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0-7-22 9:08:45 来源 : 浙江民营企业网
点击次数:228 【】 【】 【字体: 】 自从90年代初期国家放开印刷工价的管理后,有关印刷工价特别是书刊印刷工价高与低、是与非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在十几年后的今天,尘埃依然没有落定。在不久前举办的“共建和谐社厂关系”的交流研讨会上,各方人士对这一问题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有没有一个相对中立的观察角度。使我们可以比较明晰地看到迷局背后的真相。会议期间,在与会人员的推荐下,我们采访了一位在国有印刷企业和出版单位均有多年工作经验,并对工价问题颇有研究的业内人士,他就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部主任石星岳。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我国印刷工价的执行状况,您认为现行工价对印刷厂而言是否合理。石星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图书出版业作为一个产业,已经由过去的计划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因此,价值规律必然要起作用,逐步渗透到图书生产领域。价格的杠杆作用开始在图书生产过程中产生效力。目前,各出版社通行的标准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即执行94 工价,或以94 工价为基础,打一个比例的折扣(简称为94 打折价)。可以说,工价既有统一的标准(就每个出版单位和一些印刷企业而言),又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各个单位的执行标准而言)。主要是各社及各厂情况的差异以及由于图书这一产品的非定型性生产特征所决定的。大都采用分工种分项的计算方法。 现行工价对印刷厂而言并不公平。在计划经济时代,印刷业务与工价标准这两个决定性因素因为有行政的管理和调控而得以解决,故双方的差异不大。1984 年,我国印刷业创利还曾一度高出出版业的11%。然而,随着出版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根本性转变,并得到国家放开的定价权,继而授予的发行权,同时又获得一系列税收、学术出版补贴等优惠政策,从而得到稳定、快速的发展。相比之下印刷业却开始一路下跌。1994 年,甚至出现全行业整体亏损1270 万元的窘况。造成这一状况的直接因素,我们可以从图书的定价与印刷工价的变化中找到证据。1988 年,全国图书平均定价(这里包括低定价的学生课本在内)为每印张0.23 元,而10 年后的1998 年,全国图书平均定价上升到每印张1.07 元,为1988 年的4.6 倍。但同期书刊印刷工价的整体涨幅尚不到60%。需要说明的是,这还是在实行行政监管制度的情况下出现的差别。至于在放开工价、解除监管,特别是在出现“94 打折工价”后的状况,对印刷企业所造成的冲击就更不用说了。也有人说,这就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是很正常的嘛。诚然,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但疑问是:在这两种有着xx联系的行业的业务活动中,是否存在公平、公正的竞争?也就是说,双方在业务交往过程中的地位是否相等?工价是否是“双方”竞争中都可以运用的手段?现行的工价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直率地讲,回答应该是否定的。其理由就是;书刊出版与印制加工这两个行业虽然都在走向市场,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者之间基本不可能存在“竞争”,更不可能存在平等竞争。一方面,我们承认出版社与印刷厂是xx的盟友,谁都离不开谁;而另一方面,出版一方掌握在手中的正是印刷业一方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在现阶段,当一方处于决定另一方生存与发展的{jd1}地位时,双方之间有可能平等竞争吗? 记者:假如现行印刷工价确实存在非合理性,那它为什么存在了长达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得到改变。 石星岳:首先,在印刷能力大于图书印制需求总量的市场条件下,工价打折能降低图书的生产成本,使出版单位获得新的利润空间。印制的直接成本加大会造成图书定价上升,最终会影响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为了谋求主动,出版单位自然希望以降低印制成本来应对困境或谋求较大的利润空间,进而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采取更多,更灵活的取胜手段,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印制工价因行政的监管取消而放开后,社会上的印刷加工能力又相对过剩,就给出版单位采取“打折”形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其次,伴随着印制工价监控制度的取消,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对一般图书印刷业务的行政性分配和某些限制措施亦同时被废止(北京市新闻出版局不再对印刷企业进行严格的年检核审批手续),其直接动因是为书刊印刷业之间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而由原来的经营前的审批转为经营中的监管,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后续入围者的门槛。而加工行业较少的产品市场销售风险和建个小型企业并不需要太大的资金投入,更提升了后续入围者的进场积极性。而后者往往会因急于迅速建立客户群体而采取低价格策略,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与原有的印刷企业争客户、抢活源的低价竞争局面。 第三,厂社合作中的不平等性。国家对出版单位的设置实行的是严格的审批制。尽管大多数的出版社实行企业管理,但在生产经营中仍然有着与一般企业无法相比的垄断优势。而作为加工生产行业的书刊印刷企业则恰恰相反,甚至比一般生产企业更为脆弱,仅仅依靠“来料加工”而没有任何自主产品经营权,因而其经济效益的好坏以及生存与发展基本上取决于业务来源的多寡和加工工价的高低。 第四,出版社内部对印制部门执行工价的压力。直接承担成本效益的责任编辑等社内人员对印制工作的特点和性质不甚了解,往往会对低成本竞争者传来的信息在认识上产生扭曲和偏差。他们往往不会合理地看待和分析诸如:个别与整体、短时与长期、现象与实质、质量周期与价格等等关系,只看一点,不及其余。更要紧的是,在“编辑是出版社经济收益的发动机”、“是龙头”的观念支配下,他们这种扭曲的认识,会通过各种渠道去影响单位的决策层和{ldz}。从而使直接从事印制的人在工作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总之,多数出版社的对外工价,与我们国家的物价现状正好相反:只愿降不想升!尽管有原辅材料、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等一再涨价、加工行业的技术装备投入等使印刷成本不断加大的事实。但受供求关系影响,曾经是“要想发,于印刷”的景象早已被大批的印装企业惨淡经营的现实所替代。受工价“打折”{zd0}冲击的还是印刷企业本身(包括那些采取低工价扩张策略的企业)。在出版单位被动将危机传播和争取新的利润空间同时,印刷业的利润空间必然进一步地缩小。记者:如此看来,印刷工价继续低速已成定局,难道说广大印刷企业对此注定只能是束手无策,坐以待毙吗。 石星岳:并没有这么严重,印刷企业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首先,要有人出来呼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三高”现象,即房价高、药价高、书价高,前两者因为有关专家和媒体记者的呼吁,已经引起了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开始采取限制措施。全球油价上涨加重了出租车司机的负担,的哥们一呼吁,国家就给予了适当补助。在这一点上,印刷企业的老总应当向的哥们学习,改变过去“只顾闷声发大财”的作风,要敢于为自己的权益鼓与呼,让有关部门了解到自己的困难处境。 其次应当通过国家有关部门和印刷协会,尽快建立主要原材料的质量标准。要像打击整治其他假冒伪劣产品一样,堵住生产、加工、劣质原材料的源头和链条。 {zh1},要坚决彻底地实行低成本战略,在现在市场饱和的状态下,印刷企业要想通过高价位来取胜的战略几乎是行不通的,只有生产成本比别人更低,才可能继续生存下去。正如三星电子的CEO 尹钟龙所说的:降低成本是企业永远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