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震惊世界[吕婷]__鲜橙互动南都网南方都市报新闻互动 ...

    作为老深圳人,那个时候我经常迷路,隔几天出门外面就是另外一个样子。路边总能看到有人抬头数楼层高度。

    ——— 李通波

    30年前,深南大道还只是一条小马路,两旁是成片矮平房,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客出现,一片片民用住宅在荒山上建起来。据1982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年时间内深圳在曾经的山坡、水塘、烂地上,建起了800多幢18层以下的楼宇,并有37幢18层至44层的高层建筑正在兴建中。深圳xx记者李通波回忆,他几天不上街便不认得路了,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国贸大厦的建设更是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两万工程兵集体到深圳

    1983年9月15日,深圳市委和基建工程兵领导为2万基建兵举行了隆重的换牌仪式。2万解放军脱下军装,集体转业到深圳。

    “华强北的电子大厦、罗湖国贸大厦等这些早期建筑,三天一层楼,房子建得非常快。”1983年来到深圳的工程兵胡慎良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天津、上海、北京等地来的投资客纷纷在深圳买地皮建厂。胡慎良来到深圳近30年,印象最深的便是参与深圳机场候机楼的建设。“现在大家看到的候机楼是我们建的。”说起这话时,胡慎良感到很自豪。1983年他刚到深圳时,候机楼非常小,在他看来,候机楼的变化是深圳几十年变化的一个缩影。

    “工程兵们接手的{dy}个项目是市政府大楼。”据其他工程兵介绍,当时施工条件非常差,挖土铁锹都是几个人轮着用,地基灌了水,没有抽水机,战士们就排起长蛇阵,用脸盆排水。

    愚公移山填平低洼

    李通波回忆起当时场景笑了,“罗湖国贸那一带以前都是水田,我从那里经过还经常看到别人在水田里干农活。”他说,当时将一座山搬掉,填了水田后才有了国贸,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许多老深圳人对这座罗湖山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他们所不知道的罗湖山,在一个叫Leroy的美国人的相册里面可以找到。1980年,他来到深圳,无意中为深圳拍下来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一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背景就是罗湖山。在他拍照后两个月,这座山便被挖掉了。

    翻查早期资料,1980年10月,在选择罗湖还是上步路打响特区开发{dy}炮时,全市上下产生了很大分歧。直到领导考察时一场瓢泼大雨浇下来,地势低于海平面2米的罗湖低洼地带,霎时间变成了一片泽国,大小马路变成了一条条纵横相交的小河。领导目睹此情景,感概万分,国门这个样子,开发搞不好不行。就这样,罗湖国贸、火车站、罗湖商业区一带风风火火地建设起来。

    “深圳速度”从罗湖开始

    “作为一个老深圳人,那个时候我经常迷路,今天路过这里是这个样子,过几天再路过楼又高了几层,认不出来了。”李通波回忆,有时走在罗湖大街上会看到许多人昂着头,数旁边高楼大厦又加高了多少层。李通波以南方日报大厦后面的几栋房子为例,他还记得只用了4个月,南方日报大厦后面的几栋楼便拔地而起。

    “三天一层楼,真的不夸张,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都会相信。”曾任市委常委的刘波说,国贸大厦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计划高度160米,1983年8月31日新华社报道,大厦从30层开始以3天1层的速度上升,创造了世界{dy}流水平。9月4日,国贸大厦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举行封顶仪式。封顶仪式上,工人们买了一挂总长160米的鞭炮,从楼顶直挂下来,足足燃放了20多分钟。“深圳速度”的全国标杆性意义,也正式成为深圳大踏步前行的策动力。

    ■新视点

    现在“深圳速度”慢下来是应该的

    深圳市老领导刘波表示,现在的“深圳速度”慢下来是应该的,不可能像当时那样一直保持迅猛速度。

    刘波回忆,当时深圳许多地方都是荒山野岭,许多老百姓穷怕了,跑到香港去,有的村干部开会也是在香港开,可以说是人穷志短。当时想了许多办法让老百姓回到深圳,进行深圳的建设。那时深圳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速度和效果非常明显,与现在大不相同。

    以前我们的基数比较小,可以发展的空间很大。现在我们的基数变大了。”刘波说,上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一片荒芜,高楼大厦等什么都没有,由于基数比较小,建设一下便觉得很了不得了,大家都会看到明显的速度和效果。现在就不一样了,深圳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好,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的发展速度了,这是不合规律的。

    ■新闻还原

    日新月异气象万千

    深圳经济特区建设高速度发展

    本报讯 记者李通波报道: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日新月异。建设速度之快,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特区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计划分东、中、西三片逐片进行开发。现在正集中大部分物力、财力和近七万人的施工队伍在开发的中片,包括罗湖、旧城、水库、上步四个区,约有二十平方公里,相当于广州市区的一半。其中罗湖区是从香港新界入境的{dy}道门槛,面积达二平方公里,规划兴建一百九十幢高达十八至四十四层的高层楼宇。从一九八一年冬天开始,已有罗湖大厦、国际商业大厦、金城大厦、国贸大厦、兴业大厦、友谊大厦等三十七幢高层楼宇相继动工。三年来已竣工的建筑面积达一百八十三万平方米,其中去年竣工的八十万平方米。

    伴随着成片高层建筑群的出现,一片片民用住宅也在原来的荒山上建设起来了。如位于上步区的上步路南宿舍区,有十九幢混凝土钢筋结构楼房,现在已经建成。像这样的住宅小区,整个经济特区共有七个。至于由外商投资兴建住宅楼宇,现在已陆续建成或正在兴建的有翠竹苑、东湖丽苑、怡景画院、湖宾新村等,其中不少住宅已落成。

    深圳特区由于大量引进外资,新工厂、新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外贸、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工农业生产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增长。

    (1983年1月10日《南方日报》头版头条)

    ■印象库

    ●1984年2月27日,深圳大剧院动工兴建。这是深圳八大文化设施之一,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

    ●1984年3月1日,罗湖车站联检大楼动工。这是深圳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高10层,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预计将使罗湖口岸年通过能力从原来的700万人次提高到2000万人次。

    ●1984年4月12日,深圳特区发展公司与香港深城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兴建的深圳华侨城工程正式动工,工程总投资超过17亿港元。同{yt},深圳市政府决定,当年拨款800万元建设11项医疗卫生设施,其中已动工兴建:市眼科医院、妇儿医院、中医院住院部、市人民医院第二门诊部、罗湖医院、南头医院、蛇口医院、卫生防疫站、深圳卫生学校教学楼等。

    ●1984年8月31日,新华社报道称,5年中深圳建成18层以上楼字71栋,数量之多居全国城市第1位。

    本版统筹:深圳读本记者 王莹

    本版采写:深圳读本记者 吕婷

    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南方都市报"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梁香禄(020-87366226)、肖曼丽(020-87366691)、袁铮(020-87366099)
郑重声明:资讯 【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震惊世界[吕婷]__鲜橙互动南都网南方都市报新闻互动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