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爱的家乡——千年古县山东无棣_千里之外_新浪博客

 

      转帖说明——由无棣吧转贴于此。意在向外推介无棣宣传无棣,让世界了解无棣,让无棣走向世界!欢迎有志之士来这片热土投资兴业!

                                         

                         话说无棣

 

    齐鲁大地,渤海西南岸,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最北端,有一片古老而充满勃勃生机的土地,这就是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的无棣县。

    一、无棣概况
    无棣县位于山东省最北端,是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7°41′—38°16′,东经117°31′—118°04′,东北濒临渤海,东南连沾化县,南靠阳信县,西接德州市庆云县,北以漳卫新河为界与河北省海兴县、黄骅市为邻。南北{zd0}纵距70公里,东西{zd0}
横距60公里。版图面积1998平方公里,辖6镇5乡,593个行政村,43万人口。
    无棣县具有独特的区位与交通优势,东北濒临渤海,南倚黄河,西北通北京、天津、塘沽,东南连青岛、烟台、威海,既是环渤海经济圈与黄河三角洲经济带的结合部,又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处,与神华工程的总枢纽——总吞吐能力9000万吨的黄骅大港仅一河之隔,距北京290公里,天津200公里,济南140公里,青岛360公里。
    无棣县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①土地资源。总面积299万亩,人均7亩,被列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产棉大县和全国商品粮基地县。②枣业资源。有枣面积115万亩,拥有枣树4100万株,其中小枣树2720万株,冬枣树1380万株,年产干枣4500万公斤,冬枣3000万公斤,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枣乡”。③畜牧资源。拥有xx草场80万亩,牧草丰足,饲料充裕。渤海黑牛、德州驴、渤海马、洼地绵羊等优良畜种种质资源优势明显,是国家确定的“全国渤海黑牛之乡”。④海洋与渔业资源。海岸线长102公里,浅海渔场150万亩,潮间带48 万亩,被誉为“天下{dy}鲜”的文蛤资源尤为丰富,海产品养殖年产量7.5万吨。⑤矿产资源。无棣县宜盐面积653万公亩,已开发盐田356万公亩,发展盐业和盐化工条件优越,原盐年生产能力达200 万吨,是全国大型优质盐生产基地和重点出口盐基地;全县已探明油区面积1100平方公里,已进行大规模开发的东风港油田、富台油田地质储量分别为1272万吨和5000万吨;拥有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gjj}自然保护区和世界罕见的贝壳砂矿带。这种矿砂属世界稀有矿产资源,是生产日用高级瓷器、饲料、水泥的理想原料。以此为依托建立的珍贝瓷业有限公司用贝壳砂生产的“珍贝”牌贝瓷,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无棣县丰富的资源,带来了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8%;财政总收入4.1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0.5%和73%;农民人均纯收入3208元,比上年增加605元。
    (一)“工业强县”战略深入实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现已形成以化工、电力、家纺、机械、服装、盐业、皮革、食品、陶瓷、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工艺品、饲料及其添加剂等优势骨干行业为代表的60个系列、200多个产品类别的工业体系。鲁北企业集团、基德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埕口盐化公司、海丰集团、万德酒业有限公司、星一皮革有限公司、珍贝瓷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已成为无棣县工业经济的“台柱子”。其中,鲁北企业集团为国家特大型化工企业,已开发出“磷铵、硫酸联产水泥”、海水“一水多用”、“清洁发电与盐、碱联产”三条绿色生态产业链,被科学界誉为中国绿色化学工业的样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投资兴建了高新技术工业园(包括韩国工业园、农业高科园)和盐化工业园区、生态湿地特定工业园区,构筑起了工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二)特色农业优势明显。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壮大枣、牧、渔、棉等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共有枣树4100万株,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枣乡”和“全国出口金丝小枣、冬枣标准化示范区”。2004年,全县粮食总产15.9万吨,增长47%;植棉48.3万亩,产量达81万担。畜牧业突出品种改良、规模养殖和龙头建设,全县肉牛育肥大户已发展到近千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明显,培育了万德、精大等“农”字号xxxx,引进了舜园、赛尔、伊德圆、天龙科技等枣牧龙头。

    (三)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优化环境,强化服务,实现了民营经济的整体推进,培植了渔网、鱼粉、草苇制品、不锈钢制品、家纺、金融器具、丰年虫卵、服装加工、建筑建材、塑料制品等xx主导产业。2004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6亿元,营业收入97.25亿元,利税7.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21%、71.05%和54.78%。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始终把招商引资放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牢牢把握优化环境重点,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通过压任务、强调度、严考核、重奖罚,招商引资实现了新突破。2004年,利用县外资金38.5亿元,同比增长116.3%。
    (五)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完成了205国道、大济路、新海路等一批公路建设项目,形成了“六纵七横一环”、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800公里;现有500—3000吨级泊位码头7个。完成了220KV无棣输变电站建设、农村低压电网改造等项目,电力供应充裕,年供电能力达1.8亿千瓦时。城区新星热电厂已建成投用。总投资3000多万元的天然气集中供气已完成一、二期工程,是全省{dy}个通上天然气的县城。建成了4座库容千万方以上的地上平原水库,年调蓄水能力达1.2亿立方米。投资近亿元实施了“利民工程”,于上世纪末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
    二、政区沿革
    无棣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至今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周成王平叛,地入于齐,为姜齐无棣邑,迄今亦逾3000年,“武(定府)、乐(陵)、庆(云)、盐(山)皆其旧境”(清康熙《海丰县志》语),为华夏古老的城邑之一。秦汉以降,县境先后为厌次县、阳信县辖地。两汉至南北朝属渤海(乐陵)郡(国)阳信县,依次隶属于幽、冀、青、沧诸州。公元586年(隋开皇六年)割阳信、饶安置无棣县,以县城南临无棣沟取名无棣,初隶兖州、棣州(沧州),后改属渤海郡。历经唐、五代、北宋,无棣辖域包括今无棣、庆云二县及邻县部分境域。公元1064年(宋治平元年)移治所于保顺军城(在今信阳乡城角、花园诸村),隶属河北东路(河北道)沧州。从金xx始辖区划小,公元1203年(泰和三年),无棣县东部分出,另置保顺镇,直隶于棣州,西部仍称为无棣县,治所迁回隋唐无棣县原县城。元代于公元1265年(世祖至元二年)将原无棣县划分为东、西二县,俱称“无棣县”,分别隶属于沧、棣二州。今县境居东,为棣州无棣县,俗称“东无棣”,治所在原保顺军城。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棣州无棣县移治今县城旧城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废棣州无棣县,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六月复置海丰县,因境内有海丰乡,县境又北邻盐山县海丰(盐)场取县名,初属滨州,后划属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乐安州改称武定州。清代隶属山东省济东泰武临道(济南道)武定府。1914年海丰县恢复无棣县旧称,隶属济南道,1926年改属武定道。1928年废道制,无棣县直属山东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38年改属鲁北行政区第五专区。1940年10月改属冀南第八专区。是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迁驻北大城。1942年2月,无棣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山东省冀鲁边区第三专区,1943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驻城后王村。是年下半年,无棣县北部并入新海县。同年9月沾阳棣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新青、沾阳棣两个边区县均隶属于渤海行政区第三专区。1945年6月国民党县政府迁驻信阳城。1945年9月无棣县全境解放,两边区县撤销,无棣县恢复原建制,改属渤海区第四专区,县政府驻无棣城。10月县政府迁水湾街,11月迁信阳城,1947年初迁驻车镇区小高村。
    1949年,无棣县政府迁回无棣城。1950年5月,渤海行政区及所辖专区撤销,无棣县划属惠民专区。1958年9月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称淄博专区。1959年1月,阳信县并入无棣县,无棣县隶属淄博专区。1961年专区与县恢复原建制,无棣县仍属惠民专区。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无棣县为山东省惠民地区属县。1992年惠民地区易名滨州地区,无棣县仍为其属县。2001年滨州地区改为滨州市,无棣县仍为属县。
    三、深厚的历史文化
    无棣世称“东省文明之区”、“北海翰苑之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史料蕴藏丰厚,时令涵盖宽广,作为彪炳千秋的无棣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强大的传统力量,从而形成了无棣县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渊源
    无棣,地处禹疏九河之域,马颊、沟盘、鬲津等在此形成洪积平原。早在7000年前,就有一个相当稳定、生机勃勃的人群繁衍生息于此地,出土的石斧,堪为见证。这一珍奇的发现足以揭示证明:在无棣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东夷土著氏族部落,在此过着农采渔猎生活,创造着无文字记载的“人文”史。
    (二)文物古迹
     1、古井与古窑遗址

     1988年秋,在无棣镇韩家窑遗址上,发现一口古井,从中发掘出石夯、石磨、夹沙红陶盆残片,还有灰黑浅纹的陶罐残片及陶盘一只,上绘黑纹鱼形图案。事过月余,又在古井东北部两华里处,在土层一米以下,掘出卧式半椭圆形古窑一座,窑内壁四周红烧土层及青砖痕迹均颇明晰,五个并排的向南开的进火口门外,有半成品胚形,尚可辨识。经考证定为:此乃古时烧制陶器之窑。该遗址出土的多件历史文物,经鉴定属龙山文化时期。后经再次探测,韩家窑遗址,东西长约五华里,南北长约四华里。文物普查时定为:韩家窑遗址,属滨州市大商文化遗址。
    这一古井的发现,不仅证明氏族部落早就定居此处,过着农牧生活,在筑屋、造井、制陶、粮食加工诸方面,都已达到了自产、自供、自足的程度,而且还创造着古代文明。
    2、古城遗址
    广武城:在无棣县境东北部,高坨子河东岸。据《无棣县志》载:“广武城在县北一百一十里,鬲津河岸。相传汉广武君李佐车所筑,故名(俗名“车车网城”)” 。这里过去是海陆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李佐车曾在此驻兵。后经海潮、地震,城毁失,现仅存一月牙形土岭,占地面积约二百平方米。东南五里许有一土台,名“秤砣台”,面积稍小于此城,上面有白质土壤,生长植物。曾出土过铜箭头,在台北一里处曾挖出锅台样遗迹(每排20个),并有木灰样遗物。
    光武城:位于县城东北22公里的西小王乡,汉光武帝筑,并于此驻兵。面积约七百平方米,现城迹已无,仅存一高三米许的土丘,曾在此挖出过马蹄钱、铁神像等。
    信阳城:位于县城北8.5公里的信阳乡。周三公里有余,面积0.8平方公里,《山东通志》称“信城”,俗称“小鞍城”、“歇鞍城”。相传,韩信由燕伐齐至此,鏖战丢靴,士卒哗然,为雪丢靴之辱,韩信下令仿靴筑城,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西汉为阳信县城,旧时为无棣县八大景之一,称“汉垒盘旋”。今遗址西南隅,城垣残迹尚余50余米,高处10余米,低处2—3米,夯痕斑斑,依稀可见。曾出土战国“齐法化”刀币及秦汉时期铜剑、箭簇、陶器等文物。1987年,滨州地区文物普查组对遗址全面考查,测定该城约筑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
    3、唐塔遗址:位于县城西南隅,始建于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为普照寺塔,高十三级,八角形密檐式砖石结构。塔基高约2米,{dy}级南北各设一拱顶券门,南门上方镌刻“文笔冲霄”四个大字(罗柱书);其他各级均南面设一拱顶券门,形如法门寺宝塔。塔心内筑券形踏步回廊,逐级相通。明初县名改为“海丰”,普照寺亦改称“大觉寺”,故唐塔又有“海丰塔”、“大觉寺塔”等名。明正德、万历、清乾隆年间三次修葺。1668年(清康熙七年)地震,唐塔裂;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夏渤海地震,塔圯其半。七级半残塔又历经半个多世纪,时有倒塌之虞。后经省批准,于1957年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0年11月为重建唐塔,曾破土探查,事后即立碑封存,旧为无棣八大景之一,称“丛林塔影”。
    4、古墓遗址
    韩信马童墓:位于县城北15公里的信阳乡郭来仪村西南,占地480平方米,封土高2.5米,传墓主为汉代韩信马童,现保存完整。
     魏王豹墓:在县城北8.5公里的信阳乡郭来仪村西南,面积1575平方米,封土高4米。民国《无棣县志》载,“汉魏王豹墓,城北七里。相传韩信由燕伐齐到此,豹迎战三百回合,中卸甲风阵亡,信令将士撮土筑此墓。”1977年对古墓实挖(选点勘查),确属汉墓。1987年立标志为“郭来仪古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佐车墓:俗名“保全庙”。位于县城北17公里的车镇乡车镇村北0.5公里处。民国《无棣县志》载,“汉广武君李佐车墓,城北三十里。”1955年立案。1964年,经省批准,对该墓进行挖掘。该墓为一长方形砖券墓室,墓室入口曾遭破坏,在墓门内发现背铁链人骨架一具,墓室四壁彩绘尚存,墓主及随葬品全无,现已平毁。
    5、古庙遗址
    青旗将军庙:位于县城东北11公里的水湾镇,俗称“堂子庙”。据《无棣县志》载“青旗堂在县东北十八里,相传有青旗将军庙,台尚存,旧有青骑里。”五十年前庙尚存,里面有周仓、关平等塑像。当时庙欲倒塌,被群众拆毁。现仅存一二米高的土台。曾出土过汉代陶罐及彩绘陶楼、陶猪、陶灶等文物。
    6、古建筑
    明清县衙大堂:位于县城内,保存完好。清康熙《海丰县志》载,“县衙大堂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县衙大堂系明清县治的主体建筑,起建于二轴砖基之上,坐北向南,为硬山殿亭式单檐砖本结构,四梁八柱,青砖碧瓦,面阔8.1米,进深7米,方砖铺地,檐下平列彩绘风板,朱柱格棂透窗,气势壮观。
    吴氏故居:旧称“尚书第”,俗称“吴宅”。位于旧城区南门里。原建筑布局为一宅两院式,呈东西长方形,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南院建于明正统年间,原为明户部尚书王佐府第。北院建于1664年(清康熙三年),门楼及三进大厅相继毁于清末民国初期,仅剩“双虞壶斋”保存尚好,此斋采用江南套梁插柱的内部结构建筑法,在齐鲁古建筑中尚属罕见。
    清代高等小学堂: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县令杨增辉主建,位于县城内。堂址为长方形,占地11亩,主要建筑有奎星楼,厅堂三进,自习室25间,三进厅堂和校址南头临街房,均为砖木结构。现三进厅堂、文案室、收支室和膳房尚存。
   (三)历史事件
    1、西捻军转战海丰。1868年(清同治七年)初,张宗禹率捻军自天津南下,清政府急令左宗棠、李鸿章带兵分路堵截。5月2日夜,捻军自庆云县攻入,乘团练头子王毓宝出城招募团丁之机,将其击毙,一举攻占海丰县城。捻军留一日,南下。后十余日,捻军从阳信入海丰境,至大沽河,拟从海上转移,未成。又折向西,入盐山。6月14日,捻军从阳信入沾化,沿海滨西北行,过马谷山(今碣石山),攻庆云、盐山。6月20日,捻军由临邑、德平至海丰、盐山,在城子口(埕口)、小山等处遭敌夹击,受挫。7月12日夜,捻军屯兵水湾、庞家集、吴家庙,遭清军刘松山老湘营、郭宝昌卓胜营围攻,损兵千余。天明,捻军突围北上,在郝家寨与清军接战,先胜后败,又损失1800余人。捻军xx将领周老广兄弟及其战将数十人被俘牺牲。据民国《无棣县志》记载。6个月内,捻军先后六次进出无棣县境,歼清朝乡绅官员28人,地方团练1875人。
     2、清军袭击义和团。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7月4日,海丰义和团首领牛三标、杨子明邀集庆云县义和团首领杨树林、阳信义和团首领张太小、阳信齐家庄义和团首领贾树田带领团民700—800人,向海丰县衙索取军装、枪械、马匹、粮食,遭清先锋后路左营张勋部突然袭击,义和团民奋起抵抗,结果团民阵亡110人,大师兄杨子明当场牺牲,余部分散转移。
     3、日军扫荡刘郑王。1939年农历五月初二,高树勋率十军团在刘郑王村击溃日军,撤出。翌日,日军集结兵力,扫荡该村,农民解长全被破腹,刘玉栋被穿胸,刘玉生等八人被集束烧死,xx、幼女二人被辱死于战刀下;牲畜抢光,粮食掠净,房舍化为灰烬。
    (四)历史人物
    无棣人文始著于夏商,唐季有声,宋元继起,至明清两代而极盛,掇英撷秀,科甲如林,贤相名卿方伯联第。后唐李愚明宗时为相,以书说韩建传于世;北宋李之仪,文比苏秦,书若黄米,翰苑巨擘,一代宗师;明太宰杨巍,宦绩扬名中外,文章称奇今古,与同为无棣籍的王佐、谷中虚联称同朝三部尚书(户部、吏部、兵部),名载国史;清代以吴式芬为代表的“海丰吴氏”家族,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之称,清代十朝为宦,荣授“七巡抚八侍郎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吴氏著述丰实,“家乘万卷”,与潍县陈介祺“家藏万印”并冠齐鲁。中国近代名人大辞典,就录入无棣历史名人十人,诸如北洋大臣吴重熹、两广总督张鸣岐、山东督军张树元、抗日将领冯安邦、锄奸部长徐尚武、模范专员石景芳、三边政委丁洪泽、同盟会员杨虎臣等。历数当代名人还有京昆耆宿李洪春、鼓界泰斗刘田利、武术名流姜绶青、电脑博士王申培、建筑设计大师张镈、xx中国国画家李山等。
    无棣这片“太公赐履”的文化沃土,曾赢得历史上无数文人学士的交口称赞,璀璨绚丽的艺术瑰宝,熠熠灼目的无棣文化,历百代而不衰。近百年来,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志士仁人前赴后继,西捻军和义和团都在这里创造过惊天动地的业绩,谱写过可歌可泣的史章。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冀鲁边区和渤海老区的焦灼地,无棣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军参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五)历史典故
     1、杨天官认义女。杨巍,无棣县无棣镇人,明朝重臣,人称杨天官。万历年间,杨巍从朝里回家探亲,路过前阎家村,乔装私访,到一贫寒人家。天官在此用餐,虽是粗茶淡饭,却待之如宾。天官感其诚,怜其贫,临别时告诉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认该户一女子为义女,并邀她于某月某日去朝里。约定日期快到了,但该女子家贫如洗,实是无以馈赠,只好忙着把黄蓿菜种子(当地群众称“银子”,即“仁子”)洗净晒干,磨为面子,搋上枣瓤,蒸了一锅窝头带去。这天适值天官生日,文武官员早已入席就座,准备开宴,差役领着女子进来了,她把窝头奉献于义父,天官令官员们品尝,“吾女为父祝寿,礼品乃‘银子’所制,请诸位尝之,有何感受!”大家尝后齐声赞曰:“香甜可口,高贵,难得!”众官员立即对女子开赏银两,二十两、五十两、一百两……这位姑娘将义父及百官所送银两带回家乡,用来接济乡里,村民为纪念此事,将村名“前阎家”更名为“杨姑娘”。
     2、智降始皇。秦始皇为维护其封建王朝的统治,北修长城,南修堤。据《海丰乡土志》载:“自德州北抵乐陵,东至海丰城(今无棣县之古称),西三里,绕城而北,而东北七里止,<庆云志>称神州古堤” 。相传,修堤那年无棣县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今无棣城一带哀鸿遍野,民不聊生,饿殍比比皆是,惨景不堪言状。始皇说:“谁能管全体民夫一餐,工程立即停止。”一老者闻讯而至,禀告始皇:“小人家中粮米尚能让众民夫饱餐一顿。”始皇允诺,老人立即开门纳众。老者家中实则徒有四壁,哪能管得起这百千人吃饭,民夫只是前门进,后门出,但都腆着肚子,擦着嘴,装出一副吃饱喝足的样子。始皇看了信以为真,无可奈何地说:“筑堤到此为止!”。明永乐二年,姚姓于堤的尽头建村,取名“堤头姚”。
     四、地理文化
     (一)区域地理特征。无棣县地貌属华北平原鲁西北泛滥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zg}点在无棣镇西部,高程8米,以万分之一的坡降向东北倾斜。沿海的大口河,高程为1.9米;沿海的三里台、五里台高程仅1米左右。境内自西南向东北依次为黄泛平原、滨海平原和渤海湾海岸。
境内有干流河道三条,即漳卫新河、马颊河、德惠新河;支流河道11条,其中发源于外地6条,发源于本县境内8条。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属于运河、马颊河、徒骇河三个支系,又统属于山东海河水系。
    (二)自然景观。无棣县不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而且自然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兼粮、棉、枣、牧、渔、盐之利。自东北滨海向西南内陆,依次呈现渔帆点点、虾池纵横、盐田棋布、草原广袤、牛羊成群、林茂粮丰的自然景观,从而造就了无棣县独特的地理景观文化,使之具有得天独厚的风景名胜资源。
     1、碣石山旅游风景区。碣石山位于无棣县城北30公里处的碣石山镇境内,海拔63.4米,方圆0.39平方公里,形成于73万年前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属一中心式喷发形成的火山锥状地形,是国内罕见的第四纪火山中最为年轻的一座火山,也是鲁北平原{wy}的一座山体,被誉为“京南{dy}山”。碣石山位于黄河故道入海口,又被称为“黄河古道的‘古化石’”,对于揭示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的环境演变过程,追溯近代人类活动踪迹及火山岩科研教学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独特的人文地理意义。1998年,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碣石山蕴含着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大禹、秦始皇、汉武帝、魏武帝曹操、北魏文成帝拓跋睿等帝王,或治水,或巡游,都在碣石山留下了遗迹和诗文。刘长卿、陆游以及时太宰杨巍等文人墨客游览此山,写诗作赋,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帝王的赐履和文人墨客的游览,带动了宗教相继在当地传播。古时,山上建有寺、院、观、宫、阁、庙等十余处,使碣石山成为一座集佛、道、儒于一体的,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名胜。
    按照县委、县政府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构想,碣石山将规划建设火山遗迹科普、碣石山观光、千童岛民俗风情、曹公岛主题公园、饮马湖休闲娱乐五个功能片区。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建成碣石山景区大门、碧霞元君宫、曹操横槊赋诗群雕、禹王亭以及按 “曹魏、东吴、西蜀”三亭组合而成的“观海阁”。开发有福地洞天、虚怀谷、龙马洞等多处景观,石林、石瀑、东海一柱等火山遗迹景点。立有碣石山碑、碣石山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碑、安作璋教授题辞碑、禹王亭碑,珍存有无字碑(碣石门辞)、《重修马谷山寺记》碑等古石刻。开挖了库容400万立方的饮马湖水库,建有湖心岛、千童岛及游艇码头。
     2、大口河海滨旅游度假区。无棣县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gjj}自然保护区位于无棣县最北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且{wy}新老堤并存的贝壳堤岛。区内有3条长56公里,总储量达3.6亿吨,并随着海水潮汐作用每年增加10万吨以上的贝壳堤带。在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三大古贝壳堤中,无棣县贝壳堤岛是纯度{zg}、规模{zd0}的,无论是深埋地下的,还是裸露于地表的,贝壳质含量几乎达到{bfb},而美国圣路易斯安娜州和南美苏里南贝壳堤贝壳质含量仅为30%左右。贝壳堤内外的滨海湿地生物显多样性,它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和越冬、栖息、繁衍地,是研究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的形成等环境演变以及湿地类型的重要基地,在我国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类型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贝壳堤岛与湿地系统被山东省政府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顺利通过{gjj}自然保护区评审,批复在即。
    自然保护区辽阔、宁静,自然风光优美,有大口河、汪子岛、秦套岛、百万公亩盐田与虾池等旅游景点,是乘船出海、垂钓鱼蟹、品尝海鲜、骑马猎兔、砂滩听涛、赶海观潮、戏水观鸟的好地方。“汪子岛”是{zd0}的一座贝壳堤岛,也是滨州市境内{wy}能直观大海的地方,有“海上仙境”之称。相传,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取长生不老之药,长久不归,父母思念远去的孩子,奔波于此岛,眺望大海,盼子归来,故名“望子岛”,后人也称“旺子岛”。
    (三)区域文化。无棣县共有12个民族和睦相处,其中汉族占99.1%,有回族、蒙古族、满族、藏族、傣族、瑶族、拉祜族、布依族、壮族、珞巴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多民族和睦相处,区域文化比较丰富,宗教信仰多元化,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县境回族穆斯林村分布于车镇乡五营村、段家村;小泊头镇范家村、新立村;水湾镇郭辛店、王什虎村。这些村庄均建有清真寺,有阿訇主持宗教事务和宗教仪式,乡老管理寺户。
    (四)土特名产。无棣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始于夏商。史料记载:无棣“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 。无棣以渊源流长的小枣发展史,绵延广阔的枣林面积,居全国之冠的金丝小枣、冬枣产量,独具特色的优质品系,而被誉为“华夏枣都”、“中华金丝小枣{dy}县”。
    1990年,县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枣树定为“县树”。枣树种植得到空前规模发展。全国xx生物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贝时璋教授为无棣写下了“中华金丝小枣{dy}县”的题辞。2001年8月,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殊荣。
    目前,无棣县基本实现了枣农间作密植园化,宜枣耕地枣树覆盖化,有枣面积115万亩,枣树品种123种,拥有枣树4100万株;拥有枣产品加工企业20多家,产品有枣汁、枣茶、枣酱、枣片、枣花蜂蜜、无核金丝蜜枣、水晶蜜枣、阿胶蜜枣和金丝枣大香槟、金丝枣白兰地,以及“大山特”、“枣木杠”等枣系列白酒。金秋时节,“四野清香飘天外,万顷枣园射云红”,无棣成了枣的海洋,是枣园采摘、观光的{zj0}时期。
    五、语言文化
    (一)境内地名语词特征。由于无棣县是千年古县,决定了境内主要地名都具有古老的显著特征。在县境内的地名,以姓氏命名的327个;因事、奇闻命名的144个;以人名命名的22个;以山、水、地势命名的56个;以当地物产命名的7个;以吉祥嘉言命名的1个;以古国、县城、邑命名的13个;以名胜古迹命名的3个;其他24个。据对全县566个自然村考证和统计分析,有40个村无据可考,2个自然村是西汉建村。在1000年以下、500年以上建村的462个;在500年以下、100年以上建村的58个;100年以下建村的5个。也就是说,在考证、统计的566个自然村中,500年以上建村的占82%,全部都是百年老村。总之,全县的居民地和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语词,鲜明地揭示了境内地形特征,形象地展现了无棣县的地理景观文化。
    (二)方言文化。无棣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区鲁北方言。与北京话相比较,有其显著的地方特色。在语音方面,有三个声母,“iZ”、“UC”两个韵母,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又有大量的翘舌音字读作平舌音的突出现象。在语汇方面,更以丰富的土语见长,如 “卯儿”、“戚”、“摸儿”、“糖不得儿”、“拣不残”、“较么”、“洋干”等等。在语法方面,无论词法、句法都有其特殊的规律。
    根据语言的差异,无棣方言可划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北部方言是县境最有代表性的方言,其突出特点是把大部分翘舌音读成平舌音。造成“山”与“三”、“拆”与“猜”、“哨子”与“臊子”的语言混淆。为避免歧义,这个方言区遂把“吹哨子”改称为“吹鼻儿”,把“山”说成是“大山”的 “山”。无棣南部方言区没有上述语音现象,但内部也有差异。中部以西与阳信县方言相近,东部类似沾化方言,“二”读成“i[”是其突出特色。
    就地名读音分析,和其他方言区一样,在无棣方言中一些地名用字也有特殊读音。如地名的“崖”不读“y?”,读“y?i”,如河崖刘;“逯”不读“l””,读“l?”,如逯家庙;“眨”不读“zh?”,读“zh?n”,如孙家眨河、李眨河;“箕”不读“j?”,读“q?”,如簸箕赵;“赐” 不读“c?”,读“s?”,如帝赐街;“岳”不读“yu?”,读“y?o”,如东岳里、西岳里。
   (三)文学艺术。无棣县文学创作见诸正史者,首推后唐李愚的《白沙集》、《创业功百传》。李愚崇尚古文,为文近韩、柳之体。尝随魏王平定后蜀,军书战表皆出其手,为一时大手笔。北宋李之仪精于诗词,擅长尺牍,《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与张来、秦观不相上下”,而“神锋俊逸,往往具苏轼之体”。有《姑溪词》、《姑溪居士文集》传世。《唐宋名宗词选》录其三首,其中《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一首尤富民歌风味,历代传唱不绝,被明人毛晋誉为“古乐府俊语”。
    清代,无棣县文学作品有民歌、儿歌、故事与文人学士的书面创作,艺术形式主要有诗歌和散文,其代表作品有李道昌诗集《临洮草》、《游屐草》,张映纬诗集《鸿雪斋稿》,王清的《留余堂诗文集》,李杰的《声诗录》、《中州纪程草》。王文耿的《塔影山房诗文集》,高勋堂的《马谷山房诗集》,张守训的《味闲堂诗稿》等。
    近代xx国画家李山,山东无棣人,“画到神情缥缈处,更无真相有真魂”是当代草圣林散之对李山国画的赞誉。其国画《天山月初升》、《七月阿尔泰》,被珍藏于人民大会堂,至今已有千幅作品问世,出版画集十余部。
    六、乡土文化
    (一)民俗风情。勤劳、忠厚、朴实的无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民俗文化,体现出了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生活情趣。清末,在衣着方面,以家纺家织的棉布(俗称土布)或绸为衣料。男女裤子均为直裆,腰口宽,裤腿垂直,绑腿带,穿布鞋、布袜。无棣居民饮食习俗属北方型,由于受地域及文化传统影响,海边、内陆、城镇、乡村亦有差别。一般饮食习惯为夏秋农忙一日三餐,冬春一日两餐。在正餐之间也有吃零食的习惯,有“粮菜混吃,粗细粮结合”的习俗。回民饮食喜吃牛、羊、鸡、鸭等反刍、食草的兽类、带嗉囊的禽类和鱼肉等。居民村落多数集中在县境南部、西部和马颊河、鬲津河两岸。居民传统住房以四合院为多,四合院大门一般开在东南隅,谓之“面向喜神方位”,大多建有门楼。在婚礼方面,新中国成立前,有订“娃娃亲”的习俗,即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定亲的,回民主张本民族通婚。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人民生活发生了xxxx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县经济突飞猛进,传统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时代气息日益浓厚。
    (二)传统文艺体育。县内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有武术、象棋、游泳、拔河等。武术在县境传播已久。清末,乡间多建拳房,延师习艺,曾出现过车里李士洪、王家黄龙湾王登清等xx拳师。王登清被誉为“一杆大枪震山东”。1934年,国民党无棣县政府曾于北坛体育场举办武术擂台赛,xx拳师姜绶卿荣获散打和三项总分两个{dy}名。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活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提倡。1985年,无棣县被省体委授予省“武术挖掘先进县”称号。现境内有“大成武馆”。
    (三)民间艺术。历史上流传于无棣的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清末、民国年间,河北省的竹板书、西河大鼓和摔缰调等曲艺形式相继传入无棣县。在其影响下,出现了以蒋来月为首的一批民间艺人,他们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吸取了毛竹板曲艺的优点,发展为无棣大鼓,载誉城乡,因此无棣被称为鲁北“鼓书之乡”。
    广为流传的民歌,所用乐器有锣、鼓、钹、笙、箫、笛、唢呐、胡琴、琵琶等。舞蹈种类有高跷、纸马、旱船、狮舞、龙灯、腰鼓、车子灯和秧歌。清乾隆年间,无棣县广为流传的戏曲是花部,也叫乱弹,还有京梆子、卫梆子、直隶梆子、小戏(木偶)等。清末民国年间,乡村有京剧、吕剧、河北梆子、东路梆子、哈哈腔等剧种,有些历史曲目至今还在乡村流传,充分体现了勤劳智慧的无棣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
    谈古论今,展望未来,无棣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正带领43万枣乡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地按照“谋划大思路、构筑大框架、实施大投入、实现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组织经济发展“大合唱”。培植大电业、建设全国{zd0}的循环经济生态电源基地;培植大盐业,打造中国海盐(盐化工)基地;培植大化工,建设山东省第二大化工基地;培植大枣业,打造中国生态枣业生产与加工基地;培植大交通,构筑“大枢纽”框架。猛促县城新区建设,做大做强五大园区(县城新区、鲁北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盐化工园区、湿地开发特定工业园区)和北带开发,实施“乡镇振兴计划”和“百村行动”,统筹城乡发展,强化保障机制,破空排难,巧干苦干,强力推动全县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坚信随着民政部“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无棣这个“千年古县”必将会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我可爱的家乡——千年古县山东无棣_千里之外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