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美国《xxxx》(New York Times)与《艺术新闻》(Art News)杂志把居美上海艺术家陈逸飞的艺术风格评为“浪漫写实主义”。从西方观者给予陈逸飞作品的称誉,见证了80年代中国艺术家如何摆脱过去政治主导的枷锁,把自我思想情感与生活体验投入艺术创作,形成百花齐放的中国写实油画坛。 陈逸飞曾说他的艺术灵感源自母亲。陈逸飞母亲信仰宗教,每逢宗教节日,都会带孩子到上教堂做xx,教堂里的气氛是他的艺术启蒙。那风琴浑厚的共鸣声、少年xx和谐的歌声,慈祥善良的圣母塑像,还有镶嵌在门顶及墙面的玻璃彩画都酝酿了陈逸飞对艺术的热情。热爱音乐的陈逸飞闲时与妻子一起聆听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巴赫等西方古典音乐。醉人的谐曲启动了艺术家于80 年代创作西方音乐人物题材。这个系列的作品大部份都是女乐手在独奏小提琴、钢琴、单簧管、法国号,也有二重奏。本次夜间拍卖呈献《弦乐四重奏》,此巨幅画作{jd1}是西方音乐人物系列xx的代表作,艺术家甚至曾于画作前拍照留念。 《弦乐四重奏》描绘的四名外国女子专心一致地弹奏小提琴与低音大提琴,陶醉在音乐世界中。艺术家纯熟的绘画技巧把浓密的秀发、嫩白的肌肤、专注的眼神画得逼真,令人有伸手触摸的冲动。细致的人物造 型充满雕塑感,精密的构图与柔和的线条把四名乐手手连琴,琴连手,互相连系,增添了视觉上的和谐感。熟练的灯光处理把光线聚焦在人的脸孔上,自然地带出重点,同时营造出庄重高贵的气氛。画作不只是把题材画得写实,更具有内涵精神的深度,焦点尖锐,形神兼备。 眼神和肢体无疑是写实人物油画中 重要的语言,是画作与观众交流、沟通的关键。《弦乐四重奏》中,陈逸飞不但通过其高超的绘画技巧,处理四位女演奏家的肢体,同时深思熟虑地把古典写实的肢体语言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抽象概念融合,如康丁斯基(Vassily Kandinsky) 、马勒维奇(Kazimir Severinovich Malevich)把人体、物像还原成点、线、面,利用最基本的元素相互的关联,以及与空间的关系,带动千变幻化的视觉效果。虽然陈逸飞并没有把人物抽象化处理,可是《弦乐四重奏》中女演奏家双手、拉弦及乐器的位置却是经过精心的铺排,使四位演奏家手弦相连,就像是充满节奏的线条,从左至右引导观众感受整体构图中律动、跳跃之感。从视觉转到触觉,继而钻进画作中,犹如置身演奏会一样,看到优美流畅的拉弦动作,听见四重奏交织协调的音韵。 陈逸飞大胆地使用黑色背景,像西方古典写实油画,产生如戏剧场景慑人的效果,使观者彷如走进了庄严的演奏厅中。穿上黑色演奏服的女子,像是融化在亮黑色的背景里,画作犹如林布兰对光线的掌握和控制,把 光线集中在人的睑部,突显了画中人脸部轮廓、表情和优美的肢体线条。虽然四位演奏者都不是直望观众,可是她们眼睛和头部的方向却告诉我们,她们的焦点都在画作的中前方,就是演奏会中指挥家站着的位置。此外,陈逸飞精心安排的亮黑色背景,抽掉了人为的时空限制,象征这种美好,这种和谐能跨越时空,甚至是永恒常存的。 陈逸飞的音乐人物作品表现了艺术家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探求绘画与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作品反映艺术家对美关注和追求,以至对 不同文化的审美观的包容性。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对美的理解也不同,但人们都从美的认识中找到自我。陈逸飞一生致力于视觉效果的发展,抱有一个信念,他认为艺术品“除了可让人欣赏、愉悦心情的功能以外,更应有深度的社会功能,他不仅局限于创造出美的视觉艺术品,而且应保持美的环境,规范仁爱准则,约束社会道德,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陈逸飞的画作深入人们心灵,更被誉为东西方的文化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