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维强(Ryan
Loh),1988年进入会展行业,加入蒙哥马利展览集团。先后任马来西亚分公司销售和业务经理、新加坡分公司项目经理兼中国市场总监和香港分公司副总。1995年任蒙哥马利中国分公司总经理,常驻上海。1999年,他身兼4家国外展览公司的中国顾问,协助这些公司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03年任励展华北区总经理。2004年,他创办IIR
China,任IIR在中国区的总经理。
如果在8年前,一个马来西亚人声称自己多了解中国,多少有点牵强。但现在不同了,罗维强不但深谙中文,还能充分发挥他在会展业几十年的积淀,牢牢锁住中国客户。在他风光地凭借这些优势抢滩中国会展市场份额的同时,他其实一直有个“锥心之痛”——“万事俱备,只缺人才”。许多年来,中国朝阳产业会展业在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同时,该行业也一直在经受“人才荒”的严峻考验。外资会展企业IIR即便在其本土领域再具“呼风唤雨”的本事,其在中国的业务仍不可避免地“受难”于“人才荒”。
作为会展行业最早一批进入大陆的外国人,当90年代初,罗维强以蒙哥马利展览集团市场总监身份来到中国,组织中国的企业去参展时,情况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糟糕。
“因为当时会展业在中国还很新鲜,人才矛盾尚未突显。”罗维强回忆,“当时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一些旧体制下残留的东西仍在发挥作用。”
罗维强举例,比如现在的会展人很少听说“留购”这个词,“留购”的意思就是,外国的参展商来到中国参展后,所带来的展品不能带走,因为中国政府已经提前和他们签订了购货单,他们只需按照单子带来产品参展即可。当时,中国办展的意义仅在于此。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展览的性质发生了xxxx的变化。从最初的“照单参展”模式,变成了现在以促进商业交易为主导的会展运作体系。并随之涌现出了“知识产权保护”等与现代化会展产业相关的新鲜话题。
“十几年前,当我拿着蒙哥马利的牌子来到中国,他们都把外资企业当作学习的榜样。渐渐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会展行业的发展,以前的不平等合作变得平等了,大家都在探索如何做到合作与共赢。”
某一领域一旦进入市场化运作,随之而来的就是能够操作和掌握这些“市场化运作”的人力资源群体的活跃。
据罗维强介绍,目前,进入中国的外资展览公司已经有几十家,本土展览公司更是以千数计算。对专业会展人才的争夺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在罗维强看来,即便中国各大高校一再开设会展相关专业,也仍无法填补行业本身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的人才缺口。
“产品开发能力与销售能力严重不匹配。”每做一个新项目,罗维强的这种感觉就愈发强烈。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面向内,一面向外。”罗维强所说的“一面向内,一面向外”是指一边眼光向内,结合中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点,确保和优化组织的战斗力,及可持续性;一边眼光向外,寻找优秀的团队补给力量,这些“补给力量”包括两年前总部给他下达的“命令”:寻找他的下一任接班人。
一“才”难求
《首席人才官》:公司总部很关心IIR
China未来的接班人问题?
罗维强:两年前公司提出让我寻找接班人的问题。说实话,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但我没有放弃。我在这个行业里认识的人很多,但找合适人选并不是“看到同行的人好,就把他们拉过来”那么简单。我相信人才是每家企业面临{zd0}的挑战,尤其在会展行业更是如此。我在不断找人,我的很多精力都在这里。2004年3月,我创办了这个公司。这也是我在国内创办的第三家外资公司。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我的作用是让总部领导更清楚地了解,在中国做展览会的问题在哪里。我会按照我对中国的了解,如实向总部反映情况,并提出我的建议。我很坦白。坦白是{zh0}的方式。
《首席人才官》:接班人人选如此难求,有什么深层原因?
罗维强:比如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中国机会太多,大部分有能力的人都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再加上创业的门槛不高,那些有能力的人会很容易去创业。我的目标人选中,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这里。
《首席人才官》:你希望未来的接班人是什么样的?
罗维强:双语要强。还要既适应外资企业的文化,又有中国本土化管理经验。此外,还要懂会展。其实,会展行业里最难找两种人:{dy}种是做市场的。他们需要会双语,要能写,要对每个项目所涉及的不同行业有很快的认知能力,要成为行业里的半个专家;第二种人是项目开发人员。我在这个行业里见了很多人,真正具有开发能力的并不多。再加上开发一个项目有风险,如果他既有足够项目开发能力,又能把风险化解掉,很可能他就自己去做了。所以这样的人很难找。相比之下,找业务人员稍好一些,只要他勤奋,愿意和人沟通,卖产品就不是很难。
《首席人才官》:你最看重他们什么能力?
罗维强:独立。能在很多事情上独立做出判断。在蒙哥马利,我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成为了中国区总经理,是因为我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只要有理由支持我去决定,我就尽量自己做出决定。这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锻炼我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我希望具备这样能力的人在我们公司越来越多,而不是凡事都来找我拍板。
《首席人才官》:从雇主的角度,你怎样向他们推荐公司?
罗维强:{dy},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我会首先解决“工作氛围”问题,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公司工作都能很开心;第二,重视员工待遇和福利。比如,我们为员工提供的工资在同行业中算得上很高了,我们还为员工上了很多商业保险。还有,公司在每年的圣诞节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都会休假,让员工回家和家人团聚;第三,确保员工有上升的空间。我说的“上升”包括员工职位和个人能力的“上升”。
“中西合璧”
《首席人才官》:有人称中国会展业已迈入洗牌关口,你怎么看?
罗维强:变化一直都有。2005年中国入世后,国家对各个行业是否鼓励、限制,或者禁止外资进入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刚开始会展行业是禁止外资进入的,但其实在入世以前,蒙哥马利、汉诺威和励展等外资展览公司就已经进来了。从一开始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行为,到后来外资展览公司进入,再到现在国内展览公司蓬勃发展,展览行业一直在洗牌。
打个比方,光是会展中心城市的变化就意味深长。5年前,当我把当时的蒙哥马利总部设在上海,大家都笑话我说“大的国有企业都在北京,都是政府买单,北京才有市场。”事实证明,我把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是正确的。上海无论硬件设施,还是与国际接轨程度都远远好于北京。4年后,当我创办IIR
China,我又把公司总部设在了北京。这是因为我看到了展览市场的另一个变化。中国展览业正在慢慢与国际接轨,中国的会展模式正在向美国会展模式靠拢。比如,现在美国有很多专业展览都是由专业协会举办,由专业展览公司管理的。而在1998年以后,中国那些原来在展览会中充当“支持单位”的各行业协会,现在正在转变成“主办单位”,这与“美国模式”十分类似。所以,中国会展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就是行业协会在会展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大部分行业协会的总部都在北京,北京正在成为中国展览业的中心城市。
我觉得,中国会展行业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还有很多潜能可挖掘。我相信,中国展览业的某些品牌将来会成为世界{zd0}的展会品牌,比如建筑材料和家具展已经做到世界{dy}了。在两三年内,一定有更多的中国展览会品牌走向国外,现在一些展会已在小规模地尝试性地向国外发展。所以,我认为这些变化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我们要紧跟这个变化去改变自己。
《首席人才官》:在会展业,你觉得目前中国本土公司和外资公司在管理上有何不同?
罗维强:两者都要改进。外资企业首先必须要了解中国市场,因为这个市场一直在变。我觉得外资企业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喜欢“听别人说”,然后轻易做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当他们听说“中国IT管理系统不好”后,就只相信外国人那一套,把他们那些东西放到中国,{zh1}造成“水土不服”。而有些国内本土企业则不太注重细节和服务质量,缺乏专业精神。“差不多”、“无所谓”这样的字眼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避免掉。我最愿意看到的是,中国和国际两者的优势能够结合在一起。
《首席人才官》:你认为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在哪里?
罗维强:两方面,一个是项目的定位,另一个是执行。有人对我说我能成功是因为我总能“找对项目”,我告诉他们,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半。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把产品设计和开发出来后,做到了很好的执行。我一直都很重视执行,也一直都在做执行。原来是项目执行,现在执行整个公司的策略。
“团队”功课
《首席人才官》:如何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有效优化团队?
罗维强:实际上,在这几年中我做了几种不同的尝试。在{dy}阶段,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我用一些没有经验、但学习能力强的人,我看到了效果,但是过程比较慢。在第二个阶段,公司需要在业务上拔高,我找到了更有经验的人进来,包括在这个行业做了五六年的中国籍员工,他们带来的是经验;也有外籍员工,他们带来的是国际化的专业水平。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第三个阶段,就是本土化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中,外籍员工进来后在带动团队“国际化”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他们毕竟是外国人,会在文化上水土不服,所以我回到了“本土化”。
经过这些步骤,“不行”的人就被淘汰了,而优秀力量则能得以任用和提高。我希望那些能随着公司不断发展而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不离开,我希望他们能随着公司一起成长。现在有很多员工都是从一开始跟我工作到现在的。总之,公司的经营状况需要什么人,我就找什么人。李嘉诚是成功的商人,他实际上在用人上也经历了这些阶段。当然,还有“第四阶段”,就是我离开。我是外国人,这个公司将来真正的{zg}管理者应该是中国人。
《首席人才官》:有人说做会展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数据库”,为此,因员工离职资源外流现象较为普遍,你是否也面对过这样的问题?
罗维强:在我的管理下没有。在国外企业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人走了后他所做的项目会留下来,这是因为他们在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企业里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是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实际上,我们有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功能很强大,我们所有项目的数据库都放在数据中心。每个人只能通过域网去查看数据,但不能下载。每个员工都会把每天的工作进程写进去,比如把对每个客户跟踪到什么程度都会写进去。如果一个人离开了,另一个人只要把系统打开,就很容易看到上一任的工作进展情况,这样工作衔接起来就会很容易。
《首席人才官》:基于公司目前的状况,你希望组建一支什么样的团队?
罗维强:我把员工分成3种人:一种是“北极熊型”,很强悍很有能力,但我行我素,不注重团队合作;第二种人是“喜羊羊型”,不惹麻烦,不犯错误,但不注重业绩和自己的提升。这两种人我都不喜欢,要淘汰。
还有一种人,是“猎狗型”。“猎狗型”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负责攻击的,另外一种是负责支持的。比如,当一个猎人去打猎,他可能会带8只猎狗,这8只里可能只有一两只负责攻击,而其他的都是“支持者”。当它们一起扑向猎物,造成现场混乱,猎物便分不清哪个是“主攻”。在上一个问题中我谈到,我通过3个阶段的变动去实现团队优化,就是我希望促成他们的转型。我当然希望他们都是“猎狗”,但这不现实。实际上,在第三类人里,有一种人我特别喜欢。就是充当如踢足球时“带球”,或打篮球“运球”的那个角色。当我把球交给他他就知道“运”,而不会带到外面。他还会把球传给别人,这种人的能力往往很强。
“非主流”领导力
《首席人才官》:如何看待你在组织中的角色?
罗维强:我不是学管理的,我比较善于理性思维,我只是按照我对市场和公司的了解去发挥我在组织中的角色。实际上,大家把我当成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对上帮助我的领导解决问题,对下帮助员工解决问题。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要能够帮助员工解决问题,如果有{yt}下面的员工不找你了,那才是真正危险的时刻。同时,我也会站在下属角度为老板解决问题。比如,当我在上一家公司时,我们在新加坡有一个连续办了很多届的比较有影响力的机床展。在一届展会上,有些参展商对我们的服务不太满意,他们联合起其他参展商“xx”展览。老板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叫我去解决。我带着下属用一个月的时间重复拜访这些客户,收集他们不满的原因,并{zh1}为他们提供了满意的解决方案,我帮老板化解了危机。当时我是项目总监,老板通过这件事看到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得到了提升。无论对上还是对下,我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能够为人解决问题的人,这是我对自己在组织中的定位。
《首席人才官》:作为{ldz},你的优势在哪里?
罗维强:我见证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会展行业的变化,因此有人称我是中国会展业的“活字典”。在业务上,我最擅长的是业务开发和销售。我对这个行业的判断很准,能很快做出决定。我的战略眼光很强,喜欢思考。在中国,我是{dy}个做食品展的,也是最早在办展时使用电脑做观众登记的,更是最早一批把展览会重点放在上海的主办单位,并在一年之内我开发4个项目,当时我不到30岁。业界把我叫做会展行业的“奇人”和“疯子”,但我觉得自己只是会展行业里一名普通的职业经理人。
《首席人才官》:对员工你经常采用何种教练方式?
罗维强:“你打电话,我来听”,或“我打电话,你来听”——事实证明,这比跟他们高谈“理念”更有效。再比如,我很注重调研,每做一个项目,我都会带员工去做实地考察,让每个项目在大家心目中都有“立体感”,使他们从不了解到懂。我在这方面会花费很多时间,我认为这是很值得的。并不仅如此,我还会在外出开会时刻意带上下属。我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让他们看到我怎么谈,怎么说服人。不失时机地“教练”下属,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义务。此外,直接的培训也很重要,我会根据工作需要和员工发展需求,把他们送到国外参加相关培训。IIR
China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中国会展市场还有很多可开发的好项目,但现在找到合适的人才很困难。对我来说,人才永远是我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每一个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