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集团人力资源论坛中,本人作为本集团{zd0}的子公司(下属4家工厂,约1万人,中央写字楼职员约500人)的人力资源经理,与来自其他单位的同事分享了人才发展的相关经验。
首先,本人强调在当今形势下,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控制制造成本,培训与发展本公司的核心人才日益重要,原因有以下二方面:
一、因为中国制造的成本日益上升,为了控制产品的制造成本,目前各公司对人员编制的控制日渐严格。比如本公司对于写字楼文职人员,就提出“精英计划”,也叫“345工程”,就是要借助系统工具、技能培训、简化流程等措施,将目前5个人做的事情能够压缩至3个人完成。同时,为了保证本公司的薪酬水平处于市场上游,对于此3名精英职员,公司将付出相当于原来4个人的薪酬。
这一方面本身已提出对本公司职员进行素质提升的要求,其中主要包括二大方面:
A、心态培训,即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员工有积极、主动的心态。
B、技能培训,其中又包括二方面:
1)产品制识的培训,如布料知识、辅料知识、船务知识等。
2)相关技能培训,包括软件培训(如EXCEL培训等)、语言培训(英语或日语培训)等。
二、实践证明,在出现人才流失后,通常聘请新人就职,风险及成本比提拔现有人员要高得多。
虽然我们一直讲“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在香港尤其是台资企业,一般不赞成“空降兵”的做法,{dy}是新人本身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了解企业,其次是请新人的成本也提供现有人员高,再次是会打击现有人员的积极性,因为现有人员感觉自己没有机会从事关键性岗位。
要不要请“外来的和尚”来念经?答案当然是“要”,但此处的“要”通常有建立在二种情况的:
1)本企业实在找不到合适人员替代原关键职位。如果是这样,这说明企业的用人制度本身的设计就有问题,比如说,在台资企业,每个部门负责人都必须有“代职人”,在负责人不在时,能够代替负责人作出决定或做出判断。现代组织学强调,团队是一部机器,每一个人包括一般的领导人员都必须象一个螺丝钉,能够随时被替换,换句话说,一个组织切不能出现过分依赖一个人的现象。
2)保持必要的“鲶鱼效应”。
在过去二年,为了发展有潜力的职员,本人带领人力资源部进行了以下项目:
1)派遣至海外工厂学习,实践.比如,派遣他们至越南或斯里兰卡工厂工作半年或一年,{dy}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第二让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接受训练.
2)分配特别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进行跟踪,管理层成员给予建议及指导.
3)安排这些同事参加各部门举行的经验分享会,必要时由他们进行演讲.这个项目具有特别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更有效整理成功及失败安例,第二可以提高他们的PPT制作水平,第三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台前演讲机会。
4)选择适合的外部培训课程.
5)安排单对单的辅导.
6)定期提供有价值的阅读材料(书籍、电子杂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