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陶瓷史话-“xx”时期_爱·玛马克杯_百度空间

在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以后,景德镇市的经济开始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根据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中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景德镇市1966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号召全市人民为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努力奋斗。正当全市人民满怀信心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swql}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十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而景德镇瓷业又是江西和全国陶瓷行业的重灾区,所遭到的破坏和损失,达到 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1965年11月l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国立即掀起批判《海瑞罢官》的浪潮。我当时还认为这是文艺界的事,后来才知道这就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966年5月,省委召开工业会议,着重研究如何乘调整取得的胜利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的问题。会议开得很好,与会者精神饱满,信心十足。谁料还没来得及贯彻,中共中央的《五·一六》通知就发出了。中共景德镇市委于1966年5月18日召开了全市中共党员大会,传达、动员和部署开展“文化大革命”。于是,一场持续十年的动乱就在景德镇全面开始了。1966年8月23日大字报贴向街头,9月6日“红卫兵”在中共市委和市人委大门口贴出“炮打司令部,烈火烧市委”的大幅标语,开始冲击机关。9月7日和8日在市委院内闹了两个通宵。随着全国性大串联的蔓延,“红卫兵”、“战斗队”等各种名目的群众组织纷纷建立,一些人打着“造反有理”的旗号,以破所谓“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为名,横扫一切,进入干部、居民住宅, 造反抄家,揪人批斗游街。1967年1月,江青一伙在上海制造的所谓向“走资派”夺权的“一月风暴”席卷全国,景德镇的党政机关和所有陶瓷工业企业于1月29日至2月上旬先后被“造反派”夺权,从此景德镇陶瓷工业生产的各级指挥系统陷于瘫痪。“一月风暴”之后,即进入“xx一切,全面内战”的阶段,1968年春节前后景德 镇发生严重武斗,死伤多人,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十年内乱,对景德镇陶瓷工业的破坏极大。
    {dy},大批干部和工人遭到迫害
    在那是非颠倒的岁月里,一大批对党忠心耿耿、具有丰富经验的干部被打成“走资派”、“三反分子”、“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被打成“保皇派”,许多技术人员、工艺美术人员被打成“反动学术xx”、“臭老九”。可是,当时的江西省革委会主任程世清却认为还乱得不够,他声称景德镇土改不彻底、民主改革不彻底、镇压反革命不彻底。为了达到他所谓的“彻底”,把市革委会主任刘建华调走,从外县调来一位会抓“阶级斗争”的人来景德镇市当革委会主任。此人一上任,就发誓要把景德镇搞个“天翻地复、人仰马翻”。1970年2月28日他亲自主持召开全市“一打三反”动员大会,即“动员全市打一场人民战争,把打击反革命分子,反贪污盗窃、投机倒把、铺张浪费的斗争进行到底”。在运动中,颠倒是非、混淆敌我。1970年8月8日,由市革委政治部主任带队的5人工作组进驻东风瓷厂,名义上是在该厂搞精兵简政、纯洁干xx伍:实际上是搞干部复员试点,其时被停发工资、复员到农村的 干部占全厂干部的20%。瓷用化工厂也曾在{yt}之内就有l05人(占职工总数的20%)被打成“牛鬼蛇神”,横遭批斗。红旗瓷厂的斗争更加扩大化,该厂当时被揪斗的职工达330余人,占职工总数的22%,其中工人占75%。1970年12月27日,将全市“五类分子”、“反动资本家”1445人押送到农村监督劳动,他们的家属也随同下放。1971年1月13日市革委清理阶级队伍工作组进驻艺术瓷厂,其时有102人被清理出厂,下放农村或回原籍。这些人中,陶瓷美术家、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占32.4%,8级以上的老工人占47.8%,所清出的大都是生产骨干。1971年9月1日,市革委决定将干部复员、退职安置处理:作为经常工作来抓”、“要求夫妇双方对口复员”。所谓“复员”,就是一次性发给一些钱,停薪解职后,靠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维持生活,其中大部分人到农村靠赚工分过活。当时有一名身体不好的干部,被复员到三龙公社,因生活无着落而xx。据有关部门1971年12月统计,全市共下放干部4359名,占当时干部总数的55%,其中下放农村的2773人,下放工厂、商店当工人的l153人。在“xx”期间,全市还有700余户、11173名城市居民被下放到农村。
    我是l968年12月29日到省陶瓷工业公司担任革委会主任的。8年前,即1960年11月我担任市陶瓷工业局长时,正是大跃进年代,那时虽然困难很大,但有个鼓舞人心的目标,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这次重返陶瓷主管部门,我确实想干点事,可是在那个大环境里什么也干不成。尽管我很想跟上“形势”,可那捉摸不定的“形势”我还是未能跟上。70年代初,包头钢铁公司出了一位名叫王××的“名人”,1970年6月全市召开工全会议,学习王××的“先进”事迹。为了学好用活,首先是大批判开路,除了在理论上批“专家治厂”、“物质刺激”、“爬行主义”外,还找了3个活靶子来“上挂下联”这3个活靶子就是我、化肥厂的一位领导和二轻局的一位领导。除大、小会批判外,还在景德镇饭店内外挂了不少漫画,讽刺、挖苦,把人搞臭。红旗瓷厂有一位厂长,他是12岁就从都昌县来景德镇学徒的,土改时他家被划为小土地出租,“xx”中硬要把他打成富农分子,还说我包庇他。会议期间,在群英堂召开的大会上批斗了他。同年9月,省委在赣州市开会传达九届二中全会精神,会间我又当了一次靶子。1970年10月11日,市革委领导通知我去红卫公社(现经公桥乡)修水利,并说瓷业公司的事不要我过问了。与此同时瓷业公司进驻了工作组,公司关门整了48天的风,日常工作从瓷厂临时抽几个人应付。这48天集中揭盖子就是揭发我的问题,说我是大黑伞、绊脚石,市革委的二把手还说我是“现行走资派”,我刚听到时还莫名其妙。我只知道有现行反革命,从未听说过现行走资派这个词。后来仔细一想,明白了:原来是“走资派还在走”。为了给揭盖子制造气氛,中间从农村把我叫回来 搞了一次批判会,会上批判我和红星瓷厂党委书记余宝恩。因红星瓷厂当时建了一个礼堂,说这是败家子(其实这礼堂建得很一般,现作仓库用),又因建这个礼堂是我默许的,所以就选在这个尚未完工的礼堂内召开陶瓷系统批判大会。批判会上发言的共有五、六位(有的是奉命发言的),其中发言最精彩的一位说我是孙冶方的门徒,批了许多孙冶方的经济观点。虽然我在工业战线搞了十几年,但钻研的主要是“突出政治”,对于孙冶方的经济理论著述我还未拜读过。听他这么一批,我倒学了点知识。
    省陶瓷公司揭盖期间又把我从农村叫回来一次,原因是景德镇市第五小学一名学生写了一条反动标语,被查出来后追问是什么人指使他写的,为此竟株连了90余名中小学生。我的两个小孩在距市区十几里的农村中学读书,亦被说成是“反革命”,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小孩也被打成了“反革命”。当时把这90余名“小反革命”弄到乡下办学习班,交待“罪行”,让我和那位副部长当这个“反革命”学习班的班主任。我非常愤怒,当即拒绝,骑上自行车便回到了石鼓大队。这时我已作好了思想准备,准备迎接更残酷的厄运降临。省陶瓷公司揭盖48天后,宣布免除我的职务,再也未搞什么批判会,揭盖就草草收场了。
    1971年农历正月初七,我和市里十几人同去临江学习班学习。经7个半月的“斗私批修”和劳动锻炼,因灵魂深处仍未“爆发革命”,故未让我回景德镇,而被分配到德兴县山沟里的一个工厂工作。1972年4月程世清被撤职后,中共景德镇市委先后由石少培、王树衡同志主持工作,当时仍处文化大革命中,工作条件十分困难,他们力所能及地作了许多利党利民的工作。1972年9月15日景德镇市革委政治部发出文件,要求纠正在“一打三反”和清理阶级队伍、整党运动中发生的偏差。这年l0月,市委又发出通知,要求纠正干部复员的错误,同时着手抓经济工作。1975年5月我被调到省陶瓷工业公司担任党委书记,当年7月任市委副书记、市革委副主任(仍兼任陶瓷工业公司党委书记)。这是我第三次到陶瓷主管部门工作。其时虽然还处在文化大革命中,“造反派”还时时捣乱,但情况较前大不相同了,最重要的是xxx同志这时已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正着手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整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当时困难不少,但有上级的支持,我们还能开展工作,逐步解放和起用了有经验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由于上下都敢于大胆抓经济工作,使瓷业开始出现了新的转机。
    第二,陶瓷生产秩序被搞乱
    1967年“一月风暴”以后,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及其所属厂矿都先后被“造反派”夺权,企业主要领导干部不是被xx,就是靠边站。那段时间,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成灾,生产指挥陷入极度混乱的状态中,虽然后来企业都成立了“革委会”,但新建立起来的领导班子有不少仍属于软、懒、散的班子,不少“造反派”的头头被结合到革委会中,他们根本就不关心生产,而是热衷争权夺利,制造事端,致使革委会中的领导干部无法开展工作。
    建国后,景德镇陶瓷工业正在逐步形成一整套企业管理规章制度。“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这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说成是“修正主义”的“管、卡、压”,生产上必不可少的工艺控制指标也被说成是“洋框框”。结果,生产责任制、劳动考勤制、产品检验制等都被废除或松懈下来。如红星瓷厂将原有规章制度中的60个“不准”全部废除,只规定一个不准,就是“不符合xxx思想”的不准(其实是不符合中央xx那一套的不准)。在批判“利润挂帅”、“物质刺激”的旗号下,陶瓷企业在调整时期恢复的计件工资和奖励制度再度被取消,改为了计时工资制,使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进一步发展。各项规章制度被破坏,使景德镇整个陶瓷生产处于“生产无人抓、操作无章法、质量不检查、消耗无定额、经济无核算、出勤无考核”的混乱状态,使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搞乱,严重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阻碍了陶瓷生产的发展。
    第三,科研、教育单位被撤销
    “文化大革命”掀起揭批高潮后,陶瓷学院、陶瓷技校即全部停课。1968年12月,国内设备最全、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被撤销,国内{wy}的陶瓷高等学府一一景德镇陶瓷学院也被撤销。两个单位的职工、教师、科研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江西理工科大学从南昌迁入陶瓷研究所,不到一年又迁往了九江,陶瓷研究所则被改为向阳瓷厂。景德镇中等专科陶瓷技术学校也于1968年撤销,景德镇市电机厂迁 入该校生产。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技术室和陶瓷设计组也被撤销,科技人员大部分下放农村。苦心经营了17年的陶瓷科教体系就这样在内乱中被毁掉了,大批珍贵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也被任意践踏和散失了,使景德镇的陶瓷科研、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第四,陶瓷工艺美术品受到严重摧残
    在“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声浪中,陶瓷人物雕塑和陶瓷绘画等传统工艺美术品被视为“封、资、修”,被砸烂或被迫停业生产。据统计,内销和外销仓库当时报废的所谓“四旧”瓷器就达18689件,景德镇雕塑瓷厂也砸掉了价值30余万元的传统瓷雕。那时,梁祝姻缘、天仙配、 黛玉葬花等一百多种画面或雕塑被禁止生产。
    第五,陶瓷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1969年至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妄想“固守江西”,背着党中央策划了所谓的“备战”工作。程世清也公开散布“瓷器不能打仗”、“不能当手榴弹甩”等谬论。当时市革委的一位二把手也在公开场合声称:“搞那么多瓷器出口干什么?那是为洋人服务”、“饭碗敲着当当响,不漏水就行,要那么高的质量干什么!”程世清当时在江西还异想天开地提出搞“两个突破”(即机械工业无切削加工工艺和开发新产品不经过设计阶段),在这“两个突破”的影响下,1970年春我也头脑发热,想在瓷业上有所突破,那—时我提出陶瓷工业“十不用”,如制作模型不用石膏(用老糠灰加粘土)、瓷土粉碎不用球磨机(全用雷蒙机)、画瓷不用笔(搞粉彩贴花)、包装瓷器不用稻草(全用木箱和木丝),等等。所谓“十不用”,绝大多数都是毫无科学根据、脱离实际的。由于当时从省革委到市革委的指导思想都甚为混乱,从而使陶瓷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一是远东{dy}大瓷厂被砍掉。景德镇瓷厂于1957年9月筹建,由捷克设计,并派曾朴、方综等同志去捷学习了一年,经几年建设,于“xx”乱哄哄的时候(1966年)投产,投产后一直亏损。程世清说这个厂亏损,要把它关掉。其实他是看中了这个厂的主厂房(主厂房面积约3万平方米),想用它搞直升飞机制造厂。当时的市革委会主任刘建华很想把这个厂保住,为了帮助该厂搞上去,他和我带了十几名有经验的干部、工人于1969年4月进驻该厂,我们吃住在厂,帮助该厂xx派性,解放领导干部。在全厂职工的努力下,到当年8月已把生产搞了上去,扭亏为盈了。我仍还天真地庆幸,以为这个厂可以保住了。不料9月底程世清突来电话,要刘建华立即去他 那里谈工作。我们还猜测,可能是要调动刘建华的工作。那知,程世清是要把景德镇瓷厂的厂房和职工宿舍空出来,并说三机部马上有人来接管。刘建华同志无精打彩地回来,说了这一消息,我们都惊呆了。就这样,我们这些原来费尽心血、帮助把该厂搞上去的人,转过头又来搞掉它。该厂的1573名职工,除87人调往南昌洪都机械厂外,其余的人和设备均分到了各瓷厂。就这样,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把一个投资2729万元的、当时为远东{dy}大的现代化瓷厂给毁掉了,工人干部都心疼得流泪。后来,因该厂的厂房高度不够,又把房盖揭掉,重新加高。在景德镇搞直升飞机制造厂我是赞成的,问题是所采取的这种搞法不对头,造成国家财产巨大浪费,又扼杀了景德镇陶瓷的发展,这对全国陶瓷工业来说,亦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是一些老瓷厂被肢解。1969年12月,正当我们为安置景德镇瓷厂的职工而发愁的时候:程世清又决定景德镇瓷业减去1万人。这一次减员与1962年的精简有根本不同,1962年处于调整时期,窑柴供应不足,煤窑技术尚未xx过关,陶瓷生产十分困难,所减工人主要是“大跃进”时期从农村来的,再让他们回农村去,问题不太大;而此时所要减的都是从事瓷业多年的老工人,对减这1万人的任务,当时使我们坐立不安,束手无策。当时程世清的话就是“圣旨”,谁敢不听?其时市革委明文规定,市内不准动一砖一瓦,这l万人如何安置?他们的工作、生活怎么办?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把一些老瓷厂肢解,使其一分为几。如将生产高级粉彩的美术瓷厂一分为三:一部分仍为美术瓷厂, 一部分划出成立市广播器材厂,另划出一部分成立无线电元件一厂;将生产高温颜色釉的建国瓷厂一分为七,分别成立无线电元件四厂、标准件厂、螺丝厂、变压器厂,另一部分则分别并 入市蔬菜公司和市房产公司北区房管所,结果使建国以后成立的{dy}个国营瓷厂的职工由1680人降为886人。1971年12月市委决定将建国瓷厂迁往距市20公里的柳家湾,花了100多万元,搞了几年,因为上不去,又把瓷厂迁回市,柳家湾厂房则改为生产水泥。尽管当时没有达到减l万人的要求,但把瓷厂搞得七零八落,弄得人心惶惶,牵动的人心远远超过l万人。
    三是一些工厂被迫改行。为了贯彻省革委指示,景德镇市开展汽车、拖拉机会战,大搞“军工”生产。1971年将红旗瓷厂划出部分厂房、设备和工人,又从其他厂调入部分设备和工人成立汽车制造厂,各瓷厂也分担了汽车零件、拖拉机引擎、电子元件、步枪子弹等53个品种的军工生产任务,使陶瓷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四是一批设备厂房被调出陶瓷系统。根据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的统计,“xx”期间对陶瓷生产企业大搞撤、并、转,共调出厂房14.2万平方米、设备234台(套),使陶瓷工业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被削弱。
    第六,瓷业生产波动很大
    在“xx”期间,陶瓷工业生产随着政治和社会动荡起伏波动,几上向下,比较明显地出现过3次低谷和两次回升。
    {dy}次低谷出现在1968年。自1967年夺权以后,组织散了,思想乱了,生产瘫痪了,老底挖空了,派性严重,武斗升级,虽于1968年4月成立了市革命委员会,但派性和武斗仍未停止。那时候,企业被夺了权,新领导机构又未建立,xx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年的日用瓷产量仅完成l,1529万件,比“xx”前的1965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与此同时,陶瓷工业也由盈变亏,1965年盈利438万元,1968年则亏损803万元。
    {dy}次回升出现在1970年至1973年。1970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经过努力,日用瓷产量达到了l,7942万件,比1968年增长55.62%。同时扭亏为盈,年盈利达378万元。1972年,中共中央发出17号文件,揭批林彪反党集团的罪行,纠正了极“左”思潮,落实了政策,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1973年出现了“xx”期间{zh0}的年景,这一年日用瓷产量达到24760万件,比“xx”前的1965年增长42.3%,盈利高达1034万元。
    第二次低谷出现在1974年。这一年的年初,“四人帮”将批林整风篡改为“批林批孔”,实际上是不批林、假批孔,含沙射影批“周公”。把xxx同志对纠正极“左”路线的努力,诬蔑为“复辟”、“倒退”。这时,一批自称“反潮流战士”的人再度制造动乱,致使陶瓷生产急剧下降。这一年日用瓷产量比上年下降了12.4%,盈利比上年减少了93.5%。
    第二次回升出现在1975年。这一年,xxx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全国开展了整顿工作,以铁路和钢铁为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当年,全市的日用瓷产量达到24260万件,比“xx”前的1965年增长39.41%,实现利润达167万元。
    第三次低谷出现在1976年。1975年11月,“四人帮”又刮起了“反击右 倾翻案风”的妖风,1976年3月景德镇又重演“xx”初期的混乱局面,将领导干部挂牌游街。1976年,全市日用瓷产量比上年下降了19.2%;产品质量下降到历史{zd1}点,日用瓷一级品率仅28.8%,比“xx”前的1965年下降了30个百分点;亏损达1298万元,使景德镇陶瓷工业跌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5年,国家科委拔了300万元给景德镇搞一条青花瓷生产自动作业线。当年1月23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对筹建工作作了研究,决定这条线设于为民瓷厂。为加强筹建工作的领导,决定成立会战指挥部,1975年5月我到陶瓷工业公司一上任就兼任这条作业线会战的总指挥。当时江西工学院也派了一部分师生参加这一会战,有关电子自动控制系统由他们负责,作为贯彻“五·七”指示学生学工的一种实践。那时提出,这条作业线要搞成世界{yl}水平,结果搞了几年,花去400多万元,非但未搞出世界{yl}的水平,而且不能正常生产,{zh1}只好取消了自动控制部分的设施,利用厂房等设备单独成立了一个玉风瓷厂。
    青花自动作业线试验之所以失败,我认为主要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指标要求过高,脱离我国国情。如生产要求高度自动化,年产500万件瓷器,每班操作不超过18个人,生产周期从投料到烧出瓷器只能用:5.75个小时,这在当时,我国无论设备、材料和技术水平都是不适应的。由于那时几个产瓷区都在争,谁能达到指标要求,青花自动作业线项目就给谁。景德镇为了拿到这个项目,未过多的考虑能否达到指标要求,便盲目地争来了项目。(二)脱离景德镇实际。一方面景市没有自动化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景德镇陶瓷主要矛盾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问题。(三)技术力量和经验都不足。“xx”中不少知识分子受到伤害,有的还在继续受迫害。另外没有派人出 去考察,对国外陶瓷工艺水平不了解,闭门造车,教训是深刻的。尽管青花自动作业线试验遭到了失败,但在试验中仍获得了微机在烤花炉中的应用、大型椭圆形匣钵焙烧瓷器等一些单项成果。参加会战的工人、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江西工学院的师生们,工作是努力的,失败的根源是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作为总指挥,我要负主工责任。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陶瓷技术改造是在极端困难中进行的,时而受运动的干扰,时而受计划、资金的影响。但在职工的努力下,仍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比较主要的有4项:其一,共建隧道窑18条,其中烧煤的16条,烧油的2条。其二,改建了3个瓷土矿。一是建设了抚州高岭瓷土矿,二是建设了柳家湾瓷石矿,三是改造了星庐矿。其三,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8台,其中:原料精制设备7台、成形设备7台、花纸设备4台。这些设备对推动景德镇陶瓷技术进步起了积极的作用。其四,改造了陶瓷工业生产厂房10.6万平方米,为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创造了条件。其五,为华风瓷厂和焦化煤气厂立项进行了一些前期工作。
    1975年12月,全国计划会议在京召开,我和省陶瓷公司经理曾朴、科长钟起煌等人赴京。此行主要目的是向三机部要钱再建一个景德镇瓷厂(1969年景德镇瓷厂改为直升飞机制造厂时,三机部只给了景德镇300万元作为补偿),或请国家立项投资兴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瓷厂。我们到前门饭店跑了几趟,均未见到三机部的领导同志,{zh1}一次我们一直坐在前门饭店等候,直等到吃完了中饭才见到了三机部的副部长张孔修。张说补偿景德镇瓷厂的损失三机部有责任,可三机部拿不出那么多钱,但他表示愿向国家计委反映,请计委安排。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正参加这次全国计划会议,他对此事很支持,并亲自找到了国家计委顾明副主任,顾明答应考虑,要我们先拿出计划任务书。于是我们便在民族饭店动手起草计划任务书。厂名叫什么?当时我提议,为体现中华民族之风格,厂名可称“华风”。结果大家同意了我的提议,厂名就这样定了下来。在这次全国计划会议期间,建设华风瓷厂已被列项写到了本子上。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被搁置了起来,直至1980年10月30日主体工程才动工。
    烧瓷燃料逐步由以松柴为主改为以原煤为主以后,全市有工业烟囱400余根,年耗煤量约106万吨,因烧炼瓷器需用还原焰,原煤燃烧不xx,每年要向大气排放烟气150多亿立方米,排放二氧化硫14.721吨,每平方公里日{zd0}降尘量达0.9吨,大气降尘量、飘尘浓度和二氧化硫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1至3倍,造成严重大气污染。70年代中、后期,部分瓷厂曾采用袋式除尘法以减少烟尘,但投资很大,效果也不理想,而且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问题不能解决。景德镇一直想建个焦化煤气厂,采用焦化煤气烧瓷。这样,既可提高瓷器质量,又能减轻城市污染,同时能更合理地利用煤炭。当时的省建委主任吴甄锋对景德镇市建焦化厂很支持,积极性也高。但 由于投资数额巨大,必须纳入国家计划。1976年7月我与吴甄锋同志约定去北京向国家计委汇报。我先于7月21日到京,等了一个星期甄锋同志也未来,我有些急了,于是决定到唐山去参观陶瓷工业,但因离开景德镇市时,为躲避造反派纠缠,我未从家里走,故连换洗的衣服也未带,加上那几天北京总是阴雨,所以未去成。结果就在第二天,即1976年7月28日3点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损失惨重。此时已无法向国家计委汇报了,只好返回江西。
    “文化大革命”十年,政治与社会的动荡,使景德镇陶瓷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职工生活也有所下降,广大职工都盼望早日结束这场动乱。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喜讯传开,举国欢腾,人们兴高采烈,锣鼓喧天,欢庆胜利。在这一大好形势下,全市各级领导—方面抓紧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罪行,清查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以xx隐患,教育团结绝大多数人;一方面着手恢复生产并力所能及的改善人民生活,开始启用了一些在“xx”中表现好、有经验的干部,落实了一些人的政策。
    粉碎“四人帮”后,1976年11月,我与吴甄锋同志再度上北京,向国家计委汇报,{yt}晚饭后,当我们正在国家计委副主任袁宝华的办公室汇报时,又发生了地震。从北京回来后,在抓紧清查“四人帮”残渣余孽的同时,着手进行了兴建焦化煤气厂的准备工作。当时我带了些工程技术人员到处选择厂址,{zh1}选定在 历尧火车站以南。
    1978年7月11日,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陶瓷技术改造问题。当年技改投资已落实833万元,为建国后最多的一年。但要完成任务,困难很多,如材料、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因难,特别是这一年要搬迁207户居民,动员工作十分艰巨。为加强对技改作的领导,会议决定在市委领导下成立陶瓷技术改造指挥部,由市委副书记张烈负责抓。会议要求,对技改工作要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打歼灭战,尽快发挥技改效益;不要光考虑数量,重要的是要通过技改把产品质量搞上去。
    在粉碎“四人帮”以后的头两年,技术改造投资总额达1389万元,主要办了以下6件大事:(一)从日本进口了8台发电机组,以解决供电不足的困难,重点是确保隧道窑用电。(二)从日本进口了10辆汽车,以解决运力不足的困难。(三)从日本引进了丝网印刷机1台,以提高花纸质量。(四)继续开拓了柳家湾瓷土矿,以解决浮南瓷土供应不足的困难。(五)建设了历尧油站和仓库群。(六)改建了7条隧道窑。通过两年以填平补齐为主的技术改造,陶瓷生产恢复得很快。1978年日用瓷产量达到27432万件,接近1957年历史{zh0}水平(1957年粗瓷比例大),年盈利达到1627万元。但是,由于当对执行的仍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以致该落实的政策未能得到落实,人民群众积极性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经济工作也未能放开手脚。文章来自:< > [url=http:// www.aimug.com] AI?MUG ?玛陶瓷[/url]




郑重声明:资讯 【日用陶瓷史话-“xx”时期_爱·玛马克杯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