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老戏台_飞行船_新浪博客

元代之后,天津漕运日益发达,民间酬神演出逐渐频繁起来。天津最早的戏台是天后宫戏楼。它始建于明代,是三面敞开式的台子,观众可从前左右三方看戏,后来,左右两侧封闭,形成镜框式戏台。

 

坐落在鼓楼附近的广东会馆戏楼如今是戏剧博物馆。这座戏楼从1903年破土动工,历时3年建成。是上世纪初天津修建的{zyx}的一座戏楼,也是全国硕果仅存的比较完整的古典式剧场。戏楼的舞台深10米,宽11米,最吸引眼球的是高悬在戏台正上方,由1000多块小型木雕变形斗拱堆砌接榫咬合而成的藻井。这种“鸡笼式”的结构,也称“螺旋回音罩”,音响效果{jj0},至今仍是非常科学的舞台设计。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谭富英等名家都曾多次来此演出。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赴北京途中路过天津,在广东会馆发表重要演讲,喊出了“吾四万万同胞,同心协力,何难称雄世界”这一xx口号。

 

民国初期,梆子、皮黄从内容、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旧式茶园的建筑格局、舞台设备以及经营形式已不适应演员与观众的需求。因此,一些茶园纷纷进行修缮、改造和扩建,名称也由“茶园”变为“戏园”和“戏院”。

 

在老一辈天津人记忆中的南市大舞台便是当年名噪一时的戏院之一。建于1915年的大舞台戏院坐落于荣吉大街西口,是南市一带规模{zd0}的老剧场。戏院除砖墙、铁板屋顶外,均为全木结构。有两个大门,正门在荣吉大街,侧门在庆善街。整个戏院能够容纳近5000名观众,坐席分楼上楼下,楼上是三层包厢,多达80余间,楼下池座和两廊设6排长板凳,前后约30余排。庆亲王载振、军机大臣那桐、大太监小德张都曾长期包下舞台正面的一级包厢。

 

大舞台的台面很大,设有简单的照明设备,惟一缺憾是舞台设计没有拢音设施,在此演唱的艺人如果没有宽厚高亢的嗓音条件就难以贯满全场,坐在后排的观众就只能看戏而不能听戏了。这里当年以盛演武生戏而享誉津门,素有“江南活武松”之称的盖叫天、“国剧宗师”杨小楼等名角都曾长期在这里驻场献艺。20世纪30年代,90高龄的孙菊仙在该院登台义演;小达子编演河北梆子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也曾一时轰动津城。大舞台一直到1948年暂停营业,50年代,这座戏院因属危房而被拆除。

 

30年代,周信芳来津在北洋戏院演出,深感剧场设备落后,空间狭小,非常影响演出效果。{yt},当时惠中饭店的老板孟少臣来戏院看望周信芳,周信芳建议孟少臣出面在天津建一座现代化剧场,并表示愿出资与孟合作。于是,孟多方奔走,并征得梨园界xx艺术家的大力支持,筹集资金20万元,开始创办一座现代化的大戏院。

 

这座戏院1934年开始施工,1936年正式落成。初时起名“天津大戏院”,后来改成了中国大戏院。这座戏院建筑本身堪称经典,今天再去中国大戏院看演出,你仍会发现,如果是上二楼的话,整个视野非常xx,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看得非常清楚。

 

1936年9月19日,中国大戏院开幕盛况空前,2000余名嘉宾参加了开幕典礼。马连良在戏台上行揭幕礼。当晚七点半开锣演戏,在马富禄的《跳财神》、马连良的《跳加官》后,马连良、姜妙香、茹富惠、刘连荣等主演了《群英会》、《借东风》。

 

开幕首期,马连良的扶风社连演18天场场爆满,戏院净得纯利2万余元。第二期是梅兰芳剧团演出24天,同样场场客满,戏院得利7万余元。

 

中国大戏院当时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服务措施。所有女卖票员、男招待员都要经过考试才能录用,女招待员着白色学生装,男招待员着白色中山装式制服。观众一进大门,便有两名童子拉开大门热情迎宾,二门前两旁设有售票室,对面有存衣物室和小卖部,另设两部电梯供观众上下楼,电梯旁有电话室,观众可随便使用。服务员按号为观众找座位,入座后有茶房为他们倒茶。这样的服务和设备当时在北方{dywe},即使是今天,我们再回过头看当时的那种服务,仍旧是我们现在的剧场很难达到的指标。不仅是演出,服务也变得越来越轻描淡写,这大概也是我们的时代,戏剧不够景气的深层原因吧。

已投稿到:
  • 评论加载中,请稍候...

验证码:

郑重声明:资讯 【天津的老戏台_飞行船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