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英漂求职百态(六):年轻没有失败

从外表来看,伦敦金融城和京沪两地的中心商务区并无太大区别,一样的摩天高楼造型各异、一样的通宵达旦灯火通明。但若深入内核,你会发现金融城就像一个神秘的黑匣子,就算是整日穿梭在城里的上班族们,也未必参得透其中的奥秘。至于城外的人,提起金融城总是陡增三分敬意,这也许源于英国人民尊重银行业的历史传统,也许源于金融城从业者的高薪酬、高风险和高智商。

这么说吧,伦敦金融城的神秘之处,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非开放性。这里不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却不想出来。入城的门槛很高,几乎每家国际投行的HR手中都有一份内部名单,把全球大学划分为三六九等。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之类自然是一等,毕业生相当于拿到了入城的敲门砖。排到二、三等的学校毕业生,若是人才出众专业过硬也有机会。至于三等之外,入城可能性微乎其微。

很多赴英攻读经济类或理工科的中国留学生,都怀揣一个进入金融城的梦想。但金融城的内部运作规则,却让很多人错失良机。为了摸清“城管”招聘的条条框框,我采访了一位供职于某欧洲投行的牛津毕业生,她花了两年时间才成为“城内人”,自然有一肚子话要说。

Lottie,2006年国内本科毕业后,以全系{dy}名的成绩被英国牛津大学计算机系录取。生于1985年的她看起来还是个小姑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未早早设定规划。“刚到英国读研究生时,我压根没想过留英工作,父母也希望我毕业后回国发展,所以根本没把心思放在找工作上。”

但人的想法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看到身边同学四处投递简历,积极参加面试,还有人{dy}次应聘就成功进入{dj0}投行,Lottie也有些心动了。“我是2007年10月底左右开始找工作的,而金融城各大投行的招聘每年七八月份就轰轰烈烈开始了,虽然截止日期是12月底,实际上到10月底已经招得差不多了。”因为错过了投递简历的黄金时期,当年Lottie只拿到两家美国投行的面试机会。由于缺乏实战经验,每次都倒在“群体面试”那一关。

“虽然我是应聘中后台(Middle-back offices)相关职位,但很多投行招聘初级岗位的集体面xx都是不分具体职位的。记得某次群体面试,大家被要求讨论一艘油轮在海上发生石油泄漏的紧急救援方案,阅读材料时间只有3分钟。很多人看了个大概就开始高谈阔论,我多花了些时间读完材料才开始发言,提了几点有用的建议,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没想到,这次面试还是失败了,HR给出的反馈是:你有明晰的思路和很好的想法,但你的时间管理不够好,也缺乏表现自己的欲望。”

面试的失败并没有挫败她的锐气,而身边同学纷纷尘埃落定却让她有些心急。Lottie所在的专业有20个中国人就读。有趣的是,这20人有一半高中毕业就赴英读书,另一半读完本科才出国。据Lottie透露,读完高中就出来的10个人,只有一两个选择留英工作。大学毕业出来的10个人,只有一两个选择回国发展。虽然只是个人选择,但这一样本还是折射了很多留学生的心态——呆在异国太久的人忍不住要回家,刚来异国的新鲜人忍不住要留下。

2007年白驹过隙,Lottie的同学大多数进了美林、高盛、瑞银、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也有几人选择了微软、IBM等IT巨头。“其实很多中国留学生选择投行而非IT企业,倒不是因为多么热爱金融业,而是因为投行会为我们申请工作许可,但微软不会。”在英国,只有获得合法的工作许可证,外国人才可以名正言顺地留下来纳税,其重要性不亚于中国的户口。

2008年,Lottie汲取经验早早整装待发,不料却赶上了金融危机的“天灾xx”。投行校园招聘宣讲照旧进行,实际招聘人数却大大缩水。“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叫贝尔斯登的美国投行周四来电邀我下周面试,周一却突然通知面试取消,原来这家投行突然倒台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Lottie现供职的欧洲投行就采取了扩张性招聘策略,光中后台岗位就一口气招了近百人,而Lottie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应聘成功经验,Lottie总结道:“我是一个逻辑思维明确的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面试方式,有利于我更好地发挥自己。虽然应聘技术类岗位,但金融和商务知识也不能成为短板,事先一定要多做功课,比如了解金融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则,xx应聘银行的发展战略和动态。”

拿到聘书,是否就可以很快入城了?非也非也!金融城投行的招聘法则之一就是“今年录取,明年上班”。也就是说,如果你计划今年9月开始工作,{zh0}去年9月就拿到OFFER。年景好的时候,你也可以申请提前入职,但赶上金融危机就没那么顺利了,Lottie足足等到2009年9月才正式入职,此时离她硕士毕业已经是整整两年。

回忆起那段漫长的等待,Lottie承认自己的时间管理确实不够好。“真正有心进入金融城的人,可以从大二暑假起申请实习生岗位,三个月实习期结束后投行会有一个评估,如果你是适合的人就能拿到聘书,这样大三毕业就可以直接去上班了(英国大学学制三年)。就算你读研,刚入学时也应该着手准备应聘了。”

据了解,很多投行从实习生中选拔员工的比例高达七八成,而外部直接招聘的用人标准更严格,录取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对缺少工作经验的留学生来说,以实习为跳板进入投行才是明智选择。就算实习期间发现自己不适合此类工作,也可以及早调整方向重新出发。

Lottie目前的职位是分析员,主要负责采集相关部门需求,提供系统支持。投行内部人员结构错综复杂,除了销售员、交易员、操盘手等炙手可热的前台职位,从事中后台业务的员工亦占半壁江山,他们多半来自名校的金融工程、数学、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从事后台建模、产品开发、系统维护、风险研究、风险调控等工种。除了专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经验也至关重要,很多时候,高层主管和项目经理都是只管沟通、不问专业技能的西方人,而擅长专业技能的中国人要想做到中高层管理岗位,还需要付出非同一般的努力。

对Lottie而言,在金融城的日子更多的是一种生活体验和职业积累。“打拼几年后,我希望回到上海或香港的投行工作。”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她希望强化自身优势,从事更加“高精尖”的系统建模工作。虽然国内的投行机构在主营业务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尚无法与金融城或华尔街相提并论,但从长远来看,发展迅猛的亚洲市场无疑是兵家必争之地,也为Lottie这样具备国际经验和本土优势的“城内人”提供了更多职业空间。

金融城生生不息,无数年轻人前赴后继地涌入城内,成为这个庞大金融机器的一个螺丝钉。金融城就像金字塔,在残酷的淘汰制下,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向上爬。爬得越高,跌得可能越惨。有人进去时欢天喜地,出来时灰头土脸。也有人进去时灰头土脸,出来时风光无限。

无论成败,选择了金融城,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年轻时勇于尝试总是好的,因为年轻没有失败!

作者邮箱:lxww2008@sina.com



郑重声明:资讯 【[转]英漂求职百态(六):年轻没有失败】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