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芒格论投资管理专长_求学路在走_新浪博客

1994年4月14日 南加州大学商学院
       
       今天我想和你们开个小玩笑——把选股技术这一主题归纳在处世智慧的分支下,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处世智慧——我对这个宽泛的话题很有兴趣,因为在现代教育系统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很少,即使有,成效也不是很突出。
       
       这次报告我讲遵循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祖母定律(Grandma’s Law)”——祖母对孙子说:吃完胡萝卜,就给你吃甜点——这就是祖母的智慧。
       
       本次演讲中胡萝卜的部分是一门关于处世智慧的基础学科,这事此次报告的好开端。毕竟,现代教育的理论就是在你学有专长之前必须接受基础教育。我觉得,这个道理就相当于:在你成为一个伟大的选股人之前,必须学习基础知识。
       
       好了,为了推荐我时常强调的“补救式处世智慧”,我打算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开始。什么是基本的处世智慧?{dy}个规则是:只靠记忆中分散的事实的积累,并试着反馈出来是远远不够的,若不把这些事实利用网格状的理论组织起来,就起不到实在的作用。
       
       你必须在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型,把你的生活经历——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这种网格状的模型中排列起来。可能你曾注意到,一些学生只试图反馈出脑中记忆过的内容,所以常成为学校或生活中不幸的失败者。记住:必须用头脑中的网格状模型(Latticework of Models)把自己的经验组织起来。
       
       什么是模型?首先,你必须尽量掌握各种模型——如果手边仅有目前正在使用的一两个模型,根据人的心理特征,你将试图拉伸事实来符合你的模型,或者一厢情愿地认为事实跟你的模型非常贴近,这种思维就像脊椎xx师一样愚蠢。
       
       古谚云:“在手握锤子的眼里,每个问题都像一个钉子。”脊椎xx师就是这样行医的。这种思维方式和做法具有毁灭性,因此,你们的头脑中必须形成多种模式。
       
       模型产生于各种学科——因为生活的智慧并不局限于某一学术领域,这也是从世俗角度看那些诗歌教授行事略显笨拙的缘故,他们头脑中缺乏大量的模型,所以掌握多重学科和领域的模型至关重要。
       
       你兴许会感慨说:“天!这也太难了。”令人欣慰的是,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因为90%或80%的重要模型就能让你的处世本领增长90%,而这80%-90%的模型中,重量级别的更是屈指可数。
       
       在成为小学科——比如选股高手之前,我们来探讨一下基础知识中有什么样的模型和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是数学,大家必须能够处理数字和数量问题——即基本算术。
       
       除复利(Compound Interest)之外,最有用的模型还包括基础数学知识中的排列与组合(Permutation Combination)。高中二年级时,我学到了这些知识,今天,在一些好的私立学校,可能从八年级就开始讲授这些内容。
       
       这些基础代数知识非常简单,费马和帕斯卡在长达一年的切磋中,基于排列组合方法,研究了一些复杂的概率问题,这些无意中往来的信函结出了智慧的果实。
       
       这些都不难掌握,难得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运用它。帕斯卡/费马理论系统与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则相一致,是基本的常识,所以应该掌握这种技巧。
       
       许多教育机构——虽然寥寥无几——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哈佛商学院的一年级学生定量实施了一个内容就是学习“决策树理论”,即学着用中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们非常喜欢,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学的代数知识在生活中发挥了作用。
       
       虽然它的作用显著,但我们并不能自然和自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用基本的心理学原因解释,即脑部神经中枢网络历经了生物进化和文化进步的相互作用,安插的并非是帕斯卡/费马的系统,只是粗略的“近似值”。虽然脑子中有帕斯卡/费马系统的元素,但灵活运用起来并不容易。
       
       所以,你必须在实用的基础上学习基础数学,然后时不时地在生活中运用它——就如同你想成为一个高尔夫球选手,在挥杆时当然不能采用天生的自然摇摆式(Natural swing),而须采用与先天xx不同的摇摆方式,发挥你作为高尔夫选手的全部潜质。
       
       如果不能把这种后天需强化的基础概率知识纳入你的技能系统,你就会像一个凄惨的跛子一样,在这种劣势当然人生比拼中让别人占了先机,处处不讨好。
       
       巴菲特肯定是这场比赛中占据先机的一员,他是我多年共事的朋友,思考时能自动运用决策树理论、排列和组合等基础数学知识。
       
       当然,你还必须了解会计学。这是实用商业生活的语言,是文明社会有益的帮手。据说,它最初是在xxx诞生的,当时xxx是地中海地区的商业引擎。复式记账法同样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会计学并不难掌握。
       
       但你也必须了解会计学的局限性——会计学是一个起步点,但它仅能反映近似值。理解它的局限性并不难,比如说,你大体可以猜出一架喷气式飞机的使用寿命等,虽然能准确地说出折旧率,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具体了解多少。
       
       谈起会计学的局限,我想提一下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主角是优秀企业家Carl Braun,他创建了C. F. Braun工程公司,主营设计和建立炼油设备——非常棘手的工作。Braun却能按时而又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它的设备效率很高。这就是他的本事所在。
       
       Braun是一个地道的日耳曼人,有许多怪癖,比方说,他瞄了瞄标准会计学中关于原油精炼设施的实用理论后说了一句:“全是狗屁!”
       
       然后,他把所有的会计师都打发走了,找来自己公司的工程师说:“我们现在自己设计一套会计系统处理流程。”此后,Braun的观点被会计学大量采用。Braun的独立特行和杰出才干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他既向我们展现了会计学的重要性,又向我们展现了了解其中不足之处的重要性。
       
       他还有一套规则,从心理学上来说,如果你对增长智慧感兴趣,这一点应该进入你的技能系统——就像排列和组合的基础数学知识一样。
       
       Braun为公司人员的交流制定了一套法则,即“5个W”——你们肯定知道这5个W分别代表什么,谁(who)在做什么(what)、地点(where)时间(when)和原因(why)。Braun公司的员工写信或者发出指示时必须阐明其中原因(why),否则就“可能”被解雇。如果犯了两次这样的错误,那就“真的”被解雇了。
       
       或许你会问,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还要归功于心理学法则。如果你的思考基于一系列解释原因的模型进行,得出的答案可能更为清晰。同理,如果你想别人阐明原因,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你,也更能充分了解它的重要性,这样执行度会更高。即使他们不能理解,也偏向于认可你。
       
       如果想增长处世智慧,就必须掌握这一刚性规则——与人交往时,不断询问原因(WHY)。即使内中原因不点就明,聪明的人也能一如既往地遵守这一“why”原则。

 

    世界上什么样的模型最可靠?当然是那些来自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模型。工程学上的质量管理——至少对你我或者非专业工程师来说,容易理解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以帕斯卡/费马的基础数学理论作为铺垫的。
       
       它代价不菲,在你花费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后,突破的可能性却不大。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中学学过的基础数学知识,而戴明带往日本的那一套质量管理的玩意儿,其实就是该理论的具体化。
       
       我觉得,大多数人没有必要在统计学上钻研得过于精深。比方说,虽然我不能准确地说出高斯分布,但我知道它分布的形状和原理,所以能够粗略地估算。如果你让我利用高斯分布计算出小数点后十分位,我立即就可以运算出来。正如一个打xx的人,虽然对帕斯卡一无所知,打起牌来却得心应手。这样也挺管用。但你至少应该像我一样,对高斯的钟形区县(Bell Shaped Curve)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当然,工程学中的后备系统(backup system)是非常实用的观点,工程学的断点(breakpoint)理论和物理学中的临界(critical mass)的知识同样都是行之有效的模型。
       
       以上各个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使用价值,而有关成本效益的优化——该死的,只不过是中学基础代数罢了。但它们一经行话点缀,就漂亮了许多。
       
       一旦我们进入心理学领域,内中奥妙要复杂的多,如果你希望增长处世的本领,千万别忽视了这门学科。原因如下:人脑的感觉器官容易出错,思维并不是永远运行流畅,因此一些人利用大脑的这个缺点让你看到压根不存在的东西。
       
       与感知功能相异的是认知功能,你同样可能或更容易被误导。于是,思维发展紊乱,自然而然地犯了各种认知小错误。
       
       如果以上因素产生综合作用——或者更常见的是,你周围的人像一位魔术师,让你的认知出错,从而达到故意xxx的目的——无疑,你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
       
       利用工具的时候必须理解它的缺陷,所以在我们运用认知器官的时候也要知道它的局限性。这个道理可以用来掌控和鼓励别人。
       
       这是心理学最有实用价值的一点——我个人认为聪明的人一周内就能学会——非常重要。可是这个道理从没有人教给我,所以我不得不从生活中费尽周折才明白,它是如此简单,时过境迁,我觉得自己xx是个傻瓜。
       
       对了,我还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和哈佛法学院学习过呢,所以,这些高等学府误导了你我这样的人。
       
       心理学的基础部分——我认为是误判心理学——非常重要的学习点。里面大概有相互作用的20个小原则,稍微有点复杂,但其中的内容至关重要。忽略了这一点,一些绝顶聪明的热闹都曾犯下荒唐的错误。其实在过去的两三年间,我也不止一次犯过这种严重的错误,这这些愚蠢的错误面前,似乎人人难免。我觉得帕斯卡有句名言对思维发展史最准确的描述,他说:“人类的心智对万物来说,既是荣耀又是耻辱。”
       
       他一语道破其中的玄妙,心智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在导致错误结论时又有章可循,它使得我们处于其他人的掌控之下。阿道夫·希特勒手下的士兵一半是天主教徒,如果人类处于灵巧的心理掌控之下,行事会发人深思。
       
       我也是如此,所以我运用双轨分析。{dy},从理性角度考虑,支配兴趣的因素是哪些?第二,人脑在下意识行动时——这些行动大多数是有用的,但常常是误动作——潜意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下面我们讨论人类智慧的另外一种形式——可靠性略低的微观经济,如果把自由市场或者部分自由市场经济视为某种生态系统,非常有道理。这种观点显然已经落伍了,早在达尔文时代,适者生存的理论横空出世后,一些如强盗式的资本家认为他们被赋予了应有的权利——他们想:“我是富有的,所以我也是优秀的。上帝还远在天边呢。”
       
       这种言论激怒了人民群众,而我现在把经济视为生态系统显然是老生常谈,但经济跟生态系统确实有很多的共同点,包括一些结果也是雷同的。在生态系统中,拥有特殊的一技之长的人在捕获机遇上异常敏捷,就像某些动物在机遇前繁衍下来,同理,专攻商界的人——因为专业化,所以更杰出——经常能找到好的经济学原理 ——然后遵循此路前进。
       
       
       如果讨论微观经济学,我们必须涉及一下规模优势(advantage of scale)这一概念,在考察一家企业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时,它的作用至关重要。比方说,在全球所有的上学预案中有关规模优势的理论是:在经验曲线下成本的降低。在成批量的复杂生产中,受改革和资本主义的鼓励,人们将尝试提高效率。它的本质是:你经手的量越多,技法就更精通。这是不可估量的优势,与企业的成败兴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从各方面来阐述规模优势——尽管欠缺完整性。用几何学来说,如果你建造了一个圆形池,很显然,随着池子越筑越大,表面所需铁的面积和池子的体积均会相应增加,所以,在你进一步扩大尺寸后,单位面积的铁能构成更多的面积。简单的几何学,简单的事实就解释了规模优势,世间的事情大多如此。
       
       此外,还可以从电视广告的角度来了解规模优势。电视广告风靡之初——即表情丰富的色彩片走进了我们的起居室——拥有无法比拟的魔力,早些时候,我们仅有三个有线电视网,它们的受众面达到90%。
       
       如果你是宝洁公司,用这种时髦的方式打广告,资金不成问题。电视广告成本浩大,但你甩卖了大量的瓶瓶罐罐,财大气粗。那些小人物就不成,他们被关在电视广告的大门之外。实际上,如果手里没有大量产品,就不要轻易使用电视广告——它的广告效果常常是立竿见影的。随着电视机走进千家万户,一些初具规模的知名公司开始搭了一个便车,它们不断地壮大和发展,知道一些公司开始变得臃肿和愚蠢,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经常容易犯这种错误——至少有些人如此。
       
       规模优势还和信息竞争优势(informational advantage)相伴相形。如果来到一个偏远的地方,看到箭牌口香糖和格洛茨口香糖并排放在一起。之前人们知道箭牌口香糖是让人放心的产品,对格洛茨口香糖却一无所知。如果一个标价40美分,一个30美分,我会把一无所知的品牌塞进嘴里吗?况且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地方——仅仅为了那恶心的一毛钱?实际上,箭牌受惠于其知名度,就具备了规模优势——也可以称作“信息竞争优势”。
       
       规模优势还有心理学的渊源,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交证明(social proof)”。我们有意无意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喜好和行为的影响。如果大家都蜂拥去买同一个东西,我们就会认为它质量更好,于是亦步亦趋。这种心理可能是无意或有意的,有时候我们有意识地作出多了理性分析:“唉,我对这了解不深。他们知道的比我多,为什么不跟着做呢?”
       
       这种社交证明现象造就了规模优势——在大范围内经销并不容易,可口可乐的一大优势就是,它在全球范围内都能买到。假设你有少量的软饮料,请问你如何在全球各地经销?全球范围的经销机构是一家大企业慢慢苦心经营的结果,得天独厚的优势…想一下,如果某天你也能拥有这样的优势,别人想排挤你将是非常困难的。

 

    还有一种规模优势。一些企业的本质是通过阶梯式逐步爬到垄断的顶层,最明显的就是日报。在美国,除了一些超级大城市之外,基本上每个城市都只有一家日报。
       
       这个道理同样和规模概念有关,如果我有很大的发行量,也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广告。一旦广告和发行量都尽收囊内,哪个读者还愿意看那些薄薄的、信息量更少的报纸?所以,这就是阶梯式的“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 situation)”,是规模优势现象的另一种形式。
       
       同样,因为这种明显的规模优势,企业可以进一步地专门化,每个人在本职工作中创造佳绩。
       
       这种规模优势的影响非常突出,比方说,在杰克·韦尔奇一到通用电器公司就放言:“加油干!我们必须拿到行业{dy}或第二,不然就准备出局。”虽然这显得有些“世故”,但如果想让股东财富最快增长,这事非常正确的决策。对一个文明的社会来说,这也不是坏事,我觉得通用电器正因为有了杰克·韦尔奇而日益强大。
       
       当然,大规模同样存在弊端,就拿我来说——我是指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美国广播公司{zd0}的股东。我们的商业杂志创刊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对手有一个厉害的杀手锏——“进一步专业化”。 我们为商务旅行创办了一份旅游杂志,但我们的对手特地针对商务旅行部门也创办了一份杂志。就像生态系统一样,你必须不断地专业化和细化。我们的对手更有效率,那些商务旅行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通过更有效率的系统,他们狠狠地挫败了我们这些依赖广域化杂志的家伙。
       
       《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报纸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现在手边的是《越野摩托》(Motorcross),其读者是那些喜欢在比赛时开着摩托车翻跟头的傻瓜,但他们热衷于此,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意义所在。这本叫《越野摩托》的杂志xx满足了这类人的需要,它的利润率说出来可能让你垂涎三尺。
       
       这些出版物的受众面之窄可想而知,有时候,缩小规模、进一步专业化给你带来了有力的地位,所以并不总是越大越好。
       
       这种比赛的看点是,大规模{zd0}的的弊端——大人物并不是无往不胜的原因——就像官越做越大,官僚作风就越容易侵袭。一旦滋生出这种风气,就会深深扎根在人类的本性里。
       
       这种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会失灵,打个比方,如果回到我那个时代,你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工作,作为一个大型官僚机构,谁还会真正在乎股东的利益?在官僚机构中,一旦任务从你手中的文件篮转到别人的文件篮中,你自以为已经有人解决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直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明确发出指令,这个任务才会落实。所以,它将逐步演变成臃肿、麻木和动力不足的官僚机构。
       
       这些企业开始走向腐败,换句话说,如果我有一个部门,你也有一个部门,我们都有共通管理权,这时就产生了一个心照不宣的规则:“你过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和气生财。”这时各种管理层产生了,成本较其他企业相应增高。在调整所有的管理层利益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无止境的时间,他们决策速度迟钝,一些谙于此道的人经常从中钻空子。
       
       大规模企业经常面对的一大风险就是容易变成大而无能的官僚机构,如果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将流于形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管理,但这些大型官僚机构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xx。
       
       为此,人们开始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他们设立了更为分散的部门,学会有效激励,同时增加培训课程。像通用电器这样的大型企业在对抗官僚作风的过程中成效显著,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天才和狂热结合一体的管理人才,这个人就是杰克·韦尔奇。
       
       官僚作风非常可怕,企业日益壮大,影响力也在逐步上升,但却患上了功能性紊乱。看看西屋电器公司的所作所为:砸下十几亿xx来搞房地产,他们列举了通过职业通道爬上来的人,他突然宣布xx给房地产商开发旅馆,导致企业从此陷入不公平的竞赛中。果不其然,那些成百上千亿元的xx蒸发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例子印证了另外一条心理原则——巴甫洛夫情结,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件事,而这些事你并不想听——因为它让你不痛快,一般都会产生抵触情绪。你应该训练自己避免成为这种人,并不是说你会养成这种习惯,如果你不把它当回事的话,真可能会变成这样。
       
       电视曾经是一个巨头的天下——CBS——当然是在若干年前。Paley是很不错的,知识他不愿虚心听取意见,不久大家都摸透了它的脾气,只挑Paley爱听的话说。渐渐地,他就固步自封在脱离现实的壳内,于是,腐败滋生了——尽管CBS曾经如此显赫。
       
       在这股风气的带动下,愚蠢的行为渐渐在企业系统中安家落户,Bill Paley领导的10年岁月,热闹程度不亚于爱丽丝疯狂帽子午茶派对。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企业的高管可能会犯严重的错误,当然,换作你是投资人,情况会大大不同。如果你在CBS被收购后,去收购当年Paley听那些愚蠢的咨询师收购的所有企业——Paley手下的投资银行家、管理咨询师等都是他高薪供养的人——就太可拍了。
       
       所以,生活就是两种力量的对抗——一方面是取得规模化的优势,另一方面是踩着美国农业部的脚后跟行事——美国农业部整天无所事事,虽然不知道他们具体做了什么工作,但我知道他们没干几件有用的事。

 

   说起规模优势这个话题,我觉得连锁店值得一提,连锁店这个概念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作为顾客,在商品成本降低的情况下,购买力就会有所增强。
       
       如果受旅行商的鼓动,让你在24种不同的商品种类中挑选,你很可能会作出愚蠢的决定。但如果你在种类齐全的商品超市购物,旁边有精明的冰箱专家给你提供参考意见,购买的过程无疑将变得更为顺利。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小店里只有一个人负责买卖,很容易造成缺货的状况,就像一个老故事中说的,有一个小店里放满了盐,一个陌生人进来问店主:“你肯定卖掉了不少盐。”店主回答:“没有,但你应该看到那个卖盐给我的人了。”
       
       连锁店具有巨大的购买优势,在这个流畅的系统中,每个店员都恪守本位,做好本职工作。所以连锁店无疑是奇妙的企业。
       
       沃尔玛的创建非常有意思,当时西尔斯·罗巴克零售公司(Sears Roebuck)声名鹊起,受人欢迎且财大气粗,沃尔玛xx商店在阿肯色州的本维顿落户,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在囊中羞涩的情况下如何跟西尔斯·罗巴克零售公司相抗衡呢?他毕生致力于此——准确地说他晚年一直致力于此。沃尔顿开始{dy}家小店时已届不惑之年。
       
       在这场连锁店的角逐中,他比任何人玩得都要艰苦,也比任何人玩得更优秀。其实,山姆·沃尔顿并没有发明什么新花样,只是在拷贝其他人聪明的做法——但他注入更多的激情和运用更有效的员工管理方法。所以,对手一个个地落败了。
       
       沃尔玛成立初期运用了非常独特的竞争策略,好像一个立志创下良好比赛记录的职业拳击手,过五关斩六将,一路进入决赛,成为电视热门人物。这事怎么做的呢?他出场跟42位蹩脚的对手对决,对决的结果是赢、赢、赢——连续42次胜利。
       
       头脑精明的沃尔顿在创业之初击败了其他小型批发商,企业系统效率提高后,虽然他不敢直接叫板那些巨头,但随着系统的改进,他对于自己打败小型城镇批发商的能力深信不疑,他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开始了他的毁灭“大人物”之旅。
       
       哈哈,这是非常狡猾的策略。
       
       你或许会问:“这样做合适吗?”我个人认为,沃尔玛的出现给世界带来了亮色,但我的体会是,对那些败在沃尔玛手下的企业,你别犯过分唯心主义的错误。
       
       此外,沃尔玛有许多精英分子,他们生性乐观,有可爱的儿女。对于低级文化战胜优秀文化这种说法,我不置可否,我认为这不过是怀旧的情绪和幻觉在作祟罢了。不管怎么说,规模和激情能缔造出如此强势的企业,这是一个生动的典型。
       
       另外,还有一个反面的典型——西尔斯·罗巴克公司在坐拥种种优势的情况下却深受官僚机制之害,人员累赘,官僚气息浓厚,且墨守成规,如果你灵机一动,提出新点子,弄不会就会成为这个系统的敌人。
       
       说实在的,它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但它不及沃尔玛精干、灵活、有效率。终于有{yt},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的规模优势也阻止不了迅速沦为沃尔玛手下败将的命运。
       
       这儿有一个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可能你们能更好地解决。不少市场最终会沦为两三家五至六家大的竞争者的天下。这些市场中,没有一家企业能赚到可观的钱,而在另外一些市场中,每家企业都经营的有声有色。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研究,为什么从理性投资的角度出发,一些市场的股东如鱼得水;而在另外一些市场上破坏性的竞争却毁灭了股东的财富。
       
       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像“仓位控制”一样的纯商品,可能更有助于你的理解。不妨思考一下,航空公司给世界带了了什么?安全的理性、更美妙的经历、与你的所爱共同读过的时光,举不胜举,但自Kitty Hawk航空公司出现后,这些航空股股东所赚的利润却是负数——巨额负数。一旦激烈的竞争导致各种反常举动被释放出来,无疑将更多地剥夺航空业股东的利润。
       
       在其他领域,如麦片制造行业,几乎所有的大型生产商都在赚钱,如果你是中型生产商,你的利润可能会达到15%。出色一点的能达到40%。为什么生产麦片这么有利可图呢?我认为,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改进销售行为并采取派发优惠券等措施,至于其他原因,有些让我无法理解。
       
       很显然,麦片业有一种航空业所没有的独特的东西,这种东西必然是造成悬殊的主要因素。可能这些麦片制造商已经学会了在抢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不过分玩命,也不必与他人争得头破血流——如果其中出了一个千方百计争夺市场份额的人,情况可能就不同了。打个比方,如果现在我是家乐氏(Kellogg,美国麦片公司),不惜千方百计地霸占市场60%的份额,我对占领行业利润的大半壁江山志在必得。如果这样的话,无疑是亲手把家乐氏推上了毁灭之路——我可能真的会这么做。
       
       在一些商业领域中,一些成员就像人格分裂后的家乐氏,而在其他领域情况却截然相反。很遗憾,对于这种行为的后果,我也不能提供xx的预测模型。
       
       举例说,如果环顾一下美国的瓶装商市场,你会发现,在一些市场上,即使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同台竞争,他们的利润都相当可观,但在其他一些市场上,两家特许经营商分庭抗礼,利润寥寥无几。这可以归咎于人类的劣根性在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体现,或许那些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心知肚明。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芒格论投资管理专长_求学路在走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