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

2010-07-21 14:55:05 阅读54 评论0 字号:

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

 

甘肃古属,省会。地处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南控巴蜀,西倚,北扼,是古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人口2345万(1949968万人),有
  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是取(今)、(今)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在其境分置十二监军司,甘肃为其一,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历史沿革】


  时期,全国分为,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汉代先在省境置,至元封五年(前106)省境先后改置、张掖、酒泉、10郡。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元代始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省境陇东地区属陕甘宁边区的陇东和关中两分区。1949826日成立甘肃行政公署。195018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甘肃省名相沿至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从春秋时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元代才正式设置甘肃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dy}个字合成。简称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远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是个稀疏的草原环境。低凹地丰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丛,台地上疏松的黄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种动物,为原始人类生存提供了xx适宜的环境。因此,这里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开发,特别是农业垦殖和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形成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根据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证明,远在一二十万年前的,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简陋的石器顽强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建国以来,先后在镇原县姜家湾、寺沟口、黑土梁,庆阳巨家塬,环县楼房子和刘家岔处,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和早期人类用火的遗迹。属于的文化遗迹,己发现的有1000处,其中xx的有受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为中心,处于阶段的齐家文化;还有晚于齐家文化,发现己有铜器,已经进入原始社会末期或奴隶社会早期的、寺洼和卡窑文化。古代传说中的四千年前的(号神农氏)、(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也起于西北。近几年来,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东部秦安县大地湾发现并挖掘了一处距今7800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发现的7000年前的地画、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筑面积达450平方米的原始社会会堂式宏伟建筑,系国内首次发现。这处遗址堪与西安村遗址相媲美。这里发现的罕见的三足钵、三足罐珍品,比半坡类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史前史特别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字起源和人类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人口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甘肃省人口密度为55.3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比1982年的43.08/平方公里多12.22人,比1990年的49.25/平方公里多6.05人,人口密度不断加大。人口密度超过200/平方公里的市(地、州)有临夏州(241.26)、兰州市(232.02)和天水市(223.91);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有平凉市(181.79)和定西地区(138.69);酒泉市{zd1},为5.13/平方公里。
     2004
年男性人口1354.43万人,占51.72%,女性人口1264.35万人,占48.28%,性别比为107.12100
     2000
年人口普查时,甘肃省14个市(地、州)登记的人口中,0-4岁的人口为678.35万人,占27%,同1990年相比,比重下降了0.97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口为1708.19万人,占6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5.56万人,占5%,与1990年相比,比重上升了0.94个百分点。甘肃省共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19.92万人,占总人口的8.75%。人口在千人以上的16个,主要少数民族为回、藏、东乡、土、裕固、满、保安、蒙古、撒拉和哈萨克族。其中,回、藏、东乡人口在40万人以上,回族人口最多,为118.49万人,东乡、裕固和保安为甘肃地方特有的少数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甘肃省14个地、市、州登记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293.69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91.3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18.42万人,占甘肃省总人口的8.69%。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42.34万人,增长11.81%,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2.68万人,增长17.59%
   
少数民族人口之所以增长快,一是少数民族在计划生育方面享受着较宽松的生育政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二是由于少数民族享受较多的优惠政策,使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后生育的子女在民族成份上多数认定为少数民族,而一部分汉族人口也将其民族成份改为少数民族。

【行政区划】
      
甘肃省设兰州市、市、市、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市、市、市、市、

        
兰州市:五区三县
   
县、县、县。

        
嘉峪关市(不辖区、县,市直管街道、镇。)

        
金昌市:一区一县
    
县。

      白银市:二区三县
    
县、县、县。

        
天水市:二区五县
   
县、县、县、县、

        
武威市:一区三县
    
县、县、
        
张掖市:一区五县
    
县、县、县、县、

        
酒泉市:一区二市四县
    
市、敦煌市、县、县、

        
平凉市:一区六县
    
县、县、县、县、县、县。

        
庆阳市:一区七县
    
区、正宁县、县、县、县、县、

        
定西市:一区六县
    


        
陇南市:一区八县
    


      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县
    合作市、

 

【地理地貌】


    
甘肃省位于祖国西部,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古、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区域:
    
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
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xx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
畔。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盐锅峡、三大水库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这块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着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位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1000-1500之间,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xx的戈壁绿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
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xx固体水库,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的地带,人们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地近
,风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一块块山间平原,是难以耕作之地,人烟稀少,能领略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戈壁风光。
      
甘肃是个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脉首推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其次诸如
、子午岭山等,多数山脉属西北-东南走向。省内的森林资源多集中在这些山区,大多数河流也都从这些山脉形成各自分流的源头。
    
省会兰州市,天水、嘉峪关、平凉、酒泉、张掖、金昌、白银等为省内主要城市。本省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西走廊绵延于省内西北部;砂磁、戈壁与绿洲相间。主要山脉有祁连山、陇山、西倾山、龙首山、马鬃山等。本省河流多属黄河水系,以黄河及其支流
、祖历河等为主。

【甘肃民族】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族、裕固族、保安族为甘肃的独有民族。省内现有甘南、临夏两个民族自治州,有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东乡、积石山、张家川7个民族自治县,有39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
  从分布情况来看,回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散居在兰州、平凉、定西等地市;藏族主要聚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东、中段地区;东乡、保安、撒拉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裕固、蒙古、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祁连山的中、西段地区。全省86个县、市、区中,除少数民族聚居的21个县、市外,其余65个县、市、区中均有散居的少数民族。

【文化特产】

     甘肃海拔大多在1000米以上,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北有六盘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东为岷山、秦岭和子午岭;西接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南壤青泥岭。境内地势起伏、山岭连绵、江河奔流,地形相当复杂。这里有直插云天的皑皑雪峰、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有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有郁郁葱葱的次生森林、有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也有西北特有的名花瑞果。
  河西走廊是甘肃xx的粮仓,也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和古丝绸乏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
民俗、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奇观、古酒泉xx、嘉峪关传说、和古、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xx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唐
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娇、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肉的
寺,不但有着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彩。古朴典雅的临复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黄帝登临、广成子修炼得道的道家圣地
设宴招待的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向文化的传播阵地和民间经济的交易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气候特产】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710℃,甘南17℃,陇南915℃。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主要集中在69月。甘肃省光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自东南向西北增多。河西走廊年日照时数为28003300h,是日照最多的地区;陇南为18002300h,是日照最少的地区;陇中、陇东和甘南为21002700h
  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据国务院勘界结果为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折合6.8亿亩。其中,农用地为3.81亿亩;建设用地0.14亿亩;未利用地2.87亿亩。人均占有土地26.31亩。人均占有耕地2.71亩,比全国人均占有量高出一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总土地面积的78.2%。全省土地利用率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万亩,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洼盐碱、沼泽等。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3个流域、9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包括大夏河、庄浪河、祖厉河及其它直接入黄河干流的小支流)、渭河、泾河等5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含苏干湖水系)3个水系。全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86.2亿立方米,纯地下水8.7亿立方米,自产水资源总量约294.9亿立方米,人均1150立方米。全省河流年总径流量415.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除黄河干流纵贯省境中部外,支流就有36条。该流域面积大、水利条件优越。但流域内绝大部分地区为黄土覆盖,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长江水系包括省境东南部嘉陵江上源支流的白龙江和西汉水,水源充足,年内变化稳定,冬季不封冻,河道坡降大,且多峡谷,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内陆河流域包括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个水系,有15条,年总地表径流量174.5亿立方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河流大部源头出于祁连山,北流和西流注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沙漠戈壁之中。具有流程短,上游水量大,水流急,下游河谷浅,水量小,河床多变等特点,但水量较稳定,蕴藏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虽然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可以根据甘肃省气候资源的分布状况,开展气候资源的分区规划,并根据各区的气候特点,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为甘肃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总量为4544.02万公顷,人均占有量2公顷,居全国第5位;除沙漠、戈壁、沼泽、石山裸岩、{yj}积雪和冰川等难以直接利用的土地外,尚有2731.41万公顷土地可用于生产建设,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各种林地资源面积396.65万公顷,有、洮河、祁连山脉、大夏河等地的成片原始森林,森林中的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其中有连香树、水青树、杜仲、透骨草、五福花等珍贵植物;野生动物中列入国家稀有珍贵动物的达54个种或亚种,如等。各类草地资源面积1575.29万公顷,占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4.67%,其中xx草地1564.83万公顷,占草地总面积的99.34%,是中国主要的牧业基地之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724.15万千瓦,居全国第10位,可能利用开发容量1068.89万千瓦,年发电量492.98亿千瓦小时。矿产资源种类多而储量丰富。能源矿产中,煤、石油、油页岩、天然气、地热水均有储量,仅煤炭就包括了无烟煤、一般用煤、焦煤、褐煤等几大类;有铁、锰、钒、铬等及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熔剂灰岩、熔剂白云岩等14种,大部分已探明储量,铬铁矿、钒矿、菱镁矿及铸型用粘土等储量在中国居前5位;有色金属矿产包括了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共28种已探明了储量,其中铜、镍、钴、铅、锌、锑、铂族、硒和碲等矿产是甘肃的优势矿产;此外尚有硫、磷、蛇纹岩、芒硝等非金属化工原料矿产9种和等非金属建材原料矿产14种均已探明了储量。
      
甘肃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居突出地位,主要种植
、烟叶、等,此外还有各种蔬菜瓜果种植栽培,形成了种类繁多、布局合理的种植体系,很多产品已成为甘肃省的名优特产,如河西甜菜(含糖率居全国第二位)、敦煌长绒棉、山丹油菜籽、兰州水烟、黑瓜籽、天水、秦安蜜桃、岷县当归、纹党、潞党等。畜牧业是仅次于种植业的农业经济部门,畜禽品种齐全,大家畜有马、牛、驴、骡、骆驼,小畜禽有猪、羊、鸡、兔等,有28个优良畜禽品种,其中河曲马、山丹马、岷县黑裘皮羊、合作猪、静宁鸡、甘肃双峰驼等是闻名中国的优良畜种。随着多种经济的发展,利用2万余公顷宜养鱼水面发展了渔业生产,共养殖100多个鱼种,其中红鳟鱼、细鳞鲑、大鲵、甲鱼、黄河鲤鱼、鸽子鱼、石花鱼为名优特水产品。依靠省境森林资源和宜林土地资源积极发展林业生产,形成了以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薪炭林为结构,以、栎类林、杨桦林等为优势种的林业生产体系,活立木总蓄积量1.74亿立方米。工业是甘肃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利用丰富的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了基础工业,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轻重工业协调配合,包括煤炭、石油、电力、冶金、机械、化学工业、建材、森林、食品、纺织、造纸等十几个部门在内的生产体系,已成为中国、电力、石油化工、石油机械制造和建筑材料的重要基地。

【通信交通】
      
主要铁路干线有;主要公路干线有西兰公路、甘新公路、甘川公路、京藏公路等;民航开辟了以兰州为中心,通往、敦煌、庆阳等全国主要城市及省内主要旅游胜地和革命老区的航空网。七五末期,铁路在省内线路长度达1884公里,公路、民航和水运总通车(航)里程分别为3.47万公里、3.57万公里和219公里。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很快,全省有1116个邮电局所,开展了有声信函、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礼仪电报、邮政储蓄等业务。全省14个地、州、市和52个县(市)的长途电报、电话进入了全国自动转报通信网。1990年甘肃省社会总产值为505.1亿元,国民收入207.28亿元,人均社会总产值2258元,人均国民收入为927元。

 

【汽车牌照】

A 兰州市 B 嘉峪关市 C 金昌市 D 白银市 E 天水市 F 酒泉市 G 张掖市 H 武威市 J 定西市 K 陇南市 L 平凉市 M 庆阳市 N 临夏回族自治州 P 甘南藏族自治州 。

【西部开发】
     
甘肃省实施战略基本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把甘肃建成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加工基地、林牧业基地和旅游大省,充分发挥甘肃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桥梁、纽带和依作用。
    
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进一步解放思路、转变观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
    
以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结构调整为重点,就是近期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退耕还林(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
     
以壮大城市经济为龙头,就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以兰州市为重点,以陇海线和兰新线为依托,提高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形成大开发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城镇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三大战略,就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基础教育和适用人才培养,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使科技成为西部大开发的{dy}推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吸引国内外的人才、技术、资金,推动甘肃的大开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开发中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施甘肃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走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路子,就是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老工业基地的比较优势,形成石油天然气与精细化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药、特色农副产品及以其为原料的加工业、旅游业五大支柱产业。
    
实施西部大开发,要有重点分步骤的推进。经过10年的努力,使甘肃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全面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具备,良性开发机制初步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框架基本形成,几大特色明显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甘肃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甘肃。

 

【经济建设】


2006
年经济建设数据:
生产总值2275.0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8749
大口径财政收入为294.68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为140.92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87亿元
国内旅游人数1574.1万人次
国内旅游收入75.19亿元
入境30.33万人次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63亿美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47亿元
外贸进出口总值为38.20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0.30亿美元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341.27亿元   

【甘肃高校】

张掖医专 平凉医专 陇东学院 天水师院

【甘肃旅游】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

    和政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位于临夏盆地南部。据考古学家考证,在距今2400万年——520万年的晚中新世时,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纵横,大地上草木茂盛,是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一、已发现的化石种类及价值
       迄今为止,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古动物化石有近万件。我国目前最有xx的xx古哺乳动物学家邱占祥院士等一批文物专家,对馆藏化石标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这批馆藏化石分属新生代晚期的4个不同哺乳动物群,分别埋藏于和政地区四种岩性不同的地质层中:底部红色砂砾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万年的巨犀动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层中,埋藏着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中部以红土为主,埋藏着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三趾马动物群;上部的黄土堆积中埋藏着200万年前的真马动物群。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dywe}的和政羊;世界上{zd0}的三趾马化石产地;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铲齿象头骨个体发育系列史;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头骨化石;世界上{zd0}的真马——埃氏马;世界上{zd0}的鬣狗——巨鬣狗。其中一级品50多件,二级品180多件,三级品350多件,同时专家确认:和政发掘的化石,是举世罕见的铲齿象和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其数量远远大于整个欧亚大陆已知同时代的任何一个地点的采集数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览价值。
       1
、科研价值

生活在1300万年——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一直深受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的密切xx。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许多科研单位,以及等国的学者多次来临夏考察,进行地质古生物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积极成果。确认我县收藏的这批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的化石标本,将对临夏地区晚第三纪时的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和古动物群演化变迁,以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信息。我们认为和政征集的6000多件古动物化石标本,其中不乏极其珍贵、有极高科学研究价值的标本,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邱占祥)
     2
、珍藏价值

古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本世纪20年代在内蒙古通古尔发现的铲齿象化石和陕西保德发现的三趾马动物群,在世界古生物学界享有盛名。而这些化石绝大多数现存放在国外博物馆中,这对我国开展地质古生物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和政县馆藏的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从而填补了我国古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区。
      3
、展览价值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存放的这批化石标本均为已灭绝动物的化石,其中绝大多数标本是头骨和牙床,特别是象等大型动物和长颈鹿、犀牛等中型动物的骨骼化石形态特异,除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外,对广大青少年和广大群众也具有较强的直观科普教育,是认识甘肃史前生物与环境的生动历史教材。

二、馆藏化石的特征及意义
      和政古动物化石数量之大,世界罕见。其中三趾马化石储量及已采集的头骨化石标本数量为之首,超过了世界最xx的希腊三趾马动物群产地皮克米和萨拉摩斯;铲齿象动物群化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欧亚大陆上也是最丰富的,其数量也超过了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馆藏;库班猪化石也是世界上{zh0}的一批标本。这批化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关键的晚新生代,是生物进化的实证,在我国是xxxx的,具有极高的科研、珍藏、展览价值。有些标本不仅在国内可称为精品,而且在国际上也属不可多得的典型化石,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这批化石标本在品种、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和上述经典地区的化石相媲美。在馆藏化石中,相当完整、比较完整的标本中,完整率达97.3%,它们全系已灭绝动物遗存。和政地区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是xx清晰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判断,和政地区有可能包含多个动物群的层位,甚至有比三趾马动物群更早的层位。和政地区富含化石地层的岩性与其他地区也不尽相同,是一种很接近黄土的土状堆积,这些都表明在晚中新世时和政地区的古地貌和古气候条件已经和黄河中下游有所区别,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地貌和气候的改造,以至对全球气候格局的影响一直是我国科学家探索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如此丰富的古动物化石,特别是如此大量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使我们有可能对晚新近纪的哺乳动物群的演变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这些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连续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不可多得的证据,他的潜在的尚待发掘的价值绝不逊色于闻名与世的珠峰南坡的西瓦利克,具有世界意义。和政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高原史书。它的出土与发现,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变迁的神秘面纱,打开了人类窥视黄河古老文明的窗口,引起了国内外古动物学界的广泛xx。

三.文物保护开发
     和政古动物化石是祖国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遗产,为了开发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历届临夏州委、州政府及和政县委、县政府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从发现到保护、征集,经历了从不知到认知,到xx认识其独xx值的艰难过程。在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039月,投资1525万元,占地19.2亩,建筑面积3850平方米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正式竣工开馆。为了进一步促进和政古动物化石的综合保护和持续开发,作到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有效结合, 2005年8月5,占地44亩,总投资3000万元的博物馆二期馆又开工建设, 2006年8月7,博物馆二期馆正式竣工并开馆。馆内共展出四大动物群不同时期代表性的180多件精品古动物化石和动物骨架15具,并穿插绘制达800平方米各种不同动物生活场景大型背景画。营造古动物生活的实景,通过瀑布、小桥、流水、巨型山体、机械动物、动物雕塑、空间成像等现代化的声、光、电展示方式,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古动物生活的原始生态环境。
    
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博物馆,一、二期馆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为举办风格独特的科学展览,接纳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专业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及广大游客科普方面提供了便利,为古城宁河架起了一座连接五湖四海的桥梁。化石博物馆是世人了解古动物的窗口,每个热爱大自然的人来到这里,都将经历一次心灵上的极大震撼。

{gjj}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

      {gjj}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松鸣岩,位于和政县吊滩乡小峡之中,距兰州市145公里、临夏市55公里,顶峰海拔2730米。景区面积33平方公里,由南无台、西方顶、玉皇峰、鸡冠山四峰组成。因其突兀挺拔,状似笔架,又名笔架山。这里青峰接云、古松参天,四季云雾缭绕、终年流水潺潺。每当山风劲吹,松鸣如涛、震荡峡谷,故名松鸣岩。古有须弥翠色之景名,园内有乔木、灌木200余种,野生花木174种,有野生药材205种,有一定经济和观赏价值的野生果品类数10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使景区四季变化鲜明,景观丰富多变,又有"绿色植物王国"之美称。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松鸣岩佛寺,镶嵌于悬崖绝壁,掩映在万绿丛中,气势雄伟,险要壮观,悠悠数百载香火不断,一年一度的松鸣岩花儿会更是盛况空前。其主要景点有:独松迎客、幽寺钟声、拜殿秀色、大殿雄姿、悬泉飞瀑、天桥、一线天、同心松等。         

 

甘肃省矿产资源

   甘肃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之一,矿业开发已成为甘肃的重要经济支柱。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截至2006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含亚矿种),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74%。甘肃省查明矿产资源的矿种数有97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35种、非金属矿产53种、水气矿产2种。列入《甘肃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矿产地891处(含共伴生矿产),其中,大型矿床77个、中型202个、小型612个。据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通报(2005),在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中,甘肃省列全国{dy}位的矿产有10种,前五位的有25种,前十位的有49种。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甘肃】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