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_王智彬火柴人083_新浪博客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历史,每一次利用资源的进步都带来科技的革命。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为发展是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上。本文将以水资源为例来谈谈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说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重要性。

在自然资源中,有不少是人类生存必不可缺的基本物质基础——像水资源。水资源不像能源资源那样,因为一种能源资源用完,我们也许还能找到另一种能源资源来代替,但是水不可能被代替的。因为水是生命的基础,任何生命都不可能离开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探测地球以外的星体有没有生命存在,我们首先便是探测这个星体有没有水存在。此外,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划分是相对人类的历史来说

按自然资源的再生角度来说,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水虽然是可再生资源,当是由于水资源的现状还是非常严峻,这主要是由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水污染、水循环的失常。

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各地的降水量和径流量差异很大。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少雨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在多雨季节易发生洪涝灾害。例如在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64%,水资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粮食增产潜力{zd0}的黄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国的41.8%,而水资源不到5.7%。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原因;但是,水资源的污染导致水资源的无法利用却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还有生态系统破坏导致水循环的异常,这两方面带来的经济损失却远远大于自然所引起的。现在就近年来的西南旱灾进行分析。

当前西南旱灾既是天灾,更是xx气象干旱是客观因素,但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当开发矿产资源,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土地石漠化,生态水文地质环境受损,水利水保工程匮乏以致年久失修,是大灾发生的几大直接诱因。

一是xx森林遭滥砍滥伐,xx植被的蓄水保土功能减弱。山上没有树,水土保不住;山上栽了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这一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反映了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为追求经济利益,云南等地大面积砍伐次生原始林被,改植人工桉树、橡胶树和茶树。速生人工林生长快,根系十分发育,生长竞争优势明显,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难以生存,故高产桉树、橡胶树和茶树人工林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简单,地表植被稀疏,水文生态功能差,涵养水肥能力低,遇雨则易发生水土流失,遇旱则亦易成灾。

是矿产开采及大型工程建设破坏水文系统。滇黔桂等受灾地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岩坡陡峭,但有色及贵金属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矿业已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增长点。资料显示,西南地区矿山企业星罗棋布,现有3万余个矿山企业,重要的矿企达300余个。矿山开采工程在占用土地的同时,对森林、草地等植被造成了毁灭性破坏。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的水利水电、炸山修路和开矿等工程大量上马,由于水土保持及土地复垦工作不到位,项目的实施不仅损毁或破坏了原有的xx植被,加剧地表水土流失,产生的弃渣还破坏植被、掩埋农田、淤塞河道及水利工程并污染水源。

三水利工程长年失修,在西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几大部分都是七十年代以前修,常年失修的水利工程使得用水xx靠天,失去了抗旱能力。我们从新闻报道可以看到这一点,在个别水利工程较完备的地区,饮用水基本不成问题。而那些失修严重的地区,饮水都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水利工程常年失修明显跟政府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

据调查表明西南地区最严重的旱灾区也是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地区。这并非巧合,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加剧和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使当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溪水不能常流,土壤干旱和人畜饮水困难,进而演变成一场巨大的人为灾难。

这次西南大旱造成严重的影响。受灾面积广,持续干旱时间长,就广西一个省截至4月11日,广西因旱受灾人口1237万人,因旱导致饮水困难人口297万人;广西受旱县(市、区)100个,农作物受灾面积56万公顷,成灾面积24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直接的经济损失就这么多,它引发的间接损失就难以估计,但数目{jd1}远远大于这个数目。

    损失已经造成,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亡羊补牢,减少干旱将继续带来的损失,而且从这次灾难中学到东西,在以后不在发生类似的情况。

首先,要切实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工作,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利益的做法。开展水土保持,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综合治理的方针,扭转边治理、边破坏以及一家治理、多方破坏的被动局面。 
    其次,要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生态修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生态修复成果。加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等,切实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生态林的水源涵养功能。 
    第三,加强农村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由于季风气候的特点,西南地区甚至我国的海南省都是干旱频发的地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效的水利水保措施和雨水集蓄以及合理的水资源调配等措施,均可缓解干旱所带来的灾害,进而实现旱而不灾,或大灾变小灾。当前,西南诸省遭遇特大干旱而导致的重大旱灾,与预防应对以及水利水保工程的不完善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次西南旱灾是由于我们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这次的教训是惨重,我们必须学会反思,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力度,让我们的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_王智彬火柴人083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