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忆中的那些食物——荸荠(马蹄)

  好像是昨天早上吧,大概六点多钟的样子,又是一夜没关电视机。某个电视台正在放保健节目,说起荸荠。忽然,就把半梦半醒的我带回到了自己的成长记忆里。那些与荸荠有关的岁月,画面像过电影儿一样,一幕幕在眼前掠过。穿越在时空中的感觉,真的非常棒。所以,很想把与荸荠有关的记忆整理一下,用文字拍照留影放在这里。为此,还把本周的系列博文定了一个主题:怀旧里的那些食物。。。今天就先讲讲荸荠吧。

 

  荸荠算我们家乡的一个特产。家乡话不叫荸荠,叫“马七”(音同字不同),其实就是马蹄。因为它形似马蹄,所以得名。“荸荠”好像是北方叫法。准确说,应该是北京叫法,因为记忆中除却北京以外,我没在其他地方听到叫“荸荠”的。广东人应该也是称呼它为马蹄的。

 

  从小到大,我都不太喜欢吃水果。但是,有两样水果我却很爱吃。一样是梨,另一样就是荸荠。小时候不像现在这样物资丰富。如水果这种“xx品”是不多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吃不到新鲜水果,只能吃到水果罐头。小时候,每每我生病的时候,就可以享受到水果罐头的待遇。每次生病,我都会要求吃梨子罐头。然后,妈妈会很温柔地给我买梨子罐头,并喂给我吃。所以童年的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弄生病了,因为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享受到妈妈的温柔,还可以享受到吃梨子罐头的快感。而荸荠,却不用这么麻烦就能吃到。每年冬天,是荸荠丰收的季节。又大又脆又水润的荸荠,在冬天里尽管敞开了肚皮吃。卖价也很便宜,因为它是地方特产嘛,多了的东西就是不值钱。

 

  从我有记忆开始,就和荸荠“打交道”了。所以,在家乡生长的18年里,每年都有荸荠参与我的成长记忆。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水果,而被我赋予了成长伙伴的定义。。。

 

  正月里,亲戚串门儿,一定会拎上两样东西。一样是甘蔗,另一样就是荸荠。而且,亲戚之间还会比较谁家送的荸荠更好,以此来评定这家送荸荠的亲戚朋友是否看重自己。在每年正月的亲戚礼尚往来中,大叔叔一家送来的荸荠总是最难吃的那一堆。而小姑姑家送来的荸荠总是{zh0}吃{zd0}个的这一堆。荸荠也分类的。有优质的,有低劣的。相应的,卖价也不同。优质的总是买得贵些。因为大叔叔一家比较小气,所以串门儿送的荸荠总是挑选低劣的送。而小姑姑人非常好,非常善待她的兄弟姐妹,所以她送给谁家的荸荠都是挑选{zh0}的送。

 

  小姑姑是奶奶最小的一个孩子。老幺,又长的漂亮乖巧,所以,在爷爷奶奶那里很得宠。她31岁才结婚,在爸爸那辈人看来,{jd1}算“骨灰级”晚婚的“家伙”了。。。没出嫁的时候,几乎隔几周就有邻居议论小姑姑。说东道西,什么难听的话都有。小姑姑才不理睬,依然我行我素。后来,小姑姑是“闪婚”的,嫁给了她的一个中学同学。据说,是一次同学聚会的时候,俩人一见钟情。那个人,当然就是我的小姑父。他们结婚到现在的确恩爱了二十几年。看来,一见钟情不只是传说。。。小姑姑结婚那年,还是早春时节,正月刚过,冬季还没过去。市面上依然热卖着荸荠。我记得非常清楚,那年小姑姑三朝回门儿的时候,拎了好多好多的荸荠和甘蔗来看望爷爷奶奶。我们大家都到爷爷奶奶家来见新姑爷,好不热闹!当然啦,我也就顺便狂吃了一把好吃的荸荠,过把瘾!

 

  十岁那年的暑假,我们全家五口人是在外婆家过的。爸爸妈妈请了年假去探亲。因为外婆家离开我老家有几百公里远,当中又隔了很多座山,交通又很不便利,所以,妈妈远嫁我老家之后,并不是年年回她家乡去看望外婆的。而我们这些做晚辈的,就去的更少了。记忆中,我这一生只见过三次外婆。{dy}次是3岁。那时候根本没有留下任何记忆在我的心里,全是“妈妈说”。第二次是10岁的暑假。第三次是19岁的春节。只有这三次我见过我的外婆。之后没过几年,外婆就去世了。。。十岁那年暑假,我去外婆家度假,只记得自己很调皮老是惹事。有{yt},外婆带着我们一家五口人翻山越岭来到外公的“老家”,即外公的祖坟那个山沟沟里。外婆是要我们记住妈妈的“根”是从那个地方发源出来的。

 

  在那个山沟沟里,外婆带着我们见了无数多个亲戚朋友。就是不停地拉着我,让我叫这个人舅公公,叫那个人阿婆婆。鬼也搞不清楚怎么冒出来那么多的公公婆婆、叔叔婶婶、舅舅舅妈。。。xx晕掉了。还好,正当我很晕的时候,来到妈妈某个远房亲戚家,他家有个硕大xx的院子,{jd1}可以号称庄园的那种!里面种了各种果树、葡萄、瓜果,还有:荸荠。。。天呐!我爱吃的荸荠,原来是夏天播种的呀!那家亲戚栽种的荸荠,一大片,全在一处水洼旁边。荸荠傍水而栽。分了好几垅。每一垅上都插满了荸荠秧苗。荸荠原来是细长的茎叶,长的像韭菜花的杆子模样,绿绿的细条,跟小葱一样的。我们吃的是它的根,就是深埋在土里的那部分。那是我{dy}次看见荸荠长在地里的模样,记忆太深刻了。。。

 

  十八岁开始,离开老家北上求学。在北京生活的岁月,有一年的春节我没回老家过年。那一年的春节觉得格外寂寞,虽然住在亲戚家,他们家过年也很热闹。可是,感觉还是很寂寞,是一种远离亲人的寂寞。好像那年是98年的春节?还是99年的春节?有点儿记忆模糊了,不过,寂寞的那种感觉,却很刻骨铭心。那年的春节,没事儿的我在北京的街头晃荡。忽然,发现有卖糖葫芦的。他们穿梭在街道与胡同之间,还一边吆喝。我走近了想买根糖葫芦。忽然我就看见了好几串黑呼呼的葫芦串儿。很好奇地问卖家:您这买的是什么呀?答:荸荠。荸荠?什么是荸荠?他说,荸荠就是荸荠呗,你没吃过啊?要不买串尝尝吧!当我仔细往前一瞧才发现:天呐,这不是我再熟悉不过的“马七”么!敢情,在姑奶奶我的面前卖弄“文章”啊!我KAO~~~~

 

  我对卖家说,您知道这荸荠怎么吃法么?他说,就这样吃啊,裹了糖吃,很脆的。我对他说:知道吗?荸荠是要削了皮生吃{zh0}吃的。皮是不能吃的。就像吃桔子吃甘蔗,你看过人们连桔子皮甘蔗皮一起咬着吃的么?您这外行了吧,以后记得串糖葫芦的时候把荸荠皮剥了哦!否则,那皮儿吃下去了赶明肠子还给你原样拉出来。卖家愣愣地站在哪里以为我逗他玩儿呢。临走我还不忘记再说一句:这是我家乡特产,我从小吃到大的。吃它的历史和我年纪差不多长了。

 

  荸荠大致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生吃,一种是熟吃。生吃很简单,就是洗干净了之后去皮就能吃。口感和苹果、梨子差不多,很嘎嘣脆的感觉,且水汪汪的。荸荠的味道并不十分甜蜜,它是甘甜爽口的那种水果。你吃完了会感觉很滋润很舒服。xx通气,神清气爽。冬天里吃,照道理,这么凉的水果,吃完了一定会让人误会成容易拉肚子吧?相反,荸荠不会让人吃了拉肚子,反而去火。冬天干燥,人容易上火,吃吃荸荠,正好滋润身体。我很爱吃荸荠,大概因为它让我吃了觉得格外心平气和吧。哈哈,谁知道呢。另一种是熟吃。就是把荸荠去皮之后,蒸熟了。或切片,或剁碎成丁,搅拌在其他菜中,当辅助的配菜用品。我不爱吃蒸熟了的荸荠。蒸熟了的荸荠吃起来感觉像嚼蜡,毫无清脆的口感,太不过瘾了。。。每年过年,妈妈做酿豆腐的时候,都会把荸荠蒸熟剁碎了搅和在肉泥里面做酿豆腐的馅儿。我那叫一个“怨恨”啊!

 

  自从18岁离开家乡之后,我就很少在冬天吃到荸荠了。偶尔,在北京的水果批发市场,在上海的菜市场里,可以看见荸荠的身影。但是,那些卖的荸荠,全是没有发过的泥荸荠。泥荸荠变成可以削皮吃的鲜荸荠,还有两道工序要做。{dy}道工序,要把荸荠身上的泥巴洗掉。一般这要洗上三四道水,才能洗去泥巴。第二到工序,要把洗干净泥巴的荸荠放在清水里浸泡好几个小时。即所谓的“泡发”。泡发的时间不能长了也不能短了。泡发的时间太长的话,荸荠中吃进去的水太多,去皮吃的时候口感很淡,很不甜。泡发的时间短了的话,荸荠中吃进去的水不够,去皮吃的时候口感会觉得肉质太“粗”,咬在嘴里起“沙”,没有水汪汪的嫩滑感觉。所以,泡发是个技术活儿+经验活儿。一般人是做不来的。有经验的农户做的比较好。我们在市场上买回来的泥荸荠,都算“半成品”,很考验我们这些外行泡发的技术哦。。。

 

  附二张荸荠图片:



  这是生的、鲜荸荠。生吃熟吃都要去皮去蒂。

 



  这是拔丝荸荠。类似拔丝苹果。算甜点了吧。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成长记忆中的那些食物——荸荠(马蹄)】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