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到电子书
请听本博文录音:
(本录音是由电脑语音制作合成,模仿男、女声依次分四部分朗读)
提到甲骨文,博友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小时侯在课本里就学过,只是当初就知道那么一点点,可现在就不同了,由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环境的需要,已经掌握了更多关于汉字的起源及其不断演化的过程,下面就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个过程吧。
据查证,19世纪后期,在河南安阳,农民在耕地时偶尔发现了甲骨的碎片,他们把这些甲骨作为龙骨卖到药房。1899年,古文字学家刘鄂在别人所服的中药中,发现了这种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开始收集研究工作。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中国汉字的发展史吧。
1、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 2、金文 继甲骨文之后出现的汉字书体就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在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 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的青铜器,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铭文都很简单,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
3、篆书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4、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钻研十年,借鉴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5、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
6、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zd0},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7、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汉字发展到草书一体,已近xx无暇。唐朝之后,虽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但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因此,草书难以再向前发展。文字的发展只能另辟新径,沿着新开辟的方向,印刷字体出现了。
8、印刷字体-宋体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版镌刻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宋体字始发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几百年来,在宋体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长宋、扁宋、仿宋等多种变体。
这些新生的字体,都是应雕版印刷和传统的活字印刷的需要诞生的。近代西方印刷术传入后,在西文字体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 由于宋体字即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一直沿用至今,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体字体。
然而,大家都知道,无论从甲骨文、金文到活版印刷,还是近代的铜胶版印刷、激光照排等等,都比不上当今的电子书了。
每年的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世界读书日”。这两年来,随着各类电子书阅读器与平板电脑争先恐后的推出,一个电子书阅读的时代正向我们日益靠近,我们的阅读习惯正一步步地发生着质的变化。
我们做家长的都知道,现在学生们用的电子词典不就是一种电子书吗?什么甲骨文那、纸质翻页书哇,通通靠边站吧!瞧,一打开电源开关,电子屏上就出现了字体(又如电脑),并且还会发出相应的声音来。这是任何一种传统书籍所不能比拟的。
在我看来,既然要讨论今后人类的阅读方式,就不能不提到电子书阅读时代的临近。目前的电子书阅读除了互联网上、手机上的的电子书之外,还有另外两个热点正在形成,那就是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它们在近两年似乎非常热闹。
所谓平板电脑美国已有雏形,就相当于我们熟悉的笔记本电脑将其演变成平板玻璃式的视听电子屏(好比是前些年出现的玻璃片式的太阳能计算器一样)。
对于电子书阅读器而言,最主要的优势是不伤眼睛。电子书阅读器普遍采取了电子纸技术,不但能够提供很好的显示效果,而且在阳光下可阅读的特性也是无法代替的。显然,长时间的阅读电子书还是电子纸不伤眼睛。
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进步的智慧,在一次次不断更新的载体中得以传递。我们将这样一种演变总结为四个阶段: {dy}个阶段是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刻在甲骨上的一段段卜辞。真正形成比较系统的文章,应该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像人们熟悉的孔夫子整理的史书。那个时候的书籍是手写的,内容很精炼,载体主要是竹简、木简。 第二个阶段是造纸术发明以后写在纸上的书。在造纸术之前,人们形容一个人有学问,会说他“学富五车”,因为竹简很多、很重。而有了纸张以后,就方便了很多。 第三个阶段是印刷术出现后的纸版书。印刷术使得书的成本变得极为廉价,知识得到了更好、更广泛的传递。 第四个阶段,就是现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电子书。 《二十五史》成百万卷,太多了,家里根本放不下纸版,但现在一本电子书就足够装下了。
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纸技术,与纸质书相比,实现了海量存储、 轻巧灵活、随身携带,便于让读者搜集起自己的琐屑时间与长篇经典相伴。与电脑的液晶显示屏相比,它们独有的电子墨水显像技术更接近于传统纸张阅读带给人们的舒适感,无辐射、无背光。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使用电脑阅读长篇典籍的疲劳感。
博友们,从甲骨文到电子书,这应该是中国汉字的质的飞跃吧,前不久,有一位文学专家说过,再过200年,汉语将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说到甲骨文、电子书,我又想起了我前一篇博文“xx听博文”,从汉字起源的书写载体刻甲骨书、纸版书、电子书,到看博文、听博文,其实都是一种过渡,它需要一个过程,而我的听博文却4次受阻,不知何故,本博文又进行了电脑语音合成为“听博文”(且为仿男女声交替朗诵),供大家阅读时使用,哪怕是你正在吃饭,也照样会知晓博文的内容。 后记 汉字的起源
1、结绳记事(记录事);
2、契刻记事(记录数);
3、图画文字(象形寓意);
4、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命仓颉想办法,造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