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何以办成了中国的“西太平洋大学”_鲁开盛_新浪博客

电大何以办成了中国的“西太平洋大学”

应将电大的教育方向回归为职业培训教育

教育的“鸡肋”该如何成为教育的“鸡翅”

鲁开盛

红网

 

目前,北京广播电视大学50余分校、工作站正在进行统一的期末考试。昨日,记者暗访中国人民银行电化教育中心教学点,发现数百名学生存在xx情况,但监考老师熟视无睹。对此,北京电大负责人表示,此事为该校有史以来{zd0}舞弊事件。(7月11日《新京报》)

 

电大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其教学信息通过卫星电视系统覆盖全国,并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教学;同时,由各级电大组成的遍布全国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系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分工、协作,为各地求学者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

最初成立各级电大的本意是针对在职成年人进行的继续教育。理论上,中国电大的办学规模是任何一所普通高校都达不到的。在高考年龄限制放开前,电大教育对一些在职的成年人接受高等教育、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人才确实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大的生源已经越来越低龄化,甚至成为高考落榜生的“收容所”。

当前的电大俨然成为国民教育的“鸡肋”。普通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电大生源质量连年降低,而由于办学单位的急功近利,今天的电大已经被畸形化了:“学生上电大是花钱买证,平时不上课考试靠‘小抄’;考官站在门口‘放哨’防巡考,发现情况就发‘暗号’”。

“原材料进口”的宽松,加上“生产加工”的不负责任,直接导致“产品”的不合格。监考官就说了句大实话:“(学生上电大)说白了就是买xx,平时上课到课率不到20%,有时连5%都不到。不过大部分考生抄够80分是没有问题的……”

联系到近日正在热议的“打工皇帝”唐骏和“西太平洋大学”故事,不难发现,如果我们的电大这样操作下去,那么与人家“西大”有何不同呢?只不过授予唐骏先生博士学位的“西大”是公开的明码标价,而我们的电大则相对委婉、含蓄一些罢了。

“xx工厂”批发了xx却失去了“成人教育”的实际意义。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城里人需要“充电”、农民需要相关专业培训(目前受过技能培训的农业劳动力仅9%)、残疾人需要生存技能的传授。他们多数为“成年人”,往往也不需要“学历”,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

应将电大的教育方向由学历教育回归为职业培训教育。只有教育方向的华丽转身,才能将电大这块教育的“鸡肋”变为教育的“鸡翅”:通过调整方向,利用广播电视大学的优势,将职业培训延伸到基层和边远落后地区;通过实用的技术传授,为这些地方就地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专门人才。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电大何以办成了中国的“西太平洋大学”_鲁开盛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