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多年来,国内外诸多武术研究者,就八极拳的源流进行了艰辛的考证、探讨与研究。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各级主管部门、众多的八极拳研究会及一些名家编撰出版的有关八极拳的书籍不下十几种,相关的文章也发表了不少。
然而,八极拳的源流问题仍然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依据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戚氏在介绍当时名拳家、名拳法和腿技等内容时提到:“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虽各有所取,然传有上而无下,有下而无上。依据此说,有的研究者推论“巴子拳棍”即是现在的八极拳前身。已故台湾武术家刘云樵先生曾在所著《中国武术资料集刊》的《八极拳述要》中写道:“八极拳古称‘巴子拳’。”而且,刘先生还解释说,“巴子拳”这个名称是由“钯子拳”变来的。钯子是农具的一种,是附有几个铁爪的锄镐。这个拳采用的拳形独特,与钯子的铁爪相似,故名为“钯子拳”。由于“钯子”或“巴子”这个名称不够文雅,所以,其门派中的文人就把拳名改为“八极拳”。 其二,清初时,河南境内有一岳山寺(博爱县境内),寺内和尚张岳山创八极拳,属少林外家拳法之流派,后传授给山东省海丰县庄科村的吴钟,承传至今。 其三,八极拳原属武当派内家拳法,是武当道士根据前人武技所创,以后演变形成为八极拳。 以上3种说法,对八极拳创于何代、何地、何人所创,没有有说服力的史料证实,更不见于著述。可见此3种说法只是任意传闻、猜测,进而臆断,不足证信。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些研究者依据的史料主要有两种:一是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编著的《沧县志》卷八《武术人物》,其中传记中载:“吴钟,北方八门拳术之初祖也,字弘声,孟村镇天方教人。8岁就传,聪慧过人,年甫弱冠,勇力出众,遂弃书学技击,昼夜练习,寒暑无间。一夜,方舞剑庭中,有敛然自屋而下者,气象岸然,黄冠羽士也,叩其姓名不答。座谈武术,皆闻所未闻;继演技击,更见所未见,遂师之,授八极拳术。道士留10年,忽曰:‘吾术汝尽得之,吾将逝矣。’钟泣且拜曰:‘十年座下,赐我良多,惟一不知师之姓名为憾。’道士慨然曰:‘凡知“癞”字者,皆吾徒也。’言罢辞去,杳然无踪。逾二年,又一人来谈,次知为‘癞’之弟子,亦秘其姓名,惟曰:‘吾“癖”字也。’赠八极秘诀一卷,并传授大枪奥妙。” 二是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由孟村人吴会清编著的《河北省沧县孟村镇吴氏八极拳术秘诀之谱》,其中记载道:“吾沧无此拳术,于前清雍正年间,有一南方侠客,云游来孟村,适口渴腹饥,吴公讳钟慨然款待茶饭,谈论投机,推诚相爱。钟公素习武术,言来契合,与之比技,屡试屡北。侠客曰:‘侬素闻燕赵多慷慨之士,故云游来此,以访贤者。今观孺子忠诚可嘉,侬将术遗于此矣。六合大枪之奥妙,俟三年后,汝师兄癖道人再来教汝,以为弟兄识面之余地也。’钟公跪问师之仙乡姓名,侠客曰:‘“癞”侬之号也。’除孝、悌、忠、信教育外,别无余言,飘然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