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阅读方式_图林老姜_新浪博客

数字化时代:全新的阅读方式

    美国创立于书面文字之中。它的根基来自很多文件:美国宪法、独立宣言,还有间接地来自xx。美国的成就有赖于高水平的文化程度、新闻自由、忠于法治(见诸于书本),还有整个大陆的共同语言。美国的繁荣和自由产生于一种阅读和写作的文化。

    但是,阅读和书写就象所有的技术一样,是不断变化的。在古代,作家们经常口授写作他们的书籍。口授听起来就像是一系列不间断的的字母,缮写员把这些字母写成一个很长的连续的字符串,就跟在说话的时候一样。在11世纪以前,文本在书写时,词与词之间是没有间隔的。这种连续不断的文稿使得书籍难以阅读,因此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大声朗读给别人听。能够自己默读,算是一种令人称奇的才能。书写则更是罕见的本事了。在15世纪的欧洲,20个成年男子中,只有一人能够书写。

    古登堡印刷术在1440年左右出现之后,批量生产的书籍改变了人们阅读和写作的方式。印刷技术扩充了可用的词汇数量(从古英语的大约五万个单词到今天的一百万个)。更多的可选词汇扩大了沟通的领域。更多的可选媒介拓宽了写作的内容。作家们不必去著述学问高深的鸿篇巨制,而可以把并不昂贵的书本“浪费”在令人断肠的爱情故事上(爱情小说问世于1749年),或者可以出版回忆录,尽管他们并非将相王侯。人们可以写传单来反对盛行的舆论,由于有了廉价的印刷术,那些非正统的思想就可以发挥影响,足以掀翻一位君王或是一位教皇。终于,作家的权力催生了xx的概念,孕育出了专家文化。xx是要“用书本”来达到的。法律诠释于官方的浩繁卷帙之中,合同要书写于纸面,不见诸文字,一切均为无效。绘画、音乐、建筑和舞蹈都很重要,但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翻书本。至1910年,居民人口超过2500人的美国城镇之四分之三,都有公共图书馆。我们变成了书本一族。

    今天,差不多有45亿个数字屏幕在照亮我们的生活。词汇已经从木质纸浆转移到电脑、手机、手提电脑、游戏机、电视、广告看板和平板电脑的像素中。字母也不再是纸面上固定的油墨,而是在一瞬之间以缤纷的色彩闪现在玻璃的表面上。屏幕充斥在我们的衣兜、公文包、汽车仪表板、客厅墙壁和建筑物的山墙上。我们工作的时候,屏幕就在我们面前,不论我们是做什么的。我们现在是屏幕一族。而且当然,这些层出不穷、无所不在的屏幕已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方式。

    几十年前,{dy}批屏幕--硕大、笨重、发热的电视荧光屏--压倒了文化,把我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减少到如此程度,似乎读书写字就要寿终正寝了。教育家、知识分子、政客和家长们深感忧虑:这“电视的一代”将不会写字了。但是,第二波联网的、酷且薄的屏幕引发了一场书写的大流行,而且它还在方兴未艾。人们的阅读时间从1980年以来增加了差不多三倍。至2008年,万维网上增加了超过一万亿个页面,而且总量还在以每天几百万页的速度增长。这每一页都是有人写的。目前,普通百姓每天要写150万个博客帖子。全世界在校或在职的年轻人,用他们的拇指而不是笔,每天总共要在手机上写120亿条短信。屏幕数量的泛滥,使得阅读和写作的数量继续增长。

    但是,这不是图书的阅读。也不是报纸的阅读。这是屏幕阅读。屏幕总是开着的,而且不像我们对待书本那样,我们总是不停地盯着屏幕。这个新平台非常形象化,而且它逐渐地把词汇和移动的图像融合起来:词汇满处飞舞,它们浮现于图像之上,成为脚注或者注释,链接到其他的词汇或图像。你也可以把这个新媒体想成是我们在“看”的书本,或者是在“读”的电视。屏幕很大程度上是数据驱动。像素促进了计算,并生成数字流,进入数据库。观察数据是一门新的艺术,阅读图标是一种新的文化能力。屏幕文化要求我们熟练于所有的符号,而不仅仅是字母。

    而且,它所要求的不只是我们的眼睛。当我们看书的时候,肢体的{zd0}动作无非是翻页和在书页上折角。但是屏幕就需要我们的身体动作。触摸屏对我们手指的不停触摸做出反应。诸如任天堂Wii这样的游戏机上的传感器跟踪我们的手和胳膊。我们与我们之所见进行互动。无需太久,屏幕将会跟随我们的眼睛理解我们之所见。屏幕会知道我们在瞩目什么,以及看了多久。在科幻影片《少数派报告》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角色站在一个环形屏幕前,用手势从浩瀚的信息档案中搜寻一个交响乐指挥。阅读几乎成了一种运动。就象在5世纪时看到有人默读而感到匪夷所思一样,在未来,阅读时不运动你的身体同样令人匪夷所思。

    书籍有助于开发一种沉思冥想式的思维。屏幕则鼓励更为功利实用的思考方式。一个新主意或是不熟悉的事情将会激起我们的反应而有所行动:研究这个术语、询问你的屏幕“朋友”的看法、寻找其他的看法、建立一个书签、与这个术语展开互动、或者是发微博给朋友,总之不只是冥思苦想。阅读书籍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鼓励我们对一个看法追根究底。阅读屏幕则鼓励迅速建立模式,让一个主意与另一个主意相互关联,使我们能够应对每天层出不穷的千百个新思想。屏幕回馈给我们并且加以培养的,是实时的思考。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的同时对它进行评论,我们在争论问题的过程中得出模糊不清的真相,我们还没有买下我们在商店里发现的新玩意儿就开始阅读它的用户手册,而不是在我们回家后才发现它不能做我们想要它做的事。

    屏幕激发行动而不是以理服人。在一个屏幕的世界里,灌输思想收效甚微。因为错误信息传得快,也纠正得快。在屏幕上,纠正一个谬误,常常比一开始传播一个谬误要容易。维基百科如此成功,因为它只需要一个点击,就改正了一个错误。在书籍中,我们寻找已经揭示的真理;在屏幕上,我们组装我们自己的真理。在联网的屏幕上,每一个事物都是互联的。一个新事物的地位,不是由评论家给出的评级来决定,而是看其与外部世界的联接程度。一个人在他没有联接之前,无论是虚拟或事实上,他是不“存在”的。

    一个屏幕可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用智能手机摄影头扫描工业制品的条形码,可以读出它的价格、产地甚至相关的其他用户的评论。这就好像屏幕显示了物体的无形的特性。一种很受欢迎的儿童游戏(秀娃世界) 为绒毛宠物加上了“内在的”虚拟性格,一个屏幕就可以让孩子们在网上世界中与这些具有内在个性的宠物玩耍。

    随着便携式屏幕功能更强、重量更轻、尺寸更大,它们可以用来观察更多的内在世界。当你在街上行走时,竖拿着一个电子平板装置,它会在你面前的街道实景之上显示出一层文字注释--哪里是干净的洗手间、哪家商店有售你喜欢的商品、你的朋友在哪里等你。计算机芯片变得如此小巧、屏幕变得如此轻薄、廉价,以至于在40年后,半透明的眼镜片上显示信息就会成为事实。如果你选择了一个目标,从这种镜片里看出去,这个目标(或是一个地方)的信息就会在一层文字上显示出来。如此这般,屏幕就可以让我们“阅读”万物,而不仅是文字。仅是去年,就有5乘以10的18次方数量的三极管嵌入了计算机以外的物体之中。无需太久,海量制造的物品,从鞋子到罐装菜汤,都会装有一个小小的低智能芯片,而屏幕就是我们用来跟这些芯片化的信息互动的工具。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屏幕还会观察我们。它们是我们的镜子,是我们得以了解自己的管道。不是看我们的面孔,而是看我们的状态。已经有千百万人用便携式屏幕来输入他们所在的位置、吃的食物、他们的体重、他们的情绪、他们的睡眠状况和他们的所见。一些潮人已经开始做实况登录:记录每一个细节、对话、图片和活动。屏幕能记录和显示这些活动生成的数据库。这种不断自我跟踪的结果,就是他们生活的一个完整无缺的“回忆”,以及关于他们自己的极其客观和可量化的观察分析,这是任何书本不可能提供的。屏幕成了我们自我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活有赖于各种尺寸的屏幕--从IMAX环绕银幕到iPhone。在不远的未来,我们将须臾不能离开它们。我们要寻求答案、寻找朋友、了解新闻、揭晓意义、探索关于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将会成为什么,屏幕就是我们首先叩问之地。
来源: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全新的阅读方式_图林老姜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