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纺花织布_慕雅斋老木博客_新浪博客

 

 

近日受有关单位委托,为其编写《民俗志》,

已经写了一部分,今天拿来一篇发到博客上,与博友共同分享,

旨在让后人知道前人生产与生活。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纺 花篇  

 

 

民俗文化  纺花织布

 

(图片为转载)

民俗文化 <wbr> <wbr>纺花织布

 

   生产民俗

 

 (六)纺织民俗

 

 1、纺织民俗沿革

     河南商丘市梁园区地处中原,四季分明,历史上一直有种植棉花的习惯。由于我区夏秋季日照比较充足,雨量也比较充沛,适宜棉花种植与生长,所以,棉花一直是我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解放前,由于农业技术及管理手段落后,虽种有一定面积,但产量、质量都很低。种植和加工一直处于相对原始的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在农业科技部门与全国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科学技术得以飞速发展。在种植、管理、加工等方面采用科学技术手段,加之使用农药、化肥等等,使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新疆等西部省份专业棉区的形成,我区的棉花种植面积正逐渐缩小。

      本地棉花品种基本上分为两个品种,绝大多数为白棉花,亦有少量土黄色棉花(俗称紫花),现今称其为“彩棉”。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推进,棉花的加工过程也由先前的手工、作坊等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跨越到如今的现代化生产方式。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现代棉纺、棉织已形成了专门工业。相对于过去的人工纺花、织布而言,落后的生产活动,已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式微,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基本消亡。旧的人工纺纱织布工具,业已被先进的技术装备所取代,旧的纺纱、织布工具与设施,今天已很难见到。

 2、棉花的采收及初步加工过程简述

      采收棉花(俗称拾花)。此项劳动多为妇女操作。在整个采收季节,大约分为三个阶段(俗称佩儿。头佩儿花、二佩儿花、三佩儿花)。农历七月十五前后(有谚语曰:七月十五趟花棵(当地口语说花“扩”kuo)),又曰:(立了秋一把揪),意思是说到立秋季节,棉花棵上新生成的花蘖全部揪掉,不使其生长新的棉桃,以保证已有棉桃正常生长。一般情况下,七月十五前后应该采收头佩儿花(但也要根据季节及棉花生长情况)。头佩儿、二佩儿质量较好,采收后一般与三佩儿分别存放。拾花时,拾花人携带大型布兜(亦有直接用衣服大襟者)、篮、筐等工具(现改用编织袋),一路从地头到地尾,走在两垄之间,左右兼顾边走边拾。若工具装满时,便到地外清空或换兜。二佩儿花与头佩儿花大约相隔十天左右。如天气晴好,则间隔时间短些,如遇阴雨则延迟时日。如遇连阴,甚至霉烂也是有的。继而又十天左右拾三佩儿花。{zh1}连根拔掉棉花棵(俗称棉柴)。棉柴较为坚实,不宜割砍,不然留下棉茬会影响整地。拔过棉柴后,整地种晚麦(此时早种的小麦有的已经发芽了)。棉柴清理后立放于院墙、篱笆四周晾晒,并从其上剥取桃子棉(俗称僵瓣儿)。每阶段棉花采收后,都需进行晾晒,使其干透。采收的带籽棉花为籽棉,籽棉经轧花机脱籽后为皮棉,皮棉经弹花机加工后方为成品棉絮(俗称棉花绒恁)。经过上述诸多加工程序,棉花才能进入纺纱阶段。棉花加工成棉绒以后,一般卷放于防潮、防尘、通风、干燥、远离火源的地方,以备使用。

  3、纺制棉纱

    纺制棉纱(俗称纺花),亦有称纺线者,绝大多数为妇女在农闲时进行,尤其是冬春夜间。

  

纺制棉纱需要以下工序完成

 

 {dy}步  先搓制棉条(俗称棉花醭剂儿)

     搓制棉条,一般用高粱秸末梢一节(俗称秫秸桯恁)作工具,其长约尺半(市尺下同),粗细如小指。将棉绒少许用手扯成长约58寸,宽半寸左右,厚约一指之状,放置于桌面或平整光滑洁净的几案之上,再把秫秸桯子放置于其上,用一手或双手手心平行向前搓动,使秫秸桯子与棉条同时向前滚动。轻轻用力向前搓动510次,而后,右手捏住秫秸桯粗端,左掌心按住棉条匀力拔出。这样,{dy}个醭剂儿就挫好了。棉条搓好后,整齐、均匀的码放在簸箩、簸箕等容器中备用。

     第二步  纱(俗称纺花)

     其一  关于纺车(俗称纺花车得)

      纺制棉纱 所使用的工具是纺车。纺车由车架(俗称架得),摇柄(俗称转指得);翅轮(俗称翅林恁);底托(俗称腿得);支脚;锭子(俗称锭恁);锭曲(俗称锭渠得);锭脐,(支撑锭子的轴承,俗称锭脐得);绞线(俗称绞绳恁、袢等)部件组成。纺车全长三尺左右(尺寸不太确定,有的长些,有的短些),其部件除锭子为铁质外皆为木质(亦有用竹片翅轮者)。车架由底平框型支架(外高内底倾斜约20度)及长撑与底托构成。框型支架底端连接底托与长撑,两侧立框顶部稍下部位钻孔,以便插入翅轮轴。翅轮由八根木片或竹片组成两组翅片,每四片为一组,等距离交叉固定在翅轮木轴两侧。翅片顶端距离尽头不远处刻槽,槽中拴绑坚固细麻线或其他索状物,于两组翅片间交叉盘绕,形成之子形翅轮。翅轮上挂绞线,绞线用坚固麻线、细棉绳或者细皮绳制成。绞线两头先不予对接,跨过翅轮,引向支脚端。支脚上安装一对木排车,其大小约有半个手掌寛与高,呈长方形(俗称排车得)的木块,其上各有三条锯逢,自上往下约占其高三分之一,用于安放锭脐(轴承),以固定和支撑锭子。通过锭子上穿固在锭曲中的凹槽,顺方向缠绕一至二周,而后返回原点,使其松紧适度,再对接牢固,形成动力传送带。手柄长约八寸,安装在翅轮轴内侧,末端打孔,孔中插上一根木杆(比筷子稍粗,筷子亦可)。至此,纺花车安装完毕。经简单调试后便可进入纺花操作了。

     纺花时,纺花人右手摇动纺车翅轮(亦有左摇式,可根据使用人习惯方式制作纺车),绞线带动锭子旋转。由于翅轮直径大,锭子直径小,它们之间变差大约在  300倍左右,故,锭子转速很高。锭子在翅轮带动下飞速旋转,发出均匀的“嗡嗡”声。

 其二  纺纱(俗称纺花)

     纺花人先用左手半松半紧捏住棉条,右手轻捻棉条少许纤维,使之成线状并有一定长度,再将线头寸许沾上唾液,用左手捏住线头紧紧缠绕在锭曲下端的锭子上。而后右手摇动纺车,左手轻捏棉条随纺车转速由慢到快向左上方拉抻,便抽出线来。因为纺车只朝一个方向旋转,若使抽出的纱线能够结实地缠绕在锭子上,必须纺出一抻后,纺花人左臂向后上方上扬四分之三左右,右手随即将纺车倒车一次,左手亦随即将抽出的纱线上锭绕紧。这样一直操作下去,直到一个线穗(俗称棉花穗得)饱满、紧凑,形如橄榄球形状(但小得多)、重约二两(市两),便可下锭。接下来从头开始,第二个、第三个……纺制好的线穗要轻拿轻放,以免脱穗。待棉穗积攒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做织布的打算了。

 

 

 

纺花篇口述:宁玉真老太太

                                         搜集、整理、撰稿:李瑞祥

2010 5

 

 

 

 宁玉真老太太简介

    ·宁玉真老太太191810月出生于商丘市梁园区贾庄村,汉族,文盲,现年92岁。1958年入商丘市粮食系统组织的合作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住商xx供应军马草料,后转为商丘市粮食局职工。老太太自幼纺花,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余时还为八八石棉厂纺石棉,当时每市斤12分钱,以补贴家用。现已退休多年,住女儿家养老。

 

   ·当地口语注释:凡带“子”字各类名词称谓,梁园区传统口语均以“得”和“恁”代称。如:帽子则说“帽得”、筷子则说“筷得”、孩子则说“孩得”等;扇子则说“扇恁”、锅铲子则说“锅铲恁”、盘子则说“盘恁”等等。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民俗文化 纺花织布_慕雅斋老木博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