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影响求职成功的四大因素 抛开社会原因不论,当前形式下,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到底是什么?简历不够精彩,还是自我介绍不够出色?学历太低因而屡屡求职被拒,还是因为学历太高反而被目标雇主直接回绝?在所谓“求职宝典”、“择业xx”大行其道、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的当下,该如何找到解决自己求职困扰的途径呢?
其实关于求职这件事,不必日复一日盲目地刷新简历,更无需终日流连网络搜索所谓“面经”。谁会认为“找到一个好工作应该xx依靠网络搜索引擎”是对的呢?然而事实上大家在找工作的进程中又都在这么做。解决职业困扰,“求人不若求己”, 深刻的内省远比外求经验可靠。影响求职成功的关键因素其实xx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找对方向、用对方法才能让好职业找到你。
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之一:自我认知不清
案例分析: 张小惠,重点大学英文专业毕业,英文专业八级。
几个月的求职经历让小惠烦恼不已。英文水平已经很出色了,读书期间的兼职、实习经历也算很丰富,可是找工作却成了前所未遇的难题。应聘过教学机构、NGO、外贸公司等领域的职位,考过公务员,却始终未果。为尽快解决就业,小惠不得已开始应聘小公司的文秘,让她难以接受的是所谓“小公司”也不肯接纳她,理由是“英文那么好,公司留不住”。
小惠说:我高中的时候英文成绩就很好,家里人和我自己都觉得学好英文将来能找到不错的职业,大学顺理成章读了英语专业。因为勤学苦读,顺利通过了专业八级考试,找工作当然要找能发挥专业优势的。我的外在条件也算不错吧,怎么连小公司都不愿意聘用我?我真的糟糕到这种地步了吗?
小惠的案例很具代表性,很多人的职业生涯都是这样开始的:高中时期某学科成绩不错,大学进入相关的专业学习,毕业之后寻找“对口”专业以求发展。殊不知当下的就业环境跟1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在所有求职者英文水平均大幅提高的当下,仅凭专业优势找工作已成为相当冒险的事情。经过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小惠并不清楚除了英文之外,自己在职场竞争中究竟有何优势、劣势,对未来也没有清楚的规划。
我们都知道,中学提供的只是基础教育,某学科成绩优秀跟未来职业发展的并无{jd1}关联。语文成绩好,不代表将来会成为一名作家,物理成绩好也未见得将来可以进入学科研究领域。道理人人都懂,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却容易进入这样的误区:以某阶段擅长的课程来决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对未来的规划仅仅依据目前所拥有的资源,对自己擅长在哪个领域发展却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即便找到目前较为满意的工作,也很可能在进入工作几年之后即遭遇发展瓶颈。
解决职业困扰,{dy}步不是凭空设想,而是要完成深层的自我认知,我们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五个步骤:首先,暂时抛开所学专业、曾经有何职业经验的思维限制,完成自我认知,明确自身职业倾向。第二,深入思考自己与众不同、或者优于常人的特质是什么,两者结合,明确要申请的岗位。第三步,结合专业所学、职业经历等,确定目标行业。第四步,深思自己竞争此类职位的优势、劣势所在,寻求劣势的补足途径。第五步,才是考虑工作地点、薪资等客观问题,确定要应聘的企业。遗憾的是,大多数人申请职位都会跳过前四步,盲目投递简历。
以小惠为例,在重新思考定位之后她的求职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通过一系列科学测评,小惠了解到自己更适合进入文字工作类的岗位。小惠的目标职业定位为文字编辑。更竞争此类职位的人才相较,小惠并非中文专业毕业是劣势,但英文水平突出是极大优势。因此我们建议她在简历和申请信中着重提及学生时代写作方面的特长,举出实例强调自己对于文字的鉴赏力,申请对英文水平有一定要求的中文编辑职位。小惠不再盲目投递简历,两个月之后,她成功进一家知名出版社出任实习编辑职位,该出版社以出版国外人文社科类图书闻名业界,小惠的专业特长将极大助力于她的职业发展。
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之二:对职位了解不够
案例分析: 高海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毕业之后即进入国内某xxIT公司技术部。先做技术工作,后转任项目经理。工作成绩一直不突出,同时厌倦沉闷的工作氛围,目前想转岗进入销售部门。
小高说:毕业时我成绩非常好,经过5轮考试进入了这家公司的技术部,但两年后明显感觉力不从心,非常累。我想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喜欢乏味的技术工作,因此转岗进入产品规划部门,担任项目经理。可是现在又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工作依然没起色,感觉未来没什么发展。我擅长交际,性格也比较活跃,因此想去做销售工作,可是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干好,现在很矛盾。
简单测评之后我们即发现小高对技术部门没有发展后劲的原因,他调研兴趣方面的得分很低,这意味着小高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兴趣,做事容易浅尝即止。读书期间成绩优秀时因为他在传统类型方面突出,重视纪律,能严格按照时间表和学习计划推进,非常勤奋,之后也是他能战胜其他竞争者的原因。但因为职业倾向所致,在技术方面较难突破,感觉压力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不适合。
至于后来转岗,深谈之后我们发现,该公司的项目经理人看上去需要的是活跃的思维、创意能力,而实际上产品的设计要基于对大量调研数据的分析、研究,做好这个职位的根本依然是调研能力的高低。小高{dy}转岗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并不清楚项目经理人虽然不需要技术背景,但需要的是一样的职业能力。询问之下我们得知,从技术岗位转岗到这个职位的,和小高一样成绩平平的人居多,公司的高级项目经理人都是外聘,没有从内部升职上去的。我们很奇怪,小高的雇主做为行业领军企业,怎么会出现这样不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呢?小高的解释是,技术部门的招聘,公司HR部门是不插手的,他在进公司时的5次面试,都是技术部门的人负责考核,侧重点也在专业技术水平。公司的技术部门人员流动性也很大,辛辛苦苦考进来,一两年内即被淘汰或主动离职的不在少数。
对这样的状况,作为专业人士我们深表遗憾。技术专家固然可敬,但不代表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同样具有专家资质。不同的职位,具有不同的职业密码,跟职位真正匹配的人才能有客预期的职业发展。而这些职业密码并非跟我们的凭空想象一致。
以小高的案例来说,他认为自己性格活跃,爱好交际,有一定技术基础,因此有意转岗到销售部门。这也是很多人对销售岗位所需人员素质的理解。而实际上,在销售岗位有无发展,其实跟性格是否活跃、是否能言善辩并无根本关系,造就好销售的核心因素是自我效能管理,以及对职位的职业推动力。自我效能简单来说,就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为达成目标所做出努力的程度。在成就、物质的推动下,有人可以数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最终成为xx销售,有的人却浅尝即止,频繁跳槽。这也是很多公司的高层管理出身于xx销售的原因,自我效能高,当然更适合管理岗位。至于性格是否外向活跃,是否善于言谈,都是锦上添花的因素而非关键所在。在认清自我之后要正确解读职位密码,才不至于进入错误的职业发展领域。同样,合格的企业HR非常清楚招聘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不对位的应征者自然被拒之门外。
小高在我们的建议下,放弃了转行销售的打算,计划转岗到人力资源部门,目前正在修习相关课程,人力资源部门与他谈话后承诺在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即接纳他进入。
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之三:简历不能反映真实职业能力
案例分析 曹天乐,电子商务专业大专应届毕业生,半年没投递简历超过300份,获得面试几率不足5%。
曹天乐认为自己求职困难在于学历低,无法跨越学历门槛,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自己多年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却找不到工作,连面试的机会都很少。“我打算不找工作了,先去读专升本”,小曹沮丧地说,“就业竞争这么激烈,低学历就意味着没工作。”
学历是就业的门槛吗?有时候是,但不{jd1}。否则理论上来说硕士毕业生都应该先于本科生找到理想工作,但我们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我想每个人都赞同“高学历不等于高能力”,我们都懂得其中的道理,HR如何不懂得?称职的HR绝不会把学历作为选人的最重要依据。 在完成了自我认知、充分了解职位需求之后,求职者应当做的,就是写出能体现自己能力的简历。简历应当是求职者自身能力的体现,低于或高于真实水平的简历都将为求职进程带来严重后果。
除了版式、格调等外在形式,最关键的一点,是让简历展示你的真实能力,而达到这境界的基础是对自己的既往经历客观分析,找出表达重点,清晰说明。这个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却不容易。
以曹天乐的简历来说,里面罗列了诸多信息,却毫无表达重点。小曹自己也表示:以前只知道实习、兼职经历对求职有帮助,因此假期从不荒废,各个行业都接触,想为求职增加砝码。并没有深入思考分析过为什么要做某份兼职、获得这份兼职的原因、兼职对自己职业能力的提高有何帮助、对目标职位有何意义。
参照我们的咨询意见,小曹对他的经历重新进行了梳理,剔除了无关经历,对有效信息重新思考、表述。寄出简历的同时附上申请信,说明自己对所申请职位的了解、自己与之的匹配点、职业规划等等,获得面试的几率大幅增加。
影响求职成功的因素之四:面试准备不足
案例分析: 李梦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应聘行政、人事类的职位,虽不难得到面试机会,却难以获得目标职位。
“我是名校毕业,专业对口,工作经验也有,怎么就通不过面试呢?”李梦媛十分困惑,“我参考过很多面试经验,面试的时候也会观察面试官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可是面试之后都没结果。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
在准备面试这个问题上,大家真的是把能做的都做了吗?这些“能做的”到底是什么?上网搜索“面经”?登陆目标雇主的官网了解企业状况?面试中察言观色,根据面试官的反应给出社会期许答案……这些就够了吗?面试前该准备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说,要提高面试成功率,最基础的问题是前文所提到的三个步骤要完成,缺一不可。有清楚的自我认知才能明确方向。其次要对目标职位充分了解,清楚自己与职位的匹配点、自己申请它的优势、劣势。对劣势要事先就有补足计划,并尽量早动手解决。简历和申请信中要对上述内容清晰表达。这些都是面试的准备工作。所以说,面试的准备,是从你开始撰写职位申请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的,而不是在接到面试通知之后。
收到面试通知后,要对上述信息再做梳理,同时尽量了解企业状况。多方面着眼,不要只盯着官网。我们要说的是,准备面试,要发挥你的独立思考能力。除了对自身状况的分析和表述,还有很多问题你可以思考:目标雇主在行业里的地位你是否了解?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有哪些?进入职位之后你会从哪里入手开始工作?近期哪些时政对企业生产经营会产生影响?等等等等。
小李的问题即出在,面试中可能会遇见的问题她事前都有所准备,但照搬别人的回答未必对适合自己所处的状况,没有准备过的问题被问到了就会慌乱。企业的认知也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后的答案。
面试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告诉面试官,你,适合这个职位,并将为企业贡献价值。为了使这句话听上去不是空话,准备面试的过程就是为这句话积累证据的过程。很多人会以“我喜欢这个职业,我尊敬贵公司在行业内的成就”作为回答面试官“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回答对HR来说毫无说服力。如果你能清楚说明自己的职业倾向,职业规划,对职位的分析、了解程度,对工作内容的理解,你的优势将在哪些发面得到发挥,劣势将通过什么途径补足,为了弥补自己的劣势,你正在做什么……等等,面试获得通过的几率一定大为增加。HR更看重你为你所”喜欢”的事情做了什么,而不在乎你说你喜欢。
结语: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之上,成为{zg}层级的需要。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成为的人物,自我实现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
当然,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这当中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因和动力。在高层次的需要显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正因如此,我们xx能够理解在人们求职问题上一直存在并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以对“行业前景”的判断、薪酬福利水平、甚至家人的期待作为择业的依据,而不以科学依据作为求职的指导。因此进入了热门行业,却找不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拿着不低的薪水,心理感受却极端消极、工作变成鸡肋的情况才普遍存在,比这更糟糕的还有“工作非常辛苦,内心感觉空虚,薪水不足糊口,未来不可预期”。 当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而高层次的需要将凸显,这就是很多人工作几年之后觉得前程不可预期,想跳槽却没有方向的原因所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真正的好工作是既能满足我们的生存所需,又能满足自我实现的要求,这两个问题并非单个孤立,而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此不要再凭本能去求职,要运用科学方法,从根本问题着手去解决它。
{zh1}要说的是,做职业规划不是目的,目的是获得好的职业发展。因此对职业生涯来说,比规划更重要的动手去做,不要抱怨,不要空想,职位未来建立在你今天所做出的努力上,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