早出局”,执行“物竞天择”的使命等,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漂亮的借口。私募资金在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本质上是通过资本市场实行对本土企业的控制,为跨国生产企业的全球扩张充当前锋。
 
  美国“股神”巴菲特认为:私募基金购并企业是短视的投机xx易,对提升企业长期价值毫无帮助。
  
 2006年10月,美国三名投资者向美国曼哈顿地区法院提出诉讼,控告KKR、凯雷等十三家美国xx的私募基金非法串谋,蓄意压低被收购对象的股价,从而以相对更廉价的代价收购其目标公司。美国司法部随即调查。
   2006年11月,黑石集团以360亿美元收购美国{zd0}的写字楼建筑商Equity
 Office Properties Trust,在华尔街引起地震。

   2006年11月,凯雷以39元新台币/股、总计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台湾全球{zd0}的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台湾日月光集团(上市公司)。日月光集团变成一家非上市公司。
   据透露,KKR拟出资500亿美元,买下法国媒体及电信业者Vivendi
 SA。据传私募基金下一批猎物包括戴尔、德州仪器、雅虎、Home Depot等重镑级企业!

   2006年9月,凯雷联合其他私募基金,以176亿美元的价格共同收购了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2006年11月,KKR以330亿美元买下了美国医院集团。

 

    外资并购基金(Buy-out Funds),
    私募基金PE(私人股权基金Privit Eqiuty),
    风险投资VC
    新股上市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由投资银行承销进入一级市场,投行按一定折扣价从发行方购买,再以约定价格出售。公开发行的准备费用较高,私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规避此类费用)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外资对我国企业兼并控制情况资料(四)_清晨麦田红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