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已经热了很多年了。从大人读《道德经》、《论语》、《大学》、《中庸》、《易经》、《黄帝内经》等,到儿童读《三字经》、《弟子规》,各种书籍、培训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国学?为什么要学国学?如何学国学?这几个问题却没有明确的答案。
网上能查到的国学描述或定义有:
-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是文化,是学术。文化是什么?学术又是什么?文化与学术是什么关系?
- “国学是‘儒法道释理’”。这明显很狭隘。
-
“国学是《论语》,是《孙子兵法》,是《易经》是《道德经》,是《大学》《中庸》,是《百家姓》、《三字经》;国学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这是种罗列外延的描述方式。
- “国学,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这种方法,既想定义内涵,又给出一些外延。
以上这些定义,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来刻划“国学”,都无法回答我们的问题“为什么学国学?”,所以这些“国学”的定义都没什么价值。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是因为没文化才要学国学的?我们从国学中学“智慧”?看不出来国学与智慧什么关系?我们学国学,是要学习中国文化和学术?中国文化和学术又是什么?至少我们明白,要搞清什么是国学,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下面我们看几个文化的定义:
-
“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什么是生活方式呢?什么又是价值系统呢?文化只能是民族的吗?企业文化呢?
- “中国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这定义用“文化”刻划“文化”,等于没说。
从前面关于宗教的比较研究中,我们知道所有宗教都通过其信仰体系试图回答人生的三个最重要问题:
- 世界是怎么样的?解决我们对死亡的恐惧问题,让我们知道,死了之后可能去天堂或者地狱,或者进入轮回;
-
人为什么要活着?在我们面临痛苦、磨难时,给我们活下去的力量。信仰通常都会告诉我们,活着是必须的。或者是赎罪、或者是报恩,又或者是为了在“业”这份成绩单中记录更好的成绩,以便在来生过得更好;
- 人该怎么活着才好?神也好、“业”也好,都要我们努力做好事。
信仰的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称作“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再仔细读一下这些被称为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大学》、《中庸》、《弟子规》等,可以发现其中主要内容都是关乎“价值观”的。《弟子规》关于尊敬师长、不偷盗;《道德经》中关于道法自然、上善苦水;《大学》中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等等。以上这些内容,无一不是关于人应当如何活着才好的判断。
所以,可以把“文化”定义为“一个人群、民族、社区、国家,关于价值的判断与认同,这些认同以习惯、文献、文学艺术等形式记载并传承”。这样的定义,可以适用于国家、民族,也可以适用于企业这样的人群。也可以反映当我们看到一个人随地吐痰时说“这人真没文化”这样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对“好坏”这样的价值判断同样记载在我们的行为习惯中。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中国这个国家,经过时间检验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国学呢,大概不包括“习惯”,大家近来着急学习的“国学”也不包括文学、艺术作品这些内容。所以所谓“国学”,应当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文献记载的一部分内容。
明确了国学是中国经过时间检验并传承下来的“人该怎么活着”的答案,就不难回答“为什么要学国学”了。
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战乱,近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最深刻的影响就是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传统以家庭、单位、国家为核心的价值观本身就被破坏,又受到了西方,特别美国的个人主义为主的价值观的冲击,使很多人面临困惑。教育的市场化,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商业关系。2010年来,全国发生的亲人相残事件,反映传统的家庭关系也被动摇了。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去追逐“国学”,明白这些才会真正从国学中获得我们急需的,而不是一些神神忉忉的东西,以至于过几年“国学”也成了臭大街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