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的视觉文化分析(下)_高建国_新浪博客

 

    (3)色彩构成的以淡胜浓,以简胜杂

 

    《苏州日报》在视觉上给人的{dy}印象,可以用一个“雅”字来定位。地域文化的有形符号在视觉表达上很“雅”,标题清爽醒目也“雅”,图片的文化内涵更“雅”,此外报纸的色彩看上去也很“雅”。色彩为何“雅”?请看一看报社自己的规定:一,版面“惜彩如金”,主要通过照片自身来体现,{zh0}任何颜色都不用。二,选用照片注意色彩和谐,确保报纸的整体色彩不相“冲”。三,一个版面往往不超过两种颜色。四,尽量避免使用红色,而是以中性色调,比如黄、灰等浅色调为主,忌讳大绿大紫。五,版面整体上追求色彩的简约、明快与淡雅。(盛诚主编《花样表情》)为了一张报纸的整体风格与文化内涵,能够提出这样具体而又明确的版面设计要求,这在全国报业也不多见。这就是报纸视觉文化的自觉表现。

 

    《苏州日报》为什么要严格追求它的色彩形态?因为他们知道,色彩也是报纸的文化符号,至少是文化符号的视觉元素。然而,纵观目前报界,报人们普遍对其缺少足够的认识与重视,不少纸质传媒在版式设计上,对色彩的选择一筹莫展,感觉报纸色彩是由其图片内容来决定的,而图片是根据传播新闻信息的需要来选择的,因此,记者编辑无法利用图片来操控报纸的色彩,谈报纸色彩的意义也不现实。这说明,用色彩来体现报纸的文化特色,目前并不能成为报人普遍的主流意识与主导理念。在这方面,《苏州日报》以下的经验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推广——

 

    {dy},让色彩服从功能需要

 

    报纸的色彩有用吗?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彩色的记忆是黑白记忆的3.5倍。而人的视觉器官在观察物体时,最初的20秒内色彩感觉占80%,形体感觉只占20%;5分钟后,两者各占一半,这种状态将持续下去。(阎安《报纸版式视觉优化探析》)可见,色彩的作用至少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有利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它阅读,这在市场竞争中很有用;二是有利于读者的阅读记忆,便于受传者积累知识、提升文化层次。此外色彩还有它的文化陶冶功能。你让读者记忆什么?是色彩的千变万化、杂乱无章,还是色彩所体现的精神理念与文化追求?答案当然是后者。

 

    不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只有剖析一下《苏州日报》的色彩内涵,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苏州日报》的“版面风格细则”中,我们能读到这样一些非常具体的规定:颜色要“减少红色的使用”,“忌大绿大紫“;“如用颜色应使用中性色调,以黄、灰等浅色调为主”,等等。事实上在《苏州日报》的版面上,所有刺眼而单一的色彩,都要与灰色调和使用,以使之转变为一种近于中性的色彩,这样可以保证在视觉上不过于醒目。为什么忌讳“红色”与“大绿大紫”?为什么又特别偏“黄、灰等浅色调”?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家对这两类色彩的视觉功能及色义分析。

 

    红色——

 

     1、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容易引起注意、兴奋、激动、紧张,但眼睛不适应红色光的刺激,可它善于分辨红色光波的细微变化。因此红色光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严重的时候还会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2、红色光由于波长最长,穿透空气时形成的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气中轴射的直线距较远,在视网膜上成象的位置最深,给视觉以逼近的扩张感,被称为前进色。3、在自然界中,不少芳香艳丽的鲜花,以及丰硕甜美的果实,和不少新鲜美味的肉类食品,都呈现出动人的红色。因此在生活中,人们习惯以红色为兴奋与欢乐的象征,使之在标志、旗帜、宣传等用色中占了xx,成为最有力的宣传色。若装演商品便成为畅销的销售色。4、火与血人类视之以宝,均红色。但纵火成灾、流血为祸,这样的红色又被看成危险、灾,难、爆炸、恐怖的象征色。因此人们也习惯地引作预警或报警的信号色。结论:红色是一个有强烈而复杂的心理作用的色彩,一定要慎重使用。

 

    黄色——

 

     1、黄色光的光感最强,给人以光明、辉煌、轻快、纯净的印象。2、在自然界中,腊梅、迎春、秋菊以至油茶花、向日葵等,都大量地呈现出美丽娇嫩的黄色。秋收的五谷、水果,以其精美的黄色,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3、在生活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帝王与宗教传统上均以辉煌的黄色作服饰;家具、宫殿与庙宇的色彩,都相应地加强了黄色,给人以崇高、智慧、神密、华贵、威严和仁慈的感觉。4、由于黄色有波长差、不容易分辨轻薄、软弱等特点,黄色物体在黄色光照下有失色的现象,故植物呈灰黄色,就被看作病态,天色昏黄,便预告着风沙,冰雹或大雪,因而有象征酸涩、病态和反常的一面。

 

    灰色——

 

     1、灰色原意是灰尘的色。从光学上看,它居于白色与黑色之间,居中等明度,属无彩度及低彩度的色彩。2、从生理上看,它对眼睛的刺激适中,即不眩目,也不暗淡,属于视觉最不容易感到疲劳的色。因此,视觉以及心理对它的反应平淡、乏味,甚至沉闷、、颓废、具有抑制情绪的作用。3、在生活中,灰色与含灰色数量极大,变化极丰富,凡是脏了的,旧了的,衰败、枯萎的都会被灰色所吞没。但灰色是复杂的色,漂亮的灰色常常要优质原料精心配制才能生产出来,而且需要有较高文化艺术知识与审美能力的人,才乐于欣赏。因此,灰色也能给人以高雅,精致、含蓄、耐人寻味的印象。(《色彩功能的相关概念)

 

    从上述分析看出,这些色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寓意,作为报纸都可以任意使用。缘何《苏州日报》放弃“红色”,以至于对“大绿大紫”都敬而远之?这与吴文化的特征有关。苏州人“具有重和谐的品格”,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天人合一”,亲水,亲土,亲自然。“苏州人所居房舍的色彩素朴典雅,与水天一色,与天地浑然一体;随处可见假山、翠竹和各色盆景,这明的是苏州人崇尚自然,愿意终日都有置身山林的感觉”。此外,“苏州人特别是苏州的文人在平时总是重自身内存的修行”,所以他们“既温文尔雅,又才智过人。”(苏简亚主编《苏州文化概论》)在这样一个以内敛而注重自身修养的精神品格与文化性格为主导的背景下,《苏州日报》对色彩的选择,还会钟情于“给视觉以逼近的扩张感”、“被看成危险、灾,难、爆炸、恐怖的象征色”的红色吗?当然不会。而对“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崇高、智慧、神密、华贵、威严和仁慈的感觉”的黄色,以及“属于视觉最不容易感到疲劳”、“给人以高雅,精致、含蓄、耐人寻味的印象”、“需要有较高文化艺术知识与审美能力的人,才乐于欣赏”的灰色,自然赞赏有加,给予它积极的认同。从这一点来看,色彩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对色彩有褒贬,更说明一个地方媒体有着明确的文化认同。这是《苏州日报》的文化品质所在。

 

    第二,让色彩统一在章法中

 

    既然色彩有文化上的寓意,那么这种寓意一旦明确下来,报纸的版面上就要将其体现出来,让色彩统一在章法之中。为什么色彩的使用要有章法?因为色彩在版面上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视线,让读者通过色彩便捷地获得信息。如果媒体对色彩的运用有规律和规则,这一作用便十分奏效。但时下的许多报纸,“版面色彩多且杂,重而乱。版面多重色调的出现破坏了版面的秩序,也容易引起色彩的不和谐感,这显然违背了人的正常视觉心理,没有层次、秩序混乱的版面只会令读者无所适从。”这种现象就属于没有章法。那么,色彩空间应该怎样正确运用?专家认为,“在色彩构图时,应该注意所有临近的颜色要相互配合,避免干扰,因为运用色彩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通过色相对比来区分版面的层次,增加版面的活力,从而突出重点,丰富视觉表情。”此外,“版面设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它更接近于视觉艺术中的‘装饰艺术’,而装饰艺术品所具有的内容和形式,必然要受被装饰物功能的制约。也就是说,报纸承载和传播信息的功能,从根本上决定了版面优化的方向。”(阎安《报纸版式视觉优化探析》)那么,《苏州日报》承载和传播的信息又是什么?当然是在吴文化背景下本土区域所发生的一切新闻事实。对这样一种信息进行传播,就要考虑到地域受传者的文化认同感,而报纸上的色彩,是其首当其冲认同的{dy}个文化元素,任何一位新闻传播者都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所谓报纸色彩的章法,其实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由此我们再来理解《苏州日报》的“减少红色的使用”,“忌大绿大紫“;“如用颜色应使用中性色调,以黄、灰等浅色调为主”等“版面风格细则”,也就不会不理解了。

 

    当然也要强调,《苏州日报》版面色彩的“统一章法”,只是一个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它虽忌讳“大红大绿”,但在特殊情形下,也可以破例,主要视其版面是否有特殊需要,从而兼顾了一般与特殊的两面性。在正常情况下,《苏州日报》版面上的红色元素,它的比例相对较小;但在节庆或重要日子,版面对红色的使用是不会吝惜的。比如2008年元旦的《苏州日报》一版、2009年5月2日的《苏州日报》一版、2006年4月28日《苏州日报》“文明手册”特刊封面、2005年10月17日《苏州日报》“神六飞天”号外版等,均大量使用了红色。这些版面之所以加大了红颜色的比例,并非基于文化的认同,更多的是体现党报的政治功能。国家有了大事,举国欢庆,党报是“喉舌”,责无旁贷要表现出自己的政治热情,这也正是党报不同于其他报纸的地方。它也印证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观点,“如果一幅构图的所有色彩要成为相互关联的,它们就必须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配合起来”,但也“不能只依靠色彩的匀称一致,而不去运用那些可以造成使人注目的重点的方式。”有时候,《苏州日报》启用忌讳的色彩,正是为了“造成使人注目的重点”。与责任的力量,有时甚于文化的力量,这种现象对所有党报都不可避免。

 

    第三,用主色调塑造《苏州日报》的媒体形象

 

    《苏州日报》在版面的色彩上做出了严格规定,我认为除去它的文化理念因素,也与其媒体形象有关。媒体要经营,就须塑造形象,因为大众心目中的优秀文化产品,都有良好的品牌形象。支撑形象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企业的形象符号不可或缺。对于一家报纸来说,有时候它的符号也许就是它的版面形象,其中包括读者熟知的版面的基本色调。这些色彩体现着媒体的兴趣与定位,容易与相同文化背景下情趣相投的读者产生共鸣。“法国《道义报》采用黑白版加一点红色,朴素而独特;中国的《中国青年报》坚持黑白印刷,清晰而稳重;《晨报》偏好明黄色;《南京晨报》却偏好冷色调的蓝色;《中国国防报》整体套绿;《二十一世纪环球报道》的‘明星周刊’则使用代表‘之色’的橙色新闻纸”。(阎安《报纸版式视觉优化探析》)这些报纸放在报摊上一亮相,人们立刻会从颜色上把它们辨认出来。不同的人对自己心仪的报纸,在视觉上就能产生老友相逢的心理感应。这种以色彩为媒的文化心理上的“臭味相投”,也是他们主动买报的动因之一。

 

    再进一步说,色彩既能塑造媒体形象,也有利于作为视觉文化的一部分力量,来推动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以色彩为元素之一的视觉文化,表面上看类属艺术形态领域,实际上它与人类的文化生存方式有着密切关系。如专家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视觉性对每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渗透了复杂的社会文化权力制约过程。我们通过视觉来与他人和文化交往,交往过程中社会文化的种种价值观、权力、知识、意义理解,便不可避免地进入个体不断内化的视觉经验之中。因此,对视觉经验的社会建构的分析始终是视觉文化研究的焦点”。因为“客观的图像符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导致这些视觉对象出现的主体视觉经验或视觉观念。显然,看的方式并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范畴,眼光总是文化的,总是与被看的物像处在互动关系之中。”(周宪《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天堂苏州的建筑,处处是“粉墙黛瓦”,而不是“红墙碧瓦”;《苏州日报》忌讳“大绿大紫”,却偏好激情内敛的黄色与灰色。这对一方民众或一方读者来说,都“不可避免地进入个体不断内化的视觉经验之中”,最终影响他们的文化情趣与人生价值观;而他们由此积淀形成的文化理念,反过来也能影响媒体形象的视觉定位。曾经在美学界受到广泛xx和热烈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其实也是视觉文化影响审美方式嬗变的一个结果。可见,《苏州日报》以色彩为元素的媒体文化形象的塑造,其意义是深远的,它的成功有可能为中国党报的一种形态范式,很值得我们期待。

 

    (4)行文安排的以块胜条,以方胜曲

 

    成熟的报纸版面,都有相对固定的编排模式。过去《新民晚报》的文章在版面上走曲线,是一种以曲代图、以繁破简的模式,当报纸上没有更多的方式使版面丰富多彩的时候,这类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报人在版面设计上的创造性劳动。现在《北京青年报》等更多报纸的文章,在版面上成为一个个方块,也是一种以直代曲、化繁为简的模式,这是因为媒体太多、信息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阅读速度变快的需要,“简单”由此成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一种时尚与美。可见,每个时代流行一种版式,都有它特定的社会背景。今天《苏州日报》的版面,也同样带有这种时代的烙印。

 

    模块式编排,是《苏州日报》版面行文安排的{dy}个明显特点。

 

    在《苏州日报》的绝大部分版面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篇篇简洁统一的块状新闻和文章。不少方块文章往往呈长方形,在视觉上有亭亭玉立的效果,看上去较为舒坦,能产生简化而规整的美感。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莫恩教授说:“模块就是一个方块,{zh0}是一个长方块,它既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包括正文、附件和图片在内的一组辟栏,版面都由一个个模块组成。”《苏州日报》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因为现代读者读报时,视线在版面上常常只停留瞬间。如果编者能够将报纸上的每篇稿件或意义相近、相反的稿件,都框起来,独立成块,不与其他稿件交叉,就能锁定读者的视线。而相同类型的文章在版面上能够集约显现,其视觉效果远远大于文章的分散编排,这也印证了格式塔派心理学的一个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不过《苏州日报》与其他报纸不同的是,它有时也能够表现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性。我们在前面说过,《苏州日报》的视觉艺术有时是指它的美术形态,“留白”等绘画手法在版面上的体现,就是为了体现“图”的意义大于“文字”的意义。无论是作为有形的留白,还是作为独立的视觉信息载体,图片在版面上的地位常常会超越文字,甚至会改变《苏州日报》版面统一的模块式结构。比如2007年4月16日《苏州日报》A02版,版面上只有一篇报道《抢救西山雕花楼》,其文字就安排在一组窗漏的格子里;2007年9月11日A07版上的“9.11”六周年纪念文章,它的文字也打破了“方正”的块状结构,镶嵌在版面上“世贸大楼”xx图的两面墙体上,而那些墙体均为上大下小的梯形,也不是xx的方形。这是对传统版式的一种突破,体现一定的灵活性,版面也因此变得多姿多彩。

 

    货架式陈列,是《苏州日报》版面行文安排的第二个特点。

 

    所谓货架式陈列,就是采用相对固定的编排形式,分门别类地“陈列”报纸上不同的新闻,以减少读者的流览时间,尽可能快地从版面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极端的货架式陈列的版面,不仅固定各栏目在版面上的位置,而且连标题的字体、内文编排的格式、线条的样式、照片的尺寸等,都有设定。每天的版式也大致相同,人们阅读起来极为方便。这种版式可用“墨守成规”一词来形容。它对于一张已经被读者认可的品牌报纸来说,有利于人们快速便捷地阅读自己需要的信息。但对于一张刚刚诞生的新报,这种一成不变的版式则不利于媒体开拓市场。

 

    作为拥有15万读者的《苏州日报》,新闻信息的货架式陈列虽不是它的主流版式,但其中的一部版面,的确体现了货架式陈列的思维特点,这在其副刊版面上尤为明显。“苏周刊”是《苏州日报》的一个“人文”xx版,它的头版的右2/3版面,总要刊登一幅文人学者的大照片,再配以说明文字。而第二版无一例外就成了头版导读的正文内容。这种相对固定的版式,已经得到苏州读者的普遍认可,有利于老读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苏周刊”上曾经开辟一个“博客”版,版面右侧自上而下的一个小通栏,就专门用来刊登“苏州博客网”上的文章,凡是苏州博客网的博主,翻阅该版时总要首先阅读这个栏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阅读习惯。由此可见,读者对版面的阅读,一般都有相对固定的路径,认可这种习惯并加以利用,是报纸版式创新的一种人性化思维。而《苏州日报》基本上就是这么做的。

 

    3、追求形象传播的图示效果

 

    自从为媒体提供了获取图片并修改图片的便利之后,全世界的报纸在版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创新,那种用曲线走文的方式来丰富版面的思维,逐渐被人们放弃,新闻速写让位于新闻照片,美术编辑成了摄影编辑,就连划版的事都交给文字编辑来做了。然而我们发现,仍有不少优秀报纸的美术编辑,还在兢兢业业地绘图、制表。这些借助完成的表格或示意图,包括一些彩色的线条和底纹,常常成了版面上那些抽象内容的{zh0}诠释,使人们读起来形象生动,一目了然,加深了对新闻信息的理解与记忆。《苏州日报》也属于这种报纸。它在历史上就有以图释文的传统。翻开1951年10月25日的《苏州日报》,我们能读到一个整版的示意图,名为《中朝人民xx并肩抗美战绩图》。这张手绘图是一张朝鲜半岛的地图,上面标明了七次大战役的地点与战况,边上还有三张战果表。在当时简陋的采编条件下,能够绘出如此xx而详尽的示意图表,可见《苏州日报》老报人的敬业精神与精湛技艺。

 

    今天的《苏州日报》借助电脑的力量,使报纸上的示意图更加xx与生动了。2008年9月9日《苏州日报》xx版“苏周刊”的封面上,就有一张诠释苏州旅游部门评出的“五星级”农家乐的分布图。这张故意做旧的褐色画面上,上方是苏州城郊全景的简易图,上面标注了几家五星级农家乐的地址。下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近景有一支挺拔饱满的稻穗。示意图右上方是两只翩翩起舞的小鸟在嬉戏。示意图右下角的翻页背面,露出了一只陶罐,陶罐旁边是一只金鱼和四个手书字“江南人家”。看到这张淡雅美丽的示意图,我想读者不能只用“实用”两个字来概括它的作用了,事实上她也给读者带来了精神与文化上的愉悦。2008年11月19日,苏州干将路上的一辆出租车被另一辆小轿车追尾,一头冲进干将河,造成驾驶员与乘客死亡。第二天《苏州日报》在A2版报道这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时,除了用文字叙述事故过程,还配发了三张彩色的新闻现场照片,另有一张美编绘制的事故车辆坠河过程的示意图。看到这张示意图,我想读者既明晰了事故的严重性,也能通过它警醒自己。示意图上有清晰的行车路径,它提示人们,道路上是否会发生交通事故,既与驾驶员行车态度和驾车技巧有关,也与车辆之间的协调合作、文明礼让有关。离开了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无法弥补的财产与精神损失。这样的示意图既具有说明性,也能让人看出《苏州日报》在信息传播中的文化精神与职业操守。

 

    《苏州日报》示意图的60年巨大变化,昭示了这个媒体的服务理念与文化精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媒的发展和进步。正如法国当代思想大师布尔迪厄所说,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创造出特定的、关于艺术的价值和信仰,正是这些价值和信仰支配着人们对艺术品甚至艺术家的看法。“艺术品及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作为信仰的空间的生产场,信仰的空间通过生产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信仰,来生产作为偶像的艺术品的价值。”(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当然,《苏州日报》绘制这些精美的示意图,与其说它体现了一种文化的进步,不如说它更是编读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在当今世界,铺天盖地的图像轰击,把人们惯坏了,让人们变懒了。当他们需要信息时,他们不再说“告诉我”,而是说“画给我”。他们阅读新闻,不只是需要文字报道给他们提供事件的概况,还需要媒体生动形象地诠释这些报道,通过视觉来愉悦自己的感官与神经。可以这么说,文字、图片、图表作为当代媒介的三大组成要素,已经缺一不可,它们就象一个交响乐团,每一种乐器都能发挥自己的功能,没有高低之分。而报纸上的每一个题材或或每一种新闻样式,也都会找到一个最适合表现它的形式。比如过去我们常说图片好,但它表现抽象内容的效果极为有限;而新闻图示就能有效地化解这一难题,使抽象内容很容易就能转化为形象的示意。既然图表、图解、地图在版面上能够吸引读者的视线,编辑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少的笔墨、最小的篇幅,给读者提供最多的信息,那么就让我们的党报都像《苏州日报》那样,在版面设计中让文字、图片、图表“一个都不能少”,使媒体从内容到形态尽善尽美,大放文化异彩。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苏州日报》的视觉文化分析(下)_高建国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