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xx的一场大雨,将崂山湾仰口海滩野营的计划冲了。这个xx,一帮热爱户外运动的骑友们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爱山先生的精心组织下,终于成行了。周六下午二点出发,于五点到达仰口海滩。由于车到李村时,为几个没有帐篷的骑友去租帐篷,耽误了一点时间。到达仰口时,整个海滩外围已经被各地的车辆包围了,我们坐在大巴上,看到穿着泳装的男男女女大大方方地走在路上。
我们的车停在仰口跑马场的空地上。这个跑马场已经荒废了,四周的看台也显得脏乱。此行的计划时,在海滩扎帐篷,洗海澡,然后在海滩吃烧烤。下车后,我们选择了一处比较不坦的沙滩,准备安营扎寨。我用折叠锨将沙滩平整好,打开背包,将帐篷安扎好。其它驴友也都陆续将帐篷扎好了。这时,带队的爱山回来告诉大家,这儿不能扎帐篷。原因是我们所扎的位置正好在一家旅店的门前不远处,而这家旅店似乎就只为洗洗澡的人准备冲淡水的,食客不多。我们准备移动一下位置,离海更近一点的地方。这时,有一个中年男子,理着平头,满脸黝黑,一脸青筋,脖子挂着链子,他骑着一辆沙滩摩托车沿着海边冲上来的浪花从南至北巡逻着,驱赶着每一个在这儿扎帐篷的游客。据说,他是在这儿收费的,每扎一顶帐篷要交二十块钱,以前,青岛的新闻媒体对此进行过曝光,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跟这个地头蛇进行交涉,想每顶帐篷给他十块钱,但最终无果。没有办法我们只好将扎好的帐篷拆了,装到包里,继续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骑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带队的爱山热了一头汗,用手机跟当地的人联系着。好不容易说联系好了,转移到另一个地点。大家都懒得再动了。
由于帐篷未扎好,换泳衣的事情又不能在光天花日之下进行,大家只能选择到那家冲淡的旅店,谈好价钱是每位二十元,包括淡水冲澡。时间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大家再也顾不上钱的问题了,纷纷拿上泳衣跑进去宽衣解带,然后大开放式地走出来,扑进了海里。
此时,夕阳西下,东边一轮不算太圆的明月渐渐升起,淡淡地挂在东天上。正是跌潮的时候,海水退去。而强劲的海风依然卷着海湾向岸边涌来,不时有浪头将我们不友好地冲撞着。海水温度适宜,凉爽的海风吹着,令人惬意。脚底下是细碎而柔软的沙滩,不用担心礁石或硬物碰脚,一个猛子扎下来,向前冲一阵子,再浮出水面时,嘴里便是咸咸的海水了。经历过多次与海水亲密接触,在这样的海洋重条件下,是最适合海里游泳的,它不是狂风巨浪,虽然时有海湾涌来,但相对于辽阔的大海而言,已经是相当温柔了。将身体浮于海上,任凭海浪嬉闹似的将你推向岸去,跌回的吸力又把你拉回来,尚未平静下来,下一个浪头又过去了。一会把你颠上峰顶,旋即又把你拉入谷底。
海上,只露着一些头,大人的,孩子的,在激荡的海面上晃动。我们是在浅海滩游泳,若到了深海中,洋流、暗流怕就不会有这般惬意了。
仰口湾,是崂山风景区的一部分,它仿佛就是为夏天准备的一个xx浴场。人类的起源由海洋走向陆地,如今,这种对海洋的依恋与其是说因为消夏的原因,还不如说一种姑根问祖的原始情结。而崂山环抱的这个幽静而美丽的海湾, 就是上天赐给人类的最珍贵的礼物。史料记载,崂山形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凿中,形成了雄伟、壮观、奇特、秀丽的地貌形态。山脉以巨峰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崂山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形成山海相连的独特景观。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堪称“山海奇观”。而崂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又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这座道教名山因文化而驰名,又因山海一色而润泽着古老而璀璨的文明。浸泡在海里,抬头便能看到远处的崂山山海相映、沐日浴月、明霞云涛、烟雾升腾,组成一幅雄奇、秀美的立体画卷。
夜幕降临,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从海里上来,去旅店冲了澡,迎着海上吹来的凉爽海风,我已经感受不到这是盛夏季节了。这种通身爽透的感觉是在空调屋里体验不到的。海风善解人意,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你身体的闷热与烦躁吹个净光。
趁着朦胧的底色,我们在废弃的跑马场内扎好帐篷,然后齐聚在一座房子的背后,点起烧烤炉,开始了吃烧烤喝啤酒的夜生活。肉串是上午几个驴友义务劳动完成的。在现场,只需从食品盒里取出来烤就行了。由于好多骑友带着孩子,所以{dy}批烤出来的肉串,先给孩子们吃。这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们虽然在城市里吃过各式各样的美味,但在海滩上体验这样的生活怕不是很多,我想,当他们长大后,或许会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回忆起当年与他的父母们在海边吃烧烤的时光。
平时吃过烧烤,但真正操作还是{dy}次,烧烤炉里,木炭燃烧着,在夜色中显得特别温暖。我们几个,每两人一组,把持着一只烤炉,我努力回忆着平时吃烧烤看到的情景,慢慢地动作熟练了,什么时候抹油,什么时候撒调料,烤到什么火候就熟了,这些动作要领在烤了几次后就掌握了。
晚餐一直持续到近十点才结束,好多人到帐篷里睡了。而此刻,月亮早已升起了。它把满腔的月辉都毫无保留地洒向海面,洒向我们每人来看望它的人们。此时,由于月亮的引力作用,海湾依然很大,海水边退边涨,喧哗的海浪似乎意犹未尽,作它们特有的气势与音效将海滩这夜侍弄得xx幽美。崂山在海边,有一脉余峰伸到了海里,夜幕下,山色黝暗,如一团浓重的泼墨,山顶上有云雾缭绕,不断变幻着形状,一会似万马奔腾,一会似仙女出浴,千般景象,万般神态,而在云彩之上,则是一轮明晃晃的月亮,静若处子,异常安详。大海深处,早已天海一色,浑然一体了,我看不清天空与海水交接,也看不清大海的模样,只有近处的海浪时时奔涌上来,旋即又收缩回去,充满激情地拨动着大海的琴弦。海风依然,风中透着一丝凉快爽滑,如一只手,如一片云,在抚摸着一个游客的心。山脚下,有明亮的灯火,月光,灯火,海浪,山峰,构成了海边这个夜晚的美妙景致,海滩上,一堆的帐篷,隐在朦胧的月色下,隐在喧哗的海浪声里。
我戴着一顶头灯,沿着柔软但结实的海滩向海里走去,海浪冲上来,冲击着我的腿,浪花如嬉闹的宠物,亲近着我,可能它们是欢迎我来的吧。海风吹皱一海月光,海浪揉碎银色的畅想,那些枕着涛声睡去的人们,是否听到了这澎湃的交响?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倘若张若虚看到这样的景色,该会有怎样的感想呢?倘若把春江比作是一首诗的话,那夏天的海便是一副画了,而斯夜,又让这副事多了一份朦胧,多了一份神秘,多了一份让人宁静与自由的轻松。这画就在我的眼前激荡着,澎湃着。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叙述着旅行中的形形色色,大部分时间是在叙述一些名人和旅行的事儿,如福楼拜对东方的膜拜、华兹华斯对大自然的赞美、梵高绘画的意义等等,其间掺杂着作者的随想和认识。作者的笔端若安装了情感雷达,显微镜讲常人常有却难以清晰译出的游思xx地变换成文字。但他的语言却透露着,旅行并未带给他多少欢乐,而是一缕缕思绪,“旅行能催人思索”。我想,这或许是我热衷于户外的原因吧。
对旅行,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角度的关照。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人的心绪必然会发生改变。换言之,一个陌生的环境会在瞬间改变你固有的观念或生活方式,让你用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行为去应对眼前的一切,“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良方”,高山森林,大海小溪,这些本真景物时时能能涤荡着我们蒙满灰尘的心灵。
这一夜,我就睡在大海的臂弯里,枕着汹涌的波涛,盖着一床皎洁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