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泾川县专集1):西王母文化的发源地

甘肃旅游(泾川县专集1):西王母文化的发源地

2010-07-11 17:39:13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泾川概况

泾川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早期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商代建有阮、共国,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安定县,后秦置雍州,北魏置泾州。唐至德元年改名保定县。金大定七年改名泾川县,明洪武三年(1370)撤县置,由州直理县事,泾川称泾州,民国时改州为县,沿用至今。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在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东西长57公里,南北宽36公里,总面积1486平方千米。总人口33万人(2004年)。

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占总面积63.4%的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此外,破碎塬区和河谷川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3.6%和9.4%。现有林地316平方公里,草地65.2平方公里,水域33.4平方公里,可耕地584平方公里。气候大陆性显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时,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1339.6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干旱为主。

区划人口

泾川县目前辖1个街道、6个镇、8个乡:城区街道;城关镇、玉都镇、高平镇、荔堡镇、王村镇、窑店镇、汭丰乡、罗汉洞乡、泾明乡、红河乡、飞云乡、太平乡、丰乡、党原乡;张老寺农场。

资源环境

泾川县域土壤母质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土地面积中可供各种利用者较多,其中耕地面积85万亩。境内有泾河及其支流汭河等五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亿立方米。现发展有水域养殖面积1059亩,水产品年平均生产量260吨。水力发电站1处,年发电量25万千瓦小时。农田灌溉用水可灌溉农田12万亩。已探明有铜、铅、铀等金属矿点,煤、温泉等非金属矿点多处。其中位于县城东7.5公里何家坪村的温泉日出水1920立方米,水温37℃至38℃,水质优良,富含氟粒子,为重碳酸型医用矿泉水。温泉自开发以来,已累计投资1828万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现建成宾馆、游泳池等3256平方米,形成了沐浴、就餐、住宿、娱乐、旅游一体化服务,日平均接待来客近500人次,年可创利税50余万元。现有林地面积69.6万亩,森林覆盖率34.9%,林木蓄积量146.4万立方米。

旅游景点

泾川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gjj}保护文物陇上石窟双明珠之一的“南石窟寺”,省级保护文物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石碑、重修王母宫颂碑、镇海之碑、金大安铁钟以及县级保护文物和1300多件馆藏文物等。近年来,以王母宫、南石窟、温泉三个旅游景点为主进行了综合配套开发,西王母文化旅游受到海内外xx,年接待旅游者8万余人,宾馆、景点等旅游业综合收入28万余元。植物资源有粮食、油料、蔬菜、瓜类、树木、花卉、饲草、野草、药材9类430种。

民俗风情

放河灯

河灯文化大约起源于春秋时期,是西王母文化的遗存,至今保持已达两千多年,进行这种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目的在于祈雨,求得上天保佑,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相传公元前169年,西王母要去东南巡游,临行前令手下把风神和雷神两位尊神叫到行宫,吩咐风神去睡觉不要刮风,吩咐雷神要三天两头打雷下雨。因为风神和雷神两个都聋,一个也没有听准。风神是主管刮风的神,平日里谨慎小心,生怕误了西王母吩咐的事情,三天两头刮风,直刮得天昏地暗,土焦地干;雷神是专管打雷降雨的神,他误听为西王母让他去睡觉,加上平日里懒惰,一睡就是三年,直到西王母驾云归来,回到行宫,看到夜晚泾河灯光通明,人头攒动。一问才知,雷神睡了三年觉,没有降一点雨,风神刮了三年风,时而大风,时而小风,{yt}没停,天下大旱,边疆三年灾荒,黎明百姓苦不堪言,夜间张灯正从泾河里挑水抗旱。西王母一怒之下,撤了风神、雷神的职。并令新任风神、雷神一旦发现泾河灯光,便及时降雨,使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那以后,每逢天旱,黎民百姓家家户户制作河灯,夜晚成群结队来到王母宫山脚下,在泾汭河上漂放。西王母看到河灯,便知民间发生了旱情,令雷神及时降雨,解除民间疾苦。

黎民百姓为了感谢西王母的慈悲情怀,每逢西王母的诞辰等重要节日,也欢天喜地制作河灯,到宫山脚下的泾汭河中漂放,以示庆贺。参加这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看到的是泾河两岸的百姓们为了庆贺西王母的圣会自发组织的河灯漂放。

泾川社火

社火,原为中国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隋唐演变为节日送神会的杂戏、杂耍。宋范成大《石湖集》:“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中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社火在中国流行很广,各地形式不同,风格各异。

泾川社火,北塬、南塬有别。北塬的夜社火又叫“地摊子”,是以歌舞为主。南塬的社火俗称“武社火”,以武打为主。社火的演出有些在正月初五之后。“上九”(古正月初九)多为社火的出台日。一般耍到元宵节以后,正月十八日收场,个别到二月初二才结束。有些村庄的社火有连办三年,连停三年的习俗。

北塬社火队伍庞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副倒梯形的牌灯上写某某村社火队,配以“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之类的吉祥话和精致的剪纸为装饰,作为领队。每到一个演出点,两个牌灯立于接待处两旁,4至6对大彩灯排列四周照明。表演形式有龙灯、狮舞、旱船、民歌演唱、跑驴、快板、武术以及秦腔、眉户小戏和杂耍等。社火每到一个演出点,在锣鼓的伴奏下,先说一段“春官词”作为开场白。“春官”一般由有一定诗赋基础、应变能力强、出口成章的人扮演。春官说罢,狮子龙灯打园场,在紧锣密鼓中,龙灯飞舞,狮子滚爬,鞭炮轰鸣,一下子把社火节目推向高潮。随后,其它文艺节目次第登场。民歌演唱则由一半童男,一半童女边歌边舞,互相穿插变换队形。有的由一些青年踩上“小跷”,边扭边唱,别有一番情趣。在演唱节目中,以《张良卖布》、《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等一些群众喜爱的节目为主。一般多为戏剧中的人物故事,如《白蛇传》、《花亭相会》等。扮演者轻轻地快步奔跑,如水上轻舟在老艄公的指挥下飘荡。

南塬社火

包括罗汉洞、泾明一带,以“武社火”为主,兼有小曲演唱。武社火较多地保留了古代迎神赛会的传统。两只牌灯便是照明工具。在昏暗的灯光下,演员穿武将服饰,化装成特定的人物脸谱,手持兵器等,在锣鼓声中起舞打斗。有的人物在上下场时,均伴随一把焰火,以示腾云驾雾,渲染气氛。其表演内容多为“封神”、“三国”及隋唐故事等。

白天表演的社火有高跷、亭子、车社火、马社火等。这些都是或扭或舞不唱。高跷,装扮内容大都是历史人物故事。高跷在南北二塬、泾河川都很盛行。亭子又叫“芯子”。有“抬芯子”、“?芯子”。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把抬芯子变成了“车芯子”,即由人抬改为拖拉机汽车拉。亭子的装扮以巧妙、惊险、艳丽为上乘。其内容有历史人物,神话故事,也有现代题材的工农商学兵等等。“?芯子”是城关土窝子村的传统节目。它是专门打制的一个铁背心,一根铁杆从一只袖筒内伸出,高过头顶,上面站一两个小孩装扮而成。县城社火中还有“高抬芯子”和“单杆桥”。高抬芯子即为踩高跷的四人抬着的芯子。单杆桥是由四个踩高跷的人抬一根柔软的轿杆,上坐一丑角,随桥杆有节奏的上下闪烁,以惊险滑稽为乐。

车社火、马社火,即在车上或马上装扮的社火。多在农村集镇就地表演。社火中的秧歌、腰鼓、霸王鞭等节目都是近年从外地传入的一些娱乐形式。解放前县城还有一种由河南籍商人自办的“狮舞”,俗称“耍狮子”。这种“狮舞”在平地上耍时与其他社火中的狮舞相仿,不同的是把长条凳以井字形一个个垒起,边垒边耍,下边的人往上扔,上面的“狮子”用嘴接,一直垒到10余米高,十分惊险。在整个演出过程中,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观众无不叫绝。在达到预定高度后,狮子又边耍边把板凳一个个扔下来,又在平地翻腾滚爬。

甘肃泾川“完颜部落”寻踪

完颜村沉寂了800多年,2004年才向世人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里是全国{zd0}的“完颜部落”。这里的村民执著地守护着一座神秘莫测的古墓……

大金国在阿城建国,然后统治北方,入主中原,女真人也随之走向中原,遍布北方。

如今全国各地仍有很多女真后裔,他们有的已经改姓,有的仍以女真皇族完颜为姓,但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根在金源。在2006年第四届金源文化节开幕之际,女真后裔从四面八方汇集阿城祭祖寻根。

景点景区

丝绸古道璀璨明珠--西王母浴苑

古朴典雅,独具风格的奇特建筑群体构成了西王母浴苑这颗丝绸古道璀璨明珠的崭新形象。每天慕名而来的游客络驿不绝,川流不息,给泾川这块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

西王母浴苑依托得天独厚的温水资源优势而建成,地处县城以东7.5公里处,旁依312国道,依山旁水,环境优雅。相传这里很早以前是回山西王母的常去之地,站在回山之顶远远腑视此地,遥见有一泉清澈透明的池水,五彩碎石为底,池中有一水柱喷出高余丈,四季热气腾腾,云雾缭绕,清香之气,数里不散,其自然景观胜似昆仑仙境,欣喜之余,王母常与众仙沐浴于此。“东有崂山水,西有王母泉”的美誉由此而得,后被世人赞为“东有临潼贵妃池,西有泾川王母泉”之美称。

据测定,温泉水温常年恒温38.2℃,日出水量1920m3,水中含有13种有益于人体的活性微量元素,属氟离子重碳酸钠型医用矿泉水,泉水流而不腐,滑而不腻,温而不烫。经过多年发展,西王母浴苑已成为集“吃、住、洗、游、购、娱”于一体的国营旅游涉外二星级饭店。宾馆现有员工151人,占地42亩,资产总额2930万元,2004年投资420万元建成温泉理疗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营。

回山王母宫

西王母宫位于中国丝绸古道甘肃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泾汭二河交汇的回山之上。回山又称王母宫山,是西王母发祥地和祖庙所在。古籍载,“回”者,西王母俗名,如是,回山者乃西王母之山。周穆王来回山拜谒西王母时,手植古槐一棵,名“降真树”,并题“西王母之山”。回山,犹如一座美丽的金字塔,侧看则显西方白虎之相,神奇之中,象征着古西部先民对虎的图腾崇拜,与华夏民族崇拜龙的图腾一样,遥相对应。回山背依天池,面临高峰、夸父峰,左带泾水,右绕汭河,环抱瑶池,两河交汇于其下,山环水绕,古苍翠青,交相辉映,又如苍龙饮水,地理文脉堪绝。回山王母宫始建于汉武帝元封二年,宋初、明嘉靖年间曾两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现留有宋初重修碑石一通。政府基于保护西王母遗迹,宏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业出发,1992年4月成立重修泾川回山王母宫经理会,并公告海内外,筹资募捐,在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台湾西王母信众的鼎力资助下,经过十年努力,一期工程西王母大殿、配殿、三座天门、天梯、回屋等于1994年10月竣工,开放游览。二期工程,东王公大殿、三清殿、瑶池、天池等整体修复回山王母宫原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理会的努力下,目前已修复东王公大殿和瑶池景区,其余项目计划2006年全面完成。

西王母大殿为王母宫的主殿。于1992年农历7月18月奠基重修,1994年农历9月12日竣工开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明清古建筑风格,斗拱梁枋,明柱回廊,月台围栏,外形喷砂,整座殿似汉白玉雕塑而成,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殿内藻井、梁枋、天花等采用金龙和玺彩绘。主神塑像西王母,高4.6米,左旁站立武像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为青鸟使者。神龛背墙图案为西华天地,表现古西部山水,花草、树木、牛羊等风光画面。南北山墙两幅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绘制,分别表述有关西王母的六段传说故事。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次为:射日奔月、降临汉宫、瑶池宴会;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为:送疆域图、蚩尤之战、派使献玉。

东王公大殿为王母宫主殿,1995年农历7月18日奠基重修,1999年7月18日竣工开光,仿明清风格,建筑面积360平方米,与西王母大殿相迎而立,主神塑像东王公、又号玉皇,高4.6米,金童玉女两旁侍立,神龛背墙图案为东华天地,表现东方日出的地方,南北墙壁画分别为木公初形,石室相会,金母诞生,金童传书,王公其人,玉女投壶。

配殿左殿为三皇殿、周穆王庙;右殿为五帝殿、汉武帝庙。

回屋相传是西母居住的地方,也是西王母和东王公相会之处。《神异经》中说:世有“回屋”,上有大鸟名“希有”,一遮翼“东华”一翼遮“西华”,西王母与东王公每年在鸟背相会一次。1993年9月12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30余人朝拜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圣像,翌年同日,殿主黄雪香女士偕师兄妹四十人专程恭送显灵圣像至回屋。回屋内“回中降西王母处”大型石崖壁画表述《山海经》中记忆载的西王母原始形象,“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兽啸,蓬发戴胜”,有青鸟侍卫,左有周穆王乘八骏拜谒王母,右有王母驾临汉宫赐武帝蟠桃等传说画面。

瑶池

位于回山南麓,是传说中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宴群仙的地方。西王母也曾在此设宴款待过周穆王这位人间君主。这里环境幽雅,绿树成荫,水从石隙浸出,流向汭河,形成瑶池沟流域自然风景区,拾级而上,曲径入幽,奇花异草,美不胜数。特别是“夜月亭”更具特色,古时就已成为泾州八景之一,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是文人墨客、游人志士吟诗挥毫、观景赏月之地。过去,这里殿宇林立,亭台楼阁座落有致,随着岁月的流失,现仅存子孙宫一座。2004年初,当地政府基于弘扬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拨款400多万元,以充分体现瑶池西王母文化和水文化为主题,建成明清园林式风格人间仙境的朝圣地为目的,进行了大力开发,目前已初步实施了景区绿化,路网等工程,计划建成圣水池、过水殿、十二重玉楼等主体工程。

王母宫石窟

列入{gjj}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回山下,属北魏时期开凿的佛教石窟。窟内为方形中心塔柱,四面和窟内三壁分三层雕有大小造像1000余尊,具有北魏太和年间风格,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造像慈容善面、内涵丰富,表现了佛、菩萨大彻大悟的{zg}境界,给人以“眼前佛面即如来的感觉。”窟外建筑为四层凌云飞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十分庄严。碑坊在王母宫石窟旁,收藏古泾州26块石碑。其中有一块刻有泾州八景诗之碑,工笔刚劲秀丽,堪称一绝。最为珍贵者,当属碑室内收藏的三通碑石,其一为宋天圣三年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记载有关西王母的事迹,为宋代翰林大学士陶谷奉旨撰文,上官伈书丹;其二为南石窟寺之碑,记载北魏永平三年奚康生开凿南石窟的经过,雕有二龙戏珠的碑首现存北京大学;其三为镇海寺蒙文碑,用巴思八问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下谕保护泾州华严海寺和水泉禅寺的圣旨以及佛教徒必须遵守的律令。这三通碑石分别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完颜村

全国关内{zd0}完颜宗弼(兀术)后裔取聚居区欢迎您!

完颜村位于泾川县王村镇,是全国关内{zd0}的完颜宗弼(兀术)后裔聚居区,共有完颜氏1万多人。村内有金代{zh1}一位皇帝完颜承麟墓和金兀术芮王完颜亨墓,金代十位皇帝及金兀术祠堂和始制于金代的“影”,有完颜氏供奉的汉族女神皇甫圣母祠和墓,有保存完整的金代女真人萨满教礼仪和祭祖仪式。还有明代朱元璋之子韩王夫妇墓。二OO四年五月,完颜村被批准为平凉市特色旅游景区,泾川县重点旅游景区。

村门

完颜村门,依据完颜部落满族村庄民族特色设计修建,它是泾川完颜村典型的文化符号和金兀术后裔完颜村的标志,是各界人士赴完颜村的{dy}直观形象。

老井

村口老井是完颜村多代族人吃水的老水井,水质纯净甘甜,几百年来,养育了该村多代完颜部落后裔。至今,还有一部分人仍在吃用这井中之水。特别是在这口老井井壁1米深处的箍井板中,隐藏着两块古代石碑。那是在“xx”中,族人为保护两块记载完颜氏落守灵800年的历史文物,就巧妙地深藏于这口古暇谥校馊四岩苑⑾郑两裢旰梦匏稹?

完颜祠堂(宗庙)

完颜祠堂建筑规制为传统庙堂式,体现了金代建筑风格、满族民族特色及皇家文化内涵,祠堂内正面悬挂完颜家族世代祖先遗像,本地人称“影”。史料记载:其以布制于金代,明代复制。影长9尺,宽7尺,色彩鲜艳,笔画精工。影像自上而下排列,以完颜阿骨打金太祖为中心,有二代金太宗完颜晟,三代金熙宗完颜亶,四代海陵王完颜亮,五代金世宗完颜雍,六代金章宗完颜璟,七代卫绍王完颜永济,八代金宣宗完颜珣,九代金哀宗完颜守绪,还有完颜承晖,及末主完颜承麟和历xx国重臣。特别显现了太祖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遗像。

完颜族定俗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为祭祖拜影之日。

皇甫圣母庙

皇甫圣母庙始建于清代之前,现存的大殿,为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癸卯)四月重修。庙院中保存有重修皇甫圣母祠古碑一通。上有泾州州衙11名武官题名捐银记载。传说皇甫圣母娘家在泾州城内营门上(今电信局)一带。她行至泾河北完颜村,在渊洞石窑中坐化成神,为完颜部落后裔保平安,因而族人在村中建庙修祠敬奉。每年古七月十九日为祭祀圣母的盛大庙会,大戏必唱,娱神娱人。每年古三月十五日举办完颜村族人隆重祭祀圣母节日,按满萨满教传统,举行保庄稼、灭虫害的“祭虫”祭祀。全村族人整全到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皇甫圣母墓地跳神。完颜部落守墓人定居九顶梅花山下800多年,接受了当地汉族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宗教信仰。完颜村的满族后裔,从古代就信奉汉族女神皇甫圣母娘娘,开创了少数民族信奉汉族女神之先例。

芮王墓

位于完颜村小沟东坪东南部。芮王完颜亨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四太子完颜宗弼(兀术)之长子,官至一品。但金兀术长兄宗干之子完颜亮于1150年弑熙宗自立,为保皇位,又密杀了才勇过人的完颜亨。七年后,亮又杀了亨之妃、次妃和儿子。亨的家属为逃诛灭九族之难,于1167年护送完颜亨灵骨至西北,葬于泾川境内的九顶梅花山下,完颜亨生前为芮王,从东北来的守墓人就称亨墓为芮王坟。世宗继位,亨被杀七年后,才得以平反,世宗追封为韩王,故金代韩王墓因此得名。因完颜部落后裔守墓人800年来一直称芮王坟,故今葬地留下“芮王坪”和“芮王嘴”地名。

完颜承麟是金代{zh1}一位皇帝,为(兀术)曾孙,完颜承晖之子。承麟继位,只作了不到{yt}的皇帝,在河南蔡州(今蔡县)被元军围攻阵亡,其亲属及兵士抬上灵柩昼夜兼行,来到泾州,埋葬在今太平乡三星村岭背后队的簸箕湾。因泾州河北已有定居六十多年的完颜部落守墓人,护送承麟灵柩的完颜氏,也就陆续定居在泾川完颜村了。这一历史之秘保守了八百年。由于路途遥远不便祭奠,族人于公元二OO三年十二月,将完颜承麟之墓迁回泾河北完颜村,埋葬于东坪芮王嘴,按祖孙血亲关系,坐落于芮王墓之后。

温氏娘娘墓

温氏娘娘墓,位于王子坟东南部平台耕地中,完颜村很多老年族人证实,温氏娘娘墓冢高大,墓地四角有古雕拴马桩,石碑两尊及石人兽,上世纪六十年代毁没已尽。据完颜村族人传说,温氏为完颜承晖之皇娘娘,娘家为泾州城水泉寺温家湾,清代、民国时温家湾人有时到完颜西坪温氏娘娘坟上祭祭奠。

明代韩王墓

韩王墓位于九顶梅花山下完颜西坪中部,明韩王墓墓主是改封平凉后第二代韩恭王冲。韩王墓冢西边墓为李氏夫人墓。明韩王墓,在清氏、民国时多次被盗掘,墓室已空,现存留完整的砖箍墓室和外部多道石门。

湫洞

湫洞位于完颜村炉子嘴伸向大坪的沟垴,是古时皇甫圣母从泾州城内管门上,走向泾河北完颜村坐化成神的石窟,名叫湫洞。这座石窑,古时窑顶石板常年不断滴水,石板地上形成小湫,饮之可治病。后人就在圣母坐化的这一石窟中,雕塑石像,绘壁画,安置门户。又传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三妹白花公主之灵魂依附于圣母石像之上。今日,石洞中滴水干枯,石像门户塌毁,洞口还能看见。湫洞的传说,至今深埋流传在族人的心中。

九顶梅花山

在完颜村800亩大坪之后,横亘着一字排列,高耸入云,形似花卷馍式样的九个山包,这就是神秘的九顶梅花山。其实旁边还有三个侧山包,当地人称十二个连连山。九座山恰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它称“九”冠“顶”,非同凡响。金代韩王完颜亨和明代韩恭王冲先后埋葬于九顶梅花山下,实为归依其龙脉山势,宝地风水。九顶梅花山下有两个韩王墓,是一个神秘的谜团,是历史戏剧性的巧合,这一谜团将等待后人去开启。

皇甫圣母墓

皇甫圣母墓在完颜村九顶梅花山上的堡子山,由于族人保护,墓冢保存基本完整。除每年古三月十五日完颜村族人上坟祭奠外,平时民众有疾病、灾难、不幸等事出现,不断有人到堡子山圣母坟上祀福求平安。

泾川温泉

泾川温泉地处泾川县城以东7.5公里处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紧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优雅,景色秀丽,交通方便,信息流畅。

温泉开发利用于1971年,温水井深1680多米,热水层厚164米,井口海拔1007.6米,水井压力58.6个大气压,常年恒温38.2℃,泉水含有13种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温泉可使人体洁净润滑,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保护心脏,帮助消化,解除疲劳,医治心血管及皮肤病等保健功能。是避暑疗养、休闲度假的仙境佳界。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温泉开发区境内,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甘肃旅游(泾川县专集1):西王母文化的发源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