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不止一次的听人说过:随着距西宁市中心三十多公里的甘河工业园区的兴起,西宁人恐怕很难见到蔚蓝的天空,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自2006年至今,甘河工业园区入驻工业企业由原来的23个增加到35个,工业总产值从32亿元累计达到361亿元,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西宁市的空气质量较4年前有了显著好转。
这个看似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实,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兴趣,4月份,记者用了近乎一个月的时间,就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走访了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4个工业园区,所见所闻,深感开发区决策者和建设者们强烈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自2006年开发区整合组建以来,管委会领导班子就以“为了当代、为了千秋”的眼光,将园区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作为比增长经济总量还要迫切的大事来抓,通过在环保上提高门槛准入,通过筛商选商,通过大量的自主研发和科技进步,逐步建立起了节能减排科技支撑体系。4年多来,在园区企业内推广采用了污染物减量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机固体废物利用处理等技术,逐步淘汰消耗和排放量大的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有效地提高了整个开发区节能减排效果。2009年开发区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3.470吨标准煤下降到2.7吨标准煤,降低22%,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4%,排放强度下降10%,节能减排指标在全省同行业居{lx1}地位。
据开发区有关人士介绍,在园区内现有的175户工业企业,已形成“三驾马车”同行并举的环保格局。其一,以“亚洲硅业”、“华硅能源”、“青海电子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西宁娃哈哈”饮料公司等一批拥有世界上{zxj}自动化生产线的高新技术产业,从原料到成品全部封闭式生产,使废水、废气、废物在封闭的生产过程中自行处理和循环利用。其二,以铝、锌、铅、硅铁冶炼、化工等一批入驻园区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以强化污水处理为重点,实行内部达标排放。对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的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生产审核;同时,加强对这些企业大气污染监控治理力度,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引进废气、烟尘等设备装置,确保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达标排放,其效果十分明显。{zj1}代表性的是全国高纯硅铁{zd0}的生产厂家青海百通硅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烟气进行余热发电,粉尘回收外销,废水循环利用,成为全国同类企业中清洁化生产{zh0}的企业。其三,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低技术水平的5小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先后拆除了粗铅厂、小硅铁厂、造纸厂、18万吨水泥生产线等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使园区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开发区决策者看来,抓好节能减排,搞好环境保护只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基础,更为艰巨的任务、更大的潜力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可持续为目标,以产业链延伸和废物利用为依托,逐步向循环经济过渡。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目前开发区大多数工业企业中以环保为中心的内部小循环已基本确立;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链条连接正在起步,园区与园区之间的产业循环已初步形成格局。其主要标志是:西部铟业有限公司和湘和锌粉有限公司利用甘河工业园区内铅锌冶炼的废渣,提取金属铟、锌粉等有价金属元素的回收利用已初步形成;青海云天化公司对铅、锌冶炼副产品硫酸作为原料全部消化;“亚洲硅业”的产品多晶硅作为“华硅能源”制作单晶硅的原料,经过“华硅”切片形成终端产品太阳能电池;甘河工业园区黄河上游再生铝业公司的铝锭到东川工业园区国鑫铝业的铝型材加工产业链开始连接;青海盐湖集团海纳有限公司从电石、烧碱、pvc到水泥制品的盐化工一体化项目已见雏形;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生物有机肥等项目已列入国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备选项目……
应该说,经过近5年的努力,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是开发区更新发展理念的一步,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 (作者:刘建民 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