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上)_宁静致远_百度空间

李子勋讲座笔录:

今天我着重讲其中的一个部分,就是关于孩子的智力成长、学习和家长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比较聪明,比较有能力去应付学习的问题,现在没有能够专门讲这方面的老师,所以我想来讲。在过去有很多早教和胎教的理念,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理念需要做一些改进,重新让孩子以自然生长方式长大对他未来应付学习和生活过程是有好处的。

我准备了很多的讲座,包括心理、生理、智力成长内容,因为时间有限,我还是着重谈学习。

过去我们有一个误解,我们以为学习是靠左脑完成,当然在理性科学的学习上主要的视觉和知识的摄入是靠我们的左脑,但是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在整个学习上右脑才是关键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知识是通过词语、语言和书本上的文字进行交流。在神经实体上我们看到了识别这些文字的确是靠我们的左脑,但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对整个知识的理解要靠右脑的综合能力完成。也就是说右脑的功能是比左脑更深厚、饱满的一个神经系统

看看这些图片,每个孩子都具有他的特色,我以四个关键词和四层关系来讲,我们讲了之后开始进入如何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发展。

四个关系是指每一个人都活在四种关系里面:

{dy}种关系是心理学最看中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对于一个儿童来讲,儿童和自己的关系首先是在两岁以前基本完成,在两岁以前,如果这个孩子受到妈妈xxx的关照和关爱,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孩子跟妈妈形成的这种互动关系就会使他的内部心理结构饱满,包括自信、安全感、自尊、爱和被爱的能力。在西方心理学的理念中认为,两岁以前妈妈不要离开孩子、不要上班、不要工作,要xxx的陪伴孩子。在欧洲和北美,妈妈要陪伴孩子到5岁,孩子在5岁之前有一个时期就是心理学中的孩子建立“人际模型”最重要的时期。

人和自己的关系是早年形成的,就是妈妈对你的态度,我们看到很多家长对儿童早期形成的关系就决定了这个孩子成年以后所有的关系,我们说“决定”这个词不好,应该说是“影响”了孩子对今后关系形成的内容。

第二种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包括他和亲人的关系、家人的关系包括父母的关系,社会朋友关系、同事关系和普通人的关系,人生活在和人的关系里面。

第三种关系是和社会的关系,这个社会是现存在我们周遭环境,我们社会的主要文化,社会的秩序、规则,比如说学生要考大学,这就是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所以每个人都和社会发生关系。

第四种关系比较复杂一点,是人和存在的关系,存在是什么概念?像5.12地震时我们明白,地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说我们的星空,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我们要进行科学发展观,要仰望星空,为什么要仰望星空?因为星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而这种存在就是人和存在之间的关系。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就会感到人类的渺小,或者感觉到知识、事件的深邃深奥,就不会那么骄傲,同样我们会充满和存在的交流。人和存在的关系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知道的。

今天要讲的是人和自我的关系是在早年形成的,最重要的帮助者、抚养者是妈妈、然后是爸爸,xxxx孩子长大的亲人们。我们现在复习一下孔子说的话,当我们读这些话时要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能不能做到陪伴孩子长大,而不是逼迫孩子长达。《论语》里面谈到“十之有五才立志学习”,当时的学习主要指男性,古代时读书者是男人,这句话也是对男人说的。女性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比男性快,心理学认为女孩子7岁相当于男孩子8岁,想到这一点你们就不要惊讶为什么小学的时候女孩子学习好,因为女孩子的心智比男孩子聪明,小时候发展的快。我们也知道,在小学和初中前三名常常是女孩子,这没有什么奇怪,男孩子总是要晚一些。十五岁立志下去后,对女孩子来讲十二岁要开始懂得学习了,在四、五年级时,女孩子就刻苦学习,他们中学学习非常好是很正常的,男孩子要到初二、初三才懂得学习,这个也是很正常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是不是还有这种平常心来看待孩子呢?

在这个讲座中我们要讨论初始状态怎样让孩子智力发展。我先讲四个关键期,因为其他老师要讲,我就用简单的方法讲,每个人成长有四个心理发展期{dy}是两岁以前,是依恋期。5岁前后孩子的分离期,就是孩子开始把兴趣从家庭转向了社会、幼儿园。在五岁以前送他去幼儿园基本上是“杀”了他,但是五岁以后孩子会主动说“我要去幼儿园”,因为他的兴趣慢慢转向了外部的世界,他开始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包括何老师接触关系。

在依恋期每个人的心理结构都会受到重大影响,这个影响就是他和妈妈的关系和亲人的关系,我们知道,两岁以后孩子会发展更多的关系,比如说和爸爸爸的关系或者是带养阿姨的关系,如果在两岁以前不是阿姨带他的话,他很难和阿姨建立关系,他会依赖他的妈妈。有的妈妈说孩子非常认人,除了妈妈谁都不要,这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生气和批评孩子,因为那个时候的孩子是试图和妈妈形成一个共同生活的关系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分离期,分离期主要在2-5岁期间完成,这个分离期主要靠爸爸,父亲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儿童的活动,爸爸再忙再累都要抽时间和孩子玩,一方面可以让妈妈和孩子的依恋分开,妈妈爱孩子比爱丈夫还要深,因为孩子是妈妈的一部分。爸爸要做的事情是关心太太、爱太太,成为妈妈和孩子的第三者,把妈妈从孩子身边带开。如果先生不做这件事情,孩子和妈妈的依恋会比较直流,这对东方人来讲没有问题,东方人是以家庭为主导的分化需求,也就是说每个孩子不需要分化到独立的个体,他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心理结构,所以东方的孩子给妈妈睡到5-6岁都没关系。但对西方文化来讲,像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会受到别人异样的看法,会认为妈妈和孩子粘得太紧了,但东方的文化不认为这是麻烦,认为是正常的,当然我们也认为是正常的。心理学的主导理论是从西方的理性发展而来的,东方更加的感性,通常以感性的方式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不一定到这个阶段非要分离。其实东方的男孩和女孩和爸爸妈妈没有分开,像我们到40岁、50岁时还会非常在意爸爸、妈妈的看法,希望能够和他们的意见一致,这样的行为就是来自于东方文化。所以爸爸、妈妈在学习心理学知识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全部,心理学只有和东方文化结合起来才是有价值的。

从理论结构来讲,在这个时候爸爸要介入,夫妻两个要“重归于好”,因为孩子成了第三者。家长要让他更独立的长大,在美国,两岁的孩子要分房睡觉,就是要让孩子独立的承受孤独、恐惧、黑暗、害怕,为什么?因为这些感受会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当孩子一个人在房间睡觉,醒来后他会哭,妈妈就会来,但后来慢慢的孩子的内在能力会增强,到五岁后他的心理结构就会变得比较成熟。东方的孩子相对来讲比较温和一些,因为我们怕他害怕会照顾他,所以孩子到5岁时还不能独立承受孤独、恐惧、黑暗这些东西。但是没关系,人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科学角度来看,孩子成长越慢,他的心理结构越坚强、越稳定。当爸爸妈妈意识到要给孩子一个这样的孤独能力的训练时,在孩子5岁后鼓励他分房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孩子拒绝,你可不要霸王硬上弓,可以用温柔间接的方法。

从全球来讲,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非常明显,纯粹东方形式的教育在科学发展和全球化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阻碍。我在微软讲了5天课,谈到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时,这些差异是文化的差异而不是人的差异,就是文化有一种“假定”,我们任何的文化都充满了一些“假定”,只是我们不理解,我们无意识的按照“假定”的生活来做。我们和老外谈话喜欢说“YES”,我们觉得是正常的,是尊重他,但老外会觉得你在敷衍他,你不愿意说出你真实的想法。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东、西方的差别,不一定非要用西方的教育方法培养你的孩子。

分离期2-5岁之后是一个重要的平稳期,心理学称为相对期,这个期间孩子的成长相对平安一点,这时候主要是强调孩子人际模型和社会兴趣的发展,相对期也是学习的重要期,这个学习期并不是在学校学习。

第三阶段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第三个重要的心理发展期,在青春期中人们形成的审美观、爱好、价值观、友情,这些都是在青春期阶段形成的。青春期基本决定了人一生的情绪、爱好、价值。青春期之后有5-6年的青春后期,从心理学来讲是一个最不稳定时期,我们经常把这个阶段称为过渡期,因为很多青少年犯的错误都是在这段时间出现,这段时间孩子青春期刚过,青春期时没有xx的形成自我接纳和认同,而成年期还没有到,这段时间就是一个过渡期。很多家长的痛苦,亲子的麻烦会出现在这个时间,包括出现网络依赖的孩子在这段时间很难改变。他年龄小时可以改变,在孩子13-14岁,家长只要改变一些方法改善和孩子的关系,可以影响孩子改正过来,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很难和家庭交流和形成有效的互动。

第四个阶段是成年期,18-25岁是一个人形成他的社会责任感、信仰、政党观念,像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在这个时候他基本上形成了政党观念,包括他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娶什么太太、嫁什么男人等,在这个阶段基本上形成了。

以上是人的四个重要时期。

现在我们来谈智力发展。0--2岁是孩子的初始阶段,什么叫初始状态?就是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个体,没有完整的认知模型,没有客观判断的能力,也就是爸爸妈妈给他什么就是什么。在我们对儿童的研究发展来看,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触觉,这个触觉在胚胎里就开始发展,然后是嗅觉、视觉和听觉。为什么儿童要触摸?因为他的触觉发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触摸也是交流,大家不要以为和孩子讲话就是交流,对两岁以前的孩子来讲,说话是最不能交流的,因为孩子的左脑其没有发展。

0-2岁的初始状况,就是孩子的心智是一个空置状况,这个时候我们用早教,用大量的理性刺激、音乐刺激,图形刺激去激发孩子智力发展是非常好的,但是前提是,过去我们刺激孩子的东西都是什么生成的?都是由谁生成的?是人类,我们把人类的音乐,人类的图片,人类的所有认知模型,像杯子、房子、老人等所有的属于人类建构的视觉模型去刺激孩子,这种刺激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坏处。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人类社会可交流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邃的东西。比如说狗,狗的叫声千差万别,狗有很多的叫声,狗在不同的情景下会有不同的声音,但可交流的狗叫声在人类的文化里面就只有“汪汪”,我们只有一个词汇来表达就是“汪汪”,我们说“汪汪”就知道是狗叫,但是说“呜呜”就没有人知道是狗叫,但是狗确实是这样叫的。我们用人类生成的这些东西来教导孩子,试图用“汪汪”来告诉他狗是什么东西,但对孩子来讲,他的大脑里面并没有这些知觉模型,当然,后现代有一个理念认为,孩子的知觉模型不是教给他的而是遗传的,是通过我们心脑系统在内部获得,也就是说儿童的大量知识不是从外面学习的,而是内部生成的,这个理论没有成为主流的儿童教育思想,但这是科研的结果。

现在的教育体系并不是指东方主流的教育思想和西方主流的教育思想,是指当今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过早的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言语刺激孩子,是把孩子人化的知识结果,他更适合和人的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会让孩子“幼老”,或者是孩子初始状况的智力迅速衰减。因为我们要记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费神的,但是只记住“汪汪”却很简单,也就是说,我们过早进行人类文化侵染的结果是让孩子记住了“汪汪”,却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复杂性。现在我们主张人类文化对两岁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过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我们知道,在音乐当中不管我们的钢琴弹得多么美妙也比不上黄河、瀑布的声响,钢琴永远不能模仿大海波涛的澎湃,人类的音乐和自然的音色来比较,小提琴拉出的风声永远没有真正的风丰富多彩、震撼,人类的衍生物是来自于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来逼近自然,但自然永远比人类要真实、要复杂、要多样化。

在西方,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出生3天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闻青草味,因为孩子的嗅觉发展的最快,所以带孩子去嗅各种各样的味道,当他用触觉、嗅觉感受风的吹拂、水的打击,这些信息远比过早给孩子提供一个分类信息好。人类的文化是以分类的方式发展的,我们通过一个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类秩序,这个分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后形成的。记住“汪汪”这个词,很多狗的叫声我们没法交流,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汇来进行交流,我们没法用一个通约的模型去交流它,人类文化和知识是用通约的方式传播,因为它要通过我们的演绎,比如说,我们对深圳的感觉,我来到深圳感觉到它的日新月异,但是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只能用“汪汪”这样通约的言语去描述,但把感觉理解过来时它的特点就变得非常少。就像一个美味,它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你想理解这个味道的时候借助的方法是言语,而言语的苍白性对“存在”的描述非常糟糕,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2岁以前充满饱满的设计感。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色彩专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给他看颜色卡片。大家一定要记住,神经系统有一个特征是它能够用最简单的分类来处理时,它就用最简单的而不用复杂的。我们在神经分类里面测查图形记忆时,就不能给一个人看可命名的图形,假如这个是花,我们记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记住花本身,这是言语对神经系统和大脑带来的衰退,当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后不用关心这个花是什么花,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的。

儿童没有言语时他的思维方式充满复杂性,在孩子7-8岁以前不能以成人的教导方式教育他,如果成人教他绘画,看起来他会比别的孩子画的更像,但这是人类生成的文化模型,他会失去创造性。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不希望孩子成为音乐家时,经常给孩子提音乐是可以的,因为他会的在人类音乐里面去欣赏音乐。但如果你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音乐家而不是演奏家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人类的音乐充满一种节律,我们的分类把音乐的模型是Dore mi fa so la si do,我们的音乐结构永远是以这个为中心的结构体系,但是大自然的声音不是音律的结构,音律是人类模仿自然结构的一个象征性的逼近产物,所以海涛永远不可演奏的。如果一个孩子在两岁以前饱受了Do re mi fa so la sido 的音乐刺激,结果是他对其他的音乐就失去了感受力。这在西方的研究里面已经证明,孩子生出来后,他的大脑中每个细胞都在待命,大脑有几十亿的神经细胞,它要处理的是复杂信息,大脑细胞对差异敏感,对一致性信息不敏感。我们在研究儿童孤独症会发现,儿童孤独症是因为他没有分类和抽象的能力,他会把每个花当成独立的花来记忆,而不会把月季、玫瑰当成一种花来记忆,这就是2岁以前儿子的智力类型,他们的每个细胞都在原地待命,当任何细胞对某一种差异产生了反应,它终身都会对这个差异产生反应,不再对其他信息进行反应,因为大脑的交流是无序的,是一个信息流的交流。我们在进行儿童神经活动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细胞全是充血和活动着的,但是一个成年人3/4的脑细胞不会活动,已经没有功能了,他们不需要活动。为什么?比如说一个10个月的孩子记住颜色的分类和计算机的敏感性是一样的,在英美合研的研究中发现,10个月的儿童对颜色的分辨率是成年人的几十倍,为什么?因为他没有“黄色”这个分类概念时,黄色卡片每一张都是个体,他没有抽象能力,他的卡片是以每一张来记的,而不是以颜色分类来记的,如果按照颜色分类来记,这是黄色、绿色、红色,他就只记三种,但是以个体来记就很复杂,所以他会在一堆卡片中找到色差非常接近的,用计算机模拟出只有一个色差。当我们到10-11岁时,我们看两种颜色是有差异的,儿童可以在计算机可分析的敏感度里面找到他的卡片是毫不费力的,是因为他对每一个卡片的识别能力是独特的,而不是分类。

音乐也一样,儿童在自然中采取音乐刺激,音乐模型是复杂,树叶的声音很难用所有的音乐器械表现出来,像鸟的叫声,虽然二胡可以模仿鸟的叫声,但是真正和鸟比起来很苍白。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音乐上有{zg}的建树,千万要减少人类音乐对他的过度刺激,这种分类对他带来的是大量的音乐感应细胞不再生动、波折,他最终失去了一个创作性的要素,他没法从自然中提取创造出全新音乐的能力,他只能把别人的音乐拿过来编成自己的音乐,但是这个音乐没有创造力,没有创造性。就像周杰伦的歌,他的音乐要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但他没有独特的自然音乐要素,那种东西才是伟大的,能够把人类文化推向前进的人就是可以自由的在自然要素和人类音乐要素进行整合和创新的人。这种孩子至少在小时候要受到饱满的自然音乐刺激,包括听深层次的声音。据说10月前的孩子可以听到空间中的声音,只是由于我们在学习言语时,我们的言语发展会限制的孩子对知觉的理解,因为我们要通过言语来讲,过去是通过感觉理解,通过右脑为主导的理解,现在是左脑的理解。我有一本书可以提醒大家在初始当中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可能对孩子未来的知识发展是有好处的。现在我们是用能量的言语来解释物体,不是像过去用物质或者物体来解释物体,当我们用能量来解释物体时,整个自然科学都变软了,过去我们的物理学是很硬的,现在物理学变软了,自然科学变软了,我们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在迅速的改变,但是我们课本还没有改变,我们某些主流的知识点没有改变,如果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10年-20年成为佼佼者,父母从现在要开始做,不然知识改变了,我们就落后了。

3-7岁是右脑高度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包括他的游戏,在心理发展里面我们一直主张孩子是以游戏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以坐着板凳规规矩矩的学习方式。在北京的幼儿园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如果孩子在我这里上幼儿园,我教了他一个字,家长要补交20块钱。这是北京的某个幼儿园说,我们负责交孩子认字,当孩子毕业后我们看他认识了多少字,你要交多少钱,这是劳动报酬。但是,千万不要在孩子7岁以前过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们的言语在提前,过去我们以为2岁半是言语发展的高峰期,鼓励孩子说话,但是不一定要鼓励他认字,这是现代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观念。认字是什么东西?我们尽量给孩子讲这是花、苹果之类的语言信息,当孩子没有一个中间的思维过程替代物“文字”时,他的思维过程是以实体方式、以图形方式完成的。比如说我们谈到苹果,孩子对苹果的理解没有“apple”这个中间物,他可以直接演绎到苹果的本体、图形的个体化,当儿童学会英文字母时,他的大脑不再反响苹果这个物体,只是反响这个字母,而对字母的反应是几个细胞就可以了,对苹果的反应要几十个细胞完成。以右脑发展为主导的阶段时,7岁以前言语会刺激左脑发展,言语在左脑区域,是人类文化、人类科学、智力发展的产物。为什么左脑发展迟?因为它的细胞比较新,心脏细胞有几十亿年,左脑皮层细胞发展只有几千万年,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只有几千万年,右脑的细胞比左脑古老是因为很多动物有右脑的神经结构。

在这段时间,可以发展言语,但是尽量不要发展文字,可能现在教育孩子的一个改变,孩子什么时候接触文字?在7岁以后,因为他的左脑开始发育,7-11岁是左右脑共同发展期,这时候右脑越来越饱满,左脑开始欣欣向荣,他可以认识大量的文字,开始归类和形成,7岁以后的孩子遵守规则容易了,7岁以前的孩子很难。可以这样想,小孩从一年级到三年级,花了3年时间学到的知识有多么少,他们那么累,他们起早贪黑,他们超负学习,但他们只学到一点,为什么?因为他们左脑xx没有长成,在左脑没有形成了时候,用理性科学教导孩子是困难的。大家可以想像,一个11岁的孩子左脑已经发展差不多的时候再去学习小学的1+1=2xx不需要3年的时间,那个时候他xx可以学会。孩子11岁--15岁时右脑几乎发展饱满,右脑的发展特征和左脑不同,右脑发展不能用分类、系统、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乱的、片乱的、零散的、边缘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统的的方式去刺激。右脑不是学习而是刺激,也就是说,右脑有分类能力时,任何知识需要有未分类的方式去引进才能保障右脑饱满的成长,左脑是我们人类进行分类或者进行归纳抽象的大囊。

儿童为什么7岁上学?这是有道理的,5岁半的孩子去上学,特殊的天才可以变得很优秀,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演绎天才,很多演绎天才在5岁可以认识很多文字,但不是所有的孩子去认识都是好的,当然有大量的意外和大量的偶然性,我们在刺激孩子文字教育并没有发现什么麻烦,孩子上小学、上初中的学习都非常好,这当然是可能的,现在我们讲的知识仍然是“汪汪”,现在的儿童教育家意识到,过早开发左脑也许会造成一部分孩子甚至大部分孩子智力低下,也就是不聪明,这只是科学的一种观念。我们也承认很多早教刺激他认字是对的,这个并没有存在二分制,说这个好那个不好。

现在有一种概念认为,过早刺激左脑可能会使右脑不能饱满,从心理学讲,真正让人类痛苦神经症产生的不是我们没有理性,是我们理性过强,用右脑感觉这个事件能力不够,左脑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过强。为什么那么多人有压力和痛苦?这来源于右脑和左脑的发展不够匹配,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我们过早的刺激了左脑的发展,我们教给儿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爷爷讲故事要从头到尾,这个从头将到尾就需要左脑来理解,但是如果是一个片断、零散的讲授,右脑就可以胜任,不需要左脑过早开发。人类的科学是以左脑为主来发展的,但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幸福感、自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不是靠左脑。心理学恰好是研究人类右脑出了什么错误,很多人因为学习不好xx,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形成和人类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脑没有形成饱满状态。

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喜欢模型,喜欢推理,那个时候孩子学数学变得非常轻松,那个时候对数学、物理学非常轻松,为什么在中学有物理学,因为我们的学科是以儿童发展等级来做的,但现在的妈妈等不及按照孔子说的等“这孩子能够接受理性东西”的时候再去接受。

16岁以后是左右脑平稳的发展期,这个发展期很缓慢,16岁以后人类的智力结构差不多完成了。现在大量的科研在研究,大量的儿童智力发展机构在研究,我们怎样在儿童的初始期也就是2岁以前,在他未形成人类文化分类和抽象影响时给予他更多的右脑刺激和知识模型的刺激,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全球有很多的声音是不要过早刺激左脑,有很多国家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们的文化发现,人要承受未来得复杂性科学,人类现在的科学是一个静态科学,或者是初始动态的科学,它并不能够去真正影响这个世界,我们总是抽象出一个东西来,把它当成一个科学,但是现实中它又不存在。我们相信未来的科学发展一定是一种复杂性、非线性结构、非因果关系来发展的,那是一个存在、匹配和生物学甚至超过生物学名义存在的科学,这种科学是一个动态科学。什么是动态和静态?就是我们从深圳到广州,我们的科学会告诉我们,我们开多少迈就可以在什么时候到达广州,这就是科学,这就是理性结构得出的结论,它可以说你可以2小时15分到达广州,事实上没有人可以这样。科学就是抽象出来一个静态,不管什么科学都需要在真实当中校正和改正,尤其是儿童。儿童的学习大部分是来自内部和他的视觉、知觉模型生成的,他不是靠文字阐述的线性逻辑,所有线性逻辑对儿童形成知觉模型都是有影响的,知觉模型不是抽象的,只是以真实的方式发展他的知觉,就像妈妈的脸,他看妈妈的脸是不需要判断和逻辑推理,感觉就可以了。知觉模型的内容比较深,这都是科学研究的结论。



郑重声明:资讯 【用智慧陪着孩子长大(上)_宁静致远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